<p class="ql-block">安濟橋,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橋,因趙縣古稱趙州又稱趙州橋。當地人稱之為大石橋,以區別于城西門外的永通橋(小石橋)。安濟橋始建于隋代,由匠師李春設計建造,后由宋哲宗趙煦賜名安濟橋,并以之為正名。</p><p class="ql-block">安濟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其建造工藝獨特,在世界橋梁史上首創“敞肩拱”結構形式,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雕作刀法蒼勁有力,藝術風格新穎豪放,顯示了隋代渾厚、嚴整、俊逸的石雕風貌,橋體飾紋雕刻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安濟橋在中國造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全世界后代橋梁建筑有著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李春系隋代匠師,趙郡(今趙縣)人。隋開皇十一至十九年(591—599年)他擔任總設計師,率能工巧匠李通等建造安濟橋,宋代改名安濟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首創敞戶拱學派。</p> <p class="ql-block">唐貞元八年(792年)七月,安濟橋第一次修繕。據劉超然《新修石橋記》載:建橋200年,因大水沖壞橋北面西側的金剛墻,橋臺下沉,使排(小拱)有欹斜崩裂現象,用補石重砌方法,恢復了原狀,并復制欄板望柱,以還原貌,橋工堅固。</p><p class="ql-block">宋治平三年(1066年),安濟橋第二次修繕。《宋史》載:宋治平三年(1066年),因鑿鐵腐蝕脫落,被盜使外側拱出現側傾現象,于是眾工扶正復原。</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二年(1562—1563年),安濟橋第三次修繕。此次修葺因橋面石經車輛長期碾軋,“轍跡”很深,凹凸不平,不便行車。新鋪了橋面石,完成此役。</p> <p class="ql-block">安濟橋施工時采用縱向并列砌置法,就是整個大橋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并列組合在一起,每道券獨立砌置,可靈活地針對每一道拱券進行施工。每砌置完一道拱券時,只需移動鷹架(施工時用以撐托結構構件的臨時支架)再繼續砌置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置方法利于修繕,如果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只需要替換成新石,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7</p><p class="ql-block">為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向聯系,使28道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連接緊密牢固,安濟橋建造采用了一系列技術措施:</p><p class="ql-block">每一拱券采用”下寬上窄、略有收分“方法,使每個拱券向里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向聯系,防止拱石向外傾倒;在橋的寬度上也采用”少量收分“方法,從橋兩端到橋頂逐漸收縮橋寬度,加強橋的穩定性。</p><p class="ql-block">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置5個鐵拉桿,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桿的兩端有半圓形桿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向聯系;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桿起同樣作用。</p><p class="ql-block">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以保護拱石;在護拱石的兩側設有勾石6塊,勾住主拱石使其連接牢固。</p><p class="ql-block">為使相鄰拱石緊密貼合,在主孔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設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設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每塊拱石的側面鑿有細密斜紋以增大摩擦力,加強各券橫向聯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阳县|
宜城市|
新野县|
格尔木市|
土默特左旗|
仲巴县|
治多县|
庆城县|
河间市|
光泽县|
东兴市|
衡阳县|
浪卡子县|
宁都县|
永川市|
昌乐县|
六枝特区|
团风县|
奎屯市|
西丰县|
白银市|
宣化县|
安平县|
静宁县|
邵阳县|
龙游县|
祁阳县|
鞍山市|
资讯
|
通州市|
太和县|
清新县|
红河县|
蓬溪县|
扶余县|
屏东县|
卓尼县|
班玛县|
南靖县|
乐都县|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