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陶寺遺址,作為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其年代可追溯至約4300年至3900年。這里不僅是陶寺文化的發源地,也是1958年被發現,1978年正式發掘的地點。1988年,陶寺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足以證明其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東面背依太岳山余脈崇山(俗稱塔兒山),西北約7公里處為汾河,現存面積約400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遺址座落在塔兒山向汾河谷地過渡的黃士塬上,地勢高亢,呈大緩坡平面,總體上有利于城市平面的擴展、空間布局理念的鋪陳。而陶寺城址方向約225°,面向西南。整體上正合“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之說,呈現大山懷抱、依山傍水的獨特地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館展廳面積約5000平方米,集中展出230件(套)珍貴文物,多璜聯璧、彩繪蟠龍陶盤、銅蟾蜍片飾、綠松石鑲嵌腕飾、彩繪漆木器、骨質口簧等集中亮相,結合光影、數字化等技術,全景式展示陶寺遺址在城址規劃營建、手工業制造、藝術創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并為觀眾提供探索性思考空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何謂?“中國”何來?</p><p class="ql-block">“堯”是怎樣的存在?“堯”何以稱“王”?</p><p class="ql-block">這些深藏在每一位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千年之問”,可在陶寺遺址博物館中探尋答案。考古學、文獻學、人類學、民俗學等相關證據,均揭示出陶寺文化時期已創建了“地中之都,中土之國”的最初“中國”,即陶寺可能是古史典籍中堯時代的都城。4300多年前的陶寺社會,已經進入文明階段:生產力顯著發展,人口急劇增長,王權誕生,國家雛形顯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寺古觀象臺。</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距今約4700年的古老天文臺,它由13根夯土柱構成,整體結構呈現半圓形,通過特定的觀測縫隙與遠處的塔兒山日出協同,能夠精準捕捉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關鍵節氣的日出時刻,人們知道什么時間可以播種、什么時節可以收獲。其中,第7縫標志著春秋分,而第2和第12縫則分別對應著冬至與夏至。這一觀測體系不僅早于英國巨石陣,且技術上更為精細,為秦漢時期的二十四節氣體系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獸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璇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璜聯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璜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大型的器物是”沙漏“。沙漏5個一組,20組是一個單位,一漏的時間是14.4分,一晝夜就是100漏,依此古人來判斷每個節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銅齒輪。</p><p class="ql-block">很有現代感,體現出千年前的古人極高的智慧與審美。倘若是你看到這形狀怪異的齒輪的話,會想到是做什么的?相信沒有一個答案是跟時間有關系吧。這個時期已經有了青銅器,29個小齒的轉動,就代表著時間的流逝,據說其具有歷數或演示陰歷小月日期的歷法功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銅蟾蜍。</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陶寺遺址宮城東北角門,為紅銅鑄造,呈蹲踞狀且四肢張開,腹部有兩個圓孔。蟾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財運和富足的象征,這只銅蟾蜍可能是當時人們佩戴在頭上的通神器物,代表了陶寺先民對吉祥富足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鼉(</span>tuó<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鼓。</p><p class="ql-block">木質。豎立桶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半人高,</span>由樹干挖制而成,外壁施粉紅或精紅色底,以白、黃、黑、寶石藍等顏色繪出幾何形、云雷紋等圖案,十分精美。出土時鼓皮已朽,鼓腔內散見鱷魚骨板數枚至數十枚不等,可證原為鱷魚皮蒙鼓,即古文獻中所言的“鼉鼓”。莊重而神秘,上窄下寬,頂部蒙著鱷魚皮,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與威嚴。石磬、土鼓和鼉鼓組成的樂器組合,是“王”的身份象征,并具備了禮儀樂器的功能,是陶寺禮樂文明的重要代表,開創了三代禮樂制度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心文物。</p><p class="ql-block"> 彩繪蟠龍紋陶盤:4000年前的彩繪龍盤,展示了陶寺文化的龍圖騰崇拜,是早期象征王權的龍形象。此盤內壁及盤心涂黑色陶衣并磨光,唇、沿面涂紅,一條蟠龍盤踞于盤內,龍生雙耳,龍口微張,漸顯鋒利的牙齒,嘴巴里含有穗,遠遠望去,盤中的蟠龍分外靈動。這應是四千多年前中原最早的有關龍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心文物。</p><p class="ql-block">圭表: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天文儀器,陶寺遺址出土的圭尺實物,表明當時已有較高的天文歷法水平。它是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天文儀器,有了它,我們就可以根據光照下的影長來判斷農時節令,最主要的還可以進行大地測量、確定地中。圭尺和立表這兩件中國古代主流的天文歷法觀測儀器與沙漏復原圖一起,展示了陶寺文化時期已基本形成的一套年、月、日、時的完整計時系統。陶寺出土的圭尺,是目前考古發現世界最早的圭表儀器實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心文物。</p><p class="ql-block">朱書陶扁壺:扁壺上寫有醒目的朱書漢字“文”,是4000多年前一脈相承的漢字見證,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朱砂書寫的文字清晰可辨,據說是比甲骨文還要早七百多年的文字,被解讀為“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制廚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禮器。</p><p class="ql-block">彩繪陶器:彩繪雙耳罐、彩繪陶簋、彩繪陶壺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寺文化的早期陶器多為手制。以夾砂灰陶為主,次為泥制灰陶,黑陶極少。紋飾以繩紋為主,器形以平底和小平底器為主,有少量的圈足器和三足器,以釜灶、扁壺、折腹斝、折腹盆最具特征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盆形斝(Ji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骨簪。骨箭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搖。</p><p class="ql-block">由骨、玉、松石一起拼制而成。4000年的審美一直在線。</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年县|
珲春市|
宜良县|
泽普县|
信宜市|
阿克苏市|
额尔古纳市|
阿克|
灯塔市|
梅河口市|
界首市|
东阿县|
内黄县|
石门县|
西安市|
竹北市|
略阳县|
万全县|
晋州市|
宁海县|
扶余县|
房山区|
张家港市|
赤壁市|
原平市|
尚义县|
青铜峡市|
岳阳市|
临沧市|
彭山县|
新兴县|
东辽县|
水富县|
莱西市|
高碑店市|
渭源县|
保山市|
夏邑县|
晋州市|
耒阳市|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