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隨著《黑神話:悟空》的火爆,山西文旅推出“跟著悟空游山西”活動,使低調清靜的朔州崇福寺進入了大眾視野,來崇福寺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來觀賞被譽為“金代文化藝術殿堂”的彌陀殿。它的“五絕”更是讓人贊不絕口。</p><p class="ql-block">12月5號天氣雖然寒冷,但旅游淡季參觀,人少盡興,我滿懷熱忱驅車135公里,來到了期待已久的崇福寺。</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東大街北側。占地面積23400平方米。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敕監造。遼代曾為林衙太師府署 ,統和年間復為僧舍,金代擴建彌陀殿和觀音殿,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始成現有規模。</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崇福寺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坐北向南,規模宏偉,氣勢壯觀。前后五進院落,前三進院落為明清時期,在唐初原址上重修而成,后兩進院落為金代遺構。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千佛閣、大雄寶殿(三寶殿)、彌陀殿和觀音殿。東西兩側從前至后有鐘樓、鼓樓、文殊堂 (西配殿) 和地藏殿(東配殿)。十大殿宇,布局舒朗,氣勢恢宏。</p> <p class="ql-block">山門為崇福寺入口,門前是一條人來車往的馬路,外邊的繁華和內部的肅靜,顯示出這是一座鬧中取靜的寺廟。兩側的明代石獅向人們述說著滄桑的歷史。山門為清乾隆年間修建。崇福寺在建造時整體比路面提高六個臺階,以示其高大宏偉。</p> <p class="ql-block">山門豎匾為乾隆年間立</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第一座殿宇金剛殿亦名天王殿,清乾隆年間重修。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檐為廊。單檐歇山頂, 梁架結構簡潔牢固。</p> <p class="ql-block">殿內供奉的四大天王和三大士(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2004年朔州的一位善士捐贈供奉的。2014年新補繪壁畫。金剛殿是整個崇福寺年代最近的殿宇。</p> <p class="ql-block">第二進院落是千佛閣和鐘鼓樓。主殿千佛閣以其獨特的構造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閣身比例適度,造型端莊秀麗,設計精妙,構造典雅,堪稱別具一格的古代閣樓范例。</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原名藏經閣,是當年寺內儲貯大藏經的地方,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現存建筑為明洪武十六年在唐初原址上修建而成。清代補修時在二樓周設千佛,更名為千佛閣。閣身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設環廊,為兩層重檐歇山頂閣樓建筑。</p> <p class="ql-block">佛臺上供奉的大肚彌勒佛,是明初時期使用上千斤青銅鑄造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佛像笑容可掬,袒胸露腹,是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的,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會包容。</p> <p class="ql-block">佛像身后是一座木制閣樓模型,它是明初時期仿造唐朝的藏經閣制作的一個模型小樣,高4.5米,通體由木頭制成,上面的門窗可以打開,其精巧之處在于細致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閣內東西兩側有七尊石雕佛像,這些造像不是崇福寺原物,是周邊鄉村寺廟收集而來。據考證是元末明初時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具有異域風情特質。</p> <p class="ql-block">千佛閣前東西兩側對峙的鐘鼓樓均為明代建筑,造型別致,且有少數民族特色,鐘和鼓是寺院里必備的法器。</p> <p class="ql-block">鐘樓上大鐵鐘鑄于清代,至今敲起來非常的響亮。</p> <p class="ql-block">鼓樓上的大鼓是明代遺物,直徑約兩米。</p> <p class="ql-block">第三進院落正面是大雄寶殿,東西兩側配殿是文殊堂和地藏堂。按照佛教寺院慣例,一般文殊殿與普賢殿相對,地藏殿與觀音殿相對,而崇福寺的文殊堂和地藏堂相對比較罕見。</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又名三寶殿。明成化五年(1469年)在唐代基礎上重建。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八椽,殿頂為九脊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殿內佛壇上塑有三世佛貼金彩塑坐像,倒座處塑韋陀菩薩貼金像一座,均為明代泥塑彩繪造像。</p><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背光頂上有一只金翅大鵬鳥,傳說他是釋迦牟尼的舅舅,所以置于其頭頂之上。另外金翅大鵬鳥還被視為保佑平安的護法神,象征著力量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東西兩壁各繪小佛十列,結跏趺坐,共計千尊。其始繪于明代,清同治年間補繪過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小佛遠看比較相似,仔細觀看千佛千面各不相同,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手印不同,色彩艷麗,形象生動。</p> <p class="ql-block">南北墻上繪有六位武將畫像,他們是三國時期人物。明崇化年間重修大殿時,當時三國演義小說正值盛行,畫師便把這些人物畫在這里,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釋迦牟尼的侍衛。</span></p> <p class="ql-block">這位是耳熟能詳的關公,也是山西人。</p> <p class="ql-block">在大殿內還有一座明代青銅造像,他是朔州當地的城隍爺,做工非常精細,胡須根根分明。50年代城隍廟倒塌后,他便來到了這里。</p> <p class="ql-block">文殊堂,因堂內供奉文殊菩薩而得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重建,面闊五間,進深五椽,單檐歇山頂?,F堂內塑有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為2008年所塑。</p> <p class="ql-block">一腿盤坐的文殊菩薩</p> <p class="ql-block">十八羅漢造型別致,生動有趣。</p> <p class="ql-block">地藏堂,因堂內供奉地藏菩薩而得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重建,面闊五間,進深五椽,單檐歇山頂?,F堂內塑有地藏菩薩和十殿閻君,為2008年所塑。</p> <p class="ql-block">端莊祥和的地藏菩薩</p> <p class="ql-block">怒目威嚴的十殿閻君</p> <p class="ql-block">第四進院落是崇福寺精華所在——彌陀殿,來崇福寺的人都是奔著彌陀殿而來,它也是“山西省十大最美古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彌陀殿的梁架斗拱、琉璃飾件、門窗匾額、塑像壁畫均為金代原物,歷經滄桑,至今仍光彩奪目,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有的堪稱國內絕品。1987年——1991年,國家撥巨款予以落架大修,使這里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p> <p class="ql-block">彌陀殿是崇福寺主殿。創建于金熙宗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據今881年,敕命開國侯翟昭度主持增建。殿身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殿頂為九脊歇山式,坐落于高2.5米的臺基上,殿前月臺寬敞,廣及五間。整個大殿高21.98米,相當于七層樓房高度。</p> <p class="ql-block">彌陀殿氣勢恢宏,古樸蒼勁,設計獨特,經千百年洗禮,依然保存完好,其中享譽中外的“五絕”更是讓人贊不絕口。被專家稱為是“金代文化藝術殿堂”。站在大殿前,微風吹著屋檐下的鈴鐺,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仿佛穿越回古代一般。</p> <p class="ql-block">第一絕:殿頂琉璃飾件。屋頂所有的琉璃飾件,均出自金代山西代州(現忻州原平)郭陽匠師之手。經過將近900年的日曬雨淋,依然光澤艷麗,可見當時琉璃匠師的手藝高超,獨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正中是一座琉璃寶塔,上半部分像一頂少數民族帽子頂尖,體現了金代女真族統治天下的特色。寶塔下半部分相背而站有兩位琉璃武士,身高均在3.5米左右。并且上面有燒造題記。</p> <p class="ql-block">龍頭魚尾造型的鴟吻,它是龍和魚生的兒子,喜吞火,好噴水,放置屋頂寓意防火作用。</p> <p class="ql-block">兩個沖拳蹲壓姿態的琉璃武士,呈弓步形站立,身高1.5米左右,直立近1.8米,近似真人高度,它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脊剎琉璃武士。</p> <p class="ql-block">第二絕:檐下豎匾。高4.2米,寬2.7米,每個字徑近0.9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華冊式牌匾,也是被收錄進中華名牌匾之列的。它是金代太原一位姓李的書法家所寫。題記上記有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應該是掛上去的時間,它比大殿整整晚了40年,可見大殿建造長達4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第三絕:玲瓏古樸的格柵門窗。其大大小小有45扇,上面雕琢的花紋樣式多達15種,也是我國現存下來遼金時期最為完整的金代雕花窗欞。它是一小塊一小塊相互拼插在一起的榫卯結構,其工藝精細,做工繁瑣與復雜,高于故宮的格柵門窗。多樣化的圖案,精致復雜的做工,視覺上極其震撼、漂亮。</p> <p class="ql-block">細細端詳,百看不厭,愛涌心頭。還有一只守殿的小貓陪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這扇門上的花紋,每一朵花樣都不相同,像浮雕一樣有立體感,堪稱藝術佳品。</p> <p class="ql-block">走進殿內寬敞大氣,所有的梁架不做裝飾暴露在外,而選徹上露明造,只為做出足夠夸張的佛像背光,大殿看上去簡潔漂亮。同時運用了金代典型的減柱移柱造,增加殿內活動空間,便于禮佛。</p> <p class="ql-block">大殿最吸引人的是,佛壇上較大的九尊彩色塑像,正中是“西方三圣”貼金坐像,三尊主像高度在9米以上,四尊脅侍菩薩穿插侍立其間,兩尊護法金剛,氣勢威嚴的站立兩旁,造型生動,衣著華麗。</p> <p class="ql-block">第四絕:殿內塑像與身后背光。背光制作采用新鮮的藤條編制,鏤空泥塑彩繪而成,其中最主要的一道工序,用金代特制的稀泥把藤條編制的背光裹上,防止蟲蛀。背光屏最厚的地方不足8厘米,最薄的地方4厘米左右。有12度的弧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別是主像阿彌陀佛的背光,高14米直達殿頂,它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也是最精致的背光,其</span>上還有腳踩祥云的13位飛天,特別精美。其制作工藝相當繁雜,工程量巨大。</p><p class="ql-block">古代工匠在三尊佛像身后開了三扇門,當打開門時光線透過背光照進殿內,呈現出佛光普照景象。</p> <p class="ql-block">中間主佛阿彌陀佛,雙耳垂肩,面相慈祥而莊重,具有唐朝時期豐滿俊逸的氣質,是金代匠人高超技藝的完美呈現。</p> <p class="ql-block">東邊是觀世音菩薩</p> <p class="ql-block">西邊是大勢至菩薩</p> <p class="ql-block">四尊脅侍菩薩是九尊佛像里雕塑水平最高,人間煙火味最重,這位菩薩像一位身形曼妙的女子特別美。整體造像延襲了唐朝風格,雍容圓潤。</p> <p class="ql-block">雍容華麗的脅侍菩薩</p> <p class="ql-block">兩側是哼哈二位武將,塑像成40度傾斜狀態,在佛臺上安穩站立將近900年,與其巧妙的運用力學原理密不可分,這位“哼將”身前的兩根飄帶作為向上支撐力,身后寬大衣襟向后拉,起到平衡作用。</p> <p class="ql-block">這位“哈將”身前的兵器金剛杵作為支撐力,與身體構成了三角形,運用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原理,起到穩固作用,極其微妙。其胳膊上筋骨清晰可見。再看他腳上居然穿著草鞋,別有一番風味。</p> <p class="ql-block">第五絕:殿內壁畫。彌陀殿壁畫保存下來的有327平方米,畫面高5米以上,繪畫的是佛祖說法圖。東西兩壁最大,每一壁繪佛祖三尊,主佛兩旁各站立一位脅侍菩薩。</p> <p class="ql-block">仔細觀看可以發現,佛祖和脅侍菩薩都留有胡須,具有典型的遼金時期特征。因金代女真族男子大都留有八字胡須,他們以蓄須為美。工匠把他們認為美的東西賦予了佛和菩薩。</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四角還有小木作樓閣,也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雍容華貴的脅侍菩薩,其裝扮盡顯人間富貴華麗之派,體現了當時遼金時期盛況。</p> <p class="ql-block">彌陀殿壁畫以紅綠為主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施以瀝粉貼金技法,</span>構圖嚴謹,人物造型莊重慈祥。</p> <p class="ql-block">東邊缺失了一部分壁畫,因元末明初戰亂時期,大殿作為軍用糧倉囤積糧食,壁畫不同程度的被磨損,毀壞了一部分。大殿也因為其糧倉的作用而保存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第五進院落主殿觀音殿也是金代遺構,它是損毀最為嚴重的殿宇,只剩下梁架結構了,恰恰它的梁架結構是整個崇福寺最有特色的。殿內前面去掉了柱子,它把減柱移柱法用到了極致。</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是崇福寺的最后一座佛殿,建于金代,殿身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梁架設計中,將前槽金柱全部減掉。梁架上采用了雙重人字形叉手,構件之間相互銜接處理得當,達到無跡可尋的精妙地步,堪稱我國建筑史上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殿內佛壇上為明代貼金塑像“三大士”。觀世音菩薩居中,文殊、普賢菩薩分列左右。</p> <p class="ql-block">觀世音菩薩身前的坐像,他的佛頭是石頭雕刻而成身體是泥塑的,據說佛首是五代十國時期作品,臉上的笑窩是那個時代的特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身體是明代泥塑,后期把它們拼接在一起的。旁邊的站像是送子觀音,當地人在此求子求觀音。</p> <p class="ql-block">東側文殊菩薩</p> <p class="ql-block">西側普賢菩薩</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景區介紹和導游圖</p><p class="ql-block">2009年崇福寺門前新建了廣場,寺對面建有“馬邑博物館”和“尉遲敬德廟”,它們與千年古剎隔街輝映,渾然成崇福寺景區。</p> <p class="ql-block">出了崇福寺,我來到了尉遲敬德廟,該廟是為了紀念大唐開國元勛、一代名將、中華門神尉遲敬德而修建的,廟宇為遼金風格建筑,有山門、忠武殿、昭神殿以及東西配殿。忠武殿內壁畫栩栩如生,講述了尉遲敬德戎馬生涯八個真實的歷史故事,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尉遲敬德波瀾壯闊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接著又到了馬邑博物館,該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是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采用遼金時期建筑風格,與千年古剎崇福寺隔街相對。博物館設有7個展廳,館藏文物14萬余件,目前展出了西漢時期的雁魚燈、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剎等文物783件。七大展廳各有特點,各有千秋,走進馬邑博物館,就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文化。</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之行讓我更喜歡歷史古建。彌陀殿的精彩、精致和精美給我以震撼,近千年的建筑、塑像、壁畫能保存下來,離不開歷代愛它之人的維護、修葺和傳承,使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古代匠人的獨具匠心,以及表達美的極致精神。只要你來過崇福寺,就一定會被彌陀殿驚艷到,瞬間愛上它,它不愧為古人創造的文化藝術殿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乡市|
柏乡县|
沂南县|
达州市|
张家口市|
昌江|
三江|
吉首市|
漠河县|
新乡市|
华阴市|
冀州市|
新民市|
开封县|
旺苍县|
湟中县|
武清区|
庆元县|
文登市|
汝南县|
旺苍县|
郴州市|
临桂县|
嵩明县|
仁怀市|
昆明市|
苍梧县|
镇平县|
偃师市|
河间市|
丰镇市|
邯郸县|
阜康市|
当雄县|
宁明县|
同江市|
金昌市|
安宁市|
抚州市|
汾西县|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