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簡稱曲阜“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p> <p class="ql-block">孔廟,為歷代儒客學子朝圣之地。其中南京夫子廟、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并稱為中國四大文廟。</p> <p class="ql-block">“萬仞宮墻”原名仰圣門,位于山東濟寧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景區的南面,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正對孔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門額題“萬仞宮墻”,語出子貢“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原為明嘉靖時山東巡撫胡纘宗所題。清乾隆皇帝親臨曲阜祭孔時,將胡書鑿去,易以御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圣廟,</span>即孔子廟,又稱文廟,或先夫子廟、、先師廟、圣廟、宣尼廟、宣圣廟、文宣王廟、圣廟、圣堂、文廟、大成殿等。</p> <p class="ql-block">欞星門是文廟中軸線上的牌樓式木質或石質建筑,古代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著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p><p class="ql-block">欞星門的建筑風格和歷史背景使其在孔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建于明代,原為木質,清乾隆十九年改為石質。石坊上刻有“欞星門”三字,系乾隆題于1748年。欞星門的樣式為一座三間四柱火焰沖天柱式石坊,石坊下設柵欄門,左右接墻垣,坊高10.34米,圓柱上下兩節,前后石鼓夾抱。</p> <p class="ql-block">在孔廟中,“太和元氣”坊特別醒目。這個石坊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時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孔廟中的“太和元氣”坊象征著孔子思想的至高無上境界,比喻孔子之道如同天地間的元氣,化育萬物。</p> <p class="ql-block">圣人之門是孔府的二門,在曲阜明故城內。?建于明代,門楣上懸掛著明代詩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手書的“圣人之門”豎匾。</p><p class="ql-block">圣人之門的建筑風格獨特,門深二間,闊三間,高8.33米,長13.27米,寬9.37米。其建筑反映了孔子及其家族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圣府大門就是曲阜孔府的大門,圣府為三間五檁懸山式建筑,匾書“圣府”二字,是明朝嚴嵩所書。</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廟的核心建筑,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的神位,并在祭孔儀式中作為行禮的場所。?大成殿通常位于孔廟的正殿,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廟大成殿四周廊下環立二十八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前檐的10根為深浮雕,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雕刻玲瓏剔透,龍姿栩栩如生。這是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天下精品,絕無僅有。相傳清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祀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怪罪。</p> <p class="ql-block">“生民未有”匾由雍正皇帝御筆題寫,用于昭示后人銘記孔子在創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p> <p class="ql-block">子貢在孔子病逝后,回到老師墓旁種下了一棵從衛國帶來的楷樹苗,這棵樹后來長成大樹,備受贊譽。遺憾的是,到清朝康熙年間這棵樹被雷擊毀。現在游人在原來種樹的地方能看到一塊刻著楷樹枯干圖像的石碑,即“子貢手植楷”,邊上還有一座“楷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子貢手植楷”中的“楷”字讀音為“ji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楷jie樹即黃連樹。</span></p> <p class="ql-block">杏壇是為紀念孔子講學而建,是孔子教育光輝的象征,位于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后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p> <p class="ql-block">在孔府后花園這五棵柏樹原本是明朝一棵大樹,因雷擊分裂成五瓣后仍然存活,清朝在其基部中心位置長出一棵槐樹。隨著時間的推移,槐樹逐漸長大,形成了“五柏抱槐”的奇觀。?</p><p class="ql-block">?這樹不僅展示了自然的力量,還象征著孔氏家族的和諧共生精神。孔府中的“五柏抱槐”被視為鎮庭之寶,甚至雍正皇帝曾為此題詩,進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勾心斗角。</p> <p class="ql-block">洪武碑亭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然而,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廟火災時,亭和碑均被焚毀。幸運的是,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進行了重建。但之后碑亭再次遭到破壞,清雍正年間又進行了重建。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亭和碑,是民國時期改建的。</p><p class="ql-block">洪武碑亭的頂部為歇山式結構,灰瓦、重檐、無斗拱,顯得古樸莊重。亭內正中立有《?大明詔旨碑》,此碑立于洪武四年(1371年),碑文為朱元璋所頒詔書,規定了應祭神名,并對孔子封爵做出了規定,體現了當時帝王對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弘道門在明初時為孔廟的大門,后經過多次修繕和改名,最終在雍正八年(1730年)被正式命名為“弘道門”,并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匾立于門額。?</p> <p class="ql-block">孔廟里的搓衣石?是一種懲罰工具,主要用于懲罰違反家規的孔府成員。它位于孔府院中的石臺階旁,形狀類似洗衣服的搓衣板,因此得名“搓衣石”?。這種石頭的使用反映了孔府嚴格的家規和懲罰措施,后來的“跪搓衣板”可能就源于此?。</p><p class="ql-block">據導游介紹這石板主要是用于書卷涼曬通風。</p> <p class="ql-block">孔廟,有兩棵奇特的樹——龍紋樹和鳳樹,合稱“龍鳳樹”。龍紋樹的樹干上整齊地長著波紋,仿佛幾條小龍在柱子上盤旋欲飛。傳說乾隆皇帝曾在此休息,沾了皇帝真龍之氣的這棵樹便出現了龍型樹紋,因此得名龍檜。旁邊的鳳樹雖然已經干枯,但依然保持著傲人的姿態。這兩棵樹形態各異,卻相互陪伴,共同見證了歷史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孔林大門。</p><p class="ql-block">孔林亦稱“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孔子他的弟子從全國各地帶來奇花異木來此種植,此后,隨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規模也越來越大,明永樂年間擴大為十八頃。清康熙時期擬擴大到三千畝,現孔林內有樹木十萬多株,<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地面積近200萬平方米,</span>成為中國最大的人工園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亭县|
昌邑市|
嵩明县|
治多县|
福鼎市|
石阡县|
平塘县|
梨树县|
琼海市|
横山县|
县级市|
金塔县|
城口县|
龙游县|
山西省|
康定县|
德兴市|
青河县|
渑池县|
乌苏市|
扬中市|
陵川县|
唐河县|
房山区|
潜山县|
曲靖市|
威远县|
连平县|
临安市|
墨脱县|
太仆寺旗|
泽普县|
奉贤区|
湖南省|
万山特区|
普格县|
万州区|
双辽市|
乌拉特后旗|
大连市|
色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