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胡宗憲,字汝貞、汝欽,績溪縣龍川(今安徽宣城)人。明朝抗倭名將,直浙總督。</p><p class="ql-block"> 豪門望族出身的胡宗憲(六十年前他的曾祖胡富考中進士,曾任南京戶部尚書,顯赫一時)從小家境優裕,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文武兼習,他二十二歲中舉,二十六歲中進士步入仕途。他高考成績很一般,運氣卻不錯,雖沒能選上庶吉士,分配到地方當了個縣官。卻因政績優良,升為御史,巡視宣府、大同。御史是個不錯的行當,以罵人為主業,想罵誰就罵誰,一不留神罵對了,沒準還能官運亨通一飛沖天。胡大人沒有罵,因為他所巡視的是前線,刀光劍影的盡是些粗人武夫,胡亂告狀沒準那天就被人給黑了。所以胡大人這些年就干了一件事一一研究兵法。在血肉橫飛生死懸於一線的戰場,胡大人懂得了戰爭的法則。那些蒙古兵燒殺搶掠難民家破人亡哭天搶地的慘象,讓胡大人了解了戰爭的殘酷。</p><p class="ql-block"> 因為在邊關表現良好,胡大人奉調擔任浙江巡按,臨行前,胡宗憲接受了一次“考試”,成績那是相當的優良。</p> <p class="ql-block"> 事情是這樣的,駐守大同的左衛軍突然接到調令即刻移防更前線更艱苦的陽和一帶,士兵不干,索性鬧事一一嘩變。麻煩大了,這幫人萬一成了叛軍咋辦,領導束手無策。此時胡大人站了出來說:我去處理,參將大喜問:你要帶多少人?胡答:不用,我一個人去。奇跡發生了,胡大人去到嘩變士兵營地后只對情緒激動的士兵講了幾句話,士兵們停止吵鬧安靜地回到自己的營帳。回來后當領導問他如此棘手的事是怎么解決的,胡大人輕松地說:沒什么,我只是告訴他們調令取消,不用移防了。領導又惱又懵,移防是上級命令,總兵都沒發話,你敢信口胡說!今天忽悠過去,明天咋辦?胡大人鎮定地看著驚恐的同僚,告訴他們:絲毫不用擔心。事實證明了胡宗憲是正確的,之前的移防調令取消,軍隊仍在原地駐防。胡宗憲絕對不是忽悠,也不是運氣好,而是準確的人心洞察力,、驚人的局勢判斷力,這就是胡大人的卓越才能。這幾年在宣、大前線潛心硏讀兵法戰爭等什么什么的,那不是做給別人看的,那是他學到的真本領,接下來在東南沿海大破倭寇才真正是他大展身手的時候。</p><p class="ql-block"> 胡宗憲同志躊躇滿志地來到新的工作崗位一一浙江巡按,準備大展宏圖,開創自己的偉大事業。</p><p class="ql-block"> 開創偉業,哪有那么容易?胡大人馬上就明白那只是自己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美好願望。在浙江這個地盤上,有閩浙總督張經和浙江巡撫李天寵兩個封疆大吏,自己只是個小小的七品巡按,級別太低,恐怕連插嘴說話的機會都輪不上他。</p><p class="ql-block"> 不過很快他就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嚴嵩的干兒子,通政司通政使兼工部右侍郎趙文華因祭海來到浙江,完成任務后沒走。一直待在浙江,因為他對當時沿海倭寇之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想摻和一把。可總督大人和巡撫大人卻不買他的帳,對他不理不睬,十分冷淡,就盼他早點滾蛋。趙文華十分氣憤,敢欺負我,我就讓我干爹收拾你們。於是趙大人干脆不走了,留了下來整天盯著張李二人,準備收集證據干張總督和李巡撫。趙文華是一個壞人,一個不折不扣的壞人,但一個壞人能干到副部級侍郎,說明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壞人。</p><p class="ql-block"> 於是胡宗憲同志敏銳地抓住這個機會,拋棄一切“三觀”偏見和個人好惡,端正態度,積極主動向上級領導靠攏。不顧旁人的鄙視和議論,奉迎巴結趙大人。而趙文華因受冷遇孤單寂寞之中,也對禮遇有加謙恭和順的胡小弟一見如故,稱兄道弟。許諾扳倒張李二人后,一定幫胡小弟坐上巡撫寶座。趙文華十分欣賞胡宗憲,是因為胡的出眾能力,以及在逆境中對自己的支持。但胡宗憲同志卻著實不喜歡趙文華,混跡政壇多年,胡很清楚趙文華和他干爹嚴嵩是什么貨色,這是一群“干活不足,整人有余”的垃圾。對於出身高貴、有著強烈道德感的胡宗憲而言,嚴黨一伙是極其讓他厭惡的小人惡徒。然而問題是國家大權就掌握在這群垃圾手中,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胡宗憲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很現實,因為前往浙江赴任前他曾立下誓言:“此去浙江,不平倭寇,不定東南,誓不回京!”。</p><p class="ql-block"> 果然,在趙文華和他干爹嚴嵩的一番陰謀操作下,閩浙總督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以“擁兵自重不戰,坐觀倭寇成勢“罪名,終於被殺害,同時還捎帶上了前面講過的楊繼盛同志。而胡宗憲同志也如願被破格再破格提拔,從七品小御史直接提拔為四品右僉都御史兼浙江巡撫,成為一方封彊大吏。也正因此緣,胡大人加入了嚴黨團伙,為今后自己的結局將付出慘重代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張經無辜被殺雖然是一個大冤案大悲劇,但對於倭寇而言,張經的死對他們才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悲劇,因為事實證明,繼任者胡宗憲同志才是他們最為可怕厲害的敵人,是他們的克星。</p><p class="ql-block"> 明朝實行“禁海”國策,但歷史多次證明“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其實從朱重八同志建立大明以來,東南沿海就一直有人偷偷渡海走私。加之那時日本彈丸小國也進入日本的“戰國”時期,內部打的一塌糊涂,被打敗的一方就遠渡重洋逃到中國避難。這些日本浪人本就一根筋,又有武士道精神,戰斗力極強,避難同時也干些打家劫舍的營生,也就是在中國沿海混飯吃。偷渡走私與日本浪人相互勾結,這就造成了東南沿海長期的“倭寇之亂”。</p><p class="ql-block"> 胡宗憲同志現在已然是封彊大吏,在浙江這一畝三分地上他說了是算數的,可以大膽地開創他的宏圖偉業一一平倭。首先,選拔人才,建立自己的一套班子及隊伍。文的方面他招聘徐渭為他的幕僚,運籌帷幄靠徐渭;武的方面,他起用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決勝千里靠戚、俞二人。可謂“文武兼備”,再加上他自己的超人智慧和準確判斷能力,萬事俱備,拉開了東南沿海平倭大劇的帷幕。</p><p class="ql-block"> 胡宗憲同志遵從徐渭制定的“先定大局,謀后而動”的戰略方針,經過認真仔細分析,撥開了重重迷霧,終於發現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漁民、海盜、日本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背后,隱藏著的兩個真正對手,一個叫汪直,另一個叫徐海,他倆才是倭寇之禍的源頭,有道是“擒賊先擒王”,胡大人首先下手開刀的目標就此鎖定。</p><p class="ql-block"> 徐渭所謂“先定大局,謀后而動”,就是對汪直和徐海采用不同方式方法進行招剿,對汪直招撫,對徐海進行剿滅。即馬列主義經典理論“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分別對待。”,徐先生雖沒研究過這一理論,卻也能無師自通,不愧才子稱號。</p><p class="ql-block"> 汪直,是胡大人的同鄉,此人靠偷渡走私起家,最后財大氣粗,勢力覆蓋東南沿海及日本,竟至武裝走私販賣軍火。準確說他不是漢奸,反而是日本人為他打工,把他當祖宗供奉。</p><p class="ql-block"> 徐渭告訴胡大人,汪直是個生意人,而生意人只求財,不求氣。而生意人買賣是靠談成的,我們可與汪直取得聯系,招他上岸商談“買賣”。胡大人明白了徐師爺的意思,於是把汪直的母親、妻子從監獄里放出來,分給她們一套大房子,供吃供住衣食無憂。用這一著棋,麻痹汪直,以示懷柔,等待時機。這一步棋已初見成效,汪直的養子已上岸親自實地考察,并對胡大人抱有好感,回去后詳細匯報給汪直,汪直也準備擇時回大陸與胡大人親自“商談生意”。</p><p class="ql-block"> 接下來,胡大人開始對徐海下手。而徐海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海盜兼漢奸,他年輕氣盛,擅長打砸搶,氣焰囂張。對付徐海,只能硬干。</p><p class="ql-block"> 雖是硬干,卻用得是軟辦法:智慧、判斷、計謀(陰招)、勇氣、膽量,不戰而屈人之兵,干凈利落解決。書讀到這里時,我真為胡大人的智慧和勇氣所折服,更為他的高超斗爭手段而驚嘆!</p><p class="ql-block"> 徐渭與胡宗憲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與商議,終於制定了一個幾乎天衣無縫的計劃,徐海在這個計劃的實施中將被無情絞殺。</p><p class="ql-block"> 他們派了一個叫羅龍文的前去徐海處臥底,之所以選羅龍文,一是他與徐海是同鄉,二是此人有個特長,愛挑撥是非。果然立竿見影,不久便知道徐海有個致命弱點一一內訌。他手下有兩個合伙人,一個叫陳東,一個叫麻葉。胡大人抓住這個漏洞,指示羅龍文,四處扇風點火搬弄是非。而羅工作卓有成效,陳東與麻葉的臉色一天比一天難看。</p><p class="ql-block"> 然后胡大人給徐海寫了一封勸降信,萬萬沒想到這個無意的常規性操作,讓他找到了毀滅徐海的利器。徐海回信很快來了,盡是周旋話客套話,胡大人看后并沒有注意到其中玄機,徐渭卻發現不尋常之處。他告訴胡大人,此信怪就怪在“格式規范,詞語恰當,太有禮節”了,不象是出自文盲徐海之手。胡宗憲同志恍然大悟。於是指示羅臥底查清寫信之人。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是徐夫人王翠翹所寫。王翠翹別號“江南名妓”,本是出身名門,因父親犯罪,不得已淪落風塵。她從小受過良好教育,詩書琴畫,無一不精,禮儀規矩,無一不曉。但閱人無數的王翠翹卻在眾多追求者中選擇了乏善可陳且性命有虞的徐海,似乎不附合邏輯,可能這就是愛情所至吧。從回信中可看出,對於徐海而言,王翠翹是一個有影響力的關鍵人物。這就好辦了,此后在給徐海的眾多禮物中,夾雜了許多女人專用的珠寶首飾胭脂水粉。</p><p class="ql-block"> 一切就在這風平浪靜中慢慢發生變化:王翠翹的枕頭風,比二十級臺風還強大……徐海與陳東、麻葉矛盾愈來愈大,雙互猜忌愈來愈深……再加上徐海手下那幫海盜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太高,居然把汪直的船隊也搶了,而且事先不請示事后不匯報,氣得汪大老板要找徐海算帳。在這一片大好形勢下,胡宗憲同志巧施連環計,徐海先將麻葉擒獲交給胡總督作為投誠的投名狀。胡總督又命麻葉寫給陳東一封信(內容當然是胡大人起草的),卻沒交給陳東而是直接轉給徐海(離間信),徐海陷入四面楚歌。不久,闖蕩江湖縱撗四海十余年的徐海公告天下:無條件投降。</p><p class="ql-block"> 而投降儀式,成了徐海與胡總督最后一次較量。徐海率艦隊抵達胡總督駐地平湖城向胡宗憲請降。投降者徐海,帶著他的全部軍隊,威風凜凜地列隊城外,趾高氣昂的徐海在上百個隨從簇擁下,在城外喊話:“我是徐明山(徐海號明山),前來請降,速開城門!”。而城內受降者卻畏畏縮縮,膽戰心驚。帶著上萬人,全副武裝圍城,說是來請降的,鬼才相信。很不巧,趙文華同志剛好也在城里,嚇得渾身發抖,忙找來胡宗憲讓他安排防守抵抗。胡大人卻十分鎮定,告訴趙大人:“不用擔心,一切盡在我掌控之中”,然后向這位上司投去輕蔑的一瞥。見到胡宗憲的那一刻,徐海終於心服口服了。胡大人只帶兩名隨從出城迎接他,沒有絲毫慌亂,在這個人面前,他徹底屈服了,他認輸,輸得心服口服。徐海居然屈膝行禮,而胡大人的舉動更讓人意外,不是“疾步趨前,一把扶起”,或“大呼一聲賢弟折殺我也。”,而是緩緩伸出手去按在了徐海頭上一邊拍一邊說:“你引倭寇入侵,為禍國家多年,今日既然歸順,今后當安分守己,切莫再次為惡”,儼然一副黑社會老大教父風范。投降議式結束,徐海一幫人眾被安排城外暫駐,他的下屬等候下一步轉業從良。之后胡大人匆匆忙忙地走了,既沒有去找軍轉部門和街道居委會,也沒有去找可供的耕地,只找了個人一一陳東。幾天后的一個夜晚,徐海正做著封妻蔭子的美夢時,被一群人突然襲擊,走投無路之際,徐海嘆息一聲,投水自盡。橫行天下的第二號倭寇徐海就這樣被他以前的同伙陳東干掉。三個月后,陳東、麻葉這對難兄難弟也被砍頭。唯一的贏家是胡宗憲,整個過程,謀略機巧,陰險狡詐,未大動干戈,略動口舌,連徐海都是借陳東之手除掉。足可以寫入厚黑學教科書,為萬人拜讀。</p><p class="ql-block"> 徐海夫人王翠翹的結局,眾說紛紜。傳說,不久后的一天,她趁人不備,逃了出來,面對大海,高聲哭訴:“明山,我辜負了你啊!”,然后投入大海,追隨徐海而去。我倒寧願相信,這個結局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接下來,胡總督下一個目標就是汪直了。由於胡大人前期招撫工作扎實,汪直上岸前來“商量生意”順利進行,水到渠成。盡管中間也有誤會也有波折,(胡大人還借用三國演義計謀演了一場“蔣干盜書”的好戲),但汪直大老板還是來了。打了幾年交道,胡宗憲和汪直這兩位老對手終於見面坐在一起。賓主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親切真摯的會談并充分交換了意見,會談在友好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吃飽喝足后,胡大人建議汪老板去杭州轉轉旅個游,汪老板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去了游杭州。結果出事了,出大事了,浙江巡按御史(胡大人的繼任者)王本固卻將遠道而來的客人汪直先生送進了牢房。王本固同志的思想邏輯很簡單:汪直是倭寇,那就應該抓起來。胡宗憲后悔的腸子也青了,胡大人氣壞了,他立刻安排人去找王本固要他放人。然而王先生抗倭是白癡水平,告狀卻是專家,他已上書連胡大人也告了,一時之間大有將胡大人也關進監獄之勢。本固本固,人如其名,確實是一個本來就固執之極的人啊!招撫大計,功虧一簣。數年辛苦,就此毀於一旦。</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汪直被押赴刑場處死,臨死前,他做出了一生中最后一個也是最準確的一個判斷:“殺我一人無礙,只是苦了直浙百姓,我死之后,此地必大亂十年!”。</p><p class="ql-block"> 誠如斯言,果然如此。其實一直以來,胡宗憲同志都在屈辱中忍耐著,無論汪直也好,徐海也罷,海盜也好,漢奸也罷,之所以以禮相待,招剿并舉,步步為營,只是因為一方面實力不足,另一方面不忍當地百姓遭戰爭涂炭。但一忍再忍一讓再讓,而今卻是青山依舊,血水長流。胡宗憲大人終於拍案而起,“開戰!不信我中國無人!”。一場驚天動地的抗倭大戰就此拉開序幕,此是后話。</p><p class="ql-block"> 胡宗憲的直接靠山趙文華死了,間接靠山嚴嵩垮臺了,於是乎彈劾他的奏章鋪天蓋地而來……於是乎坐鎮東南風光無限的胡大人被捕下獄……於是乎一天深夜,傲氣十足寧可舍棄生命也不願犧牲尊嚴的胡宗憲同志在牢房中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時年五十四歲。臨死前他寫下了人生最后時刻的憤怒與不平:“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烏乎哀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們現在評價一個人常用“動機與效果的統一”這一方法來進行分析,胡宗憲動機是好的(平定倭寇之亂),效果是好的(抗倭成績顯著),只是中間過程中上了一趟“賊船”,落得如此下場,不公。他之前有兵部尚書王瓊(給王守仁旗牌的那位大人)阿諛奉迎拍馬屁;他同期有戚繼光貪汚行賄拉關系,但都是為了國家辦實事,實現心中理想和抱負而已。現實生活中,人是復雜的,具有兩面性,絕不是那種非黑即白那么簡單。</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歷史將會給予他一個公正的評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徐渭,字文長,號青藤老人,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紹興市)人。明中期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p><p class="ql-block"> 徐渭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楊慎、解縉、徐渭,至此明三大才子都已亮相。</p><p class="ql-block"> 徐渭屢次參加鄉試均不得中,一生與仕途無緣。他幼時喪父失母,經歷坎坷。然而他聰穎異常,文思敏捷,在世態炎涼中形成一種既高傲自賞,又郁郁寡歡的性格。為人性情放縱,放蕩不羈,痛恨達官貴人,不善斂聚錢財,自嘲“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p><p class="ql-block">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方面獨樹一幟,能操琴,諳音律,可謂“英才天縱”。他自認為自己的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其實他最厲害的是兵法。</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徐渭的書法,再看看他的兩首詩:</p><p class="ql-block"> 《蘭》 </p><p class="ql-block"> 莫訝春光不屬儂,</p><p class="ql-block"> 一香已足壓千紅。</p><p class="ql-block"> 總令摘向韓娘袖,</p><p class="ql-block"> 不作人間腦麝風。</p><p class="ql-block"> 《墨蘭》</p><p class="ql-block"> 醉抹醒涂總是春,</p><p class="ql-block"> 百花枝上綴精神。</p><p class="ql-block"> 自從畫取湘蘭后,</p><p class="ql-block"> 更不閑題與別人。</p><p class="ql-block"> 這兩首詩反映了徐渭的情調和品性,其孤傲高潔雅致的性格和品味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 再來欣賞一下徐渭先生的畫作。</p> <p class="ql-block"> 徐渭先生的畫,是潑墨大寫意派創始人,青藤畫之鼻祖。確有豪放風骨,獨領風騷,對后世畫壇影響極大。幾百年后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非常仰慕他并說:“願為青藤門下狗”,曾治一印“青藤門下走狗”,可見崇拜他到何種地步!</p> <p class="ql-block"> 胡宗憲總督仰慕徐渭才名,決定收編這位才子,派出使者去招聘徐謂為自己的慕僚參謀,也就是常說的師爺。徐渭還是比較直率的,面對胡大人的使者,他用流利的紹興話快速地嘰哩哇啦一頓,使者卻一動不動,沒聽懂啊。在別人翻譯后明白了徐渭的意思,真可謂言簡意賅:從哪里來,回哪里去!誰讓你來,你讓他來!面對超極牛人,使者無話可說,只好乖乖回去,哆哆嗦嗦地向胡大人轉達了這位窮秀才的原話。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貫狂傲不羈的胡宗憲竟然沒發火,他思索片刻后說:“行,我去請他”。驕橫的總督讓步了,讓步給一個窮秀才。這就是胡宗憲的胸懷格局,這就是胡宗憲的眼光和判斷,和這位窮秀才后來做出的貢獻相比,別說是讓步,就是讓他磕頭他都值了。於是胡大人放下身價,屈尊降貴,親自前去拜訪徐渭,操著一口徽州話,連說帶比劃,糊弄半天,終於把這位超極牛人帶了回來。</p><p class="ql-block"> 徐渭沒有辜負胡宗憲的厚望,他運籌帷幄,建言獻策,巧設妙計,輔助胡總督平定東南沿海倭寇之亂建有奇功。他雖未入仕,卻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一個布衣最大的貢獻!不愧其“天下第一慕僚”稱號。</p> <p class="ql-block"> 在胡宗憲被抓走時,徐渭一句話沒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作為胡宗憲的慕僚,他被牽連下獄,轉瞬之間,命運再次將他拋入深淵。人生逢此大變,遭受寃曲,倍受打擊,九次欲自盡(最厲害一次是用釘子釘入自己腦袋),偏偏沒死成。七年后終於出獄,已是隆慶年間,天下大變,物是人非。於是孑然一身的徐渭開始流浪,游歷福建、直隸、山西、薊州等地。在薊州他見到老朋友戚繼光,這時的戚繼光又回到十七年前的薊門,不同的是現在他是戚總兵了。見到這位久別的戰友,戚繼光十分激動高興,安排酒宴款待老友。席間兩人把酒言歡,談及徐渭將來去向時,戚總兵誠邀他能留下來在自己軍中效力,徐渭笑而不答,戚繼光亦是聰明人,不再提起此事。徐渭并沒變,雖然流浪,雖然落魄,卻依然是那個心高氣傲的徐渭。第二天,徐渭拜別戚總兵,前往遼東,他要親自去見識一下連戚繼光都推崇備至的遼東副總兵李成粱。在遼東徐聽說李成梁家要請先生,於是他前去應聘。</p><p class="ql-block"> 看到眼前這個落魄的半老頭時,李成梁以為是個叫化子差點叫人給點錢打發他走人。出於禮貌,李問他:“有何專長能教些什么,”,徐答“兵法”,在場人幾乎同時哄堂大笑,徐卻絲毫不亂,只是靜靜地看嘲笑他的人。李突然想起不久前戚總兵曾派人快馬來報信,描述過一個類似的人。李即刻改變態度,小心翼翼地問:“閣下是從孟諸(戚繼光字孟諸)那里來的嗎?”徐微微點了點頭,“閣下可姓徐?”,“然也”徐回道。李成梁立刻迎下堂來,恭恭敬敬地向老先生行禮,旁邊的人都驚訝至極瞪大了眼睛。李成梁知道,當他自己還是一個落魄秀才時,眼前此人已是籌謀東南,名震天下。當下他把自己兩個兒子李如松和李如柏叫到身旁,當面交付給徐渭,并叮囑兒子要用心學習,虛心討教。徐渭沒有辜負李成梁的期望,他將自己的文賦才學一切全都悉數傳授給兩個少年。</p><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徐渭提出辭職,雖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依然離開了這里,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后,“抗日援朝”時,薊遼提督李如松率軍入朝,連戰連捷,多次擊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殲敵上萬名。接連收復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場危局。朝鮮國王李昖對他的用兵之法佩服的五體投地,問李如松為何如此英勇善戰熟知兵法呢?李如松凝視遠方深情地說:“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教授與我。”!</p><p class="ql-block"> 此時,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曾經教過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經賣光了所有字畫,貧病交加,且無人理會,僅有一條老狗陪伴。不久之后,徐渭帶著一腔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人世,時年七十三歲,凄凄慘慘,悲悲切切。</p><p class="ql-block"> 徐渭的所有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因為他的絕頂才學機智和抗倭、傳授軍事知識培養李如松等一代年輕將領的那些不朽功勛。</p><p class="ql-block"> 一生雖未入仕,卻仍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可敬可佩!</p> <p class="ql-block"> 未完,請看下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奎县|
尤溪县|
塔河县|
甘孜|
苍南县|
云阳县|
客服|
武隆县|
道孚县|
锡林浩特市|
平江县|
阜平县|
清新县|
福海县|
商都县|
海林市|
义乌市|
内乡县|
攀枝花市|
塘沽区|
商都县|
手机|
丰原市|
遵化市|
潞城市|
云龙县|
泽普县|
泾阳县|
名山县|
张家界市|
吉首市|
醴陵市|
青岛市|
盱眙县|
黔西|
宜州市|
龙里县|
册亨县|
浦北县|
德化县|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