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廣西玉林博白周旺陳氏上清公族根脈源流(彈出紅包不要領,否則后果自負)

良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是血緣的標志,文化的基因,家族的徽章。遠祖雖遠,歷幾千年;根脈流長,周朝初年(公元前 1046 年)以“陳”國賜姓,歷 3070 多年,“陳”氏在全球人口 9000 多萬人, 國內(nèi)人口約 7000 萬人, 在全國姓氏排名位列第五位。陳氏上清公根脈索源, 三千多年歷一百多代一脈相傳, 由北方中原至南方,輾轉(zhuǎn)安居十三個地方。①周朝初年(公元前 1046 年) ,封“媯滿” (陳胡公)于“陳”國(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 ,始得“陳”姓; ②春秋末年 (公元前 478 年) 楚國兼并 “陳” 國, 第 21 世祖 “衍公”避難遷至“魏”國的陽武縣戶牖邑(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春秋末年屬于“魏”國) ;③西漢末年,第 36 世祖“與京公”遷居山陽郡瑕丘縣(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 ;④東漢末年,第 45 世祖“翔公”遷居富庶地區(qū)潁川郡(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 ;⑤西晉末年,第 52世祖 “逵公” 避戰(zhàn)亂遷居浙江湖州吳興縣; ⑥南北朝 “南梁” 時期 (537年) ,第 62 世祖“文贊公”,遷居“梁”朝都城“健康” (今江蘇省南京) ;⑦唐朝中葉,第 74 始祖“環(huán)公”避亂居福建莆田市仙游縣;⑧第 75 始祖 “伯宣公”轉(zhuǎn)而隱居江西廬山;⑨第 77 世祖(832 年)遷居江西江州府德安縣;⑩北宋仁宗年間(1063 年) “天下義門陳”分家,第 86 世祖“魁公”遷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⑾元朝初年,第 90 世祖“孟二公”遷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縣來蘇里州試街瓦子巷;⑿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 年) ,第 95 世祖“念邦公”遷居廉州府合浦縣興中里六湖垌;⒀明朝末年(1643 年) ,第 101 世祖“上清公”遷居博白縣雙旺鎮(zhèn)周旺村綠浪屋場肚,開基創(chuàng)業(yè)。千流萬派,總歸一源;葉茂枝繁,不離一本。追蹤索源,歷代祖宗代代逐一記之, 慎終追遠不忘祖宗來時路, 繼往開來方知兒孫向何處。</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上古時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帝】 上古時代 (神話時代)部落聯(lián)盟首領。“少典”與“附寶”生二子:炎帝、皇帝。皇帝,本姓“公孫”,后改“姬”姓,名“軒轅”。 因有土德之瑞, 故號 “黃帝”。黃帝到舜帝的世系,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顓頊帝】 顓頊 (zhuān xū) , 姬姓,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舜帝往上數(shù)第 6 代的直系祖宗。 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顓頊輔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zhèn)) 。少昊死后,打敗爭奪帝位的共工氏,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號“高陽氏”。在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舜帝】舜,是黃帝的第 8 代孫,是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頊帝的第 6 代孫。上古時代,他是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媯”姓, 號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 《史記》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德為先,重教化”,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zhuǎn)捩時期的重要推手,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閼父】 又稱 “遏父”, 舜帝第 33 代裔孫,“媯” 姓, 周朝的 “陶正” (制陶工匠官員) 。“武王伐紂” 時任命閼父為 “工正” (軍工部長) ,負責制作武器和后勤供給,為建立西周王朝立下功勛。公元前 1046 年周朝建立,周武王對功臣元勛論功行賞,分封天下,將土地和百姓,分別授予先古圣王后裔、同行宗族和功臣,“封邦建國,以屏宗周”。周武王分封諸侯國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共 71 國,其中周武王“姬”姓同姓諸侯國 53 個。周武王的軍師、岳父姜太公(子牙)授封于齊國(今山東東部) ,其弟周公(姬旦)授封于魯國(今山東曲阜)……“閼父”功勛卓著蔭及其子“媯滿”,且是先古圣王“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封其為一級公爵,將其長女(姜太公的外甥女) “太姬”嫁給“媯滿”,分封于“陳”國(今河南東部周口一帶) ,國土全是平原,土地富饒,今天也是中國的糧倉。西周初年,華夏大地,西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及其他附庸諸侯國,共有 800 多個諸侯國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西周時期(公元前 1046 年~前 771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始祖 陳胡公】陳氏始祖,原姓“媯”,名“滿”,“遏父”的兒子, 周武王的女婿 (姜太公的外甥女郎) ,生于商紂王七年(公元前 1064 年)十月十五。公元前1046 年封于 “陳” (都城 “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 , 以國賜姓,始有“陳”姓。公元前 1046 年~前 986 年在位 60 年, 謚號 “胡公”,后世稱其“陳胡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周諸侯國“陳”國第一任君主“媯滿”,勵精圖治,政績卓著。修筑陳城,以抵御外敵入侵;以周朝的禮義德治教化百姓,使“陳”國成為禮儀之邦。選賢任能,揚善懲惡,勵精圖治,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使陳國位居十二大諸侯國之列。【陳國】周武王建立周朝,分封舜帝后裔的“媯”姓諸侯國,國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末期(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478 年) ,存續(xù) 568 年,共 26 位君主,位于今河南省東南部和安徽省西北部之間,14 個城邑, 領土面積約 4 萬平方公里 (超過博白縣 10 倍的面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 世祖 申公】 “媯”姓,“陳”氏,名“犀”,陳胡公之子,承襲陳胡公擔任國君, 為陳國第二任君主, 公元前 986 年~前 961 年在位 25 年,周穆王十五年薨,謚號“申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相公】 “媯”姓“陳”氏,名“皋羊”,陳胡公媯滿之子,陳申公胞弟,承襲陳申公擔任國君,為陳國第三任君主,公元前 961 年~前 939 年在位 23 年,周穆王三十八年薨,謚號“相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 世祖 孝公】 “媯”姓“陳”氏,名“突”,陳申公之子,承襲陳相公擔任國君, 為陳國第四任君主, 公元前 938 年~前 905 年在位 34 年,周共王十八年薨,謚號“孝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 世祖 慎公】 “媯”姓“陳”氏,名“圉 yǔ戎”,陳孝公之子,承襲陳孝公擔任國君,為陳國第五任君主,公元前 905 年~前5855 年在位 50 年,周厲王二十三年薨,謚號“慎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 世祖 幽公】 “媯”姓“陳”氏,名“寧”,陳慎公之子,承襲陳慎公擔任國君, 為陳國第六任君主, 公元前 855 年~前 832 年在位 24 年,周厲王四十六年薨,謚號“幽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 世祖 釐公】 “媯”姓“陳”氏,名“孝”,陳幽公之子,承襲陳幽公擔任國君, 為陳國第七任君主, 公元前 832 年~前 796 年在位 36 年,周宣王三十五年薨,謚號“釐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 世祖 武公】 “媯”姓“陳”氏,名“靈”,陳釐公之子,承襲陳釐公擔任國君, 為陳國第八任君主。 公元前 796 年~前 781 年在位 15 年,周幽王元年薨,謚號“武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夷公】 “媯”姓“陳”氏,名“說”,陳武公之子,承襲陳武公擔任國君,為陳國第九任君主。公元前 781 年~前 778 年在位 3 年,周幽王 4 年薨,謚號“夷公”。</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 770~476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 世祖 平公】 “媯”姓“陳”氏,名“燮”,陳武公之子,是陳夷公胞弟,承襲陳夷公擔任國君,為陳國第十任君主。公元前778 年~前 755 年在位 23 年,周平王十六年薨,謚號“平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 世祖 文公】 “媯”姓“陳”氏,名“圉”,陳平公之子,承襲陳平公擔任國君,為陳國第十一任君主。公元前 755 年~前 745年在位 10 年,周平王二十六年薨,謚號“文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0 世祖 桓公】 “媯”姓“陳”氏,名“鮑”,陳文公長子,承襲陳文公擔任國君,為陳國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 745 年~前 707年在位 38 年,周桓王十三年薨,謚號“平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廢公】 “媯”姓“陳”氏,名“佗”,陳文公之子,是桓公異母弟。 公元前 707 年正月, 在兄長陳桓公病重期間, 殺死桓公太子 “免”,擔任國君, 公元前 707 年 1 月~前 706 年 8 月, 為陳國第十三任君主。公元前 706 年八月,為蔡人所殺,共在位 20 個月,謚號“廢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歷公】 “媯”姓“陳”氏,名“躍”,陳桓公次子,殺死陳廢公繼位國君, 為陳國第十四任君主。 公元前 706 年~前 700 年在位 7 年,周桓王二十年薨,謚號“歷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莊公】 “媯”姓“陳”氏,名“林”,陳桓公三子,是陳厲公胞弟,承襲陳歷公繼位國君,為陳國第十五任君主。公元前 699 年~前693 年在位 7 年,周莊王四年薨,謚號“莊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1 世祖 宣公】 “媯”姓“陳”氏,名“杵臼”,陳桓公的三兒子,是陳厲公、陳莊公的胞弟,承襲陳莊公繼位國君,為陳國第十六任君主, 公元前 692 年~前 648 年, 在位 45 年, 周襄王四年薨,謚號“宣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完奔齊】宣公欲立寵姬所生“公子款”為太子,以太子“御寇”謀反為名殺死“御寇”,次子“媯完”與“御寇”交好,害怕被殺,公元前 672 年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為齊國大夫,后在齊國改名“田完”,這就是“田完奔齊”的故事。媯完,為“田”氏家族的始祖,其后裔以“田”為氏( “媯”姓“田”氏) 。公元前 391 年,其八世孫“田和”擔任齊國國君,公元前 386 年周安王冊封“田和”為諸侯,“呂氏姜齊”變?yōu)椤疤稞R”,建立田齊國,仍沿用“齊”國國號,史稱“田氏代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2 世祖 穆公】 “媯”姓“陳”氏,名“款”,陳宣公之子,承襲陳宣公繼位國君,為陳國第十七任君主,公元前 647 年~前 632年在位 16 年,周襄王二十年薨,謚號“穆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3 世祖 共公】 “媯”姓“陳”氏,名“朔”,陳穆公之子,承襲陳穆公繼位國君,為陳國第十八任君主,公元前 631 年~前 614年在位 18 年,周頃王五年薨,謚號“穆公”。【第 14 世祖 靈公】 “媯”姓“陳”氏,名“平國”,陳共公之子,承襲陳共公繼位國君,為陳國第十九任君主,公元前 613 年~前599 年在位 15 年,周定王八年薨,謚號“靈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御叔,夏氏始祖】宣公還有一個兒子“少西”,字“子夏”,子夏的后代便以“夏”為氏。子夏有一個兒子“夏御叔”,夏御叔的兒子“夏徵舒”,夏徵舒就是陳宣公的曾孫。公元前 599 年,夏徵舒射殺侵犯母親“夏姬”的陳靈公,自立為“陳侯”,篡位數(shù)月。公元前 598 年冬,楚莊王以其弒君為名,帶諸侯軍隊攻破陳國都城并殺死夏徵舒,滅“陳”國,置“陳縣”。楚莊王聽從楚國公族“申叔時”勸諫,撤“陳縣”,從晉國迎“媯午”歸國立為“陳”國國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5 世祖 成公】 “媯”姓“陳”氏,名“午”,陳靈公之子,楚莊王擁立“媯午”承襲陳靈公繼位國君,為陳國第二十任君主,公元前 598 年~前 569 年在位 30 年,周靈王三年薨,謚號“成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6 世祖 哀公】 “媯”姓“陳”氏,名“弱”,陳成公之子,承襲陳成公繼位國君,為陳國第二十任君主,公元前 568 年~前 534年在位 35 年,周景王十一年薨,謚號“哀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7 世祖 悼太子師】 “媯”姓“陳”氏,名“師”,陳哀公之子。陳哀公不喜傳位于“師”,其弟“招”殺死了悼太子“師”,把“留”立為太子。【陳君留】 “媯”姓“陳”氏,名“留”,陳哀公之子。陳哀公的弟“招”立“留”為國君,為陳國第二十一任君主,公元前 534 年三月至四月,僅在位 2 月。公元前 534 年四月,楚軍侵犯,棄國奔逃鄭國。 十一月楚國滅陳國, 改置 “陳縣”。 楚靈王命其弟楚公子 “熊棄疾”為“陳公”,公元前 534 年~前 529 年篡位 4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8 世祖 惠公】 “媯”姓“陳”氏,名“吳”,陳哀公之孫,悼太子“師”之子。公元前 534 年十一月楚國滅陳國后,楚平王與其他諸侯國求和,遂于公元前 529 年立“吳”為陳國君主,陳國復國。“吳”為陳國第二十二任君主,他追述公元前 533 年為元年,公元前 533 年~前 506 年共在位 28年, 周敬王十四年薨, 謚號 “惠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9 世祖 懷公】 “媯”姓“陳”氏,名“柳”,陳惠公之子,承襲陳惠公擔任君主, 為陳國第二十三任君主, 公元前 506 年~前 502年共在位 4 年,周敬王十八年薨,謚號“懷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0 世祖 湣公】 “媯”姓“陳”氏,名“越”,又名“周”,陳懷公之子, 承襲陳懷公擔任君主, 為陳國第二十四任君主, 公元前502 年~前 478 年, 共在位 24 年。 周敬王四十二年 (公元前 478 年) ,楚惠王殺湣公,陳國被楚國兼并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國, 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皞伏羲氏的都城, 稱之為“太皞之虛”。陳國地處黃河以南, 潁水中游, 淮水之北, 是為淮陽之地。 在地理上,與“蔡”國接近,北方的鄰居還有夏的后裔“杞”和商的后裔“宋”,西南有“楚”,東則有“徐”。“陳”國,在西周至春秋,都是比較有影響力的諸侯國。西周至春秋之際, 有十二個影響力較強的諸侯國, 分別為: 陳、 魯、 齊、 晉、秦、 楚、宋、 衛(wèi)、蔡、 曹、鄭、 燕,隨著西周結(jié)束、周王室東遷洛陽,周天子的權(quán)威一落千丈, 各諸侯國開始相互爭霸和土地兼并, 逐漸發(fā)展為齊、晉、楚、秦、燕、趙、魏等大國,“陳”國則屬于中等偏弱的小國。“陳”國處于楚、晉兩個大國之間緩沖地帶,發(fā)展受限,而且為了生存只能依附大國, 曾長期受楚國的控制。 春秋時代周王室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分爭,兼并戰(zhàn)爭也極為激烈,其中以楚國為最,大大小小國家共兼并幾十個, 幾乎占了春秋諸侯國的三分之一。 春秋末年,陳國被楚國兼并時, 僅剩二十余個諸侯國了, 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 “戰(zhàn)國七雄”爭霸的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東周·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 475~221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1 世祖 衍公】公元前 492~前 434 年,湣公長子,原名“劍”。公元前 478 年陳國被楚國兼并,為避亡國之禍,改名“衍”,逃到“魏”國陽武縣戶牖邑(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春秋末年屬于魏國)居住。長子陳璉,次子陳瑪,都在齊國做官,均為“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2 世祖 璉公】在齊國做官,官為“大夫”。【陳玙,“胡”姓始祖】陳璉之弟陳玙,同時在齊國做官,官為“大夫”。居齊國,思念始祖陳胡公,以其謚號“胡公”的“胡”為氏,其后世子孫皆以“胡”為姓,陳玙為“胡”姓始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3 世祖 履公】在齊國做官,官為“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4 世祖 輝公】贈“上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5 世祖 周昌公】 在齊國官至 “令尹”, 民和事康, 拜為 “上大夫”,周顯王八年(公元前 361 年)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6 世祖 裔公】周顯王元年(公元前 368 年)生,在齊國做官,官為“令尹”,政和事簡,民皆頌之。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 281 年)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7 世祖 伯成公】 贈 “上大夫”, 周赧王五十六年 (公元前260 年)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8 世祖 仲丕公】贈“上大夫”。生二子:長子從善、次子從吉。陳從吉的兒子是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陳勝。【陳勝 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陳仲丕次子陳從吉,在秦朝為官,拜“上大夫”。陳從吉生子“勝”,又名“涉”,居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 。公元前 209 年(秦二世元年) ,陳勝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州) 領導秦末農(nóng)民起義, 反抗暴秦, 廣泛響應, 在河南淮陽 (陳州)自立為“張楚國”,公元前 207 年失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29 世祖 從善公】周郝王十八年(公元前 297 年)生,在秦國為官,拜“上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0 世祖 德紹公】 “負大識量,清白傳家”,贈侯爵。因世混亂紛爭,回家鄉(xiāng)“河南陽武縣”隱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1 世祖 述公】清正傳家,文韜武略,當周亡秦興之際,結(jié)納賢豪, 人不敢犯。 秦始皇 (秦國為諸侯國時) 三年 (公元前 244)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秦帝國時期(公元前 221~206 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西漢時期(公元前 206~公元 25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2 世祖 平公】陳平(?~公元前 178 年) , 字儒子,西漢王朝開國重臣、 謀士, 著名政治家, 官拜 “左丞相”, 封 “戶牗侯” “曲逆侯”, 《史記》稱之為“陳丞相”。河南陽武縣戶牖鄉(xiāng) (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 人,長相俊美, 喜讀書, 有大志, 曾主持祭社神為鄉(xiāng)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 他感慨曰:“使平得宰天下, 亦如此肉矣! ” 漢文帝二年 (公元前 178 年)卒,謚號“獻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陳勝、吳廣起義后,六國貴族也紛紛起兵,“陳平”往魏國輔佐“魏王咎”反秦。卻受讒言歸附項羽帳下,入關(guān)破秦。劉邦定“三秦”時,投奔劉邦,得到信任和重用,拜為“都尉”,隨駕參乘、典掌護軍,歷任亞將、護軍中尉。漢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又建議劉邦偽游云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七天七夜,后采納陳平計策,賄賂“冒頓單于”的妻子“閼氏”,“閼氏”勸說“冒頓單于”放了劉邦一馬,才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后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漢高祖劉邦死后,皇后“呂雉”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公元前 189 年) ,陳平與王陵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陳平徙為右丞相, 但因 “呂后” 大封 “呂” 家人為王, 陳平被削奪實權(quán)。“呂后”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劉恒為漢文帝。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于職守,受到漢文帝贊賞。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3 世祖 原仁公】 字媯汭, 襲父爵封 “曲逆侯”, 漢文帝贈“驃騎將軍”,漢景帝四年(公元前 153 年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4 世祖 子遠公】 (公元前 206~前 122 年) ,字追虞、恢,原仁公長子,襲封“戶牗侯”,贈“驃騎將軍”,克勷(輔佐)皇家事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5 世祖 澄公】 (公元前 188~前 91 年) ,承襲“簡侯”,贈“驃騎將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6 世祖 與京公】漢宣帝二年(公元前 72 年) ,官拜“員外郎”。遷居山東山陽郡瑕丘縣(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7 世祖 考公】漢宣帝贈侯爵,隨父遷居山東瑕丘,漢元帝二年(公元前 47 年)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8 世祖 湯公】 (?—約前 6 年) ,字子功,山東山陽郡瑕丘縣(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東北)人,西漢末年著名將領。 陳湯學識淵博,通達事理, 寫得一手好文章,初謀得“太官獻食丞”官職。“富平侯”張勃等朝官佩服其才能,向漢元帝大力舉薦,被任為“郎官”。陳湯主動請纓出使西域,幾年后任命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 (相當于今天的西部戰(zhàn)區(qū)副司令員) 。當時背信棄義的匈奴“郅支單于”逃到“康居”國扎穩(wěn)了腳跟,攻占“烏孫”、“大宛”等國,威脅西域,反叛對抗,企圖對漢王朝卷土重來。 漢元帝建昭三年 (前 36 年) , 陳湯聯(lián)合西域諸國發(fā)兵進擊被匈奴侵占的“康居”國,誅殺匈奴“郅支單于”,洗雪邊境官兵往日的恥辱,萬夷畏懼臣服。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釋義:應該把砍下的頭懸掛在蠻夷居住的槀街, 讓他們明白, 敢于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要殺掉他們。 )陳湯一戰(zhàn)封神, 漢元帝嘉獎其建千年功業(yè), 保萬代平安, 賜爵 “關(guān)內(nèi)侯”,拜官“射聲校尉”,賜食邑三百戶,黃金一百斤。漢成帝時,“烏孫”國侵犯西域,再次重用陳湯,任命為“從事中郎”,決斷軍機大事。公元前 6 年卒于成帝、哀帝之間。“新”朝“王莽”掌權(quán),感激陳湯舊恩,追贈“破胡侯”,謚號“壯”。陳湯西域征戰(zhàn), 結(jié)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 穩(wěn)定了漢朝的西北邊疆, 為漢王朝立下奇功。 陳湯攻殺郅支單于之后, 原來就歸降的 “呼韓邪單于”更加臣服漢朝,表示愿守北藩,累世稱臣。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重新統(tǒng)一了匈奴,此后漢元帝又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結(jié)束了百余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沖突,恢復了往日的“和親”關(guān)系,這種和平局面一直持續(xù)了半個世紀,這一切,陳湯是建立了首功的。漢武帝時霍去病“封狼居胥”,漢元帝得陳湯安天下,漢朝強盛皆得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39 世祖 馮公】 稱 “瑕丘公”, 跟從父親征討匈奴 “郅支單于”,大立軍功,封“破胡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0 世祖 咸公】西漢哀帝末年,為“尚書”。</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 東漢(公元 25~220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1 世祖 晟公】官至豫章郡太守,郡治今江西南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2 世祖 會可公】官至豫章郡太守,郡治今江西南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3 世祖 珍公】 東漢和帝永元二年 (公元 90 年) , 官拜 “司隸校尉”,東漢安帝延光元年(公元 122 年)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4 世祖 嗣公】尚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5 世祖 翔公】字少麟,少知名,善結(jié)交,察孝廉,拜侍御史,定襄太守(定襄郡,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與匈奴戰(zhàn)爭的前沿) 、揚州刺史、御史中丞。從山東瑕丘遷河南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6 世祖 寔公】陳寔(104—187 年) ,“潁川中興”的始興之祖,“太丘長”。年輕時為縣官吏,縣令推薦他到太學學習,后續(xù)任“西門亭長”、“郡功曹”、聞喜縣令、太丘縣令長,任內(nèi)修德清靜,百姓安居樂業(yè),后世稱其為“陳太丘”。與其子陳紀、陳諶并著高名,時號“三君”。他以德行感化“梁上君子”和教育后代的“難兄難弟”典故傳為佳話,對后世影響巨大。中平四年(187 年) ,陳寔逝世,享年八十四歲。大將軍何進遣使吊祭, 赴吊唁者三萬余人, 刻石立碑,謚為“文范”先生,系潁川郡第一家。陳寔的思想品德對后世影響巨大。漢代著名文學家、中郎將蔡邕親撰摹碑和廟碑。 他為政修德清靜,不擾百姓,百姓安居樂業(yè),平心待人接物, 公正斷判爭訟, 以理服人。《二十五史·后漢書》為其立傳,把陳寔和同郡名士鐘皓、荀淑、韓韶并尊為“潁川四長”,載入史冊。新中國成立后, 曾將陳寔的事跡編入中學課本。 陳寔的思想品德, 是中華倫理文化的瑰寶,他也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光輝典范。【潁川陳氏世家】 歷史上, 潁川在歷史上是黃河流域的政治、 經(jīng)濟、文化中心,潁川郡是秦始皇三十六個“郡縣”之一。東漢時期的潁川,相當繁華,堪稱全國最大、最富有的地區(qū)。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 東漢末年以來, 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對政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士族名士構(gòu)成了士大夫集團的核心。 許縣的陳氏、 潁陰的荀氏、 長社縣的鐘氏、 舞陽縣的韓氏是潁川四大家族,東漢末年是潁川陳氏為郡望的名門望族,世代顯貴。以史為證,陳氏中興起源于潁川郡(今河南許昌市禹州) 。家族成員史實見載于《后漢書》 、 《三國志》 、《晉書》 、 《宋書》及《世說新語》 、 《陳書》等書,其中陳寔、陳紀、陳群、陳泰并在《后漢書》 、《三國志》 中列有專傳。 潁川陳氏作為當時的高門望族, 在譜學興盛的時代背景下,撰有《陳氏譜》一部,是陳氏最早的私家譜錄,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 、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時曾征引該譜,保存了有價值的世系資料。潁川陳氏,陳寔開創(chuàng)局面,從東漢末年至三國、西晉,至“衣冠南渡”的東晉,子孫十余世貴顯,家族地位歷三百年興盛,是魏晉間歷史最為悠久綿長的世家大族之一。 陳氏迄今, 中國陳性人口達 7000萬,全球陳姓人口總規(guī)模超過 9000 萬,其中潁川陳氏子孫 6000 萬以上。雖然潁川陳氏主支南遷,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 年)定士族,在歷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權(quán),采取法律形式明確制定門閥序列,陳氏一直位列潁川首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 47 世 祖 紀 公 】 陳 紀(128-199) ,字元方,陳寔長子,東漢末年大臣,官拜“太仆尚書”、“鴻臚寺卿” (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外交部長和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 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并稱 “三君”, 曹魏名臣陳群之父。自幼知書達禮, 聰慧過人。 其平時足不出戶,潛心鉆研學問,發(fā)奮著書三十余萬言,號曰“陳子”。其著述“言不務華,事不虛飾”,非常符合圣哲的道德標準,受到世人稱贊。公元 189 年董卓把持朝政,派使者到家中拜他為“五官中郎將” (相當于副丞相) ,只好服從。到京師又轉(zhuǎn)任為“侍中” (相當于丞相,皇帝顧問,承擔重要政治和決策職能) ,卻與董卓政見不合,不久出任“平原國相” (相當于郡守) 。陳紀在平原任上“勤恤民隱。馴之以禮教,示之以知恥”,深得百姓擁戴。袁紹掌控天下后,朝廷追拜其為“太仆” (掌管皇帝的輿馬和馬政) ,徵召為“尚書令” (承擔丞相職責) 。建安初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后,袁紹為太尉(最高軍事長官) ,讓位于陳紀;陳紀不受,后官拜“大鴻臚”,掌九儀。享年七十一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三國時期(公元 200~280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8 世祖 群公】陳群(?—237 年) , 字長文,陳寔之孫,陳紀之子。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國“司空”,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陳群出身名門,早年被劉備辟為 “豫州別駕” (地方刺史的佐史,官職尊貴且職務高于所核地方行政要員) 。 曹操入主徐州時,被辟為“司空西曹”掾?qū)伲?“西曹”是“司空”的屬吏之一,負責百官的奏事) ,后轉(zhuǎn)任參丞相軍事。曹操封魏公時,任魏國的御史中丞(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檢察長的官職) 。后拜吏部尚書(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組部長和人力資源部長) ,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后,歷任尚書令、 鎮(zhèn)軍大將軍、 中護軍、 錄尚書事。 曹丕駕崩后, 陳群受詔輔政。曹叡即位,任司空(文官,為資歷深厚的大臣擔任,正一品) 、錄尚書事(相當于丞相) ,封潁陰侯。青龍四年十二月(237 年 2 月)病逝, 謚號 “靖”。正始四年 (243 年) , 配享曹操廟庭。 陳群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為曹魏政權(quán)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 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陳群撰有文集五卷, 今已佚失。其余見于《全三國文》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49 世祖 泰公】陳泰(200—260 年) ,字元伯,陳群之子, 三國時期魏國名將,魏國 “尚書左仆射”。 承襲父親功勛, 起家任員外散騎侍郎 (皇帝侍從官)歷任游擊將軍、并州刺史、 尚書等職, 頗著政績。高平陵之變時,力勸大將軍曹爽投降,得到司馬氏信任。此后為回避宮廷斗爭,主動請求外調(diào)雍州(含今陜西、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新疆、內(nèi)蒙古部分,郡治在甘肅武威)任刺史,督軍破蜀國,成功防御蜀將姜維的多次進攻。甘露元年(256 年) ,拜“右仆射” (相當于相),跟隨大將軍司馬昭兩次抵御孫吳進攻,改授“左仆射” (相當于“首相” ) ,官至“尚書”,封潁陰侯。甘露五年(260年) ,得知皇帝曹髦遇弒,陳泰悲憤而死,追贈司空,謚號為“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0 世祖 凖公】陳凖(?—300 年) ,陳泰之子,西晉 “太尉”。 西晉時期, 年輕有聲望初任中書令,后因協(xié)助趙王“司馬倫”廢黜賈皇后黨羽有功晉封海陵公,趙王“司馬倫”在篡皇位成功后晉封陳凖為 “太尉” (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軍委主席) ,錄尚書事(相當于丞相) ,改封廣陵郡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西晉時期(公元 265~317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1 世祖 匡公】 (225~292 年) ,西晉,官拜“龍圖閣大學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2 世祖 逵公】 (244~317 年) ,字大義。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混戰(zhàn),“衣冠南渡”,中原士族相隨南南遷,中原文明和中原政權(quán)南遷, 晉元帝渡江, 定都健康 (今南京) , 建立東晉。“逵公”南渡長江任官,官至江州刺史(今江西九江) 、湖州長城令(今浙江湖州) ,隨官而遷至浙江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吳興縣)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東晉(公元 317~420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3 世祖 康公】 (264~330 年) ,西晉末年至東晉初年,官拜“尚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4 世祖 英公】 (286~345 年) , 東晉, 任直隸盱眙 “太守”(今江蘇淮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5 世祖 弼公】 (309~378 年) ,東晉,官拜“尚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6 世祖 鼎公】 (331~377 年) ,東晉,官至“步兵校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7 世祖 安公】 (353~384 年) ,字一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8 世祖 高公】 (371~458 年) ,東晉末年至南北朝“宋”朝,在“宋”朝官至“散騎侍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一、南北朝(公元 420~589 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420~479)→齊(479~50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502~557)→陳(557~589)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59 世祖 永公】 (430~486 年) ,南北朝時期,經(jīng)“宋”朝到“齊”朝,任德安令(今湖北孝感市) 、淮安令(今江蘇淮安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0 世祖 猛公】 (450~513 年) ,南北朝時期,經(jīng)歷“齊”朝、“梁”朝,官至長安“太守”、吏部“尚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1 世祖 道巨公】 (467~519 年) , 南北朝時期, 出生 “齊”朝,經(jīng)歷“梁”朝,官拜“大常寺卿”,奏事過百,皇帝嘉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2 世祖 文贊公】 (484~541 年) ,南北朝“梁”朝,537年遷居健康(今南京) 。生三子:譚先、霸先(武帝) 、休先。南朝梁追贈侍中光祿大夫,封義興郡公。陳霸先建立“陳”朝,父因子貴,追尊其為景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北朝· 陳朝】 (557 年—589 年) , 史稱 “南陳”、“南朝陳”, 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最后一個朝代,為陳武帝陳霸先所建立, 定都建康 (今南京市) 。傳五帝,共歷三十二年。陳霸先因協(xié)助平叛 “侯景之亂”, 得任揚州刺史。梁元帝敗亡后,王僧辯迎立北齊送來的蕭淵明為帝。陳霸先利用江南民心不滿。殺王僧辯,大敗北齊軍,擁立蕭方智為帝, 永定元年 (557 年) 稱帝, 改國號為 “陳”, 即陳武帝。“陳”朝建立不久。 先是梁宗室蕭勃在廣州起兵。 梁湘州刺史王琳又聯(lián)合北齊抗陳,占據(jù)郢州、江州。武帝的繼任者文帝“陳蒨”雖擊敗東下進攻建康的王琳與北齊的聯(lián)軍, 但湘州又被北周襲取。 直至文帝收復江郢二州, 北周軍才被迫撒退。 文帝在削平各地豪強諸姓后, 任用一些實力較弱的地方豪強為各地刺史, 借以穩(wěn)定五嶺以北。 文帝在平亂的同時,大力革除奢侈之風,使陳朝政治稍為安定,促成“天嘉之治”。光大元年(567 年) ,陳宣帝“陳頊”即位,繼續(xù)實行文帝時輕徭薄賦之策,使江南經(jīng)濟逐漸恢復。太建五年(573 年) ,宣帝發(fā)起“太建北伐”,一度占領淮南之地。 后為北周所敗, 盡喪江北州郡。 后主 “陳叔寶”繼位后,不問政事,荒于酒色,“陳”朝國勢江河日下。禎明二年(588 年) ,隋文帝“楊堅”命其子“楊廣”等統(tǒng)軍攻“陳”,至次年(589 年)攻陷建康,“陳”朝滅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3 世祖 譚先公】 (501~558 年) , 又名道譚。 南北朝 “梁”朝時,官至“東宮旦閣”。系陳霸先(武帝)的長兄,生二子:陳倩(文帝) 、陳頊(孝宣皇帝) 。558 年卒,武帝(陳霸先)封其為始興昭烈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4 世祖 頊公】 宣帝陳頊(530 年 8 月 14 日—582 年 2 月 17 日) ,本名陳曇頊,字紹世,小字師利。始興昭烈王陳道譚次子,陳武帝陳霸先的侄子,陳文帝陳蒨的弟弟,是南朝“陳”朝第四位皇帝。皇后柳氏。共有兒子 42 個, 封王者三十一人:長子:陳后主陳叔寶,母親是柳皇后柳敬言。第六子:宜都王陳叔明,母親是何淑儀。永定元年(557 年) ,襲封始興郡王,陳蒨繼位后,改封安成王。天康元年(566 年) ,其兄陳倩陳文帝去世,侄子陳伯宗即位,陳頊成為輔佐大臣。光大二年(568 年) ,陳頊廢黜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元太建。寬宏大度,敏達軒豁,陳頊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也較為清明。他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nóng)民生產(chǎn),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與發(fā)展。太建五年(573 年) ,派大將吳明徹北伐,攻占呂梁(今江蘇省徐州市附近)和壽陽(今安徽省壽縣) ,一度占有淮泗之地。太建九年(577 年) ,失去淮南之地。568—582 年在位 15 年,太建十四年正月甲寅日(582 年 2 月17 日) , 宣帝薨, 享年五十二歲, 謚號 “孝宣” 皇帝, 廟號為 “高宗”皇帝,安葬于顯寧陵。隋朝統(tǒng)一全國,善待“陳”朝皇族,孝宣皇帝陳頊的 42 個兒子大多數(shù)獲得善終。孝宣皇帝陳頊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相對清明,是“陳”朝較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在歷史上給予很高的評價。 同時, 他還有一個頗為后世稱道的偉大功績, 那就是他是歷史上兒子最多的皇帝!【陳叔寶】陳后主“陳叔寶” (553 年 11 月—604 年 11 月) ,陳宣帝陳頊與皇后柳敬言之子, 南北朝時期陳朝最后一位皇帝。 太建元年(569 年) ,陳頊即皇帝位。陳叔寶被立為皇太子。優(yōu)厚的宮廷生活, 培養(yǎng)了陳叔寶深厚的文學才能。 當時的很多知名文士如陸瑜、 岑之敬、江總、姚察等人,皆入東宮僚屬,后主待之深厚,常進行文學交流。陳太建十四年(隋開皇二年,582 年) ,陳宣帝陳頊去世,始興王陳叔陵企圖刺殺陳叔寶,事敗,伏誅。皇太子陳叔寶即皇帝位,成為南陳也是南朝歷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陳后主執(zhí)政共八年, 在位期間不理朝政,“復扇淫侈之風”,“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軸”,“躭荒為長夜之飲, 嬖寵同艷妻之孽。”在詩歌藝術(shù)上有一定貢獻,其所作《玉樹后庭花》最為輕艷,然亦新警。陳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589 年) ,隋軍南下,廣陵失陷,不久攻破京口并都城建康, 陳朝滅亡。 陳叔寶被隋軍擄至長安, 自此結(jié)束了他短暫的帝王生活。陳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589 年) ,后主及從屬官僚并入隋朝以后, 隋文帝在長安修治宅邸, 禮遇甚厚。 入隋以后,陳叔寶也是經(jīng)常沉湎酒色,醉生夢死。仁壽四年(604 年)十一月壬子在洛陽病死, 終年 52 歲, 追贈大將軍、 長城縣公, 謚號煬,葬于洛陽邙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一、隋唐(公元 581~907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5 世祖 叔明公】封宜都王,生子七人,“天下義門陳”鼻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6 世祖 志高公】 (582-613年) ,字舜舉,號青云,隋朝為官,任會稽郡(今浙江紹興) “司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7 世祖 才公】605-668 年,唐朝為官, 歷任會稽郡 “司馬”、 襄陽 (今湖北襄陽) “太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8 世祖 蘊圭公】 字達禮, 號雪嚴。 唐朝為官, 晉陵郡 (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一帶) “司空參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69 世祖 兼公】字時達,唐朝開元(728 年)舉進士,官拜“右補闕”、秘書少監(jiān)。“右補闕”的職責是對皇帝進行規(guī)諫,并舉好薦人才。 右補闕屬于中書省, 與左補闕一起掌管供奉諷諫, 即對皇帝的決策提出建議和意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0 世祖 京公】字慶復,無嗣,嗣胞弟“齊”之子“褒”為子。 唐代宗大歷元年 (公元 766 年) 舉進士, 官至“集賢殿學士”。“集賢殿學士”授予宰相及皇帝侍從官,主要職責是掌修書之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1 世祖 褒公】 “齊公”之子,承繼“京公”,官為“鹽海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2 世祖 瓘公】字澤民,號壽川,官拜樞密院節(jié)度使(相當于軍委副主席) ,輔佐宰相,掌管軍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 73 世祖 鈺公】著作郎,唐朝著作郎是負責編纂國史的官職,屬于秘書省,主要負責創(chuàng)作碑志、祝文、祭文等,是唐朝文化官員中的重要職位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4 世祖 瓖公】號耀珍,官為“鹽海令”,因避 “安史之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55-763 年) ” 移居福建莆田市仙游縣, 贈 “大保”。 娶謝氏, 封 “勛國夫人”,生六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5 世祖 伯宣公】 字主敬, 號孟夷。 隱居江西廬山, 注 《史記》 ,御封“著作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6 世祖 以檀公】字用村,任福建福州“刺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7 世祖 陳旺】公元 753 年~836 年,字野生,號天相,好隨祖父隱居廬山。唐文宗太和五年(832 年)由江西省廬山遷居德安縣大平鄉(xiāng)長樂里,任德安“知縣”,封晉國公,創(chuàng)建“天下義門陳”,享年 84 歲,是“天下一門陳”始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8 世祖 機公】字師孟,封“燕國公”,妣王氏贈“燕國公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79 世祖 感公】字伯通,進士登科,任樞密副使(協(xié)助樞密使處理軍事和機要事務, 確保皇帝的意旨得到貫徹執(zhí)行, 是皇帝信任的重臣) 。封“許國公”,妣鄭氏贈“許國公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0 世祖 籣公】字元發(fā),封“吳國公”,妣李氏贈“吳國公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1 世祖 青公】字仁卿,守義門家法,封“齊國公”,妣鄒氏贈“吳國公夫人”。生六子。十二、五代十國(公元 907~960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2 世祖 俯公】字世服。正, 成為古代和睦共處家族的偉大典范, 創(chuàng)下巨族 3900多口人的大同世界奇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皇族后裔,來龍去脈。江西江州義門陳,是陳氏家族中的一大脈派。血脈源流自陳胡公始,陳胡公(始祖)→陳寔公(第 46 世祖)→陳頊公(第 64 世祖,南朝“陳朝”第四位皇帝“孝宣皇帝”,據(jù)史書記載共有 42 個兒子,長子叔寶“陳后主”,第六子叔明)→陳叔明公(宜都王)→陳旺公(陳胡公的第 77 世孫,陳叔明的第 12 世孫) 。早在唐開元年間,南朝“宜都王”陳叔明的 10 世孫——陳伯宣公于唐朝開元九年(公元 721 年)由福建仙游遷江西廬山圣治峰下隱居,因注司馬遷《史記》聞名朝野,賜授著作佐郎。伯宣公之孫陳旺公, 于公元 832 年, 因官置產(chǎn), 遂率全家四代人遷居江州德安縣太平鄉(xiāng)永清村常樂里艾草坪(現(xiàn)車橋鎮(zhèn)義門陳村), 在那里構(gòu)建最具有中國宗法社會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義門巨族,大同世界。“義門陳氏”,始祖陳旺(753—836年) ,字野生,號天相。創(chuàng)立江州義門,成為江州義門陳氏肇基之祖。義門陳氏創(chuàng)立了“至公無私”的管理體制,集體勞作,平均分配,諸事平等,任人唯賢,歷任族長都是民主推選。房子統(tǒng)一建造,衣服按季分配,老有所依,幼有所養(yǎng),真正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實版的“桃花源”。出現(xiàn)了“室無私財,廚無別爨”盛況,一起吃大鍋飯,人數(shù)再多都秩序井然。據(jù)傳,養(yǎng)的 100 條狗,也在同一槽進食,“一犬不治,百犬不食”。先后創(chuàng)辦了書屋、書堂兩級學校,“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 (宋/呂端)之況,開辦了中國最早的民辦高等學校“東佳書院”,所藏書貼號稱天下第一。“家法三十三條”教育族人“忠、恕、孝、 悌”, 還在那個封建時代全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 被宋朝奉為 “齊家”的典范。培養(yǎng)出 3 位宰相、18 位朝官、29 位京官、9 位才子、8位文龍、58 位進士、403 名舉人。唐中和四年(884 年) ,皇帝唐僖宗賜聯(lián) “九重天上旌書貴, 千古人間義字香”, 御筆親題 “義門陳氏”;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 ,宋真宗賜聯(lián)“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來孝義家”;宋天圣三年(1025 年) ,宋仁宗賜聯(lián)“萃族三千九百余口天下第一, 合爨五百八十多年世上無雙”……唐朝至宋朝七代帝王的 27 次旌表,御賜“世上無雙,天下第一”而得名“天下義門陳”。歐陽修、 蘇軾、 黃庭堅、 晏殊、 王守仁、 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贊,“天下義門陳”遂名傳天下,流傳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皇恩浩蕩,奉旨分家。江州義門陳氏 232 年不分家,十五世同炊聚居,人口最高峰達 3978 人。血緣家族不斷擴張和龐大,團結(jié)和睦,卻引來了統(tǒng)治者的警惕。公元 1062 年丞相文彥博、包拯(包公)進言宋仁宗,以“弘揚孝義、派作典范”降圣旨分家。全家族難分難舍, 互相謙讓, 按 291 支脈分 291 莊, 中國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家族遷徙到全國 18 個省 144 個縣。 其中一支, 陳魁公, 分得福建汀州莊,赴福建汀州任太守 (相當于軍區(qū)司令) , 帶家眷 97 人遷至福建汀州居住,是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里葛凹莊開基始祖。陳魁公,字庭璋,號參琉, 舉北宋進士, 魁公配偶李氏、 劉氏生五子: 昆、 侖、 嵩、 岳、峰,號稱“五山”。南宋末年,“五山”裔孫因避元兵之亂遷居寧化縣石壁陳德村,繁衍生息 100 余年后陸續(xù)南遷。陳魁公脈下“五山”兄弟稱為汀州莊五大房支脈, 繁衍總?cè)丝诂F(xiàn)有 300 多萬人, 是 291 莊中人口最多的一莊。博白陳叔明世系裔孫,屬于此支脈后裔。今天,全國陳氏人口 7000 多萬,“天下義門陳”后人就有 1000萬之眾,所以有一種說法叫“天下陳氏出義門”。“義門陳”的家風依然影響著后人, 據(jù)史料記載, 中共著名人物陳獨秀、 陳潭秋、 陳昌浩、陳丕顯、陳毅、陳賡、陳云、陳錫聯(lián),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陳誠、陳布雷,以及陳寅恪家族“陳門五杰”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的后代。“義門陳氏”是贛鄱文化的璀璨瑰寶,對現(xiàn)代文明有很好的借鑒,更是人們向往的理想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6 世祖 魁公】 是 “天下一門陳” 始祖陳旺公的第十世孫,宋朝進士,福建汀州任太守(相當于軍區(qū)司令) ,生五子:崑、崙、嵩、岳、峰。北宋嘉佑七年(1063 年) ,分家 291 支,魁公帶領子孫97 人從江西江州府遷居福建汀州府,成為入閩的始遷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7 世祖 嵩公】避亂居寧化縣石壁寨葛藤凹陳德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8 世祖 欽公】字慶德,享年 99 歲,妣張九娘壽 106 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89 世祖 劍壽公】居寧化縣石壁寨葛藤凹陳德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四、元朝(公元 1279~1368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0 世祖 孟二公】職名十一郎,生五子:三郎、五郎、七郎(陳邱) 、九郎、十七郎(陳鄴) ,遷福建汀州府上杭縣來蘇里州試街瓦子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1 世祖 邱公】七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五、明朝(公元 1368~1644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2 世祖 八郎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3 世祖 忠成公】元四郎,生三子:立德、立成、立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4 世祖 立成公】封大將軍,勤勞主事,葬汀州府南東公嶺窩肚對面垌大嶺。生三子:念國、念文、念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5 世祖 念邦公】又名陳念八郎,約生于 1420 年,妣張氏。 明朝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 年) , 攜子孫從福建汀州府上杭縣來蘇里珠璣街瓦子巷, 經(jīng)廣州遷居廉州府合浦縣興中里六湖垌東山境九塘。 葬六湖垌東山境后嶺。 生五子:智仁、 智義、 智禮、 智德、 智信。明朝成化三年丁亥(1467 年)六月,廣西流寇侵擾廣東廉州石康縣,被洗劫一空,四民逃散,田地荒蕪。至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 ,石康縣并歸合浦縣。至弘治十年丁巳(1497 年) ,廉州府出榜,廣招遠方黎庶前來開墾。明朝明弘治十八年乙丑歲與丙寅歲之交(1505 年初) ,“念邦公”攜妻挈子,從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來蘇里州試街瓦子巷遷來廣東省城,祖妣外家“張”姓亦合家結(jié)伴前來。時值四海不寧, 廣州城難以安居。 繼續(xù)向西而南下, 至廣東吳川縣,“張”家一部分人員即落腳, 另一部隨 “念邦公” 遷來廣東省廉州府合浦縣興中里六湖垌(今合浦曲樟鄉(xiāng)旺盛江水庫)落腳。“張”姓于“排上”定居,“念邦公”則于“九塘下村”開基創(chuàng)業(yè)。當時福建大批移民來廉州府的均為客家人,又稱“新民”。念邦公定居后剛四年,至正德四年己已歲 (1509 年) , 祖妣張氏往吳川探親而病故于外家, 葬于吳川縣四面嶺。念邦公卒年不詳,葬于六湖上垌東山境后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6 世祖 智禮公】生三子:文州、文淵、文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7 世祖 文英公】又名恒三郎,約生于 1480 年,葬邊壩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8 世祖 慶公】 后續(xù)族譜漏記, 據(jù)考證族譜,就有可能開始離開“六湖垌”,向博白方向遷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99 世祖 進公】后續(xù)族譜漏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00 世祖 世公】后續(xù)族譜漏記。“慶” 字輩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六、清朝(公元 1644 年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 101 世祖 上清公】約生于 1590 年,字得一,號鑑堂。卒葬于雙旺鎮(zhèn)那青村禾鐮堂嶺,祠堂建于周旺村坡尾。根深葉茂棠棣競秀寫春秋。1641-1643 年)舉家外遷,挑籮擔孫,篳路藍縷,櫛風沐雨,歷經(jīng)無數(shù)艱辛與挑戰(zhàn),憑著敢于開拓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意志,尋找安居發(fā)展的新家園。2005—2015 年修編《博白陳氏族譜》時,調(diào)查考證,據(jù)東平鎮(zhèn)西湖村“白毛嶺”陳氏(約 100 多人)及其周圍村莊別姓老者提供情況,從白毛嶺、螺絲江進“大車村”的一帶山嶺上,不僅有松旺陳氏的祖墳, 而且還聽說有我們周旺村陳氏的祖墳。 可以想象, 近 3 年時間, 舉家?guī)Э冢?輾轉(zhuǎn)博白, 春夏復秋冬, 邊生活邊尋找,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不知遇到多少困難, 走過多少地方……就像 “西天取經(jīng)” 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難,1643 年來到射廣嶂南麓的周旺村,擔挑的籮繩耳斷,停下歇腳,環(huán)顧周圍山色,正是苦苦尋找的風水寶地,便選擇在“山頭水源” 綠浪山 “屋場肚” 定居。 上承胡公祖志挑擔擇居業(yè)拓周旺千秋盛,清揚義門家風更多傳世名達邦國萬代興。歷經(jīng)明朝末年、清朝 268年、民國 38 年和新中國,至今 380 多年,瓜瓞延綿,螽斯衍慶,裔孫 8000 多人。周而復始年年風調(diào)雨順, 旺且賡續(xù)代代國泰民安; 雙修福慧文韜武略謀發(fā)展,旺發(fā)丁財家興業(yè)盛鑄輝煌;山高水長潁川世澤昭日月,根深葉茂棠棣競秀寫春秋。</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罗县| 宾阳县| 怀仁县| 电白县| 汉源县| 金秀| 洪泽县| 汶上县| 曲阳县| 萨嘎县| 沅江市| 闻喜县| 开平市| 股票| 揭西县| 含山县| 高青县| 巴楚县| 永定县| 黔西县| 台安县| 井研县| 峨山| 桑植县| 平安县| 乐陵市| 龙口市| 麟游县| 吉水县| 桐柏县| 集贤县| 天津市| 宜阳县| 毕节市| 海口市| 尖扎县| 贞丰县| 华容县| 云浮市| 湖口县| 花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