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余年雷打石瓷廠記</p><p class="ql-block">株洲素有“南北通衢”之譽。自上世紀30年代有粵漢鐵路后,民國二十七年(1938)株洲機車廠(今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國民政府第十一兵工廠(今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誕生了。而伴隨流淌千年的湘江,孕育著400余年的雷打石鎮,在這個名鎮上的雷打石瓷廠,走過了110余年的光輝歷程。</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雷打石幾十公里范圍內:界牌、東湖、洣江、洪塘、鴻仙、漂沙井等有瓷礦,而瓷土極為豐富,加之有楫舟之便,多家制瓷作坊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了。</p><p class="ql-block">民國六年(1917),謝光明、張萬建、王一南三人籌措銀元500元,開辦合順瓷廠。爾后,經營不善,由黎文彬接手,改為裕新瓷廠。1926年冬,青年工人陳厚安在共產黨地下黨領導下,在這里成立了工會組織,并組織工人糾察隊與附近農民協會配合,開展對土豪劣神的斗爭。同年,雷打石成立瓷業產業工會,調處工人之間的矛盾糾紛。</p><p class="ql-block">1932年,裕新瓷廠增加做細瓷。1940年農歷九月,日寇犯湘,瓷廠被轟炸,到1944年株洲淪陷,廠停產了。</p><p class="ql-block">大順和瓷廠是1919年開辦的,1933年改名振興瓷廠,1940年改名為裕厚瓷廠,解放后改為群力瓷廠,1952年加入長沙專區瓷器生產合作社。</p><p class="ql-block">義利生瓷廠1920年開辦,解放后由湘潭縣公安局接受改為建設瓷廠。</p><p class="ql-block">解放前,雷打石鎮先后開設有淥口瓷器公司、湘醴工場、志場工場、華興、中南、厚記、裕民、自立、福康和中華電瓷廠等十幾家瓷廠,瓷業發展較快,成為有名的陶瓷產區。</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中共中央軍委在雷打石鎮內建立秘密交通聯絡站“中華窯業廠”。黃玉祥(同學之父)為中共地下黨員,發動群眾,開展秘密工作,為迎接新中國到來,防止國民黨破壞,聯合老工人作護廠、護鎮斗爭。1956年瓷廠公私合營后任第一黨支部書記,后任瓷廠黨總支書記。</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株洲和平解放。1950年春開始,各廠由工人組織生產自救,申請加入瓷器生產合作社,變為一個整體。在湖南大型瓷業企業中,除江西銅官陶器生產合作社外,雷打石居第二位,有“一雷打二九江”的盛名。新中國成立后收為國有,一直廠名沿用為雷打石瓷廠,“文革”期“破四舊”,廠名改為湘江瓷廠。</p><p class="ql-block">經過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私窯那種傳統的粗瓷轉為細瓷生產。60年代初為滿足農村對日用瓷器需求,陸續發展粗瓷和細瓷生產。</p><p class="ql-block">1959年,雷打石瓷廠生產出仿古花瓶和香油燈等工藝美術瓷。1980年港商訂制的香油燈即達到10 萬件,生活用瓷遠銷俄羅斯。</p><p class="ql-block">1965年,株洲市輕工業局所屬輕化工校,定點雷打石瓷廠實習,廠所有工種的工序除燒窯外,我都操作過,最后是產品檢驗員(舊稱看色工)崗位上,至今我還保著《湖南省輕工化工廳· 企業標準日用普通瓷器》規范標準本,簡稱“省標”。</p><p class="ql-block">在實習期,廠醫務室醫生王青年,他是一位傳奇人物。1927年出生,1943年抗戰期間16歲,被國民黨軍隊擄走,當起了傷員看護兵。1949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122師366團收容,當了護士。1952年隨部隊赴抗美援朝到1953年戰爭結束。1954年王青年光榮入黨,1956年轉業,到雷打石瓷廠醫務室當了醫生,本人身體有恙,時在他手上看過處方。王醫生到1987退休時無人接替他的崗位,又返聘回廠干了兩年。此后為鎮上居民義診30年,今年近百歲仍很健康。</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期間,市政府下達指令,用陶瓷塑偉人毛澤東巨像,廠立即成立紅色技術攻關領導小組。以唐術懷(廠長)、潘海斌(廠長)、劉福林(車間主任)、馬遞(一音建)高(設計),以及袁桂武、袁松林、馮佑河等十余人組成,并且都需苗紅根正的人參與進來。株洲瓷廠(白馬垅)、淥口電瓷廠和醴陵群力瓷廠派出相關技術骨干攻關。數米高的巨型瓷像分三段燒制,再粘合,因沒有巨大窯爐。毀了又做,做了又毀,化了半年時間試制成功。</p><p class="ql-block">毛澤東瓷像安放在株洲公園,參加安放儀式由各單位派別主要負責人出席,鄒天保同學以株洲瓷廠的代表身份參加此次典禮。當年偉人瓷像落成,株洲日報用整版圈紅篇幅刊登頭版上。不久,瓷像認為不逼真,有損偉人形象被拆走。</p><p class="ql-block">1968年二月份,株洲日報社(紙箱印刷廠,輕化工校辦學點)由22位同學到株潭瓷廠(1958年株洲與湘潭兩市合辦瓷電廠,現株洲市瓷廠)、株洲陶瓷廠實習。雷打石瓷廠工藝技術雄厚,人材輩出。1969年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前往株洲瓷廠技術攻關,轉型生產日用瓷。后推薦技術人員去株洲火花塞廠、郵電部526廠、高鋁瓷廠的建設,為株洲輕工業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1969年2月,成立株洲市工業公司革命委員會,王大舉(中國人民解放軍47軍師政委)、高季堂(南下干部)為主要負責人,為改變陷于癱瘓狀態的株洲工業,積極協調各項工作,倡導以重工業為主,輕化工業為輔的導向,而陶瓷屬輕化工業范疇。</p><p class="ql-block">1985年,雷打石瓷廠除生產日用瓷外,還生產遠紅外元件和涂料,生產工藝又向前邁進一步。出口瓷產量達300萬件,內銷日用瓷700萬件,工人最多時達2000余人。</p><p class="ql-block">1998年,雷打石瓷廠改為股份制,公司名稱為株洲市雷打石瓷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為肖繼純,是生產集約型中國傳統陶瓷的企業。公司有生產操作工人1100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0多人,生產經營用地8·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萬多平方米,擁有包括三條隧道窯在內的1000余全套陶瓷生產設備,年生產能力3000萬件。主要產品有系列英碗、斗碗、高菊碗、羅湯、杯碟、92頭釉下餐具,工藝瓷等,產品白度高,釉面柔和,造型新穎美觀,深受顧客喜愛。</p><p class="ql-block">2002年,雷打石瓷業有限公司經營不善,洗牌后更名奔鹿瓷廠(私企)。2022年受疫情和煤炭價格上漲多種因素影響,企業關閉,110余年歷史瓷廠劃上休止符。</p><p class="ql-block">為留住株洲工業文化遺產的記憶,雷打石鎮老街社區花16000余元巨資,請湖南工學院設計統籌,把雷打石瓷廠“工業學大慶”牌樓恢復原狀。中共株洲市委黨史研究室會同中共天元區委黨史研究室,于2022年9月,在牌樓左側出入口立了一塊大理石銘碑,以此紀念雷打石瓷廠這段輝煌的歷史。</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馮小剛導演來雷打石瓷廠拍電影《向陽花開》,為期三天,主演是趙麗穎,引起鎮上不小的轟動。</p><p class="ql-block">雷打石瓷廠有自建碼頭,產品和所需原材料都通過水路運輸,同時湘江航運公司增設一個躉船在瓷廠岸邊,我在該廠實習期從株洲到雷打石靠乘船唯一交通出行,上午上行一趟,下午回程一趟,當年沒有客運班車,要么乘渡船過河到淥口坐火車回株,至今我還保留六十年代中期的株洲至雷打石航運公司客票。</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說,在雷打石鎮有一位四代陶瓷世家劉云娥,1987年3月分配在雷打石瓷廠工作。她的爺爺劉益美,叔爺劉益韻,父親劉世孝,母親劉和平(舊時在娘家名何根英嫁到劉家跟夫家姓),伯父劉世群,二叔劉世本,三叔劉世恒,大舅何紹二,堂叔劉世安,大妹劉秋娥,小妹劉朝飛,還有太爺劉澤華都跟陶瓷結下不解之緣。太爺做傳統的大缸、缽子、壇子、水壺,他們家在株洲地區實屬不多見。</p><p class="ql-block">雷打石鎮乃歷史名鎮,有千年古寺空靈岸,又有百年瓷廠工業文化名片,發展文旅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大有前途。</p><p class="ql-block">(此文刊登在《史志株洲》2024.12.12.)</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安县|
霍城县|
新晃|
孝昌县|
家居|
郎溪县|
阳山县|
鄯善县|
保德县|
霞浦县|
万安县|
辉县市|
江安县|
宜兰县|
龙胜|
东乌|
长子县|
新巴尔虎左旗|
馆陶县|
唐海县|
黔南|
岚皋县|
旅游|
澄城县|
大姚县|
息烽县|
壤塘县|
德保县|
瑞昌市|
双辽市|
交城县|
拜城县|
六枝特区|
桃江县|
安义县|
镶黄旗|
龙陵县|
东丰县|
江都市|
亚东县|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