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月7日,天氣晴朗,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我們一家三口閑來無事,就近擇一古村游覽,探究古人的歷史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驅(qū)車來到增城區(qū)小樓鎮(zhèn)東境村。據(jù)記載,東境村是中國理學鼻祖、膾炙人口的《愛蓮說》作者唐代周敦頤先生后人的聚居地,自南宋開慶年間(1259年)開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姓周的族人在此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口牌坊頗有氣勢。據(jù)《增城縣地名志》載,原來因村前為湖洋田取名湴村,亦因全村姓周稱為“周湴村”。后來因為宗族房親之間紛爭械斗,竟致村子分為東境、西境兩村,中間筑墻隔絕,老死不相往來。時隔多年之后,所有的仇恨已經(jīng)煙消云散,圍墻也早就拆除,并修了一條500多米長街,把東、西境村連接起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口矗立一棵古樹,開裂的樹干昭示其已見證幾百年悠悠歲月,稀疏的樹葉表明其仍在頑強地見證著古村的滄桑變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走村中,古老和現(xiàn)代的建筑沿古街交錯而立。以古街為中軸線,周邊有縱橫十六里巷,巷道分明,規(guī)劃整齊,呈“仙人撒網(wǎng)”風水局,形成獨特的“田、塘、村、林”古村落格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錯落有致的麻石巷中,每一步都踏著歷史的回響,星平里、郎官第、大夫第……這些雅致的名字背后,是無數(shù)文人墨客和顯赫家族的輝煌過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雅川家塾,可惜大門緊閉,如今已不聞村童朗朗讀書聲,但村童成群嬉戲于門前,仍顯生機勃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東境村的文化底蘊深厚,周氏宗祠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周氏祠堂又名“敦睦堂”,始建于清初,歷經(jīng)滄桑,依舊巍峨壯觀。宗祠內(nèi)雕梁畫棟,燕子托、含接梁和穿插梁等工藝精湛,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與才華。如今,周氏宗祠已成為綠道驛站,不僅為游客提供休閑、品茗的好去處,更是傳承和弘揚周氏文化的重要陣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氏宗族自遷居此地以來,秉承祖風,治族倡學,重教興農(nóng),歷代人才輩出,如清代舉人周沅、進士周俊儒,民國時期的海軍將領(lǐng)、增城縣長周天祿,嶺南名醫(yī)周仲房等。周氏宗祠旁邊有一襯祠,名為“文魁”,雕梁畫棟,氣派赫然,襯祠前的曠地有兩對花崗巖旗桿夾,其中一對刻“同治壬戌科并補行己未科中式第八十九名舉人周沅”,字跡仍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村另一邊建有另一牌坊,旁邊是村文化廣場,不時舉辦文藝匯演,豐富村民業(yè)余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風淳樸的東境村,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相交融的閑情逸致。這里是著名的冬瓜村,村民主種兩造黑皮冬瓜,間種一造馬鈴薯或增城遲菜心,適時的播種收割和現(xiàn)代化的科學管理,讓村民走上了奔康致富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逛了許多古村,大多數(shù)慢慢沉寂、衰敗、消失,只剩下殘墻斷壁、遍地荒草。這天,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古村。這里,依然充滿人煙的氣息;這里,古今文明交融發(fā)展;這里,是一個“活古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大部分村民仍生長于斯。他們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繼承祖風,仍然重教興農(nóng),在現(xiàn)代文明的浪潮下,繼續(xù)發(fā)展......</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白|
祥云县|
汉寿县|
洛隆县|
平远县|
喀喇|
五常市|
双辽市|
石狮市|
仲巴县|
定结县|
米脂县|
卓尼县|
安仁县|
巴东县|
贵溪市|
桃江县|
托克逊县|
保靖县|
南京市|
鄄城县|
介休市|
宁陵县|
南岸区|
利辛县|
方正县|
银川市|
京山县|
来安县|
瓦房店市|
榆林市|
姚安县|
玉环县|
阜城县|
堆龙德庆县|
普格县|
二连浩特市|
哈密市|
宁津县|
大同县|
偃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