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軍人的探親假故事<br>一<br>軍人基本都是遠離家鄉的兵,即便是成家立業,也有個回原籍探親的假期,除非老家不再有親人。于是軍隊中便有了軍人探親假的制度。<br>軍人的探親假基本分為四種情況,一、戰士探親,一般超期服役有探親假;二、干部未婚兩年一次20天;三、已婚干部一年一次30天;四、家屬隨軍四年一次,探望父母,30天。<br>家父是1939年參加革命的老八路。那年賀龍的120師進入冀中平原,他便參軍,先在獨一旅、亞五團。后因參軍前在教會學校讀書,認識一些字,便去了師衛生部當護士,結果軍旅生涯始終行醫。<br>母親也是抗戰兵,家鄉離演員田華的家鄉不足百里。既然父母都是河北人,于是探親假也都可以安排在一起了。一同回去,你家住幾天,我家住幾天,30天都兼顧了。既為國家省了錢,也為國家省了假。<br>父親最早探家時我還沒有出生,他參軍一走十年,才有了探家機會。先坐火車,沒有火車的地方走路,老八路是最不怕走路的。河北石家莊有一條滄石路,但大部分不經過家鄉束鹿縣北里廂。于是邁開兩腿步行,穿過一片片的莊稼地。<br>雖然父親14歲參軍,但家還是認得的。晚上,他走進院子喊娘,我奶奶聽不清楚,回應道:“羊不在這里”——她聽成了羊。我奶奶和我姑姑住一起,我本來還有個叔叔,他很小的時候,在鬼子掃蕩中死在了莊稼地里。<br>我爺爺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石進考,我理解是考進士。盡管他沒有文化,但還是向往文化的。我奶奶的名字就太清朝化了,叫石郭氏,還是個小腳,生了二男一女。<br>我祖上早先是有土地的,后來弟兄分家,土地給賣掉了,結果我家就成了貧農,父親給地主打短工。爺爺當過紡織工人,后來去了內蒙干活。爺爺會喝酒,我見過他的錫酒壺。他也會吸煙,玩過他的旱煙袋。他喜歡用砂鍋燉肉,可能是在內蒙古養成的習慣。從我初見爺爺到他離世,印象里就一個樣子,三綹胡子,眼皮耷拉著,粗大的手上長滿厚厚的老繭。因為走南闖北,他會講一些故事,用束鹿話說:有樓別住樓,有油別擦油,斗谷三升米,蒼蠅抱筆頭。這是一個算命先生說的。<br>1958年,我6歲,第一次隨父親探家,當時國家在搞大躍進,凡是有墻壁的地方都畫上了宣傳畫。河北人可真能畫啊,都是那種很夸張的圖。那年的詩作有: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岳開道,我來了!之類。我是小孩,不懂這些,只是一些印象而已。<br>住在老家,聽說鄰村孵小雞,就跟了姑姑去看,結果被毒太陽曬得中了暑,發燒說胡話。我雖然生在重慶,長在桂林,但是河北的太陽更猛烈,家鄉給了我一個下馬威。<br>四年之后,到1963年,我11歲,全家再次回河北探家。出了束鹿縣火車站,雇了一架牛車,50里路在牛車上搖搖晃晃蹣跚而行。家鄉沒有柏油路,全是黃土道,還坑坑洼洼的。在一個叫張古莊的地方,吃了一頓西葫蘆面條,感覺西葫蘆很好吃。途中有小雨點,我們沒當一回事,在半夜才到家。<br>這次回來可不得了嘍,從到家的那一刻起,雨就下個沒完了,而且越下越大,接連下了七天七夜。爺爺奶奶的屋子早就開始滴滴答答地漏水了,平房頂蓋了被褥等東西,根本不管用。只好在屋里到處擺放各種容器,水滴落下來,叮叮當當響個不停。而村里不分晝夜咕咚咕咚倒房子,到底倒了多少我不知道,我還小呢,不管那些。只是記得父親在水缸里放明礬,將水澄清后飲用。<br>當年河北的民居多是土坯所建,或者是立磚夾了土坯,根本經不住水泡,一旦泡化,成為爛泥,房子還能不倒塌嗎?因為大水,我們出不了院子,可看見街上男人光腚在齊腰深的水里行走,老百姓沒褲衩穿,脫了褲子就光溜溜了。村里尚未通電,夜里點煤油燈,到處黑黢黢的。<br>探家趕對季節很重要,父親說他參軍那年也發了大水,當時著名的滹沱河從束鹿縣流過,淹沒許多地方,也帶來一層層的流沙。<br>夏天的家鄉酷熱,女性不分年紀敢光膀子,沒有幾個穿衣服的。大姑娘則在家里光,有熱的原因,也有惜布料的原因。這些毫不避人的胸脯,有好看的,也有不好看的,這肯定是老傳統了。<br>這次父親探家,用的是重慶第七軍醫大學的暑假。他帶了許多重慶的雞蛋掛面孝敬父母,當要離開時,他煮了一大鍋面,請幾位精壯的鄉親吃飽。他們的飯量真大,好大的碗,幾口就吃完了。重慶的掛面,在全國數一數二,對老鄉來說,絕對的美味佳肴了。<br>吃飽飯了,我們騎上馬和騾子,淌水向束鹿縣城進發。這次50里地更難行走,但騎牲口對我來說還是很新奇的,感覺特別好玩。在縣城一個旅店住下,晚上有蚊子,父親點燃布條煙熏,我和弟弟很快入睡。<br>63年的8月大水,整個華北大地一片汪洋,死人無數,倒房無數,據說飛機空投了糧食。后來還拍了部電影《戰洪圖》,說是為的保天津,還說很多水庫放水,否則淹不了這么多的地方。<br>離開家鄉,爺爺奶奶沒有什么可以送的,包了十幾個腌雞蛋。我和弟弟在火車上打開一聞,是臭的,立刻扔出窗外,這樣一連扔了七八個。我納悶怎么個個臭呢?卻不知這就是河北著名的咸雞蛋,專門腌臭了吃。不過父母并沒有責怪我們,大概他們也不想吃吧。</h3> <h3>二<br>母親和我都是屬龍的,老天用大水來迎接我們。北京有母親的妹妹一家——我的姨和姨父,父母決定到北京去,既可以看望親人,也可以乘飛機返回工作單位桂林步校。<br>從束鹿縣上火車先到太原,然后奔張家口,再向東進入北京。1963年我姨有三個孩子,都是女孩,姨父是化工廠的工人。在北京看戲《穆桂英掛帥》,穆桂英把楊宗保給活捉了,我弟弟不高興了,女的把男的捉住了,這怎么行,鬧脾氣到散場不肯走。<br>住了幾天之后,買了飛機票直飛武漢。我第一次乘坐飛機,太新奇了,一個勁地朝地面望,看山看水看火車。兩個小時后下了飛機,再上火車,算是逃離了河北家鄉的大災大難。<br>在北京的收獲是買了一本孫犁的《白洋淀紀事》,在候機室售賣的古式帶鞘小刀,上面刻有“鋼刀大王”四個字,那是賣給外國人的工藝品。<br>四年之后的1967年,我15歲,父親又該探家了。這時文革已經開始,全國大亂,但比66年的全國大串聯要好一些。當時我在海南島瓊山縣道美的南島中學,學校已經不上課了,我得知父母要探家了,急忙連早飯都沒吃,從學校趕往定安縣城上班車。道美距定安縣差不多20多里,由于空腹,造成低血糖倒在路邊,差點成了餓殍。我走一段躺一會,真的是狼狽不堪。到了定安買了食品,狼吞虎咽之后才有了力氣。<br>這次是1966年到海南后的第一次探家,第二次過瓊州海峽。66年紅衛兵大串聯,我校同學從海口到湛江,由海南軍區派的船,返回也是。這次探家,全家走水陸聯運到湛江,經過桂林時,在步校住了兩天,父母親想看看這個生活了8年的地方(父親在重慶七醫大5年)和他的老同事。<br>昔日的鄰居劉叔叔是滄州人,他還在步校,門診部的很多同事已經不知去向了。步校站崗的叔叔沒有了槍支,用的是根木棍。據說造反派沖擊步校搶槍,還投了一枚手榴彈,死傷了許多人。我最喜歡的圖書館書籍散亂,地上堆著《三國演義》連環畫。步校成了這樣,讓人好不傷心。<br>火車經過株洲,廣播要求拉上窗簾。我看見一些造反派持槍在車站行走,不用說湖南發生了武斗。回老家還是沒有汽車,還是沒有電燈,這次父親帶回家的是在海南島曬的兩布袋荔枝干。定安縣的荔枝一塊錢一擔,曬干了也不重,路上我們也吃了一些。<br>老家土炕上的跳蚤極多,咬的渾身沒好地方,于是在炕上撒六六粉。我還參加了一些農田勞動,感受了一番農村生活。我雖然已經15歲,獨輪車卻一推就倒,自行車載物也倒,水挑不動,打水桶掉進了井里。井水冰涼,不敢下去撈,會游泳也沒用。<br>這次又去了北京,我姨先前住在東四弓箭大院,后來不知怎么就把這個工人階級家庭安排在南池子居住了。這里離天安門一步之遙,算是北京中心的中心。有天我把表姐(姑姑的孩子)做的新布鞋在爐子上烤糊了,哥倆嘻嘻的笑??砂岩探o氣著了,如果是她的孩子,早挨打了。此時她已經有了5個孩子,日子緊巴巴的,因為就我姨父一人上班。父母經常寄錢接濟他們,而爺爺奶奶那邊也沒少接濟。父親是個大孝子,這點我真敬佩他。<br>離開北京時差幾天過國慶節,已經開始放煙花了。挖掘機在挖地鐵,街道進行節日的打扮。在火車上遇到一個廣西人,我吹噓自己是造反組織“老多”派的,其實我跟“老多”一點關系都沒有。因為廣西到處是標語,其中有“桂林老多,滾回老窩”。母親告誡我,別亂說話,會惹麻煩。廣西還有個“四二二”大組織,武漢還有個“百萬雄師”大組織,我在火車上等于是檢閱了全國形勢。<br>海南島的大組織是“東聯站”和“海聯司”,185醫院也分派,我的鄰居不知道為什么支持東聯站,她哪兒都沒有去過,基本啥都不知道,竟然也有了派性。我們南島中學的初中部更不用說了,曾經斗老師,大批判,搞武斗等等。大陸紅衛兵干的事都干了,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br></h3> <h3>三<br>回河北探家,對我來說,了解爺爺奶奶是應該的,知道他們的過去,也就了解了舊社會。但是我遠沒有這個探家的最高境界,因此對于前輩的事情不聞不問,從經濟上幫助更是不可能的,因為還在上學,是一個被父母養著的孩子。<br>沒有見過爺爺奶奶年輕時的樣子,他們在解放前從來沒有照過相。爺爺何時何地成為紡織工人,不曾問過,爺爺的身份是在父親的《入黨申請表》中見到的。父親在1945年3月,用毛筆填寫了一張《入黨申請表》,他說自己讀書一年,幫人短工,家庭人數:父、母、姐、弟、本人五口 ,有房三間。父親在外,每年收入三百元。<br>“申請表”提到思想轉變過程與加入共產黨動機時說:家中時年紀小,沒有具體思想,七七事變后因家境困苦入伍。近二年中才認識共產黨的目的,勞苦大眾求解放,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為的勞苦階層,決心為共產主義奮斗到底。為達到這一目的,不惜為黨犧牲而奮斗,因而加入共產黨。還說世界革命勝利即將到來,法西斯已將崩潰,不久革命即可勝利,但需要我們努力爭取。也就是說,父親在20歲入黨。<br>很有價值的內容是,父親的入黨介紹人是董炳琨。在網上查閱獲知,董老比父親大兩歲,生于1923年,河北人(不明何地),1939年參加八路軍,在120師衛生部工作,是個外科醫生。他參加過抗美援朝,1958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兼黨委書記。在網上有許多他的資料,原來這位介紹人是個大名人呢。2023年10月,他在北京家中過了百歲生日。<br>董老會是家父參軍的領路人嗎?會是老鄉嗎?他們是怎么認識的?這已經無法知曉。我母親入黨在1947年4月,之前還有一年的預備期。參軍在1945年4月,40年就是兒童團員了。她的家鄉離地道戰的清苑縣不到200里,是個抗日游擊區。母親的入黨介紹人是萬友余,他雖非名人,但是個抗日的老戰士。<br>1969年3月,繼父親參軍30年之后,我入伍離家來到海南島三亞的榆林要塞第一守備區,先到連隊,后進機關。一直到第五個年頭的7月分,才有了第一次探家的機會。之前在1970年10月,父親離休回到原籍安家落戶了。<br>冒著酷暑乘車背上,先去長沙黑石渡163醫院看望孟叔叔。他是父親在桂林的同事,38年參軍于129師。他的兒子蜀軍是我的同學,一起從重慶遷往桂林步校。<br>這次回到家鄉束鹿縣,是獨自一人,雖然不知家的所在,但只要打聽到干休所就等于找到家了。五年來,我的變化很大,不再是揣著4元錢離別父母的不足17歲少年了。尤其剛剛從軍區教導隊畢業,學了渾身的軍事技術,算是一個合格的兵了。<br>未婚干部是20天假,我在家主要學了照相技術。父母購了一部海鷗4C牌120相機,我認真學,就像練兵一樣。這次與父母同去了北京,姨又有了兩個男孩,共計五口人了。我買了一部7管三波段春雷半導體收音機,這樣在三亞的海島上就不會寂寞了。<br>戰士愛海島和建海島是真的,以島為家,以苦為榮,還有青春獻海島,忠骨埋海島,是真的,但是寂寞也是真的。于是打撲克、下象棋、打籃球、下海抓魚撿貝殼以解寂寞。但是有個收音機,就可以及時了解全國和全世界的事情了。<br>由京返回部隊不久,在9月14日,海南瓊海縣被一場大臺風摧平了,我算是躲了過去。74年無探親假,我經歷了119西沙海戰和兩次??诖蠹?,輕松的經歷是回到185醫院,見了昔日的小伙伴和穿了軍裝的女同學。<br>1975年春,我又有探親假了,為了能在家里過春節,我和順道的湖南戰友故意磨磨蹭蹭,用了半個多月才進家門。此行見了一位準備將生人變成熟人的女朋友。她是個紡織女工,說好聽點就是“織女”,從模樣看來自天庭,而家里的墻上貼滿了先進生產者的獎狀,無疑是個好工人階級了,于是就一錘定音了。<br>回到部隊不久,接到來信,是不是情書我不知道,但平生第一次有了女友,是明確無誤的。信里有一首詩和一首手抄的歌曲,詩寫真好,字如其人之美,紡織工人真的是很優秀的。<br>春節是部隊戰友最想探家的時期,往往找各種理由請假回家,那時的電報常用字是:“母病危速歸”。對于部隊領導來說,凡是春節期間的電報一律可疑,沒有可信度。我們陸軍說海軍好請假,比較寬松,與海軍接觸后,認為是有可信度的。<br>廣州軍區多為海南、廣東大陸、廣西、湖南等地的兵,他們回家較為方便,當天或數天即可團聚,而河北算是很遠的地方了。75年春天回到部隊后,寫信顯著增加,因為進入了人生的新階段,以至于76年上西島長期值勤也不感到寂寞了。不過75年又有大災,8月河南大水,受災人數超千萬。<br>76年無探親假,安心海島過日子,并且進一步對海島女民兵有了較多的了解。海島女民兵是西島和三亞的榮耀,從整個海南來說,那個時代受到重視的程度是無與倫比的。而我對她們的認識有個積累的過程,從1970年上島開始逐漸熟悉。所以在轉業40多年后,能夠寫出《西島和女民兵的故事》一書。我越來越感覺到她們是“海島吳瓊花”,希望海南要珍惜和愛護她們。<br></h3> <h3>四<br>1977年4月探家,海口仍然是海南到大陸的瓶頸,旅客擁堵,買不到票,招待所人滿為患。待到終于過海,在徐聞又發生沖突,長途車站說我的行李過重,要托運才行。而我的旅行袋裝了不少在東島采集的珊瑚石,如果托運,非碎成渣不可。爭執好久,車站終于妥協。我想,怎么一離開海南就會這樣?<br>后來我得出結論,比起全國各地,海南人真的不錯。居瓊16年,沒有與一位海南人產生過沖突,我對瓊人的印象也基于此項。我的海南戰友都挺好的,很容易成為好朋友。<br>此次回家,與“織女”分別24個月,恐怕在廣州軍區都不多見,“織女”之名果然不虛,聯系只靠鴻雁傳書。離家時在石家莊與海軍戰友郭民新見面,75年探家與他同回束鹿縣,同去他的老家深縣,見“織女”也是一同前往。如今他調到南海艦隊文化部當干事了。這個69年兵,身世頗為傳奇,參軍在榆林虎頭嶺岸炮團,長期在榆林要塞的東島守備隊執勤,與島上的陸軍戰友非常熟悉。<br>在天涯海角當陸軍,守著榆林海軍基地,若無幾位海軍戰友,是令人遺憾的。因為男女有別,則不與女民兵交往,我承認情商略多,須謹言慎行。<br>探家仍然20天假,原因未婚。穿軍裝9年,我的同事已經陸續成家,紛紛享受30天假,是令人羨慕的。同年當兵,假期不同,我又沒犯錯誤,這是明顯的不公。一個兩年60天,一個兩年20天,比較起來誰受得了。<br>我們的領導不算此賬,他的家在??冢驗樯眢w原因,須去??诘?87醫院看病,這相當于回家了。全軍那么多的官兵探家,自然故事也有成千上萬。如果將精彩內容整理成書,應該是有很大銷售量的。<br>我的同學蜀軍,上小學時以能打架出名,曾以頭上7個包的戰果體現了英勇頑強。上中學時當紅衛兵,被造反派裝進麻袋差點投入漓江。68年入伍在海南島的五指山部隊當兵。五年后探家于長沙,才住了三分之一天數,連隊來電報催他立刻歸隊。他遵命返回,卻得知讓他于衡陽接新兵。衡陽、長沙才幾小時車程,有必要千里迢迢緊急趕回五指山嗎?在衡陽等候接兵團不行嗎?瞎指揮讓這位老兵沖冠一怒,把指導員打進了床底。<br>大城市兵都不在乎在海南島提干,我的這位同學在退伍之前,把他的戰友楊大易將軍的兒子楊名芳也一同拉回了長沙。同學的探家故事,真的是別具一格。<br>我決心以單位的戰友為榜樣,必須在明年結束單身。我提前給股長說好計劃,他并不反對。有了股長的定心丸,我安心部隊工作,歡歡喜喜上東島執勤,在島上迎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我又去梅東哨所執勤。<br>在海南的崖縣,梅東這個地名很好聽,在舊地圖上稱之酸梅角。周邊的地名有梅西、梅聯、梅山等,皆因這里產出酸梅豆。哨所建在海邊角嶺小山頂上,營房建于沙灘,駐有一個班的兵。嶺下有許多的巨石,不比天涯海角的巨石小多少。很后悔沒有在石上鑿刻大字“觀濤”或“鎮海石”,否則該是一處景點了。<br>每當見到海軍、空軍,說他們的部隊如何,我還是覺得陸軍好。陸軍比較接地氣,是真正的軍民團結。在團部和西島看電影,軍民在一起觀看,梅東則擠在一處,因為地方太小了。接地氣的好處之一,一位哨所兵娶走了一位漁家姑娘。<br>在哨所的山頂,面對無際的浩瀚大海、星辰、皎月,那心就飛去家鄉了,這是與家鄉親人,心上人共賞的夜空。<br>1978年春天,我的假期徹底改變了,當兵十年,終于有了30天假的時候,因為我當新郎倌了。之前地方開信來部隊,多報女方一歲年紀,為25歲,而我參軍時怕年紀小武裝部不要我,多報了一歲,為27歲,這樣完全符合晚婚條件。<br>探家一走,單位少我一個不影響工作,而且戰友希望我探家。我遠赴內地,總有戰友托我買些東西,尤其聽說我要去北京。結果筆記本上寫滿了所要購的私人物品,而單位也托我購買公物。李副團長要給他的女兒買布鞋,告之尺寸、顏色、樣式。這個女孩子出現在軍營,尚不知被年輕的軍官們看在眼里,唱在歌里,想在心里。<br>為了購物,單位批準延長我的假期,但我心里沒底,怕辜負了戰友。婚期蜜月我去了北京,王府井、西單、東風市場,凡是有點規模的商場都要看看,共耗時7天。想起海南島在??谂e辦的“物資交流會”,那些普普通通的商品讓海南人在搭建的棚子里人頭攢動。我喜歡照相,但在整個海南島買不到膠卷,感覺瓊州是真的窮啊。連買背心、肥皂都要票的時代,我是不懷念的。<br>探家返回經過湛江,去艦隊見好戰友民新,這里的氣氛空前的肅殺又戒備森嚴,因為不久前麻斜港發生了160驅逐艦的大爆炸。雖然我穿著陸軍軍裝還能進出,但知道不能久留。好奇怪啊,除了77年,我探家之年總要發生大事。<br>往后的三年,步入了正常的探家軌道。盡管79年爆發了中越之戰,海南島部隊的日常工作不受什么影響。我能做的是去廣東龍川縣老隆,接回55軍165師的戰斗骨干來海南島,許世友司令員考慮海南島也要發生戰爭。<br>有一首歌唱的是:“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確實,不一樣的地方太多了,就看有沒有人寫出來了。而我不寫出來的話,是對不起軍旅生涯的,于是我寫了50多萬字的《我是天涯海角兵》,記述了部隊生活的點點滴滴。<br>現在網絡上有許多知青故事,我很喜歡聽,他們的特點是男女接觸,而部隊往往是沒有的。如果有的話,也因為紀律的約束,難以發展關系,于是部隊駐地的愛情故事比地方要少得多。<br>直到轉業,部隊的探親故事終于結束了,一生的探親假用完了,這是最大的滿足而非遺憾。生命中少了思念的成分,但多出了許多的回憶。感覺當兵是有價值的,生命是有意義的。與父母親和妻兒長相廝守,是多么的幸福啊。<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宁县|
娄底市|
沂源县|
通江县|
宾阳县|
博野县|
乐陵市|
温泉县|
商城县|
雷波县|
大理市|
旬邑县|
葵青区|
馆陶县|
枣强县|
黄浦区|
福建省|
龙南县|
南安市|
通山县|
商城县|
蛟河市|
依兰县|
调兵山市|
永丰县|
肃宁县|
湘西|
灵台县|
渝中区|
西和县|
张家界市|
巴林左旗|
上栗县|
图们市|
泸定县|
齐河县|
贵南县|
宜兴市|
丰宁|
沾益县|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