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年12月7~8日,我和濟公搭檔帶隊,組織了廣豐登協本年度的第三十次公益戶外活動——徒步福建武夷山市大王山(閩北第二高峰),有十八位朋友參加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七日下午,我們來到浦城楓溪鄉岱后村。五年前我來過這里,看到村址的大門,甚是親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白天有點小雨,好在天氣預報明天是大晴天,大伙兒都輕松而愉悅。晚上,有人住村里提供的房間,有人則住帳篷。</span></p> <p class="ql-block"> 八日七點半,我們從岱后村出發,驅車前往武夷山市吳屯鄉的麻壢村。</p><p class="ql-block"> 向導說附近一段山路挖了還沒修好,陡且不平整,不好開車上去,帶著我們繞大山轉了一大圈(估計得是多出了近半個小時路程),八點半我們到達大王山腳下的麻壢村。</p><p class="ql-block"> 一下車,古舊的吊腳樓,就喚醒了我的記憶,匆匆五年,真的就是彈指一揮之間。</p><p class="ql-block"> 大伙兒都高興的呼喊起來!大概是未曾見過吊腳樓的緣故吧。</p><p class="ql-block"> 高處的吊腳樓像是村子里的瞭望塔,向外的窗口,有幾個老人家正探出腦袋來大量著我們,這情景,與五年前一樣,應該是同一些老人家吧,或許,他們平時就是在這里等候著親人歸來的訊息。</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奔向老屋,奔向吊腳樓,拿出手機,找到喜歡的地方,拍起照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村子里都是些木結構的房子,沿著山坡錯落地排列,黢黑的木柱、木板,散發著歲月沉淀下來的滄桑,臺階寬窄皆順勢而筑,不是那么整齊,卻隱隱有一種延續了百年的秩序,沉靜溫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問那幾位老人家,說大多數房子都有一百多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地面都是石板鋪就,步級的石縫間,有綠綠的地衣、小草鑲嵌,偶爾還能看到一兩朵金色的小花兒,在陳舊的氛圍里,呈現出活潑生機。</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踏著石板路,登山杖點擊在石塊上“咔噠咔噠”的聲音,急促而清脆,恍惚間,像是能看到擊起的聲波一圈一圈地發散,掠過了旁邊的苔蘚,慢慢地漾開,飄向那渺遠深邃的時空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不遠處的棕櫚樹,輕輕抖抖身上的葉子,又回歸于寂靜,悄悄地佇立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走出村子,隊伍走上了之字形的山坡。太陽暖暖地照在身上,小音箱的音樂響起,濟公帶頭,大伙兒唱起了《大王叫我來巡山》,可大多人只會唱“大王叫我來巡山”這一句,然后就舌頭一卷,跟著旋律“啦啦啦啦啦啦啦……”了,于是,日常沉寂的地方,這時候也因為我們的笑聲、歌聲變得熱鬧起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路的拔高,大伙兒都不由得喘起氣來,身上熱了,找個機會脫去外套還容易,可是,穿了棉毛褲的人就麻煩了,脫吧,不方便,不脫吧,裹著雙腿邁不開步子啊!實在受不住了,就故意落在最后,找個拐彎的地方,趕緊脫去,又惹得大家陣陣哄笑。</p> <p class="ql-block"> 古道深沉。</p><p class="ql-block"> 灰綠色的石塊上有斑駁的苔蘚,石塊周圍都是赭紅的落葉或者黃褐的松針。</p><p class="ql-block"> 石板路面并不平整,我們空手行走,都要小心翼翼,以免打滑,可以想象,挑著擔子,著實不易。</p><p class="ql-block"> 仰頭看看被樹林遮掩的天空,不覺想:在這樣的深山里,這綿延的古道,最終是通往何方?</p><p class="ql-block"> 抬頭看看被荒草覆蓋的石路,目光穿越了時空,似乎還能追上了那不遠處在匆匆趕路的背影,“我走著你走過的路,這算不算是相逢?”</p><p class="ql-block"> 偶爾駐足。</p><p class="ql-block"> 偶爾輕喟。</p><p class="ql-block"> 偶爾默嘆。</p> <p class="ql-block"> 地勢稍高處,是一片竹山,竹林深處有機器的轟響,我們遇上了伐竹的人們。他們在用竹子搭建放竹下山的軌道,搭軌不誤放竹工,能想象竹子順軌而下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這也就難怪,剛來的有好多路段擴大了,原來的石板路已經不見了蹤影。我們一邊可惜古道的毀壞,一邊也理解,伐好的竹子,靠手提肩扛,肯定是再也無法適應需要了。</p><p class="ql-block"> 古人修路,也是為了更好地溝通外界,如今修路,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詢問伐竹者,說現在行情,竹子能賣到600元/噸,合計起來,每天能賺個300多元的工夫錢。知道我們來自廣豐,還問我們廣豐有沒有竹子。</p> <p class="ql-block"> 向導說,這條路沒有岔口,只顧一直往前就是。</p><p class="ql-block"> 在竹林里穿行,隊伍慢慢地拉開了距離。有一段時間,我和觀濤走在隊伍的最前面。</p><p class="ql-block"> 我們一起戶外已有好多次了,他性格溫和從容,待人坦誠,舍得付出。他對繪畫情有獨鐘。</p><p class="ql-block"> 我們是同一屆初中畢業,他考上了師范,我則是讀了高中,現在是同行。</p><p class="ql-block"> 我們一路走,一路聊,聊孩子,聊教育,聊戶外,聊接觸過的社會人復雜多面甚至不可理喻的人性。我們對好多事都有相同的意見,我們都希望孩子們健健康康家人們平平安安,都覺得到這個年齡,早應該把所謂的名利丟一邊去了,要把身體放在第一位。我們說“能再活個三十年都已經是不得了啦!”</p><p class="ql-block"> 我們都喜歡走進山野,接受大自然的信息,我們回憶小時候在田野里撒野的情景,慨嘆“如今的小孩,幾乎都沒有接觸大自然接地氣的機會,更談不上有對大自然更多的感知了”。</p> <p class="ql-block"> 一座路亭,塊石壘墻,倚崖而建。</p><p class="ql-block"> “路亭、古道、青松、碧草”,此情景,讓我不禁想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樣的詩句,駐足,仰望、傾聽,深呼吸,默嘆,心里隱隱就生出些別樣的情緒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何處是歸路,長亭更短亭。”</span>我不曉得,這安安靜靜的亭子,在這里經歷了多少年歲的風風雨雨,聆聽過多少游子的切切情思,見證了多少親人的悲歡離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時候,我們有“五里一亭,十里一鋪”的傳統,也形成了深沉厚重的路亭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坐一下來呀,哪管前途山水遠;飲幾杯走唄,只求世道義情長。”</p><p class="ql-block"> 背井離鄉,長途陌路,在亭子里偶遇的游子,相互間有這樣親切的問候,是不是能給孤寂的內心一些安慰,會不會從此就溫暖了未知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走進路亭,冷風颼颼,有些許寒意。觀濤說,這個亭子有種意境,回去后要好好勾畫一下。</p> <p class="ql-block"> 過了路亭十來分鐘,我們來到一塊開闊的地方,稍事休息。</p><p class="ql-block"> 這里離大王山頂已經不遠了。</p><p class="ql-block"> 我記得這里原來是比較平整的,還有一排紅葉的楓樹,現在都沒有看見了。問向導,他說,前幾年這地方發生了山火,全部燒了,這些樹都是新長出來的,附近的草長得很好,他家的牛會自己來這里吃草,吃好了再自己回去,這倒讓我們頗感驚訝!</p><p class="ql-block"> 十點半左右,大家都趕到,擺開隊形拍了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向導帶著我們沿一條小路繞山而行,濟公說,來過幾次,都是直接從剛才那個山坡穿上去的,一直不知道還有這條繞山的小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路干凈,石板鋪砌得整整齊齊,路邊有枯黃的蘆葦映著陽光在微風里搖曳,也是很入鏡的美景。</span></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說這路值得請向導。</p><p class="ql-block"> 走了半個多小時,看到前面有好多瑪尼堆,大家紛紛撿石頭,給瑪尼堆添上石塊。</p><p class="ql-block"> 我四處眺望,卻沒有看到大王山山頂的那座鐵塔,不覺有些納悶。問了向導,他指了指山的那邊,說大王山還在對面,不遠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們停下來吃中飯。大鵬跟大家分享了他自己家種的馬家柚,宏富則順著向導指示的方向飛起了無人機,去打探大王山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 飯后,大家收拾好衛生,跟著向導順著一條不太明顯的小路走進了樹林。</p><p class="ql-block"> 灌木為主的林子里,是天然的泥巴路了,大家提醒著注意腳下的高低的樹根和樹上嶙峋的枝杈。</p><p class="ql-block"> 走過一段稍微平整的路,又來一波有點難度的拔高,這應該是防火帶吧。</p><p class="ql-block"> 不久,就聽到前面有人說,這里怎么有個鐵塔?我走過去,看到了倒伏于地的鐵塔,安裝鐵塔的鐵墩子,牽拉鐵塔的幾根鋼索都已經蹦裂,分散在附近。</p><p class="ql-block"> 重新安裝鐵塔,也是一個大工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就是大王山制高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們就這樣,一不小心,就登頂了閩北第二高峰。</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近處,全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 十二點多,我們基本是順原路下撤,速度就快了很多,十四點,先頭部隊回到麻壢村。</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停車處等候,十幾分鐘之后,隊員們匯齊,我們順著另一條路回岱后,果然,途中有一段挺長的很陡的路,黃泥裸露,好在是下坡。再開二十分鐘左右,路過岱后,我們直接往浦城回廣豐。</p><p class="ql-block"> 同行者:濟公、惠風、黃沈、大鵬、魚非、觀濤、小豐、天天開心、宏富、游俠、周總、瑤琴、Qing、茜、邱、燕、白云、向晚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川县|
叙永县|
高雄市|
江北区|
兴和县|
温州市|
阳春市|
施秉县|
荆州市|
甘德县|
承德市|
武川县|
哈尔滨市|
定南县|
锦屏县|
临桂县|
九寨沟县|
安顺市|
赤水市|
冷水江市|
思南县|
邵阳市|
安福县|
瑞安市|
吉木乃县|
府谷县|
北碚区|
衢州市|
巴彦淖尔市|
微博|
邻水|
微山县|
景谷|
阿坝县|
余姚市|
潼关县|
祁东县|
孝义市|
富源县|
大田县|
离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