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4年10月25日(甲辰年九月二十三日),對我們兄弟姐妹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日子。我上午在廣西韋拔群干部學院講完課,同事專車送到家個余小時,下午三時零三分,兄弟三人目視著爸爸微弱的呼吸停止,安詳地閉上了眼睛。我們不禁潸然淚下,心如刀割……這一天離爸爸九十壽誕四十九天。</b></p><p class="ql-block"><b> 爸爸走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爸爸對于他的身后事曾多有交待,歸納有三:不舉辦道場;不鋪張浪費;不違規收禮。盡管如此,我們三兄弟仍決定守靈三天,寄托哀思。</b></p><p class="ql-block"><b> 爸爸選擇了一個好日子遠行。當天周末,給前來告別的親朋好友提供時間,基本沒有影響工作。首先趕到的是鄰居們,他們熱心地幫助和指導我們兄弟處理一切后事。之后三天,在南寧的契弟及其姐妹、兩個內弟、四叔等趕來了;在廣東務工的表弟表妹、鄰居晚輩星夜兼程趕來了;兄弟姐妹們的單位領導、同事趕來了;聞訊的親朋好友、鄰里鄉親無論遠近都紛紛趕來了;臨出殯時,在大學、中學工作的外孫女趕來了,久病多年的長媳在保姆陪伴下也趕來上了香……三天,先后有千余親友向爸爸告別,送爸爸最后一程。在此,我攜弟妹們向各位親朋好友叩謝!</b></p> <p class="ql-block"><b> 爸爸走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回顧爸爸九十年的人生:一心跟著黨;二度進工廠;三次當隊長;四季不缺糧;五薦知青人;六孩上學堂;七十脫貧帽;八十過小康;九十繞膝孝;百年守初心。</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一心跟著黨</b></p><p class="ql-block"><b> 爸爸甲戌年(1934年)冬月十二日出生于東蘭縣三石鎮巴王村三有屯,爸爸約五六歲時,爺爺在拉洞屯買了潘姓人家幾畝地,隨后舉家搬出大山里的三有,到拉洞居住。當時拉洞是個幾十戶人家的大屯,居住著韋姓、潘姓、覃姓、鄧姓等壯漢瑤各民族人家。由于十年九澇,它姓人家于解放前紛紛遷出拉洞,最后僅有呂姓人家世居拉洞近百年。新中國成立后,風華正茂的爸爸有使不完的勁參加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大躍進期間,表現突出,被推舉為青年代表,于195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爸爸從此一心跟著黨,光榮在黨66年,建黨百年時在壯鄉英雄文化園出席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頒發儀式,胸前掛上了金光閃閃的紀念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二度進工廠</b></p><p class="ql-block"><b> 大躍進期間爸爸被推薦進縣農械廠做工人,在工廠入了黨,當上車間主任。隨著兒女的陸續出生和爺爺奶奶年齡的增大,家里勞力僅媽媽一人參加集體出工,受到隊里個別親戚的歧視,三年困難時期國家精簡城鎮人口,爸爸辭了工作回村。幾年后縣里在納合興辦鋼鐵廠,爸爸又被招進廠,兩年后鋼鐵廠下馬,爸爸拒絕安排到縣水泥廠,再次回到農村務農。兩度進廠當工人的經歷,使爸爸深刻認識到農業農村的重要性,國家每逢困難時都依靠農民逢兇化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次當隊長</b></p><p class="ql-block"><b> 三年困難時期,爸爸第一次回村,原生產隊長覃禮平爺爺(紅七軍連長,轉戰江西負傷后回鄉)推薦爸爸接替隊長,幾年后覃義干叔叔高中畢業回鄉,接替爸爸擔任隊長,后義干叔叔被保送上大學,爸爸又繼續當隊長。爸爸從鋼鐵廠第二次回村后第三次當隊長,帶領隊里鄉親學大寨,戰天斗地,解決溫飽,擺脫貧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季不缺糧</b></p><p class="ql-block"><b> 爸爸當隊長期間,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不虛報產量,不當假先進,隊里家家戶戶四季不缺糧,我們家雖然人口多勞力少,但老老少少從未挨餓,每年荒月附近“先進隊”的社員經常來借糧度荒,我們生產隊成為納巴片當時唯一存有儲備糧的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薦知青人</b></p><p class="ql-block"><b> 山里年輕人的希望在于走出大山。爸爸擔任隊長的年代,招工、招干、保送上大學,都需隊里推薦。爸爸對回隊知青嚴格要求,關心愛護,充分調動知識青年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他們在農業生產中生力軍作用,先后介紹了3位回鄉知青入黨。每逢有招工、招干、招生指標,他都據理力爭,先后推薦了5位回隊知青保送上大學或招工進廠,走出大山,實現人生理想,成為當時大隊青年外出工作最多的生產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孩上學堂</b></p><p class="ql-block"><b> 爸爸媽媽共養育我們六個兄弟姐妹,全部都高中以上學歷,當時家庭還有爺爺奶奶,全家十口人僅爸爸媽媽兩勞力,艱辛程度難以想象。爸爸執著地認為,知識改變命運,養兒女不送讀書,不如養群豬,無論男孩女孩,考上哪里就送到那里。幸運的是,長子1977年高中畢業時,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成為當時公社高中應屆考上的兩人之一,成為弟妹們的榜樣。之后兩個妹妹,一個弟弟也陸續中考、高考金榜題名,成為人民教師、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基層干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十脫貧帽</b></p><p class="ql-block"><b> 自民國晚期從三有遷到拉洞居住后,在幾十年的時間里,祖孫三代都居住在茅草竹笆屋里,我們六兄弟姐妹都在這樣的環境里出生成長,過著貧窮的生活。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大妹高中畢業放棄復讀,與爸爸媽媽一起務農,不再集體出工種田種地了,利用農閉,大妹與爸爸一起上山砍柴燒石灰,準備建筑材料,建起了石墻瓦房。之后大弟高一輟學外出務工,二妹考上東蘭中學初中部,后考進師范學校,直至新世紀初,小弟小妹陸續完成學業,成家立業后,爸爸才擺脫貧困,實現經濟自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十過小康</b></p><p class="ql-block"><b>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古稀之年的爸爸仍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政府實行移民扶貧政策,隨著從佑新村,長崗嶺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的建成,爸爸有了外遷的想法。 媽媽選定了東蘭縣原五七干校養牛場旁,堂妹夫家的一塊開荒地,置換作為宅基地,兄弟姐妹不顧自身經濟窘境,全力籌集資金支持。搬進新居之時,小弟帶領就業的兩位外甥出資購買電器,親戚鄰里送禮祝賀,爸爸媽媽喜上眉梢。農閑時,大外甥開車,我和小弟先后帶爸爸到百色起義紀念館、河池飛機場、廣西韋拔群干部學院等參觀,感受革命老區的日新月異,過上了全面的小康生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十繞膝孝</b></p><p class="ql-block"><b> 天有不測風云。放開口罩不久,爸爸“陽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二弟倆口子辭了工,專門陪護,悉心伺候。小弟所在公司的領導、同事多次登門慰問,還批準小弟經常請假回家協助伺候爸爸。嫁在外縣的小妹,擔任基層干部,工作之余也經常回來照顧爸爸。我們兄弟姐妹對父母盡孝,不論誰先誰后,不分能力大小,不求統一方式,有放棄自身上學機會,有扶持弟妹上學,有幫助耕田種地,有出資建房修路,有陪同看病買藥,有購買用品用器,有精心照顧伺候,大家各盡所能,使爸爸晚年享受了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百年守初心</b></p><p class="ql-block"><b> 在陪護爸爸的日日夜夜,我們兄弟姐妹目睹了爸爸身體逐漸衰弱的過程,從柱杖到輪椅,從輪椅到臥床,爸爸完全臥床僅兩天就走了。他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見證了前后兩個三十年,享受了新時期新時代。爸爸在距九十壽誕49天,邁向百歲征程時,心里堅定地守著初心走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b></p> <p class="ql-block"><b> 爸爸走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爸爸對他和媽媽的遺產作了具體安排:房屋作為兄弟姐妹的共有財產共同使用,永不析產;存款每個兒女每家一萬元,孫(含外孫)每人一千元,余下用于修繕老屋。</b></p><p class="ql-block"><b> “頭七”后,妹妹們清理爸爸遺物,共有四本活期存折和一張社保卡,還有五張定期存單。兄弟姐妹們十分驚訝:存款余額合計竟達六位數。對于一個90高齡的貧困山區農民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這些年來,兒女逢年過節給爸爸的零花錢,他一分都沒有花啊。他心里想的全是兒孫,唯一沒有他自己,這就是偉大的父愛吧!</b></p><p class="ql-block"><b> 爸爸不僅給兒孫留下了不菲的物質遺產,更給我們留下了永遠傳承的精神財富——良好的家風:追求上進;處事公平;和睦鄰里;孝老愛親;勤儉持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追求上進</b></p><p class="ql-block"><b > 爸爸青春年少時以極大的熱情參加新中國工、農業建設,帶領社員群眾解決溫飽,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不顧年事已高,不享清福,堅持勞作,脫貧致富,過上全面小康生活。每個時期,爸爸都聽黨話,跟黨走,跟上時代步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給我們留下了追求上進的奮斗精神。</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處事公平</b></p><p class="ql-block"><b> 爸爸兩度進工廠,三次當隊長,不僅在外處事公平公正,在家里對我們六兄弟姐妹更是平等對待,沒有偏愛。我們兄弟姐妹兒時鬧矛盾,有誰哭了,一律受罰;到了適學年齡,無論男孩女孩,一律上學,考到哪里就送到那里;最后爸爸交待處理他和媽媽的遺產,無論子、女一律平等;無論孫和外孫一樣對待,爸爸的這種觀念,在農村老人中是難能可貴的,給我們留下了處事公平的價值觀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孝老愛親</b></p><p class="ql-block"><b> 爸爸是獨生子,另有一個姐姐三個妹妹,家里什么事情都他和媽媽自己扛,贍養爺爺至83歲,奶奶至97歲。撫養我們六個兄弟姐妹,全部上學到高中以上,艱辛程度難以想象。在那貧窮的年代,爸爸既為弟弟,也當哥哥,時不時還要幾斗米、幾塊錢、一只豬仔、一頭小牛地接濟他的姐妹們,給我們留下了孝老愛親的學習榜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和睦鄰里</b></p><p class="ql-block"><b> 爸爸為人謙虛謹慎,與人為善。當年他在工廠,媽媽在家務農被隊里親戚歧視,爸爸辭職回村擔任生產隊長,過往不究,一視同仁,團結帶領社員發展生產。爸爸視隊里長輩如父母,視同輩如兄弟姐妹,我們從小就叫隊里年長者爺爺、奶奶,或叫叔叔、姑姑,至今都未改口。前幾年隊里土地留轉,百年前外遷的他姓人家祖墳動遷,未經本村同意,擅自重埋于本隊土地,爸爸反復交待不要發生爭端,聽從政府調解,妥善處理。給我們留下了和睦鄰里的良好關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勤儉持家</b></p><p class="ql-block"><b> 爸爸一生勤勞儉樸,無論是貧窮年代還是小康富裕新時代,他始終艱苦樸素,省吃儉用。放開口罩“陽”前,80多歲仍然下地干農活,在家養豬養雞,起早貪黑,終日勞作。近些年我們兄弟姐妹逢年過節給爸的零花錢,他全部存到農村信用合作社,并作了身后安排。給我們留下了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爸爸走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走向青山,走進大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永遠離開了我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爸爸您沒有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永遠活在兒女心里!</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海县|
泾川县|
永吉县|
肇庆市|
岳普湖县|
涿州市|
陆良县|
东兰县|
怀仁县|
通渭县|
周宁县|
荔浦县|
云林县|
抚州市|
改则县|
土默特左旗|
兖州市|
台北市|
双城市|
龙江县|
绍兴县|
江西省|
福海县|
健康|
保定市|
乌恰县|
镇原县|
晋宁县|
梓潼县|
方正县|
搜索|
广灵县|
奉化市|
民和|
北安市|
高碑店市|
香港|
盐源县|
通江县|
南澳县|
枣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