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一抹青綠》里的生命繁華/寫在夏儒靜散文集出版之際——新華社高級記者張建松

歲月如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7 年,第一次見到夏儒靜老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一個悲傷的時刻。 深秋,上海,在夏儒靜老師大哥新華社的辦公室。 她默默地坐在大哥工作的工位,清理著一個個塞滿資料的抽屜,不時擦拭著奪眶而出的眼淚,忍不住小聲抽泣。 抽屜角落里有一本小小的萬年歷,她思索片刻,輕輕地拿起來,小心翼翼地放進自己的貼身衣袋,仿佛要留下永久的念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年,夏儒靜老師的大哥英年早逝,生命在 49 歲戛然而止。仿佛一顆劃過夜空的流星,從璀璨到寂滅,短暫而輝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夏儒靜老師的大哥名叫夏儒閣,是一名新華社記者。 我是夏儒閣老師生前所帶的最后一位實習生,在恩師的悉心指導下,我也成為一名新華社記者。 恩師的人生與我的人生交集只有短短半年,對我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命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6 年后,在夏儒靜老師的著作《一抹青綠》里,我看見了恩師年輕時代的人生點滴足跡,感悟到恩師人格魅力和記者風骨形成的緣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家風淳厚,兄弟姐妹五人,在家里排行老三,前面有兩位姐姐,后面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夏儒靜就是他最小的妹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的父親在子女心目中,“就像聳立的一座山,始終是那么的偉岸挺立。” “不給組織添麻煩,也不愿給子女添麻煩。” “自小生長在農村,他種過田、學過木工,十幾歲參加革命工作,曾經當過人民公社書記,做過縣屬企業負責人,在黨的教育培養下,砥礪出一種人格的堅韌。” “母親在她的生命里,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事跡,也沒有轟轟烈烈的重大奉獻,只是用一顆熾熱的心,去溫暖和呵護身邊的每一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恩師就像他的父親一樣,身材挺拔,長相英俊,風度儒雅;也像他的母親一樣寬容敦厚、溫暖良善,令人如沐春風;他對事業堅忍執著,同樣不愿給組織添麻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在病榻上,恩師曾對前來探望他的弟弟說:“你種田,一粒米是一滴汗;我寫作,一個字是一滴血。”為了摯愛的新聞事業,他不顧身患重病,長年透支著生命,直至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黨的十五大開幕前夕,因長期過度勞累,連續幾天感冒發燒,他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 當天夜里,兩次在家昏倒,把一顆門牙都磕掉了。 醒來之后,卻怎么也不肯去醫院。因為第二天,約好了到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采訪十五大的配合報道。 恩師的愛人見實在無法勸阻,只好心疼地陪護著他一起去采訪。 他們顛簸趕到閔行開發區,與干部群眾一起收看了十五大開幕式實況轉播,再組織有關人員座談,一直到下午兩點多,才往回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恩師靠著頑強毅力支撐了全部采訪,一回到家就癱倒在躺椅上,再也沒有力氣寫稿。他就對愛人說:“我講,你來寫。”就這樣,他耗盡心血,完成了一生中最后一篇報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天深夜,嚴重的肝硬化引起上消化道靜脈破裂,他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繼而昏倒,被緊急送進醫院。 從此,再也沒能回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位優秀新華社記者的驟然離去,令人無限悲痛。 還記得當年為恩師送行的上海各界人士,擠滿了殯儀館的里里外外。 我將他的事跡寫成稿件《一個字是一滴血》,發表在當年的《人民日報》 (華東版),引起很大社會反響。 此后,新華社黨組作出決定,在全社范圍內開展向夏儒閣同志學習的活動。 我和恩師的愛人曾專程到北京,給剛剛踏入新華社大門的學生們講述他的事跡和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恩師的愛人名叫朱宗英,是一名上海知青,來到恩師的家鄉江蘇建湖,與他相識、相愛、結婚,兩心相契,伉儷情深。 他們深情與眷戀的一幕,曾令我深深感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恩師臨終的前一天。 他已經骨瘦如柴,平靜單薄地躺在病床上,也許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他一直緊緊地拉著朱宗英阿姨的手,用微弱的聲音,連連說:“不要走,不要走!”當時因為醫院要辦理一些手續,需要朱阿姨離開片刻。 多少年過去了,這兩雙手緊緊相握在一起的畫面,就如同電影鏡頭一般,牢牢定格在我的腦海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抹青綠》中,我看到了他們年輕時相愛的模樣,看見了他們兩雙手緊緊握在一起、兩顆心永不分離的愛情之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哥哥的第一個暑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記得那一年,小英姐從上海買了件百褶長紗裙給我,松緊腰的,那藍底小白花非常好看。因為太長,小英姐把裙子兩側拆開一段,兩只胳膊伸出去,松緊腰做領口,變成一襲無袖連衣裙,洋氣極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晚飯后,我美美地穿著小花裙,一手牽著哥哥,一手拉著小英姐,去河邊散步。 累了,我回屋睡覺,母親讓我和小英姐同住一間。 哥哥和小英姐就在房間的書桌前坐著說話,從知青點,到大學校園,同學,朋友,親人,讀書心得,理想,未來……他們似乎有說不完的悄悄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我懵懂地想,這大概就是愛情的模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哥哥的第二個暑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小英姐要回城了,父母打算暑假里給哥哥舉辦婚禮。 記得那個夏天,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忙了一個多月,小英姐還忙里偷閑,幫我那件小花裙加了兩根寬肩帶,搖身變成背帶抹胸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晚上,看著那貼著大紅喜字的窗口透出的燈光,聽著那熟悉的聲音,我心里有種莫名的失落。 這個夏日,仿佛我是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哥哥的第三個暑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差不多同時收到了哥哥、嫂嫂分別從北京、上海寄回家的信。 嫂子即將臨產,哥哥暑假準備直接去上海了。 嫂子在信中還提到,一年未見小妹,又長高了吧,那條小花裙,該還原成半身裙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正值盛夏,太陽熱情得讓人不知所措,那天突如其來下起了一場大雨,調和了盛夏的酷熱。 丁零零,郵遞員的自行車鈴聲悅耳動聽,電報上“母女平安”四個字,我和母親看了一遍又一遍,仿佛聽到了一聲聲嬰啼。 雨聲滴答如天籟,這美妙的嬰啼應該是給大自然音樂唱了最美的和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哥哥的第四個暑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他決定去新華社新疆分社實習。 哥哥已經正式向學校遞交了申請,要求畢業后去新疆工作。 父母在江蘇,他可以選擇到江蘇工作,妻兒在上海,他也可以選擇去上海工作。 然而作為黨員、學生干部的哥哥,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這樣的選擇,贏得了全家人的理解,也得到了父親和嫂子的大力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我給哥哥寫了封信,寄去一張照片。 照片上,我的那件小花裙快到膝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哥哥給我寄回了許多書籍,隨信也寄來了一張照片。 照片是黑白的,但我想,哥哥身后的那片草原一定是綠色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夏天的綠,經過了秋的腐蝕,冬的風化,春的孕育,變得那樣嬌艷,似乎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它的越發茂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摘自《繽紛的記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歲月匆匆,如梭如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6 年的時光,仿佛彈指一揮間。 曾經滄海難為水,恩師的愛一直占滿朱宗英阿姨的心。 她孑然一身,和女兒、女婿、小外孫們生活在一起。 她為恩師精心選擇了一塊長眠之地,設計了一座造型獨特、寓意深長的墓碑。 灰白色大理石墓穴上,鑲嵌著一端他生前最喜歡的歙硯、用潔白大理石雕刻的稿紙和毛筆。 黑色大理石墓碑背后,鐫刻著單位同事寫的一副挽聯:“傾一腔熱血攜兩袖清風默默以辛苦為樂,采四方風云寫無盡華文時時憑真誠敬業。”恩師墓前,還擺放著我送的一個黑色大理石花瓶,歷經歲月風霜的日夜洗禮,早已經泛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 26 年來,我從不敢忘記恩師的教誨,沿襲著他未竟的事業做一名新華社記者,“走南闖北”一直耕耘在新聞報道一線。 有幸成為新華社歷史上首位赴南極采訪的女記者、首位抵達北極點采訪的女記者、新華社首次以“釣魚島”為電頭播發電訊稿的采寫者、我國歷史上首次公開發表的釣魚島巡航照片拍攝者、我國新聞界首位當選“年度海洋人物”的記者。 作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者,我的記者證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能有幾回搏? 我想用我的拼搏奮斗,不負恩師當年的教誨之恩,不負自己的青春韶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職場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當青春韶華日漸流逝,當年過半百已能望得見職業生涯的盡頭,退休以后的人生下半場將是怎樣一番模樣? 仿佛冥冥之中的安排,恩師的妹妹夏儒靜老師給我送來了她的著作《一抹青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6 年未見,我很高興她在自己的人生軌道上活得豐富而充實、通透而精彩。 恩師在天有靈,也一定會對自己小妹幸福而認真的生活備感欣慰。 品讀《一抹青綠》 ,我好喜歡她的一首詩《我沒有那么滄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我沒有那么滄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難忘的事兒何止兩三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我曾經心系選民把那人大代表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我曾經披紅掛彩把省三八紅旗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我也曾脫產兩年到南大學習進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常常聆聽專家學者給我們把課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我沒有那么滄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二線后,依舊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學寫詩詞填歌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丹青涂鴉心歡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國畫入選江蘇新人新作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報章雜志偶爾登點小文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正如夏儒靜老師所說:人的一生,投入和放棄,付出和索取,都將刻在我們心頭,寫在我們的臉上。 當我們不再年輕,歲月的年輪給我們鐫刻下深深的記號:那就是難以抹去的滄桑。 雖然滄桑是一種美、是一種成熟、是一種人生經歷,但我也想和夏儒靜老師一樣,盡管額有皺,鬢染霜,依然要大聲地說:我沒有那么滄桑! 人生路上有悲有喜,所遇之事有好有壞,我也更愿意讓“喜”和“好”長留心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樣的,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更使得我對《一抹青綠》一讀傾心,再讀回味悠長。 在書中,夏儒靜老師不僅用優美的筆觸,記錄了她眼中的四季芳菲,還在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中,感受到了詩意的美。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暴雨過后,天空呈現大塊的云朵,猶如飛船一樣慢慢飄來。 那些云兒真叫人著迷,絲絲如流蘇,朵朵似棉絮,一片片湛靛藍連著一片片高級灰,織著,染著,又漸次散著……大雨過后,高顏值的天空,惹人心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白云下,用木頭搭建的綠色長廊,一叢叢凌霄攀緣著,伸展著,一朵朵粉嘟嘟的花,掩映在滂沱的綠意里,開得恣意熱烈,在這雨后的傍晚,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接下來,它們將承包整個夏天的浪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快樂不需要多么豐富飽滿的內容,一朵花,一縷光,一片云,一杯酒,一段文字,剎那芳華。 看景,賞花,畫畫,寫字,記錄這瑣碎的小日子。 常常,與朋友聊天;偶爾,與志趣相投的老師,有些雅致的小活動。像今天,與圈內大咖們一起參加公益性書畫筆會,如此,歲月靜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摘自《快樂不需太飽滿的內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我想靜靜地聽雨,聽雨的柔和。 一滴一滴,敲打著窗戶,像一曲古箏,彈出天籟之音,輕輕地撫過萬物,一切生命便有了活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我想靜靜地聽雨,聽雨的狂暴。 一串一串,瓢潑傾倒,瀉在屋頂,擊在地上,像搖滾歌手,霸氣側漏地吼著歌。霸氣側漏的還有這新裝修的房子,樓梯轉身臺吊頂處,滴答,滴答,滴滴答答,總是響個不停,墻布濕了一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裝修公司說,建筑時樓頂防水沒做好。 開發商說,這已過了保質期。 抖音上那個堵漏王信誓旦旦說,不砸不拆,一針補漏,還是不管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我靜坐在樓下,且聽著這雨后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摘自《我想靜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只有盛滿了詩意的靈魂和強大寬容的心態,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有些“一地雞毛”的房屋漏水的煩惱中,寫出如此細致入微的詩意話語吧? 無數生活的瑣碎猶如歲月的塵埃,經年累月降落堆積在我們的心上,讓我們感受外界的心靈蒙塵,讓我們看世界的眼睛不再澄澈。 但正如夏儒靜老師所說:“即便是在慢慢老去,只要永葆童心,我們就會永遠年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永葆童心,需要一邊在歲月的懷抱里長大成熟,一邊對抗歲月遺留的冷漠世故;需要一邊積極投身到一個個內卷旋渦,一邊還能抽身站在旋渦之上冷靜觀察不被裹挾;需要一邊花費心思追逐世俗的欲望,一邊還能抵抗人性的弱點適可而止;需要一邊深諳儒家的入世之道拼搏奮斗,一邊深諳道家的出世之道融入大自然,回歸到人類的來處,做一名“大自然的赤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就像夏儒靜老師拿起畫筆,這些年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我也時常拿起相機,拍攝了許多大自然的微距美照,在許多人肉眼忽視的地方,用微距鏡頭虔誠地記錄下一個個生機盎然的美好世界。 在品讀《一抹青綠》過程中,我時常感到她筆端流淌的美文,與我拍攝的那一幅幅美照,是多么契合啊。 深有一種靈魂上的知音之感! 以至于第一時間就想到用我的照片,為她的著作增光添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夏儒靜老師說:自然界的季節轉換也有著“起承轉合”的過程,且生動鮮明。 “起”如同春天降臨人間,鶯歌燕舞、流水潺湲、山花爛漫、芬芳四溢;夏的花木繁茂、枝條婆娑、綠樹成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是“承”;秋天禾稼已熟,稻穗飄香,田野一片金黃,等待收割,是“轉”;冬的萬物斂孕,是“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夏儒靜老師在《一抹青綠》里記錄的退休后生活狀態,不也正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在書中說:“變老的時候,一定要變好/ 要變到所能達到的最好/ 猶如瓜果成熟,焰火騰空/ 舒緩地釋放出最后的優美/ 最后的香與愛意/ 最后的,竭盡全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身體力行,退休以后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她說:“從加入女性創客公益匯的第一天開始,我感覺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個方向。從前認為作為一名退休人員,覺得只要把家里都處理好了,那便是我所有的事。 自從加入公益匯以來,我感覺有一束光點亮了我的夢想,我還可以為這個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在社區,當看到銀發老人真誠笑臉的時候,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當聽到孩子們充滿希望的讀書聲的時候,我便下定決心,要為自己熱愛的閱讀和書畫事業,奉獻一生的努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個人來到地球上的生命如此寶貴,人生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么? 這個問題,也曾經讓我苦苦思索。 長年出海,漂泊航行在遠離人煙浩瀚無際的深海大洋,讓我學會換個角度看地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換個角度看地球,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其實更應該叫“水球”,我們就生活在這個“水球”大大小小的島嶼上。 北半球有兩個連在一起的大島叫“歐亞大陸”,南半球有一個與此相連的大島叫“非洲大陸”,還有一個孤獨的大島叫“澳大利亞”,西半球有兩個手牽手的大島叫“北美洲”和“南美洲”,地球最南端還有一個冰雪覆蓋的大島叫“南極洲”。 諸多大島的邊緣附屬了許多小島,如此而已。原來,我們都是地球的“島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換個角度看地球,讓我猛然警醒:原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如此狹小。 海洋面積占地球面積的 71%,我們腳踩的大地如此有限,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愛環境、保護地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換個角度看地球,還使我幡然感悟: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宇宙中的傳奇;我們每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己的生命。 在生命面前,每一個人都是匆匆過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類在地球上創造的文明,就是無數匆匆過客的智慧結晶。 在有限的人生中,我們用自己所有的情感品味生命的存在,用自己所有的智慧推動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哪怕只是一絲一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許,這就是我們在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意義,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一個人來到地球上,能力有大小、職位有高低、生命有長短,但無論是誰,我們都可以像夏儒靜老師所說的那樣:“在自己熱愛的小世界里,做那顆閃閃發光的小星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無論這個“小世界”有多小,我們都可以給予他人溫暖良善,在人際交往中傳播正能量,在這人世間留下美好的情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不正是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抹青綠》里我看到了生命繁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華社高級記者 張建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3 年 8 月寫于上海</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宁津县| 吉水县| 长春市| 台北县| 伊宁市| 苏尼特右旗| 班玛县| 贵南县| 常宁市| 丽水市| 花莲市| 康马县| 凤庆县| 湖北省| 灵寿县| 文成县| 桃园县| 乌审旗| 惠安县| 郯城县| 元阳县| 彰化县| 甘德县| 黄大仙区| 济南市| 深圳市| 天柱县| 伊宁县| 贵德县| 宝鸡市| 旬阳县| 天台县| 双柏县| 呼图壁县| 望城县| 雅江县| 岳阳县| 九台市| 隆回县| 易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