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與母親聊天,都是聽她講幾十年前的事情,雖然講了無數遍了,但她總也講不厭,并且交代我,在她百年之后,一定要好好說說她的曾經過往,苦痛喜樂。于是,在她絮絮叨叨回憶自己小時的幸福時光、與父親六十多年的點滴日常、生兒育女的艱辛苦痛、耕種勞作的辛勞磨難……我便有意識地一點一點記錄下來。</p><p class="ql-block">聽母親絮叨,感覺是在讀一本厚重的書,書中沒有華麗的字句,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畫面清晰,樸實無華。</p> <p class="ql-block">母親出生于農歷1935年9月5日。母親祖輩在武漢從事工商業,做買賣,一家老小都跟隨居住在武漢青山,所以,確切地說,母親的出生地在武漢青山,是出生在大城市的大家閨秀。1947年,為躲避戰亂,舉家回到老家當時的咸寧縣石橋鄉廟邊村石里頭莊。</p><p class="ql-block">外婆生了十四個孩子,活下來的有四個,在活下來的四個孩子中,母親排行第三(實際排行第十二)。舅舅四歲時,母親出生,那時舅舅還沒有斷奶,外婆重男輕女,為了保證舅舅的奶水,以每月五塊銀元的代價為母親雇了一個奶娘,并將母親寄養在奶娘家,于是,本應屬于母親的奶水,一滴滴地進了舅舅的肚子。沒想到奶娘只認錢不盡責,一個小小的搖籃成為母親的臂彎,致使母親背部和屁股長了好幾個肉瘡,流膿流血。幸虧外曾祖母思念孫女前去看望,卻看到如此慘狀,毫不猶豫把母親抱了回來。母親接回家后,外曾祖母對母親細心呵護,精心照顧,<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喂飯洗澡換尿布都親力親為,讓母親</span>慢慢恢復健康,撿回了一條命,但母親臀部的傷疤成了永遠的印記。母親從小就與外曾祖母特別親,從小到大和外曾祖母睡一張床,直至外曾祖母去世。</p> <p class="ql-block">母親六歲時,外公去世。外公的去世,打碎了母親一個美好的夢。</p><p class="ql-block">母親從小就很聰慧,能說會道,記憶力好。舅舅讀書背《增廣賢文》,總是結結巴巴背不順溜,母親天天聽舅舅讀書,聽都聽會了,背起《增廣賢文》比舅舅還順溜,所以外公認定聰慧的母親是塊讀書的料,所以打算開春以后,就送母親去學校??墒?,人算不如天算,外公沒有等到春天,突發急癥去世,母親的讀書夢就此成了泡影。母親十二歲時,外曾祖母得了重病,渾身潰爛,母親用自己小小的肩膀承擔起照顧外曾祖母的重任,為外曾祖母端茶送水,接屎接尿,床前盡孝,養老送終。</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那年,母親十四歲。那年冬天,母親被選為鄉委員,經常到鄉里開會,憶苦思甜,控訴地主老財剝削老百姓血淚史。母親口才好,字正腔圓,每每獲得老百姓的掌聲,這些掌聲讓母親受寵若驚,甚至在第一次參加血淚控訴的時候,被掌聲嚇哭了。母親很感謝共產黨毛主席,解放了全中國,讓窮人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母親常常哼唱“毛主席他一來呀,枯樹新花開……”,還有“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p> <p class="ql-block">外婆重男輕女,根本不打算送母親讀書,但她卻以一個母親的立場,開始為母親成年以后的出路做打算。當時不到十歲的母親,被要求每天打十雙草鞋,為自己攢嫁妝。母親從不會到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手指磨出了血痕,甚至指甲脫落,母親都沒有哭……幾年下來,母親為自己攢下一百多個銀元。母親十七歲那年年初,與我父親結婚。</p><p class="ql-block">婚后的母親,和父親一樣成了家里的支柱。那時候,我家除了祖父,還有曾祖父母、三祖父三位七旬老人以及未成年的堂哥和姑姑需要照顧。母親肩膀太過柔弱,連衣服都洗不動,每到家里大掃除,就床帳被子衣服拿回娘家請外婆幫忙,這樣有人幫襯的日子過了沒多久,同年5月,外婆因病去世,母親失去外曾祖母和外公外婆,成了無依無靠的人。而她和父親白手起家,靠一口鍋、四只碗開始新生活。同年臘月二十六日,母親生下我大姐,十七歲的少女成為名副其實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母親育有五女三子八個孩子,有四女三子長大成人,在朝不保夕愁吃愁穿的年代,存活率算是很高的了。</p><p class="ql-block">我們家家大口闊,父母上有老下有小十幾張嘴吃飯。上有祖父、三祖父和曾祖母要贍養,下有七個孩子、外加大伯的兒子要撫養,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特別清苦。<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了填飽一家人的肚子,母親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用蒲公英、苦荬等野菜與玉米粉攪拌成糊,紅苕加上少量大米煮稀飯。</span></p><p class="ql-block">母親養育我們的方式特別簡單,那就是散養,因為每天出工掙工分,早出晚歸,根本沒有時間管我們,我們姐弟只能大的帶小的,小的依靠大的。大集體時代,家庭收入就是工分制,一般男社員一天十個工分,女社員一天五至八個工分,可是,即使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年底結算,總是超支。直到1978年底,我們家才摘掉“超支戶”的帽子,結余三塊八角五分錢,第一次成為名副其實的“余支戶”。父母喜笑顏開,像過春節一樣開心。那天,母親破天荒地煮了一大鍋白米飯,辣椒里還加了幾片肥肉,一家人沒有負擔地吃了一頓飽飯,慶祝脫貧。</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一年,村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們家分得十多畝田地,父母精心規劃,把每一寸土地用好用足,不浪費一絲一毫,就連田埂,也按不同季節,分別種上豆角茄子南瓜紅豆綠豆。別人的水田可能只種早、中兩季稻,我們家的水田要種早、中、晚三季稻,所以父母付出的體力流下的汗水比別人多很多倍。母親說,大集體的時候,沒日沒夜地干,還分不了多少糧食,總是青黃不接,現在田地到戶,不僅自由,心情好,而且干活不覺得累,隔三差五可以休息十天半月,糧食還吃不完,每年有余糧。由于父母精心規劃勤扒苦做,我們再也不為吃飽肚子發愁,不為過年沒有肉吃發愁了。</p><p class="ql-block">父母再苦,卻沒有虧待過我們姐弟,總是盡最大努力不讓我們吃苦,即使吃野菜,也要讓我們吃飽肚子,衣服大傳小,雖然破舊,但母親縫補得整整齊齊,洗得干干凈凈。母親沒有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可她知道讀書的重要,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她不希望她的孩子像她一樣沒有知識,只會干農活,當不了工人,更當不上干部。所以,在幾個孩子分別上完小學后,想盡辦法送孩子讀初中、高中甚至大學。如今,她的七個孩子中,一人務農,延續了父母的農民職業;三人從政,雖然沒有當大官,但勤勉敬業,追求進步,積極進?。粌蓚€教師,其中一個在大學任教,一個在高中任教,雖然談不上桃李滿園,但教書育人惠及大眾;一人在企業工作,雖然企業破產下崗,但不找政府的麻煩,自尋出路,養家糊口。</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辛勤付出,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母親是欣慰的。但是,隨著年事已高,疾病纏身,母親變得煩悶,尤其是父親的離世讓她更覺孤單。</p><p class="ql-block">母親的煩悶,是因為自己年紀大了,感覺自己成了包袱,累及子女,擔心遭兒女嫌棄。尤其是吵吵鬧鬧相濡以沫六十二年的父親離開了她,矛和盾剝離,讓她一時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和方向。</p><p class="ql-block">一輩子好強的母親,因為不會操作現代化的電器、燃氣設備,無法為兒女分擔絲毫,覺得自己吃閑飯,不中用,變得任性急躁,儼然一個小孩。與此同時,也許是母親的職責使然,她依舊將成家立業的兒女護在羽翼之下,嘮叨取代了曾經的身體力行,管理范圍較之當年更加寬泛,讓我們在感受厚重母愛的同時,有些無奈,但又要表現得聽話,呵護并寬容她,讓她感覺自己的價值所在,讓她心里安寧,安享晚年。</p> <p class="ql-block">仔細想想,這份母愛的溫情我們又能享受幾何!唯有珍惜這份來日無多的愛,才對得住辛苦了一輩子的母親。</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山县|
华宁县|
大英县|
蚌埠市|
英山县|
许昌市|
漳州市|
天门市|
织金县|
石景山区|
缙云县|
朝阳区|
玛沁县|
乡宁县|
桃江县|
肥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剑川县|
灵石县|
台东县|
稷山县|
陕西省|
桂林市|
景谷|
两当县|
息烽县|
田林县|
宜君县|
潍坊市|
滦平县|
建水县|
方城县|
四子王旗|
河曲县|
夏河县|
汨罗市|
周宁县|
赞皇县|
邯郸市|
深水埗区|
武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