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蜀水梅烏江畔的紅色革命</p><p class="ql-block"> 作者 雷開仁</p><p class="ql-block"> 蜀水梅烏江,泰和贛江重要支流。泰和縣志載:“源于井岡山拔鐵山,合湘洲、恒洲二水,流經遂川、萬安縣境,在蘇溪鄉梅陂上首4公里處入境,經蘇溪、馬市、棲龍3個鄉鎮23個行政村,在馬市鎮蜀口洲北注入贛江”。以其出口處蜀口洲而得名蜀水,別稱梅烏江。</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條風景如畫的河流。有泰和省級(貫穿蘇馬棲龍)、遂川國家級(貫穿五斗江、新江、衙前和雙橋)河流型濕地公園和國家重點林區,素稱“江西最美的河流”。五斗江明末忠臣郭維經體恤民情,同女兒一道發明了“龍泉碼”,改變了傳統的“估堆”計量方式,是世界最早的原木材積表,見證了中華木材檢量學瑰寶——“龍泉碼”的林史文化。衙前、五斗江一帶的傳統習俗,一是春節后家家戶戶都要往江里放生河魚;二是每家嫁女都會帶上幾棵楠木苗做嫁妝,生了小孩要栽上一棵楠木作紀念。世代沿襲下來,河里的魚兒成群,成片的千年楠木林(江西楠木王),成為罕見的生態景觀。吉安市人大副主仼、蜀水河長、詩人徐明先生的一首《我是河長,蜀水河長》詩歌在《井崗山報》上的發表,立即激起轟動效應。新華社《以河為貴,江西吉安河長詩獲點贊》為題的長篇述評,引起了全國對江西生態的矚目。可謂蜀水梅烏江綠水青山,綠得誘人。</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條至美至善的河流。贛江出口處,有一形似“桑中蠶”“葵中蠶”的大洲,葵中蠶古稱蜀,因名蜀水,洲名為蜀口洲。蜀口洲千年歷史,22名進士(歐陽氏一門21位),稱“千里贛江第一島”、“江南進士第一村”。王陽明(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廬陵知縣)陶醉其間吟出"樹影翠浪涌,花落彩虹流"的詩句;吉水解縉題詞“日望贛江千帆過,夜觀蜀口萬燈明”。還有“武山高拱千年秀,蜀水低含萬古清”的泰和鳥雞發源地武山和“溪以蘇名,東坡來游此地,故名”的蘇溪。可謂蜀水梅烏江文人薈萃,文得根深。</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條古韻悠悠的河流。從萬安入泰和境處,有梅峰嶺和烏龍潭,故稱梅烏江。古時候寨下梅烏江上有繁華碼頭和商鋪、客棧、寺廟。民國時,蔣經國在江西訓練青年軍事干部時,把這里作為秘密訓練基地之一;抗戰省會泰和時,江西省長熊式輝主持修建梅陂;毛澤東時代,成為神奇神密的“818”工軍廠。可謂蜀水梅烏江古韻醇厚,古得深邃。</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條紅色底蘊的河流。遂川井岡山交界處,有井岡山主峰蜿蜒而下的涓涓清泉,在荊竹山雷打石旁匯聚成河,成為蜀水之源。這里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是中國革命星火燎原之地;這里的五斗江戰斗、十送紅軍、新江戰略轉移等紅色經典至今耳熟能詳。可謂蜀水梅烏江紅色熱土,紅得耀眼。</p><p class="ql-block"> 它更是一條充滿革命氣息的河流。在革命戰爭年代,產生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83名(蘇溪91、馬市38、棲龍54),產生長征老干部郭顯燕、劉正平、郭凡(蘇溪)、黃明生(馬市)、鄧典桃(棲龍)。蜀水梅烏江畔的革命活動、革命戰斗、革命人物,可謂光耀千秋。</p><p class="ql-block"> 革 命 活 動</p><p class="ql-block"> 中國共產黨在泰和的活動始于大革命時期。1925年,縣籍青年康純 (上田魯溪人,泰和黨組織創始人)在江西省立吉安第七師范學校讀書,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影響,經常和學校進步青年在螺子山進行秘密革命活動。11月25日,康純由郭化非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1月下旬轉為中國共產黨員。</p><p class="ql-block"> 1926年7月,根據中共江西省關于“派一批黨員回各縣發展黨的組織,開展工農運動,迎接北伐”的決定,康純被派回泰和。康純回縣后,在云亭(冠朝)小學建立了泰和第一個黨小組,康純任組長。黨小組成立后,積極開展活動,在縣城成立了中共泰和特別支部,隸屬吉安特支,康純任書記。</p><p class="ql-block"> 1926年至1927年間,康純與棲龍殷家垇的殷克恒聯系密切,并支持其組織發動群眾,開展革命斗爭。1927年2月,殷克恒在棲龍銅家莊組織了打土壕斗地主的革命活動,并建立芒嶺(棲龍)農民自衛隊。1927年11月,殷克恒與歐陽克高、歐陽克鑒、彭克仁、鄒桐、鄧宜章、戴德元等人同時入黨,成立芒嶺黨支部,殷克恒任支部書記。此后,芒嶺及周圍的革命運動迅速發展,站前、橋頭、鯉魚洲、南富圩、甘溪、芫山、鴨塘、千秋等相繼成立農民協會,會員達五六百人。</p><p class="ql-block">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5月18日,泰和發生了縣黨部中的右派勾結反動駐軍誘捕共產黨康純的反革命事件,泰和國共合作破裂,康純經中共地委營救獲釋。是月,泰和縣內還連續發生反動勢力收繳高功、芒嶺農民自衛隊搶支事件。8月7日,康純領導的泰和特別支部在芒嶺召開緊急會議,會議在"八一"南昌起義精神鼓舞下,決定革命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并選定三十都(冠朝、上模)山區為活動中心(1928年2月中旬,康純組織“三十都暴動”后壯烈犧牲)。</p><p class="ql-block"> 1928年初至1929年上半年,在贛西特委(1927年10月萬安成立中共贛西特委,轄萬安、泰和、遂川、吉安、永新、寧岡、安福、峽江、吉水、永豐、新余、萍鄉、袁州、分宜等地)領導下,以吉安東固為中心的武裝割據和游擊戰爭勝利發展。河西地區的黨組織也迅速恢復,1929年5月,馬市馬家洲和禾市蘆源建立了黨支部。</p><p class="ql-block"> 1930年7月,縣臨時蘇維埃政府隨縣委機關遷入縣城天主堂(老縣委)。于8月,遂萬泰暴動委員會在馬家洲組建第7縱隊,抽調千秋、五區、羅家圩和萬安游擊隊組成,轄4個大隊,600多人,120多支槍,在遂、萬、泰三縣游擊。年底,在吉安改編為正規紅軍。</p><p class="ql-block"> 1935至1936年,原屬中央蘇區的江西省、贛南省留下一批堅持地方斗爭的干部,先后來到國民黨統治勢力比較薄弱、地廣人稀的遂川、萬安、泰和三縣相連的邊緣地區進行秘密革命活動。1936年底,原楊贛特委(位于興國、贛縣、萬安、泰和四縣交界)書記羅孟文來泰和的橋頭和馬家洲一帶,先后和劉啟耀(曾任江西省蘇區政府主席)、劉飛挺(楊贛特委宣傳部長)等10多名干部取得聯系。</p><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初,羅孟文、劉啟耀在馬家洲潭屋召集原蘇區干部10多人開會,討論開展革命斗爭的主要任務:即總結蘇區斗爭失敗教訓,教育干部,聯絡從蘇區失散的同志,審查黨員,恢復和發展黨組織,尋找紅軍游擊隊。并決定成立臨時江西省委,推選劉啟耀為書記。8月,經贛粵邊特委(留守中央蘇區的紅軍組成)決定,改臨時江西省委為遂萬泰縣委,隸屬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南昌)領導,書記仍由劉啟耀擔任。</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遂萬泰縣委改屬吉安中心縣委領導。6月,經過審查,恢復和發展一批黨員,成立馬家洲、沿江(屬泰和)、韶口、窯頭(屬萬安)、良碧洲(屬遂川)等5個區委,有黨員280人。是年下半年,新發展黨員270人,增設泰和城區、沙村,萬安城區、百加、羅塘灣,興國楓邊等6個區委及遂川工委。年底,有黨員550人。這一時期,泰和贛江、蜀水、馬家洲可謂遂(川)萬(安)泰(和)紅色革命的政治中心。難怪至今人們還常把“遂萬泰是一家”掛在嘴邊,格外親切。</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中共江西省委決定撤銷吉安中心縣委,將遂萬泰縣委改為中心縣委,遂川、萬安、泰和三縣各自成立縣委。2月,泰和縣委成立。劉啟耀任書記,轄城區、小龍、沙村、縫嶺、老營盤、文塘、永昌等7個區委和云亭中心區委以及沙村鹽務警察隊、江蘇難民墾殖團2個特別黨支部。3月,侵華日軍步步逼進,南昌吃緊,國民黨江西省黨部、省政府遷駐泰和,反共反革命特務活動猖獗,黨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1940年上半年停止活動。</p> <p class="ql-block"> 革 命 戰 斗</p><p class="ql-block"> 工農紅軍的游擊戰——1929年11月,彭德懷率紅軍1、3、4縱隊,先后在馬市馬家洲、吉安橫江渡消滅國民黨軍朱耀華旅2個營,繳獲重機槍2挺、步槍80支。1933年1月上旬,蕭克率紅八軍來遂(川)萬(安)泰(和)地區游擊,在白土街(蘇溪)打土豪、分田地,收繳沒收了一批食鹽,緩解了紅軍食鹽緊缺的困難。</p><p class="ql-block"> 與遂川保衛團的斗爭——1927年6月15日,遂川縣木商由衙前河放運一批木排到上宏橋,適逢漲水,木排被沖散,上宏村農民從河里將散木撈上岸來。木商得知后,帶來幾十人,強行要無償收回,群眾不同意,雙方發生糾紛。木商逃回遂川,請李世連保衛團幾十名團丁強逼農民交出木頭。中共黨員劉興漢聞訊,召集上宏附近村莊幾千名農民,持木棍、鋤頭、刀、鳥銃和幾支步槍,分四路將遂川保衛團包圍。中共泰和支部也派白土街農民協會會員前往支援。經過幾小時戰斗,斃傷保衛團丁10多人,繳槍2支,保衛團敗逃。第二天,李世連親自帶100多人來報復,燒殺搶掠。當地群眾組織反擊,李世連敗逃。</p><p class="ql-block"> 攻打遂川縣城——1930年9月中旬,泰和獨立團與遂萬泰第7縱隊(1930年8月于馬家洲組建)聯合攻占了遂川縣城,打開監獄救出了被關押的革命同志,旋即退駐白土街(蘇溪境)。此時,泰和縣正在縣城召開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為保衛大會的安全,部隊奉命駐在該地,以防敵人襲擾。泰和保衛團勾結遂川、萬安、永新保衛團,分別從上宏(時屬萬安,今屬泰和蘇溪境)、蘆源(禾市境)、萬安襲擊泰和縣城。獨立團和第7縱隊組織反擊,將敵擊潰,繳槍68支。</p><p class="ql-block"> 攻打萬安縣城——1930年10月3日,遂萬泰第7縱隊進攻萬安縣城,在蝦蟆渡將該縣郭明達保衛團打敗,繳槍30多支,勝利攻下萬安縣城,召開慶祝勝利大會,組織群眾打土豪分財物。盤踞泰和河西山區的三股保衛團糾集一起企圖攻占泰和縣城。泰和縣蘇維埃政府調集游擊隊、赤衛隊在石羊垇一線阻擊,并請第7縱隊前來抄襲敵后,迫敵逃回橋頭、高市、津洞一帶山區,保衛了縣城蘇維埃政府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站前泰和秋收保衛戰——1933年秋,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經常偷襲蘇區,割禾搶糧。并在贛江邊站前(原棲龍鄉),設立據點。</p><p class="ql-block"> 萬泰縣(沙村)蘇維埃政府號召蘇區人民"武裝保衛秋收"、"帶武器割禾"、"不讓敵人搶走一粒谷"。組織中心區的赤衛隊和少先隊支援邊區保衛秋收;組成阻擊部隊、突擊隊、游擊隊,采用多種方法打擊敵人,保衛全縣蘇區秋收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9月5日,萬泰縣獨立營派出120人出擊河西白區,攻打了國民黨軍設在站前贛江河邊的據點。在棲龍革命群眾的積極配合下,打跨敵軍兩個營,斃敵副團長1名,傷亡敵百余名,俘敵10多名,繳獲步槍10余支、子彈數千發和滿載食鹽、布匹、糧食的敵船11艘,還抓獲隨軍躲藏的土豪劣紳90多人。一舉端掉了這個侵害蘇區人民群眾的敵據點。中共江西省委通報表揚萬泰縣武裝保衛秋收取得的成績。</p><p class="ql-block"> 雷公嶺戰斗——1949年7月28日,泰和縣城解放。不甘心失敗的國民黨二十三軍殘部逃到了蘇溪上彭蘆子洲雷公嶺,負隅頑抗,妄圖憑借雷公嶺攔路虎的軍事地利優勢,阻擊解放軍的進攻。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四十四軍獨立第157師470團,如猛虎下山,追擊逃竄的國民黨軍。</p><p class="ql-block"> 雷公嶺,這座戰略要地,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這雷公嶺當地風水說,是一顆羅星,鎖住水口,留住真氣,成就了蘇溪這方風水寶地。從軍事角度看,雷公嶺就象一只攔路虎,獨占地利。國民黨第二十三軍看好這一有利地形,就在山上修戰壕、筑工事、架機槍,阻擊解放軍進攻。山頂還有不少迫擊炮,山下方圓幾里路都在其火力攻擊之下。山腳下還設有許多崗哨,警戒解放軍攻擊。可謂重兵把守、壁壘森嚴。</p><p class="ql-block"> 8月中旬,雷公嶺戰斗打響。解放軍從縣城、早禾市、蘆源(禾市境)三個方向同時包圍了白土街。先是深入群眾,了解敵情,偵察兵襲擊敵軍崗哨。由于敵軍崗哨密集,有一解放軍偵察兵戰士壯烈犧牲。摸崗突襲未成,解放軍只好采取強攻,組織炮兵向山上猛烈開炮,敵軍慌亂中向山下亂開炮抵抗。一陣炮擊后,解放軍向雷公嶺發起沖鋒,敵軍在雷公嶺用機槍掃射,許多解放軍戰士倒下犧牲。死傷人員從山上抬下來,放在上彭村宗義堂及附近,由于缺醫少藥,又有許多傷員因身負重傷而犧牲。 解放軍炮兵營營長岳山,帶領炮兵營命令集中炮火向雷公嶺敵火力點猛烈轟擊。<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終,在解放軍的猛烈攻勢下,國民黨軍被迫放棄雷公嶺,向南逃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雷公嶺戰斗從打響到強攻再到追擊前后十多天時間,攻下了攔路虎,取得了勝利,解放軍為此犧牲了100多名戰士。犧牲的同志都葬在七口半井,上彭宗義堂附近。如今,烈士墓已修建一新,巍峨的雷公嶺這座血染的豐碑,高矗在蘇溪上彭蘆子洲上。</p><p class="ql-block"> 上宏橋戰斗——上宏橋,南宋塘燈郭公毀家修筑,名相文天祥為之感動,欣然作《上宏橋說》。1949年泰和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乘勝追擊國民黨軍殘部23軍,發生了著名的“上宏橋戰斗”。</p><p class="ql-block"> 當時,駐守上田鄉寨頭嶺的23軍一部被擊后,往馬家洲方向竄逃;駐在馬纓岡山上的1個機槍連,跨泰(和)遂(川)公路兩邊山頭修筑了工事,企圖阻止解放軍前進,但抵擋不住解放軍的攻擊,遂沿公路往馬家洲方向敗竄;駐在武溪街附近的23軍殘部也倉惶棄裝逃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四十四軍獨立第157師470團,勇往直前,乘勝追擊,殲滅敵人。</span>追至白土街(蘇溪境)后,分兩路向上宏橋靠攏。23軍1個團駐守在上宏橋,炸毀兩個橋墩,沿河設置老虎牙、崖子寨、黃山嶺和深溪潭等4個排哨。適逢河水上漲,由三居村前進的解放軍在岱頭村強渡時,受到對岸老虎牙哨所的阻擊,雙方隔河槍戰了一個多小時,敵軍不支敗逃。沿公路推進的解放軍臨近上宏橋時,被對岸黃山嶺與深溪潭哨所迫擊炮、重機槍封鎖,雙方隔河激戰了兩小時左右。敵殘部向萬安高陂方向竄逃。</p> <p class="ql-block"> 革 命 人 物</p><p class="ql-block"> 殷克恒(1894~1928)——棲龍鄉殷家垇人。父親在廣東韶關開設殷桂記雜貨布匹店,殷家垇是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經常受附近銅家莊大地主的欺侮,殷克恒青少年時學習武藝,能兩手提起兩個百多斤重的石錘,還會使刀棒,想以此抵御豪強,力圖自保。曾隨父到廣東韶關,但不愿經商,回到芒嶺擔任鄉村教師。</p><p class="ql-block"> 1926年秋,中共泰和支部在縣城開設泰和書店,銷售革命書刊,殷克恒常到書店買書報閱讀,這些革命書刊使他懂得許多革命道理,逐漸傾向革命。他還把這些書刊給好友歐陽克高、歐陽克鑒、彭克仁等閱讀,并經常共同討論。1926年9月,北伐軍進入泰和,康純以國民黨泰和縣黨部執行委員的身份公開活動,組織農民協會。殷克恒到縣黨部去找康純,兩人多次傾心交談,都對地主豪紳橫行鄉里深感憤恨。殷克恒詳談了土豪康益德憑借反動勢力,稱霸一方,私設監獄,濫施刑罰,重利盤剝,鯨吞蠶食的種種罪行,康純支持他組織起來,開展斗爭。殷克恒每次會見康純回到芒嶺之后,都將康純的談話告訴歐陽克鑒、歐陽克高、彭克仁和志同道合的鄉親,并逐步建立起農民協會,開展革命活動。1927年11月,殷克恒與歐陽克高、歐陽克鑒、彭克仁、鄒桐、鄧宜章、戴德元等人同時入黨,成立芒嶺黨支部,殷克恒任支部書記。此后,芒嶺及其周圍的革命運動迅速發展,站前、橋頭、鯉魚洲、南富圩、甘溪、芫山、鴨塘、千秋等村相繼成立農民協會,會員達五六百人。</p><p class="ql-block"> 1927年2月,殷克恒在縣城開完全縣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回村,聽說銅家莊地主康益德、康敷益準備運糧食往贛州賣高價,立即召開會議,傳達縣農代會精神,提議阻止地主運糧出境,到會群眾熱烈擁護。會后,殷克恒帶領群眾向銅家莊進發,沖進地主康益德、康敷益、康化民的大院,沒收了準備運往贛州的1萬多斤糧食,按平價出賣或借給缺糧的農民,并燒焚契卷。農民隊伍走到大嶺下,又迫使土豪王克湘、王昌玉各捐款300余元。打土豪斗地主的革命活動,鼓舞了群眾情緒,婦女兒童也紛紛組織婦女會、兒童團,還開辦識字班,組織農民學文化。</p><p class="ql-block"> "八七"會議后,康純從廣東回縣,在芒嶺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萬泰邊境組織暴動。殷克恒在芒嶺建立農民自衛隊。三十都暴動時,克恒率領芒嶺自衛隊攻打站前哨船。這個哨船是國民黨于1927年設在站前的檢查站,負責檢查來往船只和收稅,哨長廖昌珠欺壓船民,敲詐勒索,瘋狂迫害農協會員,群眾恨之入骨。廖昌珠聞知,想來個先下手為強,急忙向農民自衛隊進攻。克恒將幾百自衛隊三面埋伏,只用少數人迎敵,并故意敗走。廖昌珠自以為進攻順利,向前追趕,陷入埋伏圈。農民自衛隊突然包圍沖殺,當場將廖捉住,繳獲步槍4支、鐵炮1門、馬刀2把。次日召開群眾大會,慶祝勝利,將廖昌珠殺頭示眾。</p><p class="ql-block"> 不久,殷克恒帶領農民自衛軍去萬安,配合曾天宇和贛西農民自衛軍攻占萬安縣城。萬安縣長逃跑。接著,會同贛西農民自衛軍攻打萬安曲江土豪郭萬梁莊園,殺豬出谷,燒毀田契,將糧食和浮財分給貧苦農民。</p><p class="ql-block"> 1927年冬,國民黨軍隊和聯防營進攻芒嶺,土豪康益德以清鄉為名,抓夫派款,對農協會員捆綁拷打。地主康化仁任守望隊長,勾結國民黨軍官周炳麟圍攻芒嶺,殷克恒率領自衛軍轉移到萬安三觀洞,敵軍撲了個空,惱羞成怒,放火燒了殷克恒和自衛隊員的房子,并在芒嶺駐守。</p><p class="ql-block"> 殷克恒在三觀洞堅持斗爭,萬安靖衛團郭明達率軍圍攻自衛軍。經過幾次戰斗,人員和糧食日漸減少。1928年1月29日,三觀洞被敵包圍,殷克恒掩護同志們突圍,堅持與敵軍戰斗,終因眾寡懸殊,克恒不幸被捕。在審訊中,敵人引誘說:"只要你說一句擁護國民黨,打倒共產黨,就把你釋放。"克恒立即高喊:"打倒國民黨,擁護共產黨。"敵人拍桌子吼道:"你就不怕死嗎?"克恒昂首回答:"怕死不當共產黨員。"敵人對克恒用盡酷刑,踩杠子,打地雷公、灌辣椒水,用皮鞭打,但始終得不到半點口供。與殷克恒同關在一個監獄的還有歐陽克高、彭克仁,三人商議越獄,殷克恒緊握雙拳,運動全身力氣,掙斷繩索,正在給歐陽克高、彭克仁解繩,不幸被哨兵發現,從此戴上手鐐腳銬。</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19日,敵人將殷克恒押到馬家洲圩坪,聲色俱厲的說:"今天是你回頭的最后機會。"克恒看到圩坪上有很多群眾,便說:"好吧,拿一條板凳給我,我到桌上去講。"愚蠢的敵人端過板凳,克恒站在桌上,對周圍群眾大聲地說:"蔣介石背信棄義,發動反革命政變,逮捕、殺害共產黨人,同志們要團結起來,打跨國民黨,希望你們繼承我們未完的事業。"敵人慌了手腳,將殷克恒拖下來,慘無人道的先割去耳朵,再加以殺害,并割下烈士的頭掛在武丹橋示眾。</p><p class="ql-block"> 劉興漢(1900~1930)——蘇溪鄉上宏村(原屬萬安縣,1954年劃歸泰和縣)人,出身貧農家庭。幼時即富有正義感,痛恨封建豪紳對貧苦工農的欺壓剝削。1920年考入吉安第七師范學校,受革命思潮影響,積極參與進步活動。因經濟拮據而輟學,任自強小學教員。1924年,由曾天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復學,1925年畢業,任自強小學校長,聘請遂川縣的陳正人(江西省第一任省委書記)等為教員。12月,受團吉安支部指示,成立第5團小組,任組長,并組織萬安縣"前進社"(設自強小學內),吸收陳正人、劉冠軍、郭鞏等八九人為社員,學習研究馬列主義。對農民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教育。</p><p class="ql-block"> 1925年2月,曾天宇主持召開中共萬安縣黨的工作會議,秘密成立萬安縣農民協會劉興漢任軍事委員。5月,中共萬安縣第一次黨代會上,被選為縣委委員。在縣委領導下:全縣成立6個區委會。劉興漢任2區(上宏)區委書記。</p><p class="ql-block"> 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劉興漢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任縣黨部農民部長,積極發動和領導組織農民協會。北伐軍由贛州向吉安、南昌進軍時,劉興漢領導"前進社",組織農民協會、婦女協會,少年先鋒隊、兒童團站崗放哨,組織農民運輸隊、婦女慰勞隊,組織話劇團在上宏演出文明戲,廣泛開展宣傳,號召農民組織起來參加農民協會,年底,萬安縣農協迅速發展,遍及全縣。</p><p class="ql-block">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江西省黨部中的右派勢力猖獗,以省黨部名義命令各縣黨部排斥共產黨人,當時萬安縣黨部的實權全在共產黨人手里,發布了拒絕接受反動國民黨江西省黨部指令的通告。以蕭律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勾結軍隊在萬安進行"清黨運動","贛(縣)南(康)萬(安)三縣清黨軍"在農村捕捉革命干部和農協負責人、白色恐怖籠罩全縣。在這緊急時刻,曾天宇從南昌返回萬安,在上宏與劉興漢等分析了形勢,革命活動由公開轉入秘密,并決定與中共泰和黨組織負責人取得聯系,在泰和與萬安毗鄰的上宏地區重新組織農協,兩縣互相配合行動。當年夏季,遂川衙前河漲水,大批木材漂流而下,當地群眾沿河打撈上岸后,遂川縣木商要無償強行收回,遭到群眾反對。木商請來李世連保衛團20多人以武力脅迫。劉興漢當即組織群眾持木棍鐮鋤相抗,并請中共泰和黨組織派農協會員相助,經過一場戰斗,保衛團敗逃。陰歷八月,劉興漢出席中共萬安縣第2次代表大會,會上決定組織起義。中共贛西特委曾延生、中共江西省委代表汪群來到萬安,成立萬安行動委員會,組成攻打縣城的3路縱隊,第2區為2路縱隊,劉興漢任縱隊總指揮。11月19日和22日兩次攻城,均因眾寡懸殊而未成功。27日,受中共泰和黨組織負責人康純之邀,曾天宇、劉興漢等率農民軍假扮成國民黨軍,與泰和農民軍配合攻入泰和縣城。29日,第3次攻打萬安縣城。1928年1月,第4次攻打萬安縣城成功,在縣城東門沙洲上召開了慶祝勝利大會,劉興漢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成立萬安縣蘇維埃政府,任縣軍事委員會主席。不久,劉興漢與曾天宇等10多個領導人參加毛澤東在遂川縣城召開的紅四軍前委與萬安縣黨組織負責人聯席會議。</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萬安縣城遭受國民黨軍80、81兩個團的封鎖圍攻,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分3路撤出縣城。劉興漢率60多人帶槍退回上宏一帶堅持斗爭。在這關鍵時刻,中共萬安縣黨組織接到毛澤東的指示信,劉興漢參與了縣委緊急會議,決定曾天宇、劉光萬、劉冰青、劉興漢等主要負責人轉移去井岡山。在行動中,因受數倍敵人的追擊圍堵而無法前進。</p><p class="ql-block"> 萬安暴動失敗后,劉興漢回到家鄉隱蔽,自強小學已被國民黨軍明暗埋伏包圍,他向農協干部交待工作后逃出虎口,到安遠縣一個廟宇里暫住,與當地中共黨組織接上關系后,繼續進行革命斗爭。1930年,在一次領導安遠農軍攻打大余縣的斗爭中不幸被捕、國民黨反動派軟硬兼施勸降,他矢志不屈,臨刑前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被敵人殘忍地用鐵釘釘腦袋而犧牲。</p><p class="ql-block"> 鄧典桃(1910~1987)——棲龍鄉白頭村人。土地革命時,任鯉魚洲鄉蘇維埃政府主席。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萬泰獨立團宣傳隊長、中央軍委辦事處衛生部會計、支部書記、科長等職。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先后在延安衛生部政治處、總政直屬工作部、軍委通訊學校、中央管理局工作,歷任股長、科長、助理員、政治委員、處長、秘書長等職。1945年,任中央軍委供給部部長。全國解放后,任黨中央直屬機關供給部長,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長,中央直屬機關黨委書記、代理第一書記,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p><p class="ql-block"> 鄧典桃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為黨的后勤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長征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艱苦的時期,堅決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實施統籌統支的供給政策,建立了一套戰時供給制度,組織和領黨中央、中央軍委機關幾次戰略轉移的后勤保障工作。全國解放后,他在中央機關,提出了"為黨中央服務、為中直機關服務、為機關工作人員服務"和"團結機關、做好工作"的指導思想,認真貫徹"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方針。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他顧全大局,領導中央機關盡量節約開支,發動群眾,自己動手。發展機關副食品生產,保證機關工作和群眾生活的基本需要,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優良傳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積極參加和領導中央辦公廳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使黨中央機關的后勤工作得到恢復整頓和發展,他一貫堅持黨性。嚴守黨的紀律,一心撲在黨的事業上,從不邀功諉過,重視政治思想工作,培養了一支有政治覺悟和文化素質的后勤隊伍,受到后勤戰線干部和群眾的尊重。在黨中央發出新老干部交替的號召后,他率先退出領導崗位,支持年富力強的干部上第一線。受到中央領導的贊揚和群眾的稱譽。1987年6月,鄧典桃病逝,終年77歲,他的一生,是為革命奮斗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紅色,是一種激情,一種信仰,一種力量;紅色,是血液的顏色,是奮斗的底色。泰和蜀水梅烏江畔的紅色革命,是那烽火連天歲月里的一顆耀眼星辰;是那波瀾壯闊歷史中一段壯麗史詩。我們要讓這些紅色經典永銘記,讓這些紅色經典詠流傳!(資料參泰和縣志、融媒體及本人下鄉工作了解,圖片源網絡,如侵權立刪除)</p><p class="ql-block"> 作者簡介:雷開仁,泰和縣上圯鄉沔口村人,1961年出生,退休干部,一級調研員;畢業于江西井岡山師范泰和分校,中專學歷(獲江西省行政管理干部學院二年脫產大專);先后工作于泰和縣委農村政策研究室、縣委農工部、縣委辦公室、沿溪鄉政府、樟塘鄉政府(現萬合鎮)、縣委組織部、縣委統戰部、縣政協、縣政府和吉安市吉州區政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齐河县|
龙门县|
新巴尔虎左旗|
兴义市|
日土县|
汤原县|
上高县|
汝南县|
闵行区|
库尔勒市|
荔浦县|
武山县|
密山市|
太湖县|
偃师市|
江永县|
正阳县|
营口市|
呼伦贝尔市|
元阳县|
綦江县|
咸宁市|
砀山县|
梨树县|
太保市|
麻江县|
乐至县|
商南县|
泗水县|
会同县|
大竹县|
孝感市|
潜山县|
台江县|
江华|
寻甸|
海安县|
兰坪|
原阳县|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