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經過鄭州、登封三日三晚節奏較為舒緩的旅行后,我們乘長途車來到此行最后一站~洛陽,下榻接近洛河、國慶節才開張的“綰(wan)隅涵舍酒店”。名稱奇怪,布局典雅,基本智能操控。</p> <p class="ql-block"> 酒店內外景致。</p> <p class="ql-block"> 洛陽市,簡稱“洛”,古稱成周、神都、洛邑、洛京,是河南省轄地級市、世界文化名城、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三線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著名旅游城市。如此繁多的頭銜,不愧為世界旅游熱點城市。</p> <p class="ql-block"> 洛陽居天下之中,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西周“何尊”的青銅器上。其銘文將洛陽平原稱為“中國”,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洛陽,世界四大圣城之一,道學發源于此、儒學興盛于此、佛學首傳于此,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龍門石窟、中國大運河、絲綢之路等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 我們首先來到白馬寺,因正在維修,經攤販指點才從商鋪夾縫中尋得進入景區之路。</p> <p class="ql-block"> 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不僅是中國的“釋源”和“祖庭”,還被稱為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和“祖庭”。它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后來又進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白馬寺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和文化影響。它是中國佛教的“祖庭”,翻譯出了第一部佛經和戒本,產生了第一位中國漢地僧侶。白馬寺還保存了大量元代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此外,白馬寺每年一度的“馬寺鐘聲”活動,是人類祈福、辭舊迎新的特殊象征,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參加。</p> <p class="ql-block"> 白馬寺的建筑風格獨特,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的佛殿,是全世界唯一擁有這種風格的國際化寺院。寺內的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臺等,布局整齊,坐北朝南,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和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 泰國寺院</p> <p class="ql-block"> 緬甸寺院</p> <p class="ql-block"> 印度寺院</p> <p class="ql-block"> 次日一早,來到洛陽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洛陽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中國地方性的綜合歷史博物館。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聶泰路。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洛陽市的文化地標。</p> <p class="ql-block"> 步入博物館,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每一件藏品都是歷史的低語,文化的傳承。博物館館館藏文物40多萬余件,展出文物1.1萬余件 。陳列著上自50萬年前,下至明清歷朝的2000多件文物,其中許多屬國家文物中的精品,形象地反映了洛陽經濟,政治、文化發生和發展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圖為石辟邪。</p> <p class="ql-block"> 洛陽博物館有五大鎮館之寶:金絲楠木塔、石辟邪、乳釘紋銅爵、三彩黑釉馬以及白玉杯。這座三層金絲楠木塔,周身深棕色,高約6米,重約4噸,八面三級重檐,周身有304個佛龕,每個龕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薩。整座佛塔雕刻手法多樣,全部采用榫卯工藝,不用1顆鐵釘,堪稱佛教藝術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圖為金絲楠木塔。</p> <p class="ql-block"> 永寧寺佛面是北魏時期泥塑佛面造像。該佛面于1979年在永寧寺塔基出土,是洛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永寧寺佛面展現了北魏時期佛教藝術的獨特風格。其藝術氣質圓潤豐厚、雍容大度,反映了北魏佛教的本土化趨勢。雕塑家在不違背宗教禮法的前提下,大膽取材于生活,使佛像更具生命力。這種風格的變化與北魏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和佛教的繁榮密切相關?。此佛像因其特有的殘缺和微笑堪稱“中國的維納斯”和“東方蒙娜麗莎”。</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對面就是隋唐城遺址植物園。</p><p class="ql-block"> 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位于洛陽市的隋唐洛陽城遺址,始建于2005年12月,占地面積2800余畝,是以河南豫西地區地帶性植物和隋唐城遺址文化為基礎,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集科研、科普、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園內建設有千姿牡丹園、野趣水景園、木蘭瓊花園、百草園、梅園、竹園、桂花園等17個專類園區。</p> <p class="ql-block"> 此時初冬,植物園基本停業冬眠。我等只是穿園而過,未做停留。</p> <p class="ql-block"> 而后來到隋唐洛陽城遺址應天門。</p><p class="ql-block"> 應天門始建于隋大業元年,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城門闕遺址,也是隋唐洛陽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p> <p class="ql-block"> 應天門存世530多年,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城門,有“天下第一門”之稱。</p><p class="ql-block"> 應天門遺址位于中州中路與定鼎路交叉口以南,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雖歷經千年風雨,應天門東西兩闕巨大的夯土臺基保存較好處依然有4米高。</p> <p class="ql-block"> 隋唐洛陽城明堂遺址就在對面。</p><p class="ql-block"> 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又稱“萬象神宮”、“通天宮”,是唐、武周神都洛陽的地標性建筑,高達98米,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歷史上體量最大的木質建筑,亦為中國建筑的巔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禮制建筑。唐、武周明堂始建于垂拱三年(687年),次年底建成,號“萬象神宮”,允許百姓入內參觀。695年被毀,次年重建號“通天宮”。</p> <p class="ql-block"> 明堂共三層,底層方形象征四季。中層十二邊形,象征十二時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二十四邊形,象征二十四節氣。頂層置金鳳(后改作火珠,被譽為“國寶”),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p><p class="ql-block"> 在明堂遙看應天門。</p> <p class="ql-block"> 明堂是武周時期的宮城正殿,按禮制明堂應建在郭城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內。武則天標新立異,自我作古將明堂建在了宮城中心,上為嚴配之所,下為布政之居。明堂建成后武皇于此宴賜君臣,赦天下,縱民入觀。遺跡主要由宮城正殿夯土基址、正殿宮院院門、宮院步廊、水渠等組成,形成以宮殿為中心,由宮院院門和步廊圍合而成的宮院院落而布局。</p><p class="ql-block"> 1986年,考古專家于洛陽市中州路和定鼎路附近發現了武則天時期的明堂遺址。并于2007年起洛陽啟動了隋唐洛陽城的現場發掘。</p> <p class="ql-block">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中的天堂是武則天時期的重要建筑,位于明堂的西北部,是武則天宮內的禮佛道場??。天堂建筑高大宏偉,高度達到88.88米,共有5層外結構和9層內結構,總面積為13265平方米,商業面積為1518平方米?3。天堂不僅是武則天進行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當時洛陽城內的標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天堂建筑在武則天時期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義。作為武則天的宮內禮佛堂,天堂不僅是佛教活動的中心,還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的興盛和武則天對佛教的推崇?。天堂的建造體現了當時建筑技術的先進水平和藝術成就,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12月4日是此行的重中之重,前往龍門石窟游覽。</p><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現存2345座佛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 我們先進入龍門石窟博物館參觀。</p><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493年)前開鑿。公元493年至528年間,塑造了適合中原地區漢民族審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陽洞等。唐朝時期歷經四帝建造佛像,其中包括潛溪寺、賓陽南洞等。宋代龍門石窟新鑿洞龕,并為保護盧舍那雕像。清代,乾隆帝曾游幸龍門,在龍門香山寺留下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景區主要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白園和香山寺四大景點構成。景區內多為皇家石窟。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等方面的資料,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龍門”之名來自于隋煬帝。龍門石窟曾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自春秋戰國以來,這里就有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后隋煬帝在洛陽營建東都城,因宮殿城門正對著伊闕,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城南6公里處的伊闕峽谷間,由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景點組成。從龍門石窟景區入口進入,景點沿伊河兩岸分布,先后可以瀏覽禹王池、潛溪寺、賓陽中洞、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漫水橋、禮佛觀景臺、香山寺、白園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座造像,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和“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 盧舍那大佛位于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西山南部山腰的奉先寺,通高17.14米,頭部高4米,耳朵長1.9米。其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嘴角略帶笑意,顯示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大佛坐于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于裝飾性,整體形象莊嚴而慈祥。據導游講,盧舍那大佛是參照武則天48歲時容貌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 歷史記載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的“報身像”。武則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則:在辭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么的含義;天:在辭海里有顛,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義。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盧舍那的譯意正好為“光明遍照”。</p> <p class="ql-block"> 盧舍那大佛的開鑿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歷時三年零九個月,于上元二年(675年)完工。唐高宗李治為其父皇李世民發愿建造此佛像,皇后武則天捐助了兩萬貫脂粉錢以支持工程。盧舍那大佛不僅是唐代佛教雕刻藝術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佛教造像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作為龍門石窟的標志性作品,盧舍那大佛吸引了無數游客和學者前來觀賞和研究。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結晶,展現了唐代對佛教的尊崇和高超的雕刻技藝。</p> <p class="ql-block">? 出景區前,我們來到白園,其位于洛陽龍門東山的琵琶峰上,又稱香山,是全國唯一紀念白居易的園林。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一生勤政為民,關注百姓的生活,他的詩篇貼近生活,反映社會現實,通俗易懂,被廣為傳頌?。</p> <p class="ql-block"> 步入白園,叢竹夾道,花簇搖曳,路轉峰回,懸瀑濺珠。依山勢而建的亭閣樓臺、水池連廊,精致典雅。樂天堂內有一尊漢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鳩杖,飄然若仙。詩廊區收藏展出了與白居易詩文有關的當代書法、畫家作品。墓體區內安葬著白居易的墓。此外,白園內還有聽伊亭、白亭、翠樾亭等景點,無不散發著文化氣息,讓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 至此,我們此行所有旅游項目均已完成。本來老君山也在計劃中,只是此時已精疲力竭,加上所帶衣物不足御寒,便留個遺憾,但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嘗到向往已久的洛陽水席。此時乘車去酒店取回早上就寄存的行李箱,晚9時許抵達洛陽站,乘半夜23點列車于5日11時返回蘭州。</p><p class="ql-block"> 此次10日9晚旅行,首先調整了心情,凡事需要端得起,放得下,以平靜心態面對各種挑戰。其次實現了多年來游覽汴洛古城的愿望,漲了見識;再者,利用初冬淡季自助游,吃住行游均不擁堵,價格還低;另外考驗了身體適應能力,雖將奔七,這一趟下來,未感覺太吃力,還有能力多走走;最后,鍛煉了網絡下單能力,所有的乘車和酒店都是用手機網訂,市內乘車走路均用導航,努力跟上現代社會發展步伐。“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宁市|
武宁县|
威远县|
铜山县|
四子王旗|
固镇县|
寿宁县|
商城县|
荥经县|
合川市|
化州市|
赣榆县|
隆化县|
沙河市|
工布江达县|
台山市|
金乡县|
娄底市|
榕江县|
始兴县|
蕉岭县|
天长市|
阳高县|
轮台县|
富宁县|
长宁县|
桓台县|
武安市|
蒙自县|
宝应县|
德格县|
南充市|
万全县|
济源市|
叙永县|
乌兰察布市|
睢宁县|
廉江市|
台北市|
鄢陵县|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