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久慕汾陽·“彪嶺樵歌”美名,2024年12月8日晴,五名驢友前往白虎嶺探訪,環形穿越白虎嶺·龍橋山、羊耳山,拔高480米,行程8千米。天橋奇觀震撼人心,堪稱呂梁山東翼一絕!龍橋山巔巧遇海市蜃樓奇觀,蜃樓幻景歷時三個小時,相伴我們龍橋山→羊耳山穿越,大開眼界。斜陽掩映之中,順便拜訪馮玉祥雙親墓、馬跑神泉。</p> <p class="ql-block">[行進軌跡]</p> <p class="ql-block"> 白虎嶺,古名白彪嶺,是古代汾州的著名關隘,是呂梁山脈向東拋灑的支脈。白虎嶺,位處汾陽城西北二十五里,也稱北嶺,“彪嶺樵歌”為古汾州八景之首。白虎嶺是古代重要的地理標志,山嶺兩側多條西東走向的山溝大川,均以白虎嶺為基準<span style="font-size:18px;">命名</span>。白虎嶺北至文水、交城山區有數條平行的河谷,第一條的山川,故名頭道川,源于呂梁山的黃櫨嶺、石樺崖,橫穿汾陽西境,從文水邊山出谷。白虎嶺以北依次是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四道川,均匯入文峪河主流中西川。中西川在交城·截岔盆地與西冶川匯合后始稱文峪河,流出呂梁山。白虎嶺南面的向陽峽西通黃櫨嶺,古有黃櫨關,三十里長,是晉中平原通往晉西離石·西北秦蒙的最短通道,是千年古官道、驛道、商道,成就了汾陽城州府駐地的歷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白虎嶺山腰有“馬跑神泉”,海拔1120米,距龍橋山直線距離千米左右。 相傳北魏賀虜將軍駐兵于此,馬蹄跑石而清泉涌出,故名“馬跑神泉”。馬跑神泉是峪道河的源頭,常流不息,是名符其實的不老泉,</p><p class="ql-block"> 峪道河,是汾陽城外西北-東南走向的一條河谷,山青水秀,源頭為馬跑神泉。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是晉中平原著名的避暑勝地,有山西“北戴河”的美譽。南面的峪口與307國道相接,峪口以上為白虎嶺山前傾斜平原區,西北高東南低。從峪口村西北行,河谷兩岸東西分布著十幾個自然村,當年很多歇業廢棄的水磨坊被外國傳教士購買,在白彪山麓的峪道河畔建造起了鱗次櫛比的避暑別墅。水泉、趙莊一帶,成為華北地區外國人避暑的集散地。1934年8月,梁思成、林徽因接受美國學者費正清、費慰梅夫婦的邀請,結伴來到峪道河避暑,以峪道河為根據地考察古建,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上發表了題為《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的考察報告。林徽因用詩樣的語言描摹了當年峪道河谷清純的泉水和特別富有詩情畫意的磨坊。</p><p class="ql-block"> 西北軍首領馮玉祥,中原大戰失敗后,曾在峪道河隱居一年多,并把雙親遺骨從河北保定遷移峪道河畔趙莊村安葬。馬跑神泉域的優質水源還成就了汾酒千年品質。</p> <p class="ql-block"> 《汾陽縣志》載:“白彪山…上有龍橋洞,洞方廣十丈許。辟兩巖間。石梁橫其絕處,蜿蜒若龍,攀援可躋。在山高水窮中,懸溜如乳,滴石池不竭。洞頂置殿廡,塑金仙像。僧穴居巖棲,汾人稱北嶺”。 又“彪嶺樵歌,即白彪山澗。上有龍橋洞。石梁蜿蜒中出,懸溜滴池,冬夏不竭。稍南為羊耳山、牧白庵,一帶林木叢茂,每有樵夫牧豎謳吟上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虎嶺是古汾州八景之首。相傳,山上曾有珍稀的白色猛虎,經常幻化為人形出沒,于是“大羅仙人”飄然而至,砍柴換酒,為民除害。他的行跡神秘莫測,邊砍柴邊悠然即興而歌,高壽不知始終。明清縣志中留下了“彪嶺樵歌”的景觀與傳說</p> <p class="ql-block">徒步起點</p> <p class="ql-block">臺階盡頭,為陡峭巖石</p> <p class="ql-block">龍橋下有溶洞,洞頂建佛殿,僧胥穴居巖棲</p> <p class="ql-block"> 龍橋巔前方是晉中平原,藍天麗日,低空薄霧籠罩大地。忽然發現碧藍的天空遠方出現南北向綿延的山峰,依稀可見山頂有風力發電機,仔細辨別為海市蜃樓景象。海市蜃樓幻景,延續了三小時,伴隨我們白虎嶺·龍橋山~羊耳山環形穿越,大飽眼福!</p> <p class="ql-block">斷壁殘碑</p> <p class="ql-block"> 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 發生顯著折射或全反射時,把遠處樹木、樓臺、城市、山峰顯示在空中或地面,這種奇幻景象多常發生在海上。古人認為海里有蛟龍之類的動物,叫“蜃”, 它呼出的氣形成樓臺、城市的景象,稱海市蜃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海市蜃樓這種奇幻景象多發生在海上,在內陸黃土高原非常罕見。前一日晉中盆地大風降溫,北風一掃高空霧霾。汾陽平原海拔750多米,鄉村做飯取暖多用原煤,焦化工業規模大,排放的煤煙低空飄浮,形成薄霧籠罩千米以下低空。而千米以上高空一片蔚藍,我們登頂1500多米的龍橋山頂,榮幸地看到汾陽平川大范圍持久變幻的海市蜃樓</p> <p class="ql-block">地平線上的綿延群山幻景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披荊塹棘順利穿越,來到馬跑神泉</p> <p class="ql-block"> 馬跑神泉,位處白虎嶺山腰,是峪道河源頭。頭道川中上游海拔高于馬跑神泉,馬跑神泉水源自頭道川巖溶水。</p><p class="ql-block"> 白虎嶺北的第一條的山川,故名頭道川。頭道川,西東走向,全長38公里,源于呂梁山主脊后黃櫨嶺、石樺崖。有南川、北川二源。南川源于黃櫨嶺北麓董家梁,北川源于石樺崖南麓任家嶂,兩川在交口村匯合后繼續東行,經閻家莊、王虎莊進入文水界。王虎莊以上河谷寬展,坡度小,海拔1250-1650米。進入文水境轉為峽谷地帶,曲折東行。頭道川流域為呂梁山東翼土石山區,屬沉積巖形成的地貌,以石灰巖、頁巖和砂巖為主,中層以石灰巖為主。流域面積大,森林植被好,一直處于原生態,為巖溶泉水發育創造了有利條件。</p><p class="ql-block"> 從地質上說,石灰巖容易被流水溶蝕,形成縫隙孔洞。流水會沿著石灰巖縫隙從高往下滲出。從地勢上說,汾陽西高東低,從西北方向到東南方向海拔依次降低。白虎嶺山腰的馬跑神泉,<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拔1120米。汾陽城海拔750米。</span>頭道川河水會沿著白虎嶺石灰巖縫隙向下滲出。在馬跑神泉地下遇侵入巖體阻擋或遇地層斷裂,巖溶水受到擠壓露出地表,于是形成馬跑神泉。由于頭道川巖溶水的持續下滲,馬跑神泉才能四季常流,千年不老。</p> <p class="ql-block"> 神泉觀,原名“永澤廟”,此廟在北魏時為賀魯將軍祠。宋崇寧年間封為永澤廟,宣和元年封賀魯將軍為潤濟侯。明萬歷十二年,知州白夏重修, 康熙十五年知縣崔秉正重修,民國十五年由道教主持高教安道長與當地鄉紳共商重修。該廟原占地三十畝, 廟內建筑宏偉龐大,不幸的是倭寇侵華,汾州罹難,神泉觀焚毀嚴重。2005年,由全真龍門派趙至高道長主持,在原址修復了老君殿、元辰殿、三官殿、慈航殿、娘娘殿、文昌殿等</p> <p class="ql-block"> 馬跑神泉北約500米,有山西省備戰電臺舊址。為人工開鑿的巖洞,洞寬約5米,高約4米,深約千米。洞內不很規則,曲折延伸。兩側有耳洞,為原電臺工作和休息室。該設施雖已廢棄,似有人員守護,鐵門緊閉,上有“軍事重地”字樣,我們只飽眼福,誰也不敢擅自拍攝圖像</p> <p class="ql-block">[峪道河灌區供水工程碑記]</p> <p class="ql-block"> 長流不息的馬跑神泉水造福了汾州大地,山美水美人美,遠近聞名。細讀碑文知悉,上世紀九十年代,鋪設管道十幾千米,將甘甜的泉水送往城區和水質差的東部肖家莊、演武等鄉鎮,造福眾生。泉水流動方式的改變,直接使峪道河谷里的水量大量減少,許多河段成為干河灘。</p> <p class="ql-block"> 1930年,蔣馮閻的中原大戰,失敗后的西北軍首領馮玉祥,隱居汾陽·白虎嶺下峪道河一年多,馮由衷喜歡山青水秀的峪道河。1931年秋,馮玉祥將其父母的遺骨從河北保定郊外,遷葬白虎嶺下峪道河畔的趙莊村。</p> <p class="ql-block"> 瘦死心駱駝比馬大,馮玉祥雙親墓規模不小。墓地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20米,遍種松樹。墓地建有磚砌碑樓,內置“墓道碑”、“思吾父碑”各一通。青石質,方首,高2.3米,寬0.8米。碑陽鐫“安徽巢縣馮公諱有茂字郁亭暨元配游夫人之墓道碑”;碑陰為馮有茂及其夫人生平簡介。“思吾父”碑材質、尺寸、形制均與墓道碑相同,碑文為馮玉祥所撰五言悼詩。墓區松樹參天,現存松樹70余棵。</p> <p class="ql-block">附:<b>《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b>——<span style="font-size:15px;">梁思成、林徽因</span></p><p class="ql-block"> 去夏乘暑假之便,作晉汾之游。汾陽城外峪道河,為山右絕好消夏的去處;地據白彪山麓,因神頭有“馬跑神泉”,自從宋太宗的駿騎蹄下踢出甘泉,救了干渴的三軍,這泉水便沒有停流過,千年來為沿溪數十家磨坊供給原動力,直至電氣磨機在平遙創立了山西面粉業的中心,這源源清流始閑散的單剩曲折的畫意。</p><p class="ql-block"> 轆轆輪聲既然消寂下來,而空靜的磨坊,便也成了許多洋人避暑的別墅。說起來中國人避暑的地方,哪一處不是洋人開的天地,北戴河,牯嶺,莫干山……,所以峪道河也不是例外。其實去年在峪道河避暑的,除去一位娶英籍太太的教授和我們外,全體都是山西內地傳教的洋人,還不能說是中國人避暑的地方呢。在那短短的十幾天,令人大有“人何寥落”之感。</p><p class="ql-block"> 以汾陽峪道河為根據,我們曾向鄰近諸縣作了多次的旅行,計停留過八縣地方,為太原,文水,汾陽,孝義,介休,零石,霍縣,趙城,其中介休至趙城間三百余里,因同蒲鐵路正在炸山興筑,公路多段被毀,故大半竟至徒步,滋味尤為濃厚。餐風宿雨,兩周艱苦簡陋的生活,與尋常都市相較,至少有兩世紀的分別。我們所參詣的古構,不下三四十處,元明遺物,隨地遇見,現在僅擇要紀述。</p><p class="ql-block"> 汾陽縣峪道河龍天廟在我們住處,峪道河的兩壁山崖上,有幾處小小廟宇。東崖上的實際寺,以風景幽勝著名。神頭的龍王廟,因馬跑泉享受了千年的煙火,正殿前有拓黑了的宋碑,為這年代的保證,這碑也就是廟里唯一的“古物”。西巖上南頭有一座關帝廟,幾經修建,式樣混雜,別有趣味。北頭一座龍天廟,雖然在年代或結構上并無可以驚人之處,但秀整不俗,我們卻可以當它作山西南部小廟宇的代表作品。龍天廟在西巖上,廟南向,其東邊立面,廂廡后背,鐘樓及圍墻,成一長線剪影,隔溪居高臨下,隱約白楊間。在斜陽掩映之中,最能引起沿溪行人的興趣。山西廟宇的遠景,無論大小都有兩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双城市|
灵宝市|
淅川县|
金塔县|
贵溪市|
南溪县|
射阳县|
荔波县|
关岭|
伊金霍洛旗|
克山县|
宜城市|
井研县|
噶尔县|
伊宁市|
鸡泽县|
满城县|
伊吾县|
简阳市|
山阳县|
天等县|
南丹县|
临澧县|
舞阳县|
屯留县|
关岭|
正安县|
东源县|
应城市|
准格尔旗|
清远市|
萝北县|
武功县|
四会市|
永城市|
天镇县|
莫力|
嘉黎县|
北海市|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