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瓊瑤:她的小說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她的小說是一個時代關于青春、文學、愛和人性的啟蒙。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題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輕的時候沒有讀過瓊瑤,后來也沒有讀。也不是不喜歡。十幾歲的年齡,腦后的反骨就暗暗生長,對流行或知名的事物,都竭力抵抗。記得上大二,全班同學都選修了北方民族史,除了我。講授這門課的,是這個領域在全國都知名的C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雖然沒讀瓊瑤,但了解她的小說風靡的程度。上高中的小縣城和上大學的首府,都有出租書刊的書屋,書架上都有一排瓊瑤小說,一律是破破爛爛的樣子,想必閱讀她的人不計其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高中女同學,她上大學時,讀完了所有瓊瑤的書。后來,她成了我老婆。憑我個人的人生體驗,我覺得,讀瓊瑤小說的女孩(或女人),都不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漸漸走出文化沙海的八十年代,瓊瑤的小說是那個時期的年輕人關于青春、愛和文學的啟蒙讀物。當然,像所有時代一樣,啟蒙的文字也未必總是來自同一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的小縣城,新華書店有了一些氣象。新華書店,這四個鮮紅的大字,是她最醒目的招牌。我看見她,還要等到離開家鄉,離開那個只有十來戶人家的小山村,來到城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年年根兒,母親和舅母都會頂著深冬嚴寒,在還沒有拉明條的黎明前,套上牛車,去正藍旗上都鎮購置年貨。有一年,她倆帶上了我。四十華里的路程,是寒冷,是白色的漫無邊際的茫茫雪原,還有對一個未知世界的忐忑不安的憧憬。在鎮上,我第一次走進新華書店。那是母親和舅母去買年畫的地方。在那兒,我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玻璃櫥窗里,擺放著一排排的書,多到我幾乎都數不過來。有的書名我能認識,有的書名我也不能讀懂。封面上的圖畫,人物或風景,看上去都是那樣的不同,仿佛出自另外的世界。母親買年畫的當兒,我在另外的櫥窗里選了兩本小人兒書,一本是《青春之歌》,另一本是《甲午風云》。還有一本雜志《少年探索者》。這三本書可能總共幾毛錢吧,在當時,對母親可能是一筆不小的額外開支。她給我買了,我現在想多半仍出于對我的溺愛。這三本書幾乎是我整個小學時代課外閱讀的全部。小人兒書里的人物、故事,雜志里的內容,我早已忘記。非要去想它們給我留下了什么這個問題,我想在當時,我可能只是模模糊糊得覺得,在我生活的那個小山村之外,還有我不怎么知道的更大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一學期的寒假,大姐出嫁到縣城。等到寒假結束再開學,姐夫托人找關系,我通過了英語考試后,就轉學去了城里一所中學。學校在縣城的最南邊,新華書店在縣城主街道的中間,它是我周末常去的地方。隔著玻璃柜臺,看一本本書的封面就一件很快樂的事。書名和封面簡單的裝幀畫,能帶來很多關于另一些世界的遐想。一排排豎放在貨架上書,只能看見書脊上的書名、作者和出版社的名字,但它們也有同樣的功能。買過一本《中學生作文指導》,里面的文章都是每篇八百字左右的作文寫作指南。不再記得那些文章的具體內容,但在當時它對我寫作文有很大幫助。作文課上語文老師有兩次向全班同學朗讀了我的作文。對于我,這可能是最早的文字啟蒙:一本作文書(它的書角在我閱讀時都被我一塊塊扯下來放在嘴里嚼爛了)和一個子不高戴近視眼鏡學識淵博的中年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兩個學期,我的同桌是一個個子很高的女生。有一次她把她爸爸收藏的《史記》第一冊帶來給我看。那種豎體排版的古籍書很讓人著迷。借助查字典才能看懂的繁體字,仿佛是一片陌生的天地等待人去探索。里邊的文字大部分是看不懂的,但眼睛在那些文字上掠過就有一種滿足感。偶爾遇到幾句自己好像能讀懂的文字,就有很大的喜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先是感嘆人世間竟然有這樣不可思議的人存在,繼而內心深處又產生了巨大的懷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還向X同學又借了另外兩本《史記》。其實,并沒有真正讀。讀不懂。僅僅滿足于把那本書放在書包里,背來背去。僅僅滿足于閱讀一下目錄,看看那些我能讀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的陌生的名字,好像我讀過書中這些歷史人物的名字我就認識了他們是誰。那是一個距離我非常遙遠的世界,那是早已消逝的人群,那是一個業已淹沒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天地,一個我不熟悉的古老天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高一時,新建的高中學校校址坐落在縣城的最西邊,騎自行上下學途中都要經過縣城新建的圖書館。這是在山村里無法想象的一個地方。我辦了借書證,周末有時候去她的閱覽室看一些報紙或雜志。最吸引我的當屬《參考消息》。人的興趣有時可能就是被你閱讀的東西塑造的。但在當時,還說不上我對政治有什么興趣,只是因為那張報紙上寫的事情,大多都是來自我不怎么了解的另外的世界。我看著那些述說它們的文字,我以為我就了解了它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周末去看報刊,也在圖書館借閱書來讀。《紅與黑》是我在這間圖書館借來后唯一完整讀完的一本小說。時隔多年,除了于連這個名字,這本書所講的故事基本都忘記了。只記得在騎著自行車還書的路上,想到于連的一生不禁感嘆,一個人的一生會很短,短到二十幾歲就死了。一個人的一生好像也很長,二十幾歲的人生,要寫一本差不多一寸厚的書才能寫完。這個想法之所以還記得,是因為后來它總是倔強地在我腦海里一次次浮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郵購圖書的業務已經開展起來。不少報刊里都有圖書郵購廣告。高二時候,我郵購了一套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和一本席慕容的《無怨的青春》。這兩本書讓我模模糊糊地做起了文學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把四冊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冊讀了很多遍。每一遍都從譯者獻詞開始。幾個段落我現在差不多還記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蓋罷了。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你得戰勝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要你不斷自拔與更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還把羅蘭原序中提到的那兩句銘文,抄寫在了第一冊的扉頁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你見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p><p class="ql-block">是你將死而不死于惡死之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次讀到或回想起這幾句話,我的自卑的少年和青春就能感到一些溫暖的慰籍和堅定支撐起來的勇氣和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說里關于人物,關于他們的所思所想,關于他們的舉手投足、言談話語,還有對人物所處各種環境(大到浩蕩江流小到斗室眠床)細致入微的敘述,深深打動了我。從小被母親溺愛,兩位姐姐長期給予我的關愛、照顧和在母親威壓下對我的“禮讓”,可能讓我覺得所有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對生活缺失了很多應有的體驗和感觸。這本小說有意無意地引導著我去體驗、感受和了解我的生活,也讓我慢慢看見因為被溺愛而陷于膽怯、自卑和矛盾的自我,并開始想著去克服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像一個笨拙的小學生,不知道怎么把學過的知識分成幾塊兒,有計劃地復習每個不同的部分,總是一遍遍地從第一塊兒開始,重復學習著最前邊那部分的內容。很長時間里,我只把《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冊翻來覆去地讀著,后三冊幾乎不曾打開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二過完寒假返校后的某個周末,翻看完第一冊里喜歡讀的一些章節,我打開了第三冊安多納德的那章。起初,漫不經心的讀著。當讀到這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也在做夢,不過依著她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讀著,一行行讀下去,禁不住屏住了呼吸,心臟仿佛要跳出胸膛。我趕緊合上了書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個世界仿佛一下子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改變了。一個陌生的但似乎又很奇異的世界,在我無法看見的遠方長出了地平線。在人世間,還存在著那樣一個我不了解的世界。在那里也有一個人,和我一樣青春年少,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所思所想,她的歡聲笑語,她的舉手投足,她的一切的一切都與我完全不同。我想了解那個世界,我想了解那個人。我想找到那個世界,我想找到那個世界里的那個人。但那個世界在哪里?那個人又是誰?放下書本,帶著這些問題漫無目的地在街道上走著,人生中,我第一次聞到了春天的氣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個奇異的世界,在席慕容的詩里也日漸清晰起來。原來讀那些詩行,只覺得是很美的文字,現在它們仿佛忽然都有了溫度和呼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天空里</p><p class="ql-block"> 有一顆孤獨的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黑夜里的旅人</p><p class="ql-block"> 總會頻頻回首</p><p class="ql-block"> 想象著 那是他初次的</p><p class="ql-block"> 初次的 愛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隱去了第一和第二人稱稱謂,青春就這樣懵懵懂懂的降臨了。在席慕容那本薄薄的詩集里,愛的萌生、愛的等待、愛的相逢、和愛的訣別都在詩句里一一浮現,即使人生不曾經歷過,透過那些真摯的字句也能感受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令人日漸消瘦的心事,</p><p class="ql-block"> 是舉箸前莫名的悲傷,</p><p class="ql-block"> 是記憶里一場不散的宴席,</p><p class="ql-block"> 是不能飲不可飲 也要拼卻的一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簡單重復的排比,說不上是最美的詩句。只是好像適合用來敘寫一種魂牽夢繞、揮之不去但又難以言表的心懷。多年以后的一個午后,醉眼朦朧中想起這四句,禁不住潸然淚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8年汶川地震,媒體上看到好幾只在斷壁殘垣間伸出的孩童的小手兒,被那些畫面觸動了,就用這種簡單的排比寫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拉過母親衣襟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指點著數過星星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撫摸過小狗的頭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擦去黑板字跡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翻開書頁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攀上滑梯扶手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打碎了杯子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握著畫筆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握住鉛筆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冰冷在冬天空氣中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放飛風箏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抹去淚水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擦去額頭汗水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打過小妹后背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曾經摶起泥巴的手,</p><p class="ql-block"> 是在瓦礫中靜靜等待的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這已經與青春和愛情無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九十年代,誰的眼睛里刻下過席慕容的文字,可能就沒有額外的空間再容納汪國真。雖然在讀過聶魯達、里爾克后,席慕容的文字也慢慢退向了遠方,但我還是能把他們的文字并行排列在一起。但已不僅事關文字,更事關青蔥的青春歲月。那是一個早已遠去,在生命里可能仍舊未能好好安放,但不得不陷于沉默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參加工作后,把中學時代買的那些書從家鄉的小縣城帶到了這個城市。期間,幾次搬家,狠心扔了不少,四卷本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一直留著。膠裝的書脊已經開裂,紙張也都明顯泛黃發舊。沒有讀過的第二冊和第四冊,發舊的顏色要淺一些。而第一冊泛黃的顏色明顯要深很多。那是因為我多次一遍遍重讀他的緣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疫情開始那年的春天,在居家避疫的百無聊賴里,有一次我又打開《約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冊,重又讀到那句開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聲浩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四個字在我腦海里瞬間勾勒出一副巨大的畫面:江流澎湃,濤聲浩蕩,茫無涯際。小說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和當年閱讀他的那個高中生,他們的人生頃刻間就淹沒在這幅江流浩蕩畫卷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讀不下去了,合上書頁。撫摸著沒有翻看過的第二冊和第四冊還算新的封面,對照許多次翻看顯得更陳舊的第一冊,我想到,這不就是當年買這套書的那個高中生的人生寓言嗎?</p><p class="ql-block"> 關于他的文學夢世界的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它的開始是它的結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金县|
界首市|
麻阳|
保亭|
东兰县|
自治县|
高碑店市|
四平市|
涞源县|
泰安市|
长兴县|
延边|
乐平市|
南澳县|
西峡县|
湘潭市|
孝昌县|
肇源县|
汪清县|
读书|
新源县|
甘德县|
灵山县|
平和县|
文安县|
堆龙德庆县|
无为县|
会宁县|
平远县|
洪泽县|
县级市|
杂多县|
镶黄旗|
白玉县|
晋宁县|
海兴县|
武陟县|
黔南|
柘城县|
苍溪县|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