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記得小時候每到農歷年,村里就有不少孩子或一些大人們,到鎮上買一些紅紙回來,剪裁成大約一寸寬三寸長的紙條條,上面用毛筆或鋼筆寫上“財神”兩個字,年三十(除夕)后半夜兩三點鐘的時候,穿戴整齊,帶上背簍或布口袋什么的,到稍遠處人家(本村認識怕難為情)門上去“散財神”。每到一家門口“散財神”的人就喊:“財神到”或“財神到了”。這時候屋里人有的還在睡覺,但大多數人家都已在屋里架起了火盆,叫烤元寶火,講究的人家一夜都不熄燈。這時男主會在火盆旁,邊烤火邊等著接“財神”。接著“財神”后,男主就會拿一兩個早就預備好的玉米窩頭,或給一個粗面饅頭亦或是一分兩分的硬幣。等“散財神”的走后,主人家就會把接收的紅紙條條貼到灶壁上,這樣一次次地接也便在灶壁上粘貼接龍,年三十年初一下來,每家都會在灶壁上貼下一串串長龍。這是小時候過年的習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也散過一次“財神”。小時候我們家很窮,父母身體都不好,在生產隊里勞動也就半勞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說像我們這樣人家,有機會弄些吃的和零錢,應該是走在別人家前面。這種機會一年難得這一次。年三十是一年的末尾,年初一是新一年的開端,莊戶人家都想圖個吉利,希望來年有個好愿景。散財神人所到人家,人們或窩頭粗面饅,亦或硬幣,那是從不空過的。一年開端呢,誰都不想觸霉頭找不自在,要圖個吉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我卻常常失卻這樣機會。我這人臉皮薄,拉不下個臉面,總覺得這就是對人討要,張不開這個口。記得有那么一年,那年我十歲。不知為什么在父母鼓動下一時起了興頭,也腋下夾了條破布袋,拿上事先央人寫好的“財神”字樣的紅紙條條,起了個五更走出家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三十是整夜見不到月亮的,四周黑古隆咚的,那時候家家都是煤油燈,人家又是零散住著,離家稍遠一點我就分不清東南西北了。我有些害怕起來,不敢走得太遠!我摸索著走過幾個溝坎摸進一戶人家,那時我們這邊人家多數沒有院墻,這戶人家門閉著,我湊近門邊張了張,屋內有昏黃的燈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財神到了!”我壯著膽子喊了一聲。噼里啪啦的,屋里似乎在烤木柴火。“財神到了!”我又連著喊了一聲。我聽見屋里面有趿拉鞋子的腳步聲。門開了,借著屋內的火光,一個微胖的四十多歲的小老頭站在了門口。我好像認識這老頭,聽父母說這人在外地一個什么船廠當工人,只有逢年過節才回家。我們這里都叫這些在外當工人拿工資的叫吃皇糧的。小老頭微笑著貼近向我看了看,似乎有些認得我。他接過我手上的紅紙條條,從棉衣口袋掏出一張一毛紙幣遞給我。當時一角紙幣就是大錢了,父母給孩子的壓歲錢也就一兩毛!那時預備“散財神”們的錢都是一分二分的硬幣!我內心有些感激,臉上火辣辣的有點不好意思。我深深向那老頭鞠了個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村道坑洼土路上,黑暗中不知下一家去哪,我徘徊一陣,不知不覺又摸進一家?!柏斏竦搅?!”這一次我膽子似乎還沒頭一次壯,我只喊了一句就沒勇氣連著再叫了。這家我依稀記得好像是大隊一個主任什么的,常見他下到各生產隊檢查收割播種之類。隊里分口糧時這人也常常到隊里掌稱(那時生產隊都用木桿鐵鉤稱)。夜,寒且冷,暗夜里我打著冷戰。屋里似乎也燒著火盆。一會門開了,是那個干部大叔,我趕緊把紅紙條條遞上去,那大叔看也沒看就向黑影處的我手上塞了一枚一分硬幣,閉了門進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暗中,我的臉有些發熱,盡管北風很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遠處村子,已響起零零落落的爆竹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心里盤算著再趕下一家,可雙腿卻邁不動腳步。夜黑得怕人,東方的天邊有一絲隱隱的白,冷風像刀刮在臉上一樣生疼。終于,我有些狼狽地掉轉頭,深一腳淺一腳地逃回了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家時,才發覺我帶出去的那條破布袋也弄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時候我也就散過那么一次財神,以后再沒有做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這個習俗那樣歲月早已成為過往,只留下童年那份還未抹滅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原名徐貴林,筆名田笑。連云港海州板浦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連云港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散見于《參花》《鴨綠江》《青年文學家》《蒼梧晚報》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撰稿:徐貴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審核:龍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泉县|
丰原市|
吕梁市|
会理县|
淅川县|
恩施市|
上饶市|
青铜峡市|
布拖县|
嘉荫县|
大渡口区|
盱眙县|
连平县|
天祝|
宜兴市|
澄江县|
唐山市|
揭东县|
富蕴县|
抚顺县|
许昌县|
凤庆县|
安平县|
宜丰县|
灵台县|
搜索|
武平县|
浦县|
陆河县|
黄陵县|
玉龙|
如东县|
五大连池市|
开鲁县|
新建县|
罗田县|
南岸区|
新密市|
新余市|
蕉岭县|
桂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