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1日早上7時30分,我與彭葉在地鐵5號線萬安橋站乘車到5號線終點姑娘橋站,然后換乘紹興地鐵1號線到城市廣場,開始紹興古城一日游。紹興古城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和獨特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情。??</p> <p class="ql-block"> 大善寺塔,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解放路城市廣場,是南宋時期的古建筑。該塔始建于梁天監(jiān)三年(504年)。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寺、塔焚于火。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明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寺、塔,清朝時期也經(jīng)過多次修葺。大善塔高40米,塔底寬4米,六角七層,磚木混合樓閣式。</p> <p class="ql-block"> 烏蓬船游河碼頭。</p> <p class="ql-block"> 小橋流水人家是這里的典型景觀。</p> <p class="ql-block"> 府山公園,位于紹興市區(qū)臥龍山東南麓,系后人為緬懷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國雪恥而建。</p> <p class="ql-block"> 府山公園因過去紹興府設在其東而得名,府山為該街區(qū)的核心景區(qū),是城市公園,也是游覽勝地。</p> <p class="ql-block"> 府山龍湫泉瀑布,從半山腰龍湫崖刻處到環(huán)城路臺階入口處,瀑布總長約200米,最高處水流落差約50米,其他還有十來個落差一兩米的小瀑布,與溪流、綠樹一起形成了絕美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 越王殿,位于府山南部山坡的高處。殿依山而建,飛檐高墻,頗具氣派,又富有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越王殿內(nèi)供奉著越王勾踐、文種和范蠡的三尊石刻浮雕像,殿內(nèi)還懸掛著“於越江山”的橫匾,由著名書法家諸樂三書寫。殿內(nèi)外的裝飾和雕刻都展現(xiàn)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國雪恥的歷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大殿兩邊的大型壁畫,此為“臥心嘗膽”。</p> <p class="ql-block"> 此為“復國雪恥”。</p> <p class="ql-block"> 飛翼樓位于府山之巔,越大夫范蠡受命建,存“以壓強吳”之意。</p> <p class="ql-block"> 上府山公園,登飛翼樓頂,豁然開朗,此地真乃觀望紹興城之勝地。</p> <p class="ql-block"> 府山公園內(nèi)的摩崖石刻,在飛翼樓與文種墓附近的山巖上,分布著四塊著名的摩崖石刻,分別鐫刻于唐、宋、明等朝代。</p> <p class="ql-block"> 文種墓是越國大夫文種的墓葬,文種在越王勾踐在位時輔佐勾踐滅吳,并策劃了美人計,將西施送到了吳王夫差的手中,最終越國滅掉了吳國。然而,西施失蹤后,范蠡請辭,文種被勾踐賜死。文種墓位于府山頂側(cè)飛翼樓下方,墓碑為1938年重修。府山也因文種的墓而被稱為“種山”,吸引了許多名人在此題字寫詩。</p> <p class="ql-block"> 紹興古戲臺是紹興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集“木雕、磚雕、石雕、彩繪、堆塑”等工藝為一體,涵蓋了歷史、地理、文學、建筑、繪畫、哲學等方方面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形成了濃厚的地域文化氛圍,是一部生動的實物舞臺史。</p> <p class="ql-block"> 倉橋直街位于越王城歷史街區(qū)內(nèi),府山東側(cè),全長1.5公里,是以古城風貌為特色,以傳統(tǒng)民居為主要內(nèi)涵,集居住、商業(yè)、旅游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道。</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主要有河道、民居、石板道三部分組成。</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中環(huán)山河是越王城的重要歷史遺跡,位于老街的中心線,全長2.2公里。自北而南,依次架有倉橋、龍門橋、寶珠橋、府橋、石門橋、酒務橋、西觀橋、凰儀橋等傳統(tǒng)古老石板橋,平添幾分水城景色。</p> <p class="ql-block"> 徐渭藝術(shù)館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后觀巷33號。占地面積2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9000余平方米。徐渭藝術(shù)館是拆除原紹興機床廠老舊廠房進行改建,并保留廠房外墻作為藝術(shù)館圍墻,形成新老輝映的藝術(shù)效果。</p> <p class="ql-block">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鷴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中國明代中期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p> <p class="ql-block"> 步入藝術(shù)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徐渭那揮灑自如的書畫作品。他的大寫意花鳥、山水,筆墨間透露出一種不羈與狂放,每一筆都似乎蘊含著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 徐渭的書法風格融合了王獻之、張旭、懷素、米莆、黃庭堅等書家的特點,同時吸收了北魏碑體和經(jīng)體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書法作品線條強勁縱逸,筆勢連綿不絕,畫面中的物象筆墨結(jié)構(gòu)以草書的點劃組織,展現(xiàn)出自由奔放的藝術(shù)特點。</p> <p class="ql-block"> 青藤書屋,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解放路前觀巷大乘弄10號。言說青藤書屋,那是徐渭出生和求學之地,也是他晚年創(chuàng)作與追求藝術(shù)修行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青藤書屋原為徐氏故宅,初名榴花書屋。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農(nóng)歷二月初四,徐渭出生于此。幼時徐渭深慕青藤長在頑石之中生命不息,在天池旁手植青藤一株,因改青藤書屋。 </p> <p class="ql-block"> 青藤書屋主體建筑坐北朝南,三開間,分前后兩室。整體布局以書屋為中心,有庭園、天池、書屋組成。書屋前有天池和青藤,東首為一竹園,有自在巖、天漢分源等景。</p> <p class="ql-block"> 書屋范圍不大,但精致、幽雅,是紹興具有文人園林特色的建筑。其獨特的圓洞門上刻著徐渭親手揮毫所涂寫的“天漢分源”四個悠揚的大字。</p> <p class="ql-block"> 青藤書屋分南北前后兩室。前室南向,為書屋原狀陳列,陳列有書桌、文房四寶、歷代碑刻、板對、匾額、徐謂自畫像等。</p> <p class="ql-block"> 書屋后室辟為徐渭史料陳列,簡要介紹徐渭生平及他在書畫、戲曲、軍事等方面的成就,分別展出了反映徐謂各個歷史時期藝術(shù)成就的書畫代表作及復制品,他在文學、戲曲等方面的著作,有關(guān)記載和評述徐渭的書籍等。</p> <p class="ql-block"> 前后兩座小院,精心打理的園林顯得非常精巧與賞心悅目。</p> <p class="ql-block"> 紹興師爺館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前觀巷11號,緊鄰?徐渭故居青藤書屋。該館是一個展示紹興師爺文化的場所,建筑風格質(zhì)樸典雅,與周邊的舊民居和景區(qū)建筑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 紹興,這座被譽為“士比鯽魚多”的名士之鄉(xiāng),隱藏著無數(shù)歷史與文化的瑰寶。其中,紹興師爺館便是一處不可錯過的文化勝地。</p> <p class="ql-block"> 走進師爺館,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群星璀璨的年代。這里陳列著大量關(guān)于紹興師爺?shù)臍v史文物和珍貴資料,讓你深入了解這一獨特文化現(xiàn)象的內(nèi)涵與外延。</p> <p class="ql-block"> 展館對師爺這個職業(yè)介紹得非常詳細,分5個單元,從起源到分類,從類別到特點,配合詳細的文字和圖片展示,還有諭稟、告示、驛函、衙賬、雜記等實物、手稿,將這個現(xiàn)代社會中已經(jīng)消失的職業(yè)解釋得生動立體而淺顯易懂。</p> <p class="ql-block"> “師爺”起于明代,盛于清朝,但其實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已經(jīng)有從事相關(guān)職業(yè)的人了,只是彼時他們被稱作“幕僚”“謀士”或“門客”。春秋晚期,越國的文種、范蠡都是非常有名的門客。</p> <p class="ql-block"> 紹興師爺全國分布圖。</p> <p class="ql-block"> 在明代中晚期,師爺群體初現(xiàn),工作內(nèi)容也從私下為“老板”服務擴大到在各級政府衙門處理日常政務,被稱作吏役,當時紹興有不少讀書人投身于此,明代大才子徐渭則被尊為紹興師爺之祖。</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師爺這個群體可謂群英薈萃,有不少都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恕读凝S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做過江蘇寶應縣令孫惠的師爺;寫《紅樓夢》的曹雪芹做過兩江總督尹繼善的師爺;還有林則徐、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都曾做過師爺。</p> <p class="ql-block"> 魯迅故里步行街全長約千余米,這里分為魯迅文旅區(qū)、市集美食區(qū)和古越風情區(qū)三個主要區(qū)域。 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這里都非常熱鬧。</p> <p class="ql-block"> 魯迅古里,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魯迅中路,是魯迅誕生和青少年時期生活過的故土。占地面積50公頃,包含多個與魯迅相關(guān)的景點,如魯迅古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祖居、土谷祠、長慶寺等。</p> <p class="ql-block"> 咸亨酒店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甲午年(一八九四年),是酒鄉(xiāng)紹興最負盛名的百年老店。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使咸亨酒店聞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 咸亨酒店坐落在魯迅故家所在的紹興城內(nèi)東昌坊口的東頭。“咸”是都的意思,“亨”為順利,“咸亨”即為“大家都順利”的祝福語。以此為店名,足見當家人對生意之興旺的殷切期盼之情。</p> <p class="ql-block"> 魯迅故居,位于魯迅中路241號,是魯迅的出生地,包含三味書屋和周家老臺門。故居新臺門坐北朝南,共有六進,有八十余間房子,連后園即百草園在內(nèi)占地4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廳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動場所,以作喜慶、祝福和宴會賓客之用。里面陳列的是周家鼎盛時期的面貌為背景,以周家老臺門的建筑格局為基礎,充分展示了清代紹興大戶人家的生活場景。廳堂正上方高懸一塊大匾“德壽堂”,兩旁柱子上有一副紅底黑字的楹聯(lián):品節(jié)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p> <p class="ql-block"> 魯迅的臥室兼書房,現(xiàn)在里面陳列的一張鐵梨木床,是魯迅當年用過的原物。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就是在這里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客堂,紹興俗稱堂前,此為魯迅家吃飯會客之處,辛亥革命期間,魯迅常在此接待來訪的密友和學生。</p> <p class="ql-block"> 魯迅故居的廚房。</p> <p class="ql-block"> 百草園,?這里是魯迅童年的樂園,園內(nèi)有皂莢樹、桑樹等,可以感受到魯迅兒時的歡樂時光??</p> <p class="ql-block"> 百草園占地約2000平方米,為周氏族人共有菜園。園內(nèi)種植皂莢樹、桑樹等,有矮墻、水井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魯迅的私塾老師壽鏡吾先生的住宅。此為第三進小堂前,是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堂中掛有一塊“重游泮水”橫匾。這是壽鏡吾中秀才60年的時候,其侄壽孝天送來的賀匾。“入泮”是古代的入學儀式,在這里借指中秀才。</p> <p class="ql-block">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叫“三余齋”。所謂“三余”,是指“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p> <p class="ql-block"> 壽鏡吾先生的臥室。</p> <p class="ql-block"> 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原本是壽家的書房,后改為私塾,魯迅12歲至17歲時在此入塾。屋中所懸“三味書屋”匾額為清代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是為“三味”。屋正中的木方桌是老師的講臺,兩旁的椅子供來客歇坐,邊上則為學生的座位,屋內(nèi)還保留著魯迅曾坐過的位置及刻有“早”字的書桌。屋后有一小園,植有臘梅、桂花及天竹等,為魯迅與同學課余嬉戲之處。</p> <p class="ql-block"> 三味書屋西北角有一個圓洞門與此屋相通,稱之為耳房,上懸小匾上書“談余小憩”四字。</p> <p class="ql-block"> 沈園,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魯迅中路318號,魯迅故里東側(cè),是南宋時期一位沈姓商人的私人園林,距今(2024年)已有800余年的歷史,原為宋代園林,故有“沈氏園”之名。</p> <p class="ql-block"> 宋池塘。</p> <p class="ql-block"> 沈園十景之“詩境愛意”。踏入沈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詩境”二字,讓人仿佛穿越千年,步入了一幅流動的詩意畫卷。</p> <p class="ql-block"> 孤鶴軒位于沈園的中部,是新建園林部分的景觀中心,北臨大荷花池宋池,與東北邊的濱水小榭遙相對望,西邊緊靠六朝井,南邊是遺物壁和明池。軒為單檐歇山頂兩面帶廊的敞廳,平面呈倒“凸”字形。</p> <p class="ql-block"> 孤鶴軒是南宋時期愛國詩人陸游的自喻,象征著他的人生境遇。陸游在人生中因報國無門、愛民有罪、屢遭貶職,如同孤鶴哀鳴,因此孤鶴軒也被稱為“孤鶴哀鳴”處。軒內(nèi)有一副對聯(lián):“宮墻柳一片柔情付與東風飛白絮,六曲欄幾多綺思頻拋細雨送黃昏。”這副對聯(lián)由兩首《釵頭鳳》派生而成,表達了陸游對唐琬的深情和無奈。</p> <p class="ql-block"> 宋井亭是沈園中的一處有名的景點,在孤鶴軒附近,亭內(nèi)的古井由兩個眼組成,民間稱為雙眼井。是宋朝留下的遺物。</p> <p class="ql-block"> 沈園十景之“鵲橋傳情”,假山上兩個相連的亭子名“相印亭”。</p> <p class="ql-block"> 六朝井亭是沈園內(nèi)的一個重要景點,位于孤鶴軒邊,是一個別具特色的亭子。?井亭內(nèi)有古井一口,亭頂中空,可以望到天空,象征著詩人覆水欲收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 沈園十景之“春波驚鴻”,水榭如云朵般錯落,池水波光粼粼,嬌荷隨風搖曳,形成一幅美麗畫卷。</p> <p class="ql-block"> 悠悠時光的長河之中,有一段情,如凄美婉轉(zhuǎn)的樂章,在南宋的天空下奏響。那是陸游與唐琬的故事,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愛情傳奇。 沈園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情感的寄托地。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那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帶來的震撼,也可以領(lǐng)略到陸游這位偉大詩人的愛國情懷。</p> <p class="ql-block"> 八字橋始建于南宋,因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橋”。</p> <p class="ql-block"> 八字橋的主橋橫跨于稽山河上,橋身爬滿木蓮藤,兩岸各有兩座引橋,一側(cè)的引橋下也有橋洞。</p> <p class="ql-block"> 站在八字橋上憑欄遠眺,目力所及之處,有河、有橋、有人家。青石板路陽光斑駁,青磚黛瓦臨河而立,彌漫著歲月靜好的溫柔。</p> <p class="ql-block"> 書圣故里位于蕺山南麓大片古民居之中,東起中興路,西臨解放路,北至環(huán)城北路,南到勝利路,總面積約0.8平方公里。景區(qū)布局為前街后河,有眾多名勝古跡,如蔡元培故居、戒珠講寺、蕺山書院、題扇橋、探花臺門、太平天國壁畫等鑲嵌在街弄間。</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筆塔,又名王家塔,據(jù)《乾隆府志》記載,建于清朝初年。蕺山上原有書院,文風頗盛,文化氣息濃郁,文人常聚集于此,因此正式命名為文筆塔。文筆塔在2003年經(jīng)過修繕后,成為紹興城中的一個重要地標。我們這次因時間較緊,故沒能登蕺山,近距離一睹此塔。</p> <p class="ql-block"> 題扇橋,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蕺山街。因王羲之在此為老嫗題扇而得名,說明此橋在東晉已存在。據(jù)嘉泰《會稽志》中載,現(xiàn)橋始建于宋朝嘉泰以前。在道光八年重修。該橋橋拱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筑,<span style="color:rgb(30, 31, 36);">弧型橋欄較為少見。</span></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存的題扇橋是清道光八年(1828)重建的。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橫跨于府河之上。橋上有龍門石7塊,均鏤空雕刻“蛟龍噴水”等圖案。橋面、攔板和拱券幾乎是同一圓心的圓弧,為紹興石橋所少見。</p> <p class="ql-block"> 題扇橋河沿上,路西側(cè)為河,呈一河一路格局。河對岸是背河而筑的憑水窗樓,路東側(cè)是鱗次櫛比的傳統(tǒng)民居。</p> <p class="ql-block"> 站在橋上往北望是近在咫尺的蕺山,山上樹木蔥郁,塔亭樓閣錯落其間。</p> <p class="ql-block"> 墨池是王羲之當年洗筆的地方,時間長了,池水盡墨。那一池黑水,見證了王羲之練習書法的堅韌毅力。</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戒珠寺依蕺山臨西街,為城中八大名寺之一。建寺前,是王羲之的住宅,后王羲之棄宅為寺。初名“昌安寺”。到唐大中六年(852)起開始叫“戒珠寺”意思是“戒律潔白,猶如珠玉”。</p> <p class="ql-block"> 戒珠寺頭山門坐的是一位頭戴綸巾、身穿朝服、臉色白凈、留著三綹長須的官員,兩個侍童分列左右,一邊的侍童捧著一疊書,另一邊侍童抱著鵝。這位端坐的官員便是晉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大書法家王羲之。</p> <p class="ql-block"> 寺內(nèi)殿廊潔凈,佛相莊嚴,是城中八大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舍宅為寺之典故。戒珠寺的名稱來源于一段歷史故事。相傳王羲之曾在此宅中失落一顆明珠,懷疑是與他交好的僧人所竊,導致僧人含冤而死。后明珠在白鵝腹中被發(fā)現(xiàn),王羲之深感悔恨,遂將宅邸捐給佛門,建寺紀念,并親題“戒珠寺”匾額,以示戒絕玩珠之癖。</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故居,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筆飛弄13號,占地1856平方米,建筑面積1080平方米,共有三進建筑,包括門廳、大廳和座樓,建筑風格為磚木結(jié)構(gòu)、青石板地、烏瓦粉墻、花格門窗,具有鮮明的紹興地方色彩。</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人,祖籍浙江諸暨。中國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兼監(jiān)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p> <p class="ql-block"> 堂廳正中放著蔡元培半身塑像,頗有學者風度。</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父母臥室。</p> <p class="ql-block"> 灶房。</p> <p class="ql-block"> 家塾,蔡元培先生六歲入家塾,讀《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等。</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故居遺址位于位于越城區(qū)上大路以南、西小河以東、王衙弄以西、呂府以北。高大的青石圍墻,顯得古樸而莊重。</p> <p class="ql-block">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精通儒、釋、道三家學說。王陽明的學術(shù)思想被稱為陸王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之一,其學說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影響深遠。此為王陽明雕像:4.5米高的青銅塑像,王陽明頭戴儒冠,身披儒服,左手撫心,右臂伸展,傳遞“致良知”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碧霞池:見證了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一件大事——“王陽明天泉證道”之所,是陽明心學的成熟之地。</p> <p class="ql-block"> 明德堂:壁畫展示《王華致仕》和《敕封新建伯》。</p> <p class="ql-block"> 紹興西小路歷史街區(qū)位于紹興市越城區(qū),是一個充滿古樸氣息的地方,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建筑和傳統(tǒng)水鄉(xiāng)風貌而聞名。?街區(qū)三面環(huán)路,一面臨河,沿河兩岸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民居,展現(xiàn)了紹興的水鄉(xiāng)特色。因天色近黃昏,我們只怱怱而過,沒及細看。就此結(jié)束了一日之游,踏上了歸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普县|
乌兰浩特市|
江华|
佛教|
双江|
虹口区|
西青区|
黑山县|
苍梧县|
长治县|
黄浦区|
连城县|
乐安县|
波密县|
繁峙县|
乌拉特前旗|
台州市|
达州市|
甘德县|
昭苏县|
宁夏|
吴川市|
惠东县|
丹江口市|
新田县|
烟台市|
霍山县|
扶余县|
会宁县|
门源|
诸暨市|
交城县|
阜新|
个旧市|
保靖县|
阳泉市|
金沙县|
荣成市|
通辽市|
吉首市|
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