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伊斯法罕:波斯第三帝國輝煌的首都

張敏

<p class="ql-block"><b>伊斯法罕(Isfahan,也可拼為Esfahan)</b>位于伊朗高原的中部,為伊朗第三大城市,也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006年當選為<b>“伊斯蘭世界文化之都”</b>、<b>“伊朗文明與文化之都”</b>,是伊朗著名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就確定了城市最初位置和基本布局,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聚居地。城市始建于公元前四世紀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最早是軍隊的集結地。公元前一世紀的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博在著作中,該城市被稱為“亞斯帕達納(Aspadan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伊斯法罕城市建設引入了阿拉伯文化元素和建筑風格,城市規劃理念開始形成,城市道路、供水系統等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到了九世紀,伊斯法罕變得繁華富裕,成為阿拉伯帝國重要的商業和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1040年,中亞大草原上突厥人的一個分支塞爾柱土庫曼人建立的<b>塞爾柱帝國(英語:Seljuq Empire)</b>,在托格魯爾伯克(伯克為突厥語,意為“首領”)率領下占領了呼羅珊地區,進而征服了整個波斯地區。</p><p class="ql-block">1051年,托格魯爾攻占伊斯法罕,并在此建都(同時期中國宋仁宗天圣九年)。這一轉變給伊斯法罕帶來政治資源的高度集中,政治、經濟的影響力也大幅提升。在這一時期,伊斯法罕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建筑風格和布局也有了重大轉變,包括清真寺在內的一些建筑按塞爾柱人的審美和文化要求被改建或重建。</p> <p class="ql-block">作為塞爾柱帝國的首都,伊斯法罕連接著帝國各個地區及周邊國家,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來從事商貿活動,市場上匯集了來自各地的絲綢、香料、珠寶等,為城市的繁榮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入。同時,陶器、紡織品、金屬制品等手工業也得到長足的發展,甚至遠銷其他地區。</p> <p class="ql-block">隨著政治、經濟的繁榮發展,文化交流和融合也達到空前,不僅出現在建筑風格的多元體現上,伊斯法罕還成了學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許多著名學者和文人都曾在這里講學和交流思想、探討學術問題。同時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市規模也不斷擴大,并興建了許多廣場、花園等公共空間,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和社交文化活動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1055年應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卡伊姆之招,托格魯爾率軍進入巴格達,消滅了什葉派的布韋希王朝。卡伊姆感謝托格魯爾為他解除了布韋希王朝對阿拉伯帝國的控制,封他為<b>“蘇丹(Sultan即君主或統治者)”</b>,號為“東方和西方之王”。雖然哈里發名義上為穆斯林世界的領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但塞爾柱人卻成為哈里發的攝政王,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了阿拉伯帝國的軍政大權,統治的范圍幾乎和當時的阿拔斯王朝重疊起來了。到了公元1072年~1092年,塞爾柱帝國的疆域達到頂點,甚至大于薩珊波斯時期。</p><p class="ql-block">(下圖翻拍自《波斯五千年》一書。)</p> <p class="ql-block">塞爾柱王朝統治了157年,但后期因內部諸侯割據和外部入侵而逐漸衰落并四分五裂,最終形成幾個國家。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支是中亞西部相當于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疆域的<b>花剌子模(Khwarezmia)汗國</b>。花剌子模在阿契美尼德時期就是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伊斯蘭對波斯征服后,先后歸屬于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藩屬國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和加茲尼王朝統治,1037年到1194年受塞爾柱帝國統治。十二世紀末塞爾柱帝國沒落后,花剌子模脫離塞爾柱的統治,成為中亞大國。阿拉伯帝國阿拔斯哈里發在自身沒有能力驅逐塞爾柱人的情況下,鼓動花剌子模攻打塞爾柱。1194年花剌子模取代塞爾柱控制了阿拔斯哈里發政權。</p> <p class="ql-block">但是花剌子模的太上皇沒有當上幾年,蒙古人在中亞草原的崛起給他們帶來厄運。當時花剌子模控制了中亞貿易商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一個450人的龐大商隊,準備用珠寶和藥材換回西域的糧食和戰馬。他讓商隊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向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示好并帶去信件:“吾深知貴邦兵力強盛,極愿修好,吾愛貴國之君,猶父愛子。君應知曉吾已征服女真,統轄中國諸族,戰士多似蟻蛭,財富豐厚若金穴,無需覷覦他人之地。所期盼者,彼此修好,通商獲利,想必君意亦通。”</p> <p class="ql-block">但該商隊在花剌子模邊城,被當地總督認為是間諜全部殺掉,劫掠了他們的駱駝和財務,只逃出了一個商人。蒙古軍隊這時正在全力攻打金國,大汗雖然震怒,還是派出使者,要求對方交出主兇,以和平方式解決這場糾紛。不料花剌子模不買賬,派出的使者被剃掉胡子趕回家。這下惱怒了成吉思汗。</p><p class="ql-block">1218~1223年,成吉思汗統帥20萬大軍第一次西征,將花剌子模首都撒馬爾罕圍個水泄不通,用五天時間將這個號稱固若金湯、三五年不能攻破的都城攻下并屠城。然后蒙古大軍橫掃中亞,滅了花剌子模,洗劫了呼羅珊地區,1221年摩訶末戰敗身亡。但是花剌子模的末代國王扎蘭丁·明布爾努逃到印度,三年后率部前往蒙古軍隊沒有建立政權的法爾斯,繼而前往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對蒙古人實行騷動,給蒙古人以重大傷亡,并成為伊朗西部實際統治者。</p> <p class="ql-block">為了解決花剌子模對蒙古的威脅,1231年,成吉思汗的三子、蒙古第二任大汗窩闊臺繼位之初,便不得不遣大將搠里蠻統軍三萬繼續西征,攻滅在波斯西部復國的扎蘭丁·明布爾努,征服和招降了波斯大部分地區及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地,但初期一直沒有在征服地建立政權。</p><p class="ql-block"><i>(花剌子模的首都撒馬爾罕在烏茲別克斯坦,當時是東西方貿易通道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轉口城市,一度靠貿易稅而繁榮昌盛,美輪美奐。成吉思汗攻下撒馬爾罕后,該城遭遇了滅頂之災。一個多世紀后,同為蒙古人后裔的帖木兒帝國重建該城。現撒馬爾罕整座城市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i></p> <p class="ql-block">1235~1242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十五萬大軍第二次西征,逼近多瑙河流域,在欽察草原建立金帳汗國(俄語音譯:Zolotaya Orda,英語:Golden Horde。)</p><p class="ql-block"><i>(也有譯為“欽察汗國,英語:Qipchaq Khanate”,但因拔都后來將部分地區分給自家兄弟,分別建立西部的白帳汗國和東部的藍帳汗國,在此采用“金帳汗國”的譯名以區別其他汗國。)</i></p><p class="ql-block">1253年蒙哥即位后,命三弟旭烈兀率十萬大軍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波斯南部和西部,滅亡了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敘利亞的阿尤布王朝。1264年,新的大汗忽必烈正式封旭烈兀為“統治阿姆河直至敘利亞和密昔兒間疆土之王”,稱伊利汗。旭烈兀正式建立<b>伊利汗國</b>(<b>英語:Ilkhanate</b>,<i>網上根據英語讀音大部分譯為“伊爾汗國”,但按照《中國通史》、《中國大百科全書》有關條目,該詞條應按蒙古語讀音,讀為“伊利汗國”,本文采納上述文獻的“伊利汗國”譯名</i>)。</p> <p class="ql-block">蒙古騎兵的入侵給中東各地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性,尤以波斯的破壞力最為強烈。1370年中亞的西察合臺蒙古貴族帖木兒在西察合臺汗國的王位繼承戰中獲勝,建立了<b>帖木兒帝國(英語:Timurid dynasty)</b>,先后吞并或征服了東察合臺汗國、波斯、阿富汗、兩河流域、花剌子模、金帳汗國等一些國家或地區,他保留了蒙古、突厥游牧政權的一些統治制度,又大量吸收波斯、阿拉伯政權的行政管理方式,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p> <p class="ql-block">但這龐大的帝國僅維持了短短數十年,公元1405年帖木兒去世后,他的后裔立即開始王位爭奪戰,帝國陷于內亂,最終分裂、解體。帖木兒帝國的解體,為發源于西亞的黑羊王朝,和發源于中亞草原的白羊王朝等突厥人地方勢力的崛起提供了機會,也使中世紀中、西亞地區政治、宗教和領土之爭奪陷于混戰。</p> <p class="ql-block">自伊利汗國以后的三個世紀,這里無不充斥著分裂和廝殺,直到十三世紀出生在土庫曼的薩菲家族在<b>謝赫·薩非·丁·阿爾達比利</b>率領下,在波斯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崛起。薩非·丁創立了<b>“薩法維教團”</b>(<b>Safaviye)</b>,為遜尼派的分支蘇菲派,奉行苦行禁欲的神秘主義。薩法維意為“薩菲的后裔”。他帶領長期追隨薩法維教團的7個土庫曼部落的穆斯林進軍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1447年第四代長老祝奈德率領教團打敗周邊的基督教國家,建立藩屬于白羊王朝的政教合一政權。</p> <p class="ql-block">1502年(中國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歲的薩法維教團教主<b>伊斯瑪儀一世(Isma‘i I)</b>擊敗白羊王朝,建立了<b>薩法維王朝(英語:Safavid dynasty),</b>全稱是<b>“薩法維波斯帝國”</b>,首都設在阿塞拜疆的大不里士(今屬于伊朗,后首都遷至 加茲溫)。隨后開始了向伊朗高原、敘利亞北部、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境內)東部等地的征服和擴張,重新統一了波斯疆土。</p> <p class="ql-block">為了抗衡尊奉遜尼派的奧斯曼帝國和烏茲別克帝國,以及標榜政權的合法性,伊斯瑪儀一世切割了與遜尼派蘇菲教團的聯系,<b>將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Imam)教派定為薩法維王國的國教</b>,自稱是第七代伊瑪目穆薩·卡茲姆(Musa al-Kazim)的后裔,不僅有先知的血統,而且還是阿里的直系后裔。他還自稱是隱遁的最后一位伊瑪目馬赫迪的代理人,<b>“作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行使統治臣民的權力”</b>,是“諸王之王”,旨在強調薩法維王朝的正統性。</p><p class="ql-block"><i>(薩菲家族起源于土庫曼的突厥人,但號稱是阿拉伯人的后裔,這個可疑的說法卻沒有受到質疑。)</i></p> <p class="ql-block">伊斯瑪儀高舉著阿里的戰旗反對當時伊斯蘭世界的主流遜尼派統治,并且數次以少于對手的兵力戰勝奧斯曼軍隊,成為集哈里發王權、宗教領袖、最高軍事統帥等所有統治職能于一身的君主。當時一位意大利游客有幸見到這位國王,形容他長相“美麗而英俊”,身材健碩,擅長左手拉弓騎射。(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就此,在伊斯蘭世界處主宰地位的遜尼派終于有了一個和它分庭抗禮的對手——什葉派,一直到現在。</p> <p class="ql-block">1524年,年僅38歲的伊斯瑪儀一世因病英年早逝,以后幾代君主均圍繞著統治權展開了爭奪,以致于爆發了內戰。直到1587年,年僅18歲的<b>阿巴斯一世(Abbas I,Abbas Mirza)</b>繼任薩法維王朝第五任國王,成為又一位拯救伊朗、并將伊朗又一次帶入強盛時代的雄主。</p> <p class="ql-block">阿拔斯一世當政時期,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強了薩法維王朝的中央集權,鏟除了部分桀驁不馴的貴族勢力,穩定了國家的統治。他積極推動軍事改革,由皇帝直接控制軍隊,并使用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從而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先后收復了被烏茲別克占領的地區,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回了大不里士、庫爾德斯坦、阿塞拜疆等地及兩河流域重要城市,使薩法維王朝版圖達到極盛,與東面的莫臥兒帝國、西面的奧斯曼帝國、一起號稱當時伊斯蘭世界三大帝國。</p><p class="ql-block">(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由此阿巴斯一世被稱為<b>阿巴斯大帝</b>(這是波斯歷史上自居魯士大帝、大流士大帝以來第三個被冠以“大帝”后綴的君主)。</p><p class="ql-block">(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薩法維王朝將伊朗全部土地統一在一面旗幟下,冠以“受保護的波斯王國”的稱謂,這面旗幟上是一頭手握寶劍、背負太陽的獅子。</p><p class="ql-block">(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由于伊斯法罕處于伊朗高原的中心地帶,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周圍的亞茲德、設拉子、卡尚等城市都是伊朗文明的核心地區,經濟比較發達,設都于此能更好地掌控國家經濟命脈。同時伊斯法罕四周群山環繞,能有效抵御外敵入侵,保障王朝統治核心區域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薩法維王朝的興起源于突厥人的土庫曼,以后土庫曼在軍事和政治上形成了強大的勢力,威脅到王權的穩定。為了以文明程度較高的波斯文明擺脫突厥化,重現波斯文明的輝煌,阿巴斯一世<b>于1598年將薩法維王朝的首都從加茲溫遷移到伊斯法罕</b>(同期中國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自此伊斯法罕從塞爾柱帝國大規模改造及帖木兒帝國攻占及蹂躪后,經過五個世紀又迎來了最輝煌的鼎盛發展。</p> <p class="ql-block">阿巴斯一世將首都遷至伊斯法罕后,大力推動城市的建設,對城市布局進行了重新規劃。他親自組織規劃、設計、重建了該城,并監督了大部分工程的建設。重建的都城劃分了不同功能的區域,如國王區、宗教區、商業區、居民區等,使城市功能更加明確,城市布局更加合理,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也為城市得以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許多著名的建筑和景觀如國王廣場(現為伊瑪目廣場)、新皇宮、大清真寺、三十三孔橋以及宗教學校和圖書館等都是在阿巴斯一世及其他的繼任者時期建造的(另文介紹),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上杰出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著名的<b>四十柱宮(Chehelsotoon Palace)</b>位于一個叫做Chehelsotoon的大花園中,是王室專為接見和宴請外國使節之用。其中花園是阿巴斯一世修建,宮殿是其孫子、第七任國王阿巴斯二世于1647年所建。花園占地6.7萬平方米,宮殿前有一個長110米,寬16米的水塘,園林中的水是通過運河被引入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宮殿前面由二十根柏木做成的巨柱支撐著巨大的門廊。水塘清澈見底,二十根巨柱倒映在水塘中,又浮現出二十根柱子。人們根據這一獨特的景觀將宮殿稱為“四十柱宮”。可惜我們去參觀時,水塘正在維修,塘中無水,也就看不到水中的二十根柱子倒影了。</p><p class="ql-block">(為了了解四十柱宮的全貌,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宮內入口是個頂部鑲有鏡子的柱廳,往里走是個鑲滿鏡子的伊萬(Iwan,帶穹頂的門廳),從伊萬進入的大廳叫鏡廳,源于四壁和天花板上,鑲嵌有鏡子和 彩色玻璃。</p> <p class="ql-block">來四十柱宮除了瞻仰其壯觀的建筑外,最值得欣賞的是宮殿內的繪畫。鏡廳兩側有六幅龐大的壁畫,其中三幅展現波斯人同烏茲別克人、莫臥兒人、奧斯曼人交戰的歷史場景,三幅反映國王接見外國君主的隆重場面。</p> <p class="ql-block">圖1:1621阿巴斯一世主持盛宴接見土耳其斯坦統治者瓦里·穆罕默德汗,他被推翻后逃亡來到薩法維王朝避難,試圖復國。</p> <p class="ql-block">圖2:1514年伊斯瑪儀一世在大不里士附近對陣奧斯曼帝國蘇丹賽利姆一世。(愷加王朝時期補繪)</p> <p class="ql-block">圖3:1543年第二任國王塔赫瑪斯普一世接待莫臥兒王朝的落難國王胡馬雍。他在薩法維王朝宮廷內做了十多年客君后,在波斯支持下恢復了莫臥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這幅畫最早是皇宮的油畫之一,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圖4:開國國王伊斯瑪儀一世對陣烏茲別克人。</p> <p class="ql-block">圖5:迪爾沙阿在印度卡爾納爾戰役中對陣騎白象的莫臥兒帝國蘇丹穆罕默德。(愷加王朝時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圖6:阿拔斯二世及樂師和舞女歡迎布哈拉汗國(烏茲別克人建立)君主納迪爾·穆罕默德汗。</p> <p class="ql-block">六幅主體壁畫下環繞大廳內墻一周還有三十幅瓷板的“小品式壁畫”,這些壁畫展現了幾百年前的伊朗人宴飲歌舞,享受美好生活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伊斯蘭教義反對偶像崇拜,禁止真主、神靈或圣人的形象出現在畫面上,而且是禁止飲酒的,但顯然在這些畫作中,正統的伊斯蘭教觀念并未影響君王及貴族的行為及藝術表達。對于帝王這些世俗人物在不將其過度神話化或與宗教混淆的前提下,可以從歷史、文化和藝術創作的角度去展現。所以從畫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帝王的高大形象。</p> <p class="ql-block">這個廳當時是舉行慶典活動和接見外交使臣的地方,這些畫向外國使者和賓客展現了當時薩法維王朝的繁榮和強盛。大多數壁畫都采用工筆細畫技法,線條清晰柔美。阿巴斯一世對外是個“公正的統治者”,對征服的地區和不同的宗教呈現仁慈和寬容的一面,從而使薩法維王朝在他的統治下達到輝煌的頂峰。但他在內部權力斗爭的另一面卻是個冷酷殘忍的君主。他廢黜了父親,因懷疑兒子謀反而殺死了兒子。他時刻提防著兄弟、叔伯和堂親的篡位和謀殺,從而開創了將王家男性囚禁于后宮的先例,使他們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又切斷了與潛在陰謀家的聯系。</p><p class="ql-block">事實證明,如果不是他的嚴酷和殘忍,他也許不會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取得如此成功。但同時他從封閉的后宮中,所培養出來的未來君主卻不可能取得和他一樣的成就,這是可想而知的。</p> <p class="ql-block">阿拔斯二世1642年就位時年齡不足十歲,政事由首相薩魯·塔齊掌理,但這位首相因打擊貪污而四處受敵,最終被刺殺身亡。后由哈里發·蘇丹接任首相協助直到他去世。阿巴斯二世因囚禁于后宮的時間不夠長,不足以對其人格打上永久的烙印。他后期親政后比較勤勉,國家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他與奧斯曼帝國和平相處,并從莫臥兒帝國手中奪回坎大哈。他對藝術和公共建筑的建造很感興趣,特別對東西方的繪畫特別癡迷,喜歡親自嘗試繪畫,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推動作用。可惜因鴉片、酒精和淫亂使他只當了24年君主,年齡終結在了33歲。</p> <p class="ql-block">后世評價,阿巴斯二世的去世,使波斯第三帝國走向了“真正的衰落和滅亡”,如果不是他的英年早逝,薩法維王朝依然足以扭轉衰落的趨勢。從四十柱宮的壁畫中可以看出,阿巴斯二世是一位相當有能力的君主,他對外寬容,對內發展經濟,建筑、繪畫、書法等藝術在他的統治時期進一步得到繁榮。</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紀初,伊斯法罕在阿富汗人的入侵下受到破壞(幸運的是國王廣場被完好保存下來)。1706年,四十柱宮因一場戰亂的大火幾乎被燒毀,現在看到的是以后重建的(除了第二和第五幅為凱加時期補繪之外,不知道其他的畫是不是原作)。</p><p class="ql-block">1937年,四十柱宮成為博物館;1948年以<b>“伊斯法罕四十柱宮博物館”</b>命名,作為收集、保存、保護歷史文物和遺跡,提供相關教育和研究設施,研究并確認古代伊朗的生活方式,以及為公眾提供伊斯蘭藝術和文化作品的場所。<b>2011年,四十柱宮連同其他八座波斯園林一同以“波斯園林”之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b>。</p> <p class="ql-block">阿巴斯一世在經濟方面同樣成就斐然。他積極開拓對外貿易,大力發展波斯灣港口,并將國內重要手工業部門納入國家控制,加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據記載,當時伊朗全國人口600~1000萬人,城市人口約占10%~15%即100萬左右。而伊斯法罕城市面積達27萬平方公里,人口卻在60萬以上,占全國城市人口的60%,城市規模與當時的倫敦可媲美,國際化程度與當時巴黎相當。伊朗有諺語說“伊斯法罕半天下”,這可能源于十六世紀法國詩人雷尼爾稱贊伊斯法罕之說:“伊斯法罕,擁有世界的一半。”反映了該市當時的繁榮景象和國際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薩法維王朝全盛時期,伊斯法罕商賈云集,八方賓客匯聚,市內多數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時建造的。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這里亦是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和國際貿易中心。據史料記載,當時該城有162座清真寺,48所學院,273家浴室,12處公墓,商隊旅館不少于1802處。</p> <p class="ql-block">其中,波斯地毯以其精美的圖案和高超的編織技藝聞名于世。直到今天,波斯地毯還是作為高檔生活用品和裝飾品為人們青睞。2010年上海世博會伊朗館中,波斯地毯占有很大的一席之地。我們在伊斯法罕參觀了一家波斯地毯家族商店,是當地非常有名的地毯商,已傳承了五代人150年。我們聽了地毯的種類、編織方法等詳細介紹,果然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據介紹,波斯地毯的編織和生產至少有2500年的歷史。在古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中就有對波斯坐毯的描述。在古代沒有椅子,人們都是席地而坐,坐毯就成了人們生活的用品,但只有波斯坐毯是達官貴人們奢侈生活的象征。由于波斯地毯的特殊功用,我們在伊朗一些民族特色的飯店等場合,還能看到人們坐在地毯上用餐、喝茶和休閑聊天。</p> <p class="ql-block">阿拔斯一世時期通過改革和擴張大力發展手工業和紡織業,將波斯地毯推向全世界,也開創了伊斯法罕地毯業的黃金時代。與行會作坊相比,王室工場的工作條件更好,工匠水平更高,生產的波斯地毯除了用于宮廷消費外,也成了歐洲等西方世界喜愛的藝術品,頻繁出現在藝術收藏和各類博物館中。</p> <p class="ql-block">在地毯商店里,我們了解到波斯地毯通常采用羊毛、真絲等天然材料編織或混編。編織工藝以手工編織為主,編織技法精湛。其中“波斯結”是一種特殊的編織方法,結構緊密牢固,編織的圖案豐富多彩,除了象征幸福、吉祥、權力等象征意義的傳統花卉、幾何圖形外,還引入現代藝術,編織出栩栩如生的動物、人物等形象。</p> <p class="ql-block">看著這些精美的波斯地毯,不由得聯想到在《一千零一夜》中,坐著飛毯的大王子侯賽因在空中飛翔的場面。</p> <p class="ql-block">薩法維時期,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和藝術,加上阿巴斯對外來文化和宗教的寬容,外來文化藝術與當地的波斯文化藝術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也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涵。波斯文化也在這種背景下走向文化復興。</p> <p class="ql-block">希特勒有一句狂妄的名言:“要毀滅一個民族,首先要毀滅他的文化;要毀滅一種文化,首先要毀滅承載他的語言。” 由于薩法維王朝建立時距伊斯蘭征服已經超過900年,阿拉伯語言和文字早已成為伊斯蘭世界的語言和文字,要恢復波斯的語言和文字已經不可能。</p><p class="ql-block">但早在公元九世紀,薩曼王朝建立后著力推動波斯文化的復興,創建了以阿拉伯字母作為書寫形式、以呼羅珊地區達利語為主的新波斯語作為官方語言予以推廣。因此雖然至今波斯文字看上去和阿拉伯語一樣,但實則在字母數量、語法結構、詞匯特點、讀音規則上有著根本的不同(是不是就像日本至今仍在部分使用漢字,卻不是真正的漢語一樣)。讓希特勒失望的是,古波斯語言雖然已經毀滅,但波斯文化卻通過薩曼王朝和薩法維王朝的努力走向了文化復興,并沒有毀滅,因而波斯民族也沒有毀滅。</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伊斯法罕,參觀了獨具特色的<b>音樂博物館(Isfahan Music Museum)</b>。這是兩位對伊朗傳統音樂充滿熱情的音樂人,為了保護、展示和傳承伊朗音樂遺產于2015年創建的一座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館內展出了300多件伊朗各時代、各民族的樂器,不僅形態各異、種類繁多、裝飾漂亮,而且聲音也很好聽。想當年,不少波斯樂器通過西域傳入中國,成為中國民族樂器的老祖宗,在這個博物館里可以找到雛形。</p> <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藝術學院的大學生為我們表演了伊朗古老的吟唱樂曲。民間吟唱、詩歌吟唱、宗教吟唱等不同風格的吟唱,讓我們感受到動情的吟唱中卻充滿著憂傷,高亢的吟唱中帶有平安的祈禱,歡快的吟唱中表達著對生活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薩法維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帖木兒時代起,由多個王朝、多個民族、多種文化分裂割據的局面,是繼阿契美尼德王朝、 薩珊王朝以來第三個完全統一伊朗東西部的王朝,也是自薩珊王朝之后再次沿用國號“波斯”對伊朗高原實行統治的王朝。該王朝繼承和延續了古代波斯帝國的遺產,也是伊朗從中世紀向現代過渡的中間時期。因此薩法維王朝被稱作<b>“波斯第三帝國”</b>。</p> <p class="ql-block">(網上看到有種觀點稱,由波斯人建于公元九世紀的薩曼王朝應作為波斯第三帝國,因為該王朝占據的地盤曾囊括了伊朗、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南部等,基本上稱霸了中亞地區。薩曼王朝還有意識地通過提升波斯語和文學的地位來擺脫阿拉伯統治和文化,其黃金時代史稱波斯帝國的再度復興。但是從歷史角度考察,薩曼王朝時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雖然沒有了地盤,但形式上還存在,薩曼王朝只能算作阿拔斯王朝下屬的一個諸侯國,而薩法維王朝卻是一個獨立的帝國。另外薩曼王朝是個遜尼派王朝,從宗教上還脫離不了阿拉伯帝國的宗教管轄,而薩法維王朝是什葉派王朝,不受其他遜尼派宗教的管轄。因此我同意主流觀點的意見:薩法維王朝為波斯第三帝國。)</p> <p class="ql-block">如今,伊斯法罕雖然不再是伊朗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但四百多年前的波斯第三帝國首都依然留存著昔日的文明,這些文明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在伊斯法罕的各個角落,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還在古老文明的余暉下悠然自得地生活著。</p> <p class="ql-block">(本筆記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據有關書籍及資料,并參考網上相關文章,結合自己的心得編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市| 昭平县| 黎平县| 多伦县| 武隆县| 沐川县| 宜川县| 南汇区| 江门市| 中卫市| 松原市| 青州市| 天等县| 措勤县| 翁牛特旗| 孟州市| 昌宁县| 尖扎县| 论坛| 藁城市| 泊头市| 汕头市| 百色市| 邵阳市| 西峡县| 怀远县| 塔河县| 静安区| 安新县| 阿拉尔市| 黔南| 临夏市| 通江县| 光山县| 邯郸市| 阜新| 休宁县| 津南区| 台北市| 黔西县| 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