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翠屏山》</p><p class="ql-block"> 清·唐麒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岡擁翠列屏齊,</p><p class="ql-block"> 風日清和友共躋。</p><p class="ql-block"> 山半回頭雙塔小,</p><p class="ql-block"> 云中楷眼萬家低。</p><p class="ql-block"> 野橋思詩歸驢背,</p><p class="ql-block"> 上界鐘聲引馬蹄。</p><p class="ql-block"> 高處恍疑通帝座,</p><p class="ql-block"> 驚人妙句定多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介紹:</p><p class="ql-block"> 唐麒序 (?-1857)字靈軒。清三水縣(今旬邑縣)太村鎮唐家村人,監生。</p><p class="ql-block"> 清代學位是秀才通過考試才能獲得貢生,貢生、監生是可以入國子監上學的學生,稱為太學生,貢生需科舉考試,監生主要是選拔上來的學生,這兩種都是學位,不是官位,比進士等級要低。</p><p class="ql-block"> 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同時它具有管理全國教育的職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代唐麒序《游翠屏山》賞析</p><p class="ql-block"> 文/杜興華</p><p class="ql-block"> 《游翠屏山》的詩眼是“游”字,整詩頗有詩情畫意。</p><p class="ql-block"> 清代太學監生唐麒序先生的全詩圍繞登山游覽展開,首聯“南岡擁翠列屏齊,風日清和友共躋”,描繪了在風和日麗之時與友人共同登山的情景,南岡就是指今陜西省旬邑縣縣城河南的翠屏山,翠屏山在明清時代就被列入旬邑八景之一的“翠屏疊翠”。</p><p class="ql-block"> 首聯直接點出“游”的起因和同游的伙伴。</p><p class="ql-block"> 頷聯“山半回頭雙塔小,云中揩眼萬家低”,通過登山途中在不同位置所見的景色,展現了“游”的過程和不斷變化的視角。</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雙塔,在清代三水縣城有兩個塔,小塔村還有一個小塔,寶塔寺的泰塔與小塔都是在佛教寺院里。</p><p class="ql-block"> 楷眼就是揩眠,擦拭眼睛,通假揩字。</p><p class="ql-block"> 頸聯“野橋思詩歸驢背,上界鐘聲引馬蹄”,則體現了“游”中的情趣與感悟,詩人在野橋邊詩興大發,又被上界鐘聲吸引,進一步豐富了“游”的內涵。</p><p class="ql-block"> 野橋,過去在汃河上的橋有很多,野橋就是野外的橋,“野橋”意思是野外的橋。在古代詩詞中,“野橋”常常是具有鄉村、郊野氣息的典型景物。</p><p class="ql-block"> 在《游翠屏山》里的“野橋思詩歸驢背”這句詩中,“野橋”勾勒出一個富有詩意的場景。詩人在經過野外的小橋時,詩興大發,而且“歸驢背”也增添了一種古樸、閑適的氛圍,展現出詩人在山間悠游的狀態,讓人聯想到古代文人騎驢過橋、吟詩作對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上界指天界,鐘聲實際是從三水寶塔寺里發出的敲鐘聲,作者藝術地描述鐘聲入云,仿佛就是從天界傳來的悠悠鐘聲,引馬蹄與歸驢背,鐘聲和著馬蹄聲,匯成一個歡快天籟之音樂。這同時便交代了作者與同伴們是騎著驢、披上馬登上了翠屏山。亦或是作者虛置的驢、馬。古代驢馬作為牲口,隨處可見也并不奇怪。</p><p class="ql-block"> 尾聯“高處恍疑通帝座,驚人妙句定多攜”,是詩人登上高處后的遐想,也是“游”至山頂的獨特體驗和心境寫照 。這一聯是聯想虛寫,登高望遠,看到旬邑中原、南原的風光,恍惚進入了瓊瑤帝座,收獲了不少驚人妙句,也收獲了旬邑的山水美景,將三水旬邑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致緊密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副翠屏攬秀的山水畫。</p><p class="ql-block"> 這第八句押韻“攜”在新韻中就出韻,但古人寫詩詞用平水韻,攜是屬于上平八齊韻部,所以是合韻的。</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見,“游”字貫穿全詩,將登山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有機地串聯起來,使詩歌層次分明,脈胳清晰,結構緊湊,意境深遠,將一次山水之游寫得這么美妙,生動活潑,有趣,令人神往,令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從內容上看,它生動地描繪了翠屏山的壯麗景色。詩人以登山的行程為線索,從山腳下看到的“南岡擁翠列屏齊”的整體風貌,到登山途中“山半回頭雙塔小,云中揩眼萬家低”的獨特視角與奇妙觀感,再到“野橋思詩歸驢背,上界鐘聲引馬蹄”所展現的山間意趣與情致,直至山頂“高處恍疑通帝座”的空靈遐想,層次分明地展現出翠屏山的高峻、宏大以及登山過程中的豐富體驗,使讀者仿佛跟隨詩人一同游歷,身臨其境。</p><p class="ql-block"> 在寫作手法方面,善用視覺描寫,通過不同位置對景物的觀察,如雙塔與萬家的大小、高低對比,精準地呈現出空間感與山勢;動靜結合,“友共躋”“歸驢背”“引馬蹄”的動與山景的靜相互交織,讓畫面鮮活;虛實結合,實寫眼前山水人事,虛寫“通帝座”的想象,增添浪漫色彩;以景襯情,借翠屏山的美景傳達出詩人與友人同游的愉悅、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在美景中激發的創作情緒與自信。文藝之精湛,手段之高格,可見一斑。 </p><p class="ql-block"> 然而,該詩在詩歌史上或許不算極為突出的經典之作,其創新性與思想深度相對有限,但依然不失為一首能很好地展現清代山水詩風貌、富有情趣與意境的佳作,對于研究當時的詩歌創作風格以及文人的游歷生活有著一定的價值與意義。</p> <p class="ql-block"> 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杜興華,筆名大漠雄鷹。男,籍貫陜西旬邑,新疆烏魯木齊市人,著名詩人、作家、企業管理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散文學會會員。旬邑蒹葭詩社授予“最佳導師稱號”。2008年被評為《中華詩詞報》“詩詞十杰”大獎和稱號。2021年《中外經典文學藝術》授予“優秀作家”稱號,“魯迅文學獎”全國文化精英大賽一等獎,《世界文化名人大辭典》大典最佳作者稱號。2022年“虎鳴盛世”全國楹聯大賽獲得“當代優秀楹聯專家”稱號,“中華神韻杯”全國文學大賽二等獎獲得者,第二屆“炎黃杯”全國文學大賽獲三等獎,2022全國首屆文化界勞動模范,世界漢語作家協會授予“終身客座教授”,中央電視臺《今日視界》欄目聘為客座教授。評選為“紀念毛主席逝世46周年2022全國四十六位愛國文藝家”等榮譽。作品入選文化部大型愛國主義教育書籍《邁向新征程》,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的《新時代實干者風采》并授予“新時代實干者”稱號和勛章,中國國家郵政局《時代先鋒·中華文化人物大典》大型文獻類珍藏郵冊并授予“時代先鋒·中華文化人物”勛章,文旅部《“新百年?新征程”精英人物》,《世界文化名人大辭典》等著作,作者入選中央電視臺《榜樣力量》欄目訪談人物,中央廣電總臺《中學生頻道》簽約詩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等。</p><p class="ql-block"> 作者是我國當代六言、八言格律詩、對聯格律詩、新體辭賦等格體的首創者,也是以古體詩形式注解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詩注《二十四孝經》,以現代自由詩解析“杜甫《秋興八首》”,“以詩記史-唐宋百家文化名人”詩詞作品的首位創作詩人。對詩詞歌賦理論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發表詩詞理論數十篇,創作詩詞歌賦作品幾百萬字,著有《杜興華詩詞歌賦》、主編《蒹葭詩集》等著作,對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詩詞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超|
闸北区|
象州县|
水城县|
祁门县|
万源市|
博乐市|
内乡县|
江油市|
同心县|
红桥区|
依兰县|
合肥市|
全南县|
远安县|
韶关市|
大名县|
嵊泗县|
上蔡县|
商洛市|
德安县|
罗田县|
宝山区|
南皮县|
沙坪坝区|
吉安市|
铁岭县|
河池市|
扶余县|
孟州市|
永吉县|
和田市|
惠东县|
奉贤区|
德阳市|
和龙市|
洛浦县|
闵行区|
娄底市|
探索|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