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35年2月,中央紅軍出其不意地揮師東進、二渡赤水,短短幾天時間里,勢如破竹,摧枯拉朽,先后于24日占領桐梓城,25日攻下婁山關。然后,頂住敵人的反撲,長驅直入,直逼遵義城下。<br>2月27日傍晚,剛剛拿下遵義新城的紅軍,被老城東門堅固的城門和高大的城墻阻隔在了湘江河的東岸。為趕在敵人援軍吳奇偉的兩個師尚未到來之前,拿下遵義老城,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和紅11團政委張愛萍、參謀長藍國清一道,在帶路老鄉的幫助下,沿干田壩小路,來到老城北門外拱安關斜對面、湘江河邊小龍山西北麓的一個小山包(今鳳凰路和雨水路交界處右斜上方)上隱蔽起來,舉起望遠鏡,觀察對面城墻上敵人的防衛,尋找攻城的時機和方式。突然,敵人一陣冷槍射過來。鄧萍不幸被擊中頭部,鮮血直流,連要說的話都沒有說完就倒在張愛萍的肩上。<br>關于鄧萍犧牲的經過,張愛萍是這樣回憶的:<br>軍團參謀長鄧萍同志來到前沿,和我一起觀察敵情,并對我說......突然,他的頭栽到我的右臂上。我還沒弄清怎么一回事,他那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殷紅的血已染滿我的衣襟。鄧萍同志不幸中彈,沒有來得及說完要說的話,就悲壯地犧牲了。(張愛萍《從遵義到大渡河》)<br>因戰事緊張,當晚就由幾個紅軍戰士將鄧萍的遺體用門板抬到城北新街羅莊,在街上顏姓人家的棺材鋪買來一口杉木棺材,連夜裝殮,草草埋葬。<br>鄧萍的犧牲,無疑是三軍團乃至整個紅軍的巨大損失。從軍團長彭德懷到普通的紅軍戰士,無不傷痛萬分,大家的心都在滴血。為痛失朝夕相處、深受愛戴的助手、戰友、首長而倍感悲痛。他們化悲痛為力量,高喊著“為參謀長報仇”的口號,連夜奮力發起攻擊,一舉再占遵義老城,迅控制住城南紅花岡、老鴉山一帶高地,并取得遵義戰役收官之戰的勝利。<br></h3> <h3>1952年,中共遵義地委和遵義專員公署成立由時任專員李蘇波為主任的“遵義會議建設委員會”,委員會明確的一項首要任務就是:務必找到長征中在遵義犧牲的紅軍高級指揮員鄧萍的埋葬地,找到他的遺骸。<br>1957年夏天,已任地委書記的李蘇波傳達海軍蘇振華政委的指示,說:“中央軍委很關心尋找鄧萍同志遺體葬處這件事”。這給地方黨政部門帶來了壓力,也增添了動力。很快邀請時任貴州省軍區副政委的石新安牽頭,與時任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的孔憲權、遵義專署林業科科長的民主人士朱振民一起,組成三人小組,尋找鄧萍遺體安葬處,具體事務主要由朱振民負責。接受任務后,朱振民立即著手查找線索,依靠群眾,展開調查。經過七、八天深入細致的深入調查、反復走訪,事情總算有了眉目,真相即將浮出水面。根據幾位知情者特別是顏姓棺材鋪老板女兒提供的線索,結合現場查勘,終于在遵義城北新街松子坎羅家墳山上找到一個疑是掩埋鄧萍遺骸的墳堆。據說當年紅軍走后,墳山主人羅徽五曾經把墳挖開看過,見埋的好像是個長官,也沒有什么附葬的東西,就又重新埋好了。<br>待將這個墳堆挖開,揭開已腐爛的杉木棺蓋,先后經在鄧萍身邊工作過的孔憲權(曾任紅三軍團偵察參謀)、石新安(曾任紅三軍團軍械科科長)仔細辨認,并由遵義地區醫院骨科醫生根據石新安提供的鄧萍生理特征認真檢視,確認是鄧萍遺骸無誤。<br>當石新安雙手捧著老首長鄧萍參謀長明顯有一個被槍擊中小洞的頭骨時,忍不住眼淚直淌。在場的地委書記李蘇波、副專員張垓汀、遵義市市長謝培庸、孔憲權等和工作人員都默然肅立,淚流滿面。<br>很快,醫生把洗凈的鄧萍骸骨用絲綿按形體纏裹,再用白綢包好,放置于紅綢褥被鋪墊的新棺木中。而棺木則就近停放在解放軍速成中學(現梅嶺化工廠)禮堂,待紅軍山上的陵墓修好后,再擇日移棺遷葬。原棺木中清理出來的金屬衣扣、毛衣碎片、帆布膠鞋鞋底等鄧萍遺物,被送往北京,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土地革命戰爭展廳里。<br>1959年2月,國防部向遵義寄來一份《鄧萍同志簡歷》(原文作“平”包括題字、碑刻亦同),而且還特別附函說明:“是彭德懷部長的親自修改后,最后定稿的”。同時寄來的還有一幅彭德懷親筆書寫的墓碑題字:“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同志之墓”,每個字直徑約12公分,飽含戰友深情,字體十分蒼勁。<br>1959年清明,遵義社會各界舉行了隆重的鄧萍遺骸安葬儀式。鄧萍棺槨從速成中學禮堂起靈,經白農路(后改為工農路,即現中華北路)、中山北路(后改為遵義路,現中華南路)、新華路(曾改為中山路,后又恢復原名)、鳳凰路到達小龍山(紅軍山),沿途都有群眾自發地沿街送靈,有的還直接參加到送靈的行列中來,使這支為鄧萍烈士送靈的隊伍越走越大、越走越長。<br>國防部長彭德懷曾電告遵義地委,他要親自來遵義,為他的親密戰友鄧萍參謀長掃墓。遵義地委也為此成立以李習之副專員為組長的接待小組,指定朱振民匯報尋找鄧萍遺骸的經過。后因廬山會議的緣故,未能成行,掃墓一事只好作罷,這成為彭德懷的一大遺憾。<br>1965年9月,彭德懷得以復出,出任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長駐成都。原本打算待工作稍穩定后到遵義為鄧萍掃墓。無奈“文革”爆發,彭德懷慘遭迫害,身不由己,再次與鄧萍墓無緣,以致于抱憾終身。</h3> <h3>修葺一新的鄧萍墓地,在陵園廣場偏后的正中平臺上,由居中的主墓室、稍向前延伸的左右兩個側室組成,通寬32.55米。主墓室明顯高于側室,呈“凸”字形。墓頂中央是一個碩大的紅五星,與陵墓前那個同樣碩大的石雕花圈相呼應。<br>置放鄧萍烈士遺骸的棺槨,并未循常例埋入地下,而是莊嚴地坐北朝南安放于主墓室正中,漆黑發亮的棺槨上覆蓋著印有“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第三軍團”字樣的軍旗。鮮紅的軍旗中央是黃色的鐮刀鐵錘圖案,右上角是一顆黃色的五角星;后來,又在棺槨外罩上一個玻璃框,玻璃框上覆蓋的是中國共產黨黨旗。<br>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彭德懷題寫的墓名和修改過的“鄧萍同志簡歷”都沒有用上,采用的是時任貴州省省長周林題寫的“鄧萍同志之墓”六個大字。左右側室則分別鐫刻毛體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字。<br>1966年開始的紅軍烈士墓地改造,正值“文革”初期。省長周林成了“走資派”,他的字當然不能用啦。于是,把主墓室的字改換成了“紅軍烈士之墓”,而這六個字,還是當時在遵義市文化館工作的書畫家舒文燊集毛澤東手書而成的呢。兩邊側室的字也換成了毛體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八個大字。<br></h3> <h3>1984年,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修建由鄧小平手書“紅軍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碑,將鄧萍墓從陵園正中向后移到了紀念碑的北面,仍保留一主兩側的格局。<br>從紀念碑后面上完象征“1935年”的35級臺階,就是改造后的鄧萍墓。其主墓室長12.6米,寬6.8米,高6.6米,左右側室各長4.3米,寬4.5米,高3.9米,均以方方正正的整塊紅砂石砌成。主墓頂上的紅五星不再保留,兩邊側室的字也沒有了,而被側室前幾棵高大挺拔的柏樹取代。主墓室壁從左至右橫刻“鄧萍同志之墓”六個黑底白字。墓前斜置一通長3.5米、寬1.3米的墓碑。墓碑中間微微凸起三塊長0.61米、寬1米的黑色大理石,同樣從左至右鐫刻《鄧萍同志墓志銘》。鄧萍墓上的字和墓志銘銘文都是張愛萍1979年10月寫好后,從北京寄到遵義來的。作為鄧萍的親密戰友、目睹鄧萍犧牲全過程的見證人,張愛萍以這樣的方式來寄托自己無盡的哀思,了卻彭老總未能實現的遺愿。墓志銘全文如下:<br>鄧平同志,四川富順人,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官學校畢業生。1927年大革命失敗,與黃公略同志一起,由黨派到國民黨第三十五軍一師第一團作兵運工作。該軍第一團在彭德懷同志領導下,于1928年平江起義改編為工農紅軍。鄧平同志歷任紅五軍參謀長、紅三軍團隨營學校校長、紅五軍軍長、紅三軍團參謀長等職,1935年2月紅軍第二次攻占遵義城戰斗中光榮犧牲。<br>鄧平同志對人民革命事業、對黨忠心耿耿,艱苦斗爭,深謀遠慮,風華正興,任勞任怨,平易近人,英勇善戰,為黨獻身。<br>鄧平同志永垂不朽!<br> 張愛萍敬書<br>需要說明的是:鄧萍本名萍,因張愛萍撰寫的墓志銘寫作“平”,所以,本文正文用“萍”,而墓志銘引文則沿用張愛萍手跡。包括主墓室前壁上開頭也是用張愛萍手跡刻作“鄧平同志之墓”,后來才改成現在的“鄧萍同志之墓”。“之墓”二字,則是遵義會議紀念館原副館長田興詠的手筆。這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軼事:鄧萍墓修葺事畢,墓名題字成了難題。時間緊迫,再找張愛萍題寫已不現實,只能從他為鄧萍所寫的墓志銘中集他的手跡。但“之墓”二字難以解決。相關領導找到頗有書法功底的田興詠,請他模仿張愛萍的手跡書寫“之墓”二字。他推委再三,只得從命。最后從四幅書作中選取一幅,與集張愛萍手書的“鄧平同志”四個字連在一起,刻于主墓室前壁,總算大功告成。</h3> <h3>鄧萍墓東邊,是一座表現鄧萍中彈倒在張愛萍身上的半身雕塑像,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鄧萍烈士犧牲時的情景,塑像墓座上刻有簡單的文字說明。雕塑由著名雕塑藝術家葉毓山精心創作而成。<br></h3> <h3>1985年,鄧萍墓被列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鄧萍墓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br>200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華誕,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部、統戰部等11個部門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活動,在150名候選人中,經上億公眾投票,作為紅軍長征中犧牲的最高指揮員,鄧萍烈士的英名榮列其中,對他的評價是“遵義城下灑熱血”。這評價,出自張愛萍懷念鄧萍詩作中。原詩為:<br>長夜沉沉何時旦,黃埔習武濟國端(原為“求經典”)。<br>北伐討賊冒彈雨,平江起義助烽焰。<br>“圍剿”粉碎苦運籌,長征轉戰肩重擔。<br>遵義城下灑熱血,三軍倚馬(原為“征途”)哭奇男。<br>歷史沒有忘記鄧萍烈士,人民永遠緬懷鄧萍將軍。從1960年的清明開始,一隊又一隊、一茬又一茬的少先隊員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紅軍烈士陵園,向鄧萍烈士敬獻鮮花,為鄧萍烈士掃墓,緬懷鄧萍烈士的事跡,六十余年,從未間斷,而且還將長久地賡續下去。因為鄧萍烈士堅定信念、不怕犧牲的精神,已經成為深入遵義人骨髓里的紅色基因,而他勇挑重擔、甘灑熱血的事跡,已經成為傳誦不衰的遵義故事。<br>(此文刊于遵義市民政局編《遵義長征地名故事》一書,該書于2021年8月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編為美篇時作了些修訂、補充)<br>(此文修訂后,《紅花崗文藝》2025年第一期全文刊發)</h3> <h3> 附錄<br> 向前 向前<br>——題紅軍烈士陵園鄧萍雕塑<br>?<br>?二渡赤水浸濕的征衣還沒干透,<br>攻打婁山炮火的硝煙尚未消散。<br>你風塵仆仆、馬不停蹄,??<br>又來到被敵人重兵把守的遵義城下、湘江河邊。<br>?<br>為觀察敵情,借夜色掩護,<br>你悄無聲息,潛入陣地前沿。<br>猝不及防,一顆罪惡的流彈襲來,<br>無情地將你的額頭射穿。<br>?<br>要說的話還沒有說完,<br>你那睿智的頭顱已倒在戰友的右肩。<br>殷紅的鮮血浸染了腳下的土地,<br>倔強的右臂還向前伸出,向前、向前!<br><br>向前、向前,紅花崗上鏖戰猶酣,<br>向前、向前,佯攻貴陽調虎離山。<br>向前、向前,雪山草地等閑而過,<br>向前、向前,鐵流涌向抗日前線。<br>?<br>如今,歲月滄桑,神州巨變,<br>濃濃硝煙早已化為縷縷炊煙。<br>你那伸出的右臂仍沒放下,<br>還在呼喚著人們向前、向前!<br>?<br>2012.1.19.晨</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县|
辉南县|
大理市|
郑州市|
务川|
浠水县|
西乡县|
大洼县|
龙里县|
陇南市|
墨江|
乳源|
元江|
冕宁县|
芦山县|
上栗县|
莲花县|
页游|
道真|
公安县|
玉山县|
丹阳市|
扶余县|
连南|
婺源县|
安西县|
泸定县|
烟台市|
萝北县|
运城市|
环江|
阜阳市|
张家口市|
名山县|
东丽区|
叙永县|
博兴县|
鹿泉市|
金寨县|
潜江市|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