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廈門行二:鼓浪嶼之古(上)

丘陵

<p class="ql-block">到了廈門好像必須到鼓浪嶼,似乎不到鼓浪嶼就等于沒到廈門。何況那是5A景區,又是稱作琴島的音樂之島呢,怎么也得去看看。 廈門與鼓浪嶼之間隔了一個700m的鷺江 ,其實是海峽。乘輪渡只需要二三十分鐘。</p> <p class="ql-block">鼓浪嶼得名于島西南一個海蝕巖洞,在波浪沖擊下發出擂鼓般響聲。我們在鼓浪嶼東北的三丘田碼頭上岸。三丘田地名來自于明初廈門農民在這開墾了三塊水稻田。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帝簽《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以后,英國等在三丘田一帶開洋行、建碼頭。如今三丘田是廈門到鼓浪嶼游客登島的主要碼頭。</p> <p class="ql-block">鼓浪嶼只有1.83k㎡,島內沒有公交,加上總有上不完的坡下不盡的坎,所以走出碼頭老大就租了輛輪椅,減輕母親腿腳負擔,老大把負擔擔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離碼頭不到百米就是管風琴藝術中心,它是集古管風琴收藏、演奏、展示、教育和修復于一體的國際管風琴文化交流平臺。我第一次見到管風琴是10年前在法國凡爾賽宮的教堂里,導游說那琴現在還能用,但未聽過,心里一直有個問題,那么高大的管風琴,怎么演奏呢?沒想到剛登島就進了這座琴島的古管風琴演奏大廳。</p> <p class="ql-block">進入大廳令我驚訝的是,這琴比凡爾賽宮里那個還要高大,前面這琴叫波士頓靈光堂卡薩翁700管風琴,是1917年加拿大制造的法國風格畫廊管風琴。像是兩幢哥特式雙子塔,裝潢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坐椅背后還有一部英國風格的圣壇管風琴,是1890年制造的。本來管風琴就是在西方教堂里為唱詩班伴奏的樂器,所以它的音量洪大,氣勢雄偉,音色優美而莊重。同時能模仿管弦樂器效果和豐富的和聲。所以指揮家卡拉揚說,沒有管風琴的音樂廳就是足球場。</p> <p class="ql-block">這兩部琴是華僑胡友義捐贈給鼓浪嶼風琴博物館的。為了安放這巨型管風琴專門建了這個分館(藝術中心),而且聘請國內外知名管風琴修復師40多人用近4年時間,才在2018年7月將兩琴完美組合并再現當年風彩。兩部琴合二為一進行演奏,全世界都罕見。</p> <p class="ql-block">據講解員介紹(上圖),這部亞洲最大的管風琴有7341根音管(常見的風琴沒音管,靠簧片發音)。演奏臺有4層手鍵盤(下圖中最下一層琴鍵被欄桿遮住了)和一層腳鍵盤(圖下弧形),音栓132根,手控音栓在手鍵兩側,腳控音栓在腳鍵上方。真是世上最復雜的樂器,名副其實的樂器之王。</p> <p class="ql-block">講解員講解管風琴知識后,由美女演奏員演奏了幾支傳統管風琴曲。演奏時真是手舞足蹈。由于前后各有一部管風琴音管,環繞立體聲把我緊緊包圍。聲音渾厚讓人覺得肅穆莊重,可能“黃鐘大呂”與這差不多吧。美女演奏完后,播放管風琴自動演奏的“采茶撲蝶”,樂風轉為輕快舒暢,一掃前面沉悶之氣。清風陽光、綠野茶香一齊向人涌來,這才是天籟之音!當然這是我這個只能看熱鬧的外行話。</p> <p class="ql-block">下面請欣賞我老伴“黃土高原”拍的兩分鐘的管風琴古典音樂視頻。</p> <p class="ql-block">走出管風琴藝術中心,不幾步就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國際歷史社區。1841年英帝攻占鼓浪嶼并建炮臺控制廈門島,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后,英、美和西班牙首先在這建領事館。1902年簽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后東西方列強十余國紛紛建各自風格的領事館、教堂、醫院、學校及住所,鼓浪嶼成了“萬國建筑博物館”。1945年日寇投降后,政府收回鼓浪嶼租界,今天那些房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國際社區的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三明路26號的當年美國駐廈門領事館舊址,經修復后現在成了一家酒店。</p> <p class="ql-block">沿鼓新路走到筆架山下,花崗巖石壁上的巨幅石刻令人驚嘆,它是清嘉慶18年(1813年)由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撰寫的《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石刻高11.5m,寬6.4m。題記記述了王得祿在三和宮前建造戰船和與不斷掠擾臺海兩岸的海盜蔡牽作戰,最終將蔡殲滅的歷史事件。現在三和宮廟宇早已不存,但摩崖石刻卻記下了兩岸關系的一件大事。崖頂洋房是曾經的英國匯豐銀行經理公館。(賀巍拍攝)</p> <p class="ql-block">下圖左為346字的題記原文。王得祿(1770-1842)祖籍江西南城,生于臺灣嘉義太保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從軍,屢立戰功,由游擊逐漸升為提督,嘉慶十八年晉太子太保,臺灣嘉義太保鄉名由此而來。鴉片戰爭,英帝侵占鼓浪嶼,王奉命駐守澎湖,1842年病逝于任上。所撰“題記”最先由英駐廈門領事翟里斯在1878年出版的《鼓浪嶼簡史》中詳細介紹到國外。</p> <p class="ql-block">這是筆架山頂鼓新路57號的原匯豐銀行經理公館(下圖上),建于1876年,由英國人設計的典型英式建筑,三面回廊,可瞰山下海景。山上另外還有一幢匯豐銀行的職員公寓(下圖下)。</p> <p class="ql-block">歷史國際社區的洋樓,有部分是當年華僑落葉歸根自建自住的,它們多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是鼓新路44號,網紅打卡的“最美轉角”,因多部影視片在此取景而聞名。三層紅磚樓處在三叉路口的45o角上,掩映在綠蔭之中。這種奇特轉角樓是鼓浪嶼土地金貴,寸土必爭的產物。</p> <p class="ql-block">泉州路99號,這房兩端塔樓房頂似金瓜,故稱金瓜樓。金瓜棱角的春草飛卷,寓意瓜絡綿延。樓建于1922年,整個建筑中西合璧,是菲律賓華僑黃賜敏的別墅。</p> <p class="ql-block">這是鼓新路邊的工部局遺址,是國家文保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它是1903年清政府建的公共租界的管理機構。主要職權為提供基礎建設、設立巡捕、創立衛生章程、收稅等。二戰結束收回租界,工部局也完成使命。2007年建筑主體倒塌,從遺址看建筑為三合院,長80m寬50m,北部兩端為角樓,現存基礎完整,留存有入口的石門柱、少量磚券和殘壁。它見證了殖民時期鼓浪嶼的畸形繁榮。</p> <p class="ql-block">鼓新路27號楊家園別墅,建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現在主要是一家酒店,另一家是東方魚骨藝術館。藝術館今天沒開門,遺憾。用餐余魚骨拼圖成畫,在國內外都是第一家。聽說其鎮館之寶是一塊巨大的鯊魚骨。</p> <p class="ql-block">鼓新路67號“宮保第”是林祖密故居。主副兩西式樓建于1900年。廂房有林家家史介紹(下右圖)。林祖密祖籍福建平和,1878年出生于臺灣臺中霧峰鄉。其祖父林文察為福建提督,死后追封太子太保,臺灣宮保第由此而來。其父林朝棟為1884年中法戰爭守衛臺灣的名將。甲午戰爭后,林朝棟不愿在臺灣做亡國奴,舉家遷鼓浪嶼定居,建了這座宮保第。林祖密1915年參加中華革命黨,組建閩南軍,孫中山任其為閩南軍司令并授少將銜。故主樓稱將軍府。1925年8月被漳州反動軍閥張毅殺害,時年48歲。如今宮保第將軍府已物是人非,換了房主成為酒店。</p> <p class="ql-block">位于安海路55號的宜園,因主體建筑似自鳴鐘,又稱時鐘樓。由陳姓華僑建于上世紀20年代,1933年賣給菲律賓華僑楊丕河。因建筑造型獨特,工藝精湛,質量上乘,成別墅中的翹楚,至今完好無損。</p> <p class="ql-block">我們繞著鼓新路走來走去,目的是找地標古建筑八卦樓,因風琴博物館在那里,特別是聽了管風琴演奏后更想去看胡友義捐贈的那些古風琴。可能這些游客與我們一樣失望,八卦樓在左側圍板內。</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筆架山上已看到了八邊形的八卦樓(賀巍拍攝),聳立在綠樹之上,紅色八棱圓頂雖顯西洋風格,也可視為傳統的天圓地方,八卦玄妙盡在其中。遠觀不如近看,可就是不得其門而入。</p> <p class="ql-block">終于找到了八卦樓坐落的鼓新路43號,這幢建于1907年的紅頂建筑以一紙告示迎接我們。閉門升級兩年多了我們竟然不知道,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多么閉塞啊!</p> <p class="ql-block">知道風琴博物館有了臨時展廳,也知道展廳位置,但有了找八卦樓的教訓,還是別找了,放棄參觀風琴館。在鼓浪嶼找路也確實惱火,地圖不靈,導航也不靈。你看圍繞八卦樓的鼓新路交叉分岔都是鼓新路。圖右下的福州路三條平行一條橫交四條福州路。這算道路命名的奇葩,豐富多彩的漢字竟然不夠鼓浪嶼用。</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們在鼓浪嶼中北部繞圈圈,下午到南部去,決心不走回頭路,這樣輕松了許多,請耐心期待下午行程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寿县| 溧阳市| 丰都县| 仲巴县| 梅河口市| 深州市| 文登市| 郑州市| 长武县| 龙岩市| 湘潭县| 拉萨市| 靖边县| 鹤岗市| 天台县| 长寿区| 万源市| 汝城县| 平安县| 余江县| 永年县| 微山县| 九龙县| 苏尼特右旗| 武威市| 墨玉县| 淳化县| 蕲春县| 闽侯县| 乌拉特前旗| 浮梁县| 庆元县| 陇南市| 蓬安县| 罗山县| 拜城县| 鹰潭市| 探索| 合山市| 云阳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