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大教堂(Great Mosque-Cathedral of Cordoba) 位于西班牙科爾多瓦城的歷史文化中心地帶。</p><p class="ql-block">建于785年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大教堂。它的修建和擴建共歷經了9個世紀之久,歷時900年,相繼被羅馬、西哥特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統治。歷代數次建造改革使其融合了各種建筑風格,也是穆斯林在西班牙遺留下來的最美麗的建筑之一,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走進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大教堂內會把你帶到另一個年代,仿佛置身一千零一夜。 恢宏的大門、圓頂、馬賽克、瓷磚和裝飾得令人驚嘆不已的大廳……。</p> <p class="ql-block">科爾多瓦“清真寺 - 大教堂” - 僅這名字就令人好奇,讓人產生尋訪的欲望。</p><p class="ql-block">11月初冬的西班牙,風和日麗,我們從塞維利亞乘長途公交前往科爾多瓦專程訪問了這承載西班牙二千多年歷史的建筑瑰寶。</p> <p class="ql-block">科爾多瓦清真寺-大教堂歷史上曾有聲稱其所在地曾經是一座供奉雅努斯的羅馬神廟。但后人有認為這是基于對該地區發現的羅馬里程碑似實物的誤解的猜測。 </p><p class="ql-block">根據傳統記載,科爾多瓦大教堂-清真寺的所在地最初是一座西哥特基督教教堂,在倭馬亞哈里發王朝的穆斯林征服伊比利亞半島后(也稱為阿拉伯征服西班牙,大約在 711 年至 720 年代之間),西班牙基督教西哥特王國毀滅,該教堂被基督徒和穆斯林分割和共享。 這種場地共享安排一直持續到 785 年,當時阿卜杜·拉赫曼一世 (Abd al-Rahman I) 買下基督教部分后拆除了教堂結構,并在原址上建立了現在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鐘樓為清真宣禮塔改造而來。</p> <p class="ql-block">庭院內穆斯林傳統式桔園</p><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建設始于公元 785 年,一年后竣工。相對較短的建設周期只能借助于重復利用該地區現有的羅馬和西哥特材料,特別是柱子。接下來的幾個世紀,清真寺又經過了不斷翻修和擴建。最后一次擴建是由阿爾曼左爾在公元987年下令完成的。這次擴建之后,清真寺的內部變成了一個由雙重連環拱門和馬蹄形穹頂構成的石柱迷宮,占地8600平方米,該清真寺成為阿巴斯王朝伊拉克之外穆斯林世界最大的清真寺,對穆斯林信徒為當時僅次于麥加的朝圣之城,極至繁華。</p> <p class="ql-block">入口處表明現狀的天主祭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世紀初,科爾多瓦的倭馬亞哈里發王朝崩潰,對清真寺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在戰亂期間清真寺遭到洗劫和破壞。史料記載: 基督徒在離開這座城市之前洗劫了這座清真寺,搶走了清真寺的枝形吊燈、宣禮塔的金銀尖頂以及富麗堂皇的宣禮塔的一部分。清真寺幾乎失去了所有有價值的家具。</p><p class="ql-block">1236 年,作為收復失地運動的一部分,科爾多瓦被卡斯蒂利亞國王斐迪南三世征服后,清真寺被改建為供奉圣母瑪利亞(圣瑪麗亞)的天主教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該建筑的早期(13世紀)基督教只對其結構進行了微小的改動,這座建筑的第一個主要擴建部分是皇家禮拜堂(Capilla Real)。穆斯林風格的皇家教堂 (Capilla Real),于 1371 年竣工,內有費迪南德四世和阿方索十一世的墳墓。其后又在這座清真寺內修建了大教堂,其中包括大型宗教組畫、巴洛克雕塑和由桃花心木做成的唱詩班座椅。16世紀又進一步加建了文藝復興式的大教堂中殿。</span></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建筑原有部分的柱子和兩層拱門,柱子和柱頭是早期建筑的遺物。</p> <p class="ql-block">通往壁龕(the mihrab) 的中殿景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哈克姆二世于961年委托擴建的部份,是大教堂的前主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壁龕 (the mihrab)阿拉伯語意為“凹壁”、“窯殿”(清真寺禮拜殿里設施之一,設于禮拜殿后墻正中拱處的小拱門朝向伊斯蘭教圣地的麥家)。壁龕是穆斯林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件東西,裝飾有拜占庭式*馬賽克,由雕花大理石制成。</p><p class="ql-block">*(拜占庭藝術是指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以及繼承了帝國文化的民族和國家的藝術。雖然拜占庭帝國始于羅馬帝國的衰弱,并且一直持續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然而許多東歐的東正教國家,以及一些東部地中海的穆斯林國家,在數個世紀之后仍然在許多方面保留了帝國的文化和藝術。)</p> <p class="ql-block">中殿的另一瑞,雙側是穆斯林風格的雙色馬蹄狀拱門/柱體。</p> <p class="ql-block">文藝復興時期哥特式的中殿和橫廳的天花板。建于15世紀未,1607年完成,是大教堂的前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由800根圓柱和近四百個雙色馬蹄拱門構成的多柱式祈禱大廳,由曼蘇爾(al- Mansur)主持擴建(987年)。</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清真寺改為天主教堂以后,里面有許多天主教的人物畫像, 各形人和動物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特色彩繪頂</p> <p class="ql-block">文藝復興時期擴建的教堂穹頂。</p><p class="ql-block">穆斯林反對活物偶像崇拜,所以清真寺的建筑中看不到人物和動物的裝飾,而是以重復的花紋和幾何圖形來裝飾,這也造就了伊斯蘭式的華麗。</p><p class="ql-block">在這里哥特式穹頂下,穆斯林風格的雙色拱門與側邊布滿各式雕塑裝飾的大殿主架結構相交融合,但視覺上并無違和感。</p> <p class="ql-block">此圖中近處為天主教風格穹頂和精美的人物雕塑裝飾,遠端深處則為穆斯林風格的圓弧/葉形拱門。</p><p class="ql-block">伊斯蘭式的古典華麗與歐洲教堂的蒼桑精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兩種不同的風格完美有序地融合在一起,熠熠生輝,演繹各自的精華。教堂的內部莊嚴寧靜充滿了神圣的氛圍,可讓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寧靜與虔誠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鐵柵欄內是主祭壇,未得入內參觀。</p> <p class="ql-block">伊斯蘭特色的多個圓弧或葉形拱門(Multifoil arch)及后面縱深的壁龕(the mihrab)。左、右兩側還有側門。</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內有數個禮拜堂(Chaple )</p> <p class="ql-block">主祭壇禮拜廳外</p> <p class="ql-block">禮拜堂唱詩班區域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羅馬時代石壁雕的殘留物</p><p class="ql-block">科爾多瓦清真寺大教堂的考古展覽展示了晚期羅馬或西哥特式建筑的碎片,強調了該建筑群最初的基督教本質。</p> <p class="ql-block">阿卜杜拉赫曼二世(第九世紀)時期的大理石柱頭。可能是為擴建清真寺而建造的。</p><p class="ql-block">科爾多瓦哈里發國(阿拉伯語:????? ??????),又稱後奧瑪亞王朝,是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的伊斯蘭教政權,存在時期為929年至1031年,統治者是倭馬亞王朝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特蕾莎教堂(Capilla Teress)和其內陳設的黃金的法器,飾物和器皿。</p> <p class="ql-block">雕塑</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一對精致玉雕</p> <p class="ql-block">鮮花與庭院也是科爾多瓦城的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墻外</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外斑駁的古墻,干涸的護城渠,渠岸散在簇擁的各色花卉,古樸滄桑里夾帶著姹紫嫣紅。</p> <p class="ql-block">科爾多瓦狹窄幽靜的街巷也是該城的一道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百花巷”是科爾多瓦最受游客歡迎的街區,已值初冬,街道雖不似春夏花季時盈滿自然的姹紫嫣紅,但沿街的可見不同類型的鮮花,藝術韻味依然。</p> <p class="ql-block">夕陽將至,也是我們告別離開的時刻。感謝這座承載西班牙兩千余年歷史,融合不同文化的精美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 大教堂” -為我們提供了一完美秋日時光。</p><p class="ql-block">End</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西县|
隆林|
吉木乃县|
仪征市|
禹州市|
连山|
高台县|
西青区|
鹤山市|
上高县|
九台市|
招远市|
渭源县|
灵石县|
郑州市|
铅山县|
思南县|
永兴县|
哈巴河县|
灵武市|
开鲁县|
化德县|
平度市|
新丰县|
得荣县|
凤凰县|
南江县|
韶关市|
光山县|
贵港市|
习水县|
瑞丽市|
巴塘县|
巴南区|
阳西县|
南丹县|
息烽县|
安岳县|
砀山县|
石城县|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