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老吳帶著一群娃,“浩浩蕩蕩”涌入圖書館,為一座樓,一個人,一首詩而來。</p> <p class="ql-block"> 活動的緣起,自然是源于那份好奇心。早些年參加吟誦課程培訓,有專家教授提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其實是想表達對人生苦短的感嘆。這樣的解讀完全顛覆了之前的認知。我們經常用這首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勉勵大家站得高看得遠,要積極探索,向上進取。真相到底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王之渙在哪一層?他還能“更上一層樓”嗎?在中華書局出版的二十五冊的《全唐詩》里,娃們一本一本翻尋,書中全是繁體字,很有挑戰性。然,書上只有一句記載:“王之渙,并州人。兄之咸、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聊唱迭和。名動一時,詩六首。”隨后又查找了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這本書對詩作的解析就豐富許多。書中提到“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p><p class="ql-block"> “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這座樓有三層,如果王之渙想追看西沉的“白日”和流歸大海的黃河,上第三層樓不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 王之渙登樓喜乎?愁乎?悲乎?”娃們在《千古詩詞?楹聯》一書中找到對王之渙生平簡介:“王之渙......自小喜歡行俠仗義,與俠義之士交往甚密,也因此直至中年都未曾任一官半職,后曾任衡水主簿,職內因受到誣告而辭官還家。后十幾年中游歷全國各地,見多識廣。”上百度一查,有學者推測,鸛雀樓在平陽府蒲州(今山西蒲縣),與王之渙的老家絳州,同屬晉南,故這首詩可能是王之渙在棄官回鄉時所作,時年三十五歲。</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來,“登樓”自有一番深意。古之“登樓”者,多有“憂愁”之情也。東漢王粲的《登樓賦》,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且看,辛棄疾“少年愛上層樓”,杜甫“花近高樓傷客心”,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范仲淹“月明樓高休獨倚”等等,斯登樓也,皆是“愁腸滿懷”。</p><p class="ql-block"> 再者,“更上一層樓”押“尤”韻,平聲“尤”韻,是一個比較舒緩的韻,這個韻的特點有憂、愁、羞、悠、秋、幽、游、囚等含義,<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可能是勵志的意思。</span>要勵志,古代不說‘‘‘登樓’,會說‘登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就是勵志的意思了。”看來,結合背景,從吟誦角度,詩作確是含有不盡的憂思。</p><p class="ql-block"> 所以 ,僅僅登上“一層樓”是沒辦法 “窮千里目”,應該“更上”十層樓,問題是詩人已經在二層上了,只剩一層樓了!</p> <p class="ql-block">(老吳第一和唯一與琴相和的詩歌就是《登鸛雀樓》,和著古琴曲是不是這種情感更明顯?)</p> <p class="ql-block">(反復聽老先生的閩南語吟誦,滄桑之意誦之全出!)</p> <p class="ql-block"> 這首詩落筆取勢尺幅千里,臨高見大,詩人胸襟之廣闊,氣魄之浩茫可見一斑。然而,若用漢語平仄的特點去吟誦,從漢語韻腳的特點去理解,詩人或許想要表達的情感是,白日西沉一天又將結束,生命如流水般滔滔逝去,多想拖住時間的腳步,多想追隨渺遠的背影,那就再上一層樓吧。</p><p class="ql-block"> 找了一下午,查找到的資料(書籍)沒有一處提及“憂思”之意。也許和詩歌中用了很多發音開口度比較大的字有關,使得詩歌有了開闊激昂的一面,“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了萬里之勢”,“痛苦以豪放出之”,這就是典型的盛唐詩!</p> <p class="ql-block"> 忙累之余,“偷得浮生半日閑”,與娃們共赴圖書館,于詩意中尋真,樂趣無窮。盡管真相往往并非單一解答,然而氤氳書香的探索讓平凡的日子也染上詩意的芬芳。批判性閱讀,讓學習之路充滿無限可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全州县|
桂阳县|
平塘县|
彭水|
外汇|
施甸县|
安达市|
化州市|
尼木县|
康乐县|
云龙县|
镇康县|
天气|
莫力|
称多县|
合川市|
双牌县|
林州市|
赣州市|
杨浦区|
鄂尔多斯市|
正阳县|
北票市|
霍邱县|
洛阳市|
郴州市|
惠安县|
临武县|
余姚市|
乐平市|
赣州市|
固阳县|
太谷县|
浮山县|
桦南县|
海门市|
阳高县|
安丘市|
扎囊县|
阜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