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文章作者:姜姍秀</div><div><br></div>周末,筆者整理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加在書里的兩張相片,相片上的日期顯示是拍攝于2009年,這是筆者當年受邀參加楊凌農高會時所拍攝的照片。<div><br></div><div>中國楊凌農高會全稱為“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是由國家科技部、商務部、農業部等18個部委與陜西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每年11 月初在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定期舉行。</div>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教稼臺中矗立的后稷銅像。 農高會是我國農業高新科技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大型綜合展會,被譽為“中國農業奧林匹克盛會”。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四大科技展會之一。<div><br></div><div>筆者參加的那屆農高會是2009年11月1至5日在陜西省楊凌示范區舉行的第十六屆楊凌農高會。<br><br>十六屆農高會的主題是:“科技引領·創業推動·現代農業”。展會的主要內容包括展覽展示、國際合作交流、信息發布、交易洽談、咨詢培訓、評獎頒獎等6個方面。<br></div> 筆者在第十六屆楊凌農高會現場之一。(作者 供圖) <div>記得當時在農高會開幕式活動中,筆者身著了一件紅底蘭花漢服曲裾深衣,在主會場進行了交流展示。這套漢服是筆者用天然亞麻印花面料親自設計制作而成的。在開幕式后,筆者在主會場拍攝了兩張肖像照片留念。<br></div><div><br></div><div>今日閑暇,筆者想將當年參加楊凌盛會期間在楊凌與武功的古有邰國祭拜后稷的一組圖片和文字發布到專欄里給網友分享,希望大家能對中華先祖農神及相關人文故事有一些新的了解。</div> 筆者在楊凌農高會開幕式活動現場之二(作者 供圖) 楊陵區,隸屬于陜西省咸陽市,實際由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管轄,位于陜西省中部偏西,東隔漆水河與武功縣為界,南隔渭河與周至縣相望,西和扶風縣接壤,北由湋水河與扶風縣相連,區域面積135平方千米。<div><br></div><div>截至2022年10月,楊陵區轄3個街道、2個鎮。2021年,楊陵區常住人口25.43萬。</div> 在楊凌教稼園內仰望后稷雕像背影 而關于楊陵地名的來歷,是因隋文帝楊堅寢陵而得名。1979年2月,設立武功縣楊陵特區,轄楊陵公社、楊陵鎮。<br><div><br></div><div>1982年11月,將武功縣的楊陵鎮、楊陵公社和扶風縣的五泉公社劃歸寶雞市,設立楊陵區。1983年9月,楊陵區劃歸咸陽市管轄。<br><br>1997年7月,楊陵區劃歸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管轄。2021年12月7日,楊陵區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為2021年農業現代化示范區。<br></div>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教稼園一隅 據考古研究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在此地定居。并形成了人群定居的原始村落。<div><br></div><div>炎黃時代,這里住著炎帝部落萊氏族。萊氏族遷走后,這里又成為炎帝之后姜姓的封地,始稱邰,以后又成為周朝女祖姜嫄氏族居住的地方。姜嫄是我國上古時期歷史人物,帝嚳的元妃,周族始祖農神后稷之母。<br></div>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教稼園廣場 筆者在參加那屆農高會期間還特地去楊凌教稼園及武功教稼臺去竭拜了中華農神后稷。其實武功和楊凌在古代屬于同一行政地域,因此都是后稷的故里。<div><br></div><div>武功縣在楊凌以東,應當是四千年前的古有邰國所在地,而楊凌示范區在武功縣以西,是從原武功地區重新規劃成立的新型農業示范區。現如今兩地政府也都修建有后稷紀念雕像來供游人觀光瞻仰。</div><div><br></div><div>教稼園在楊凌管理區內,是一處人文紀念性主題公園,而教稼臺則位于陜西武功縣老城東門外漆水之濱,是全國唯一的一處古農業名勝古跡,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農業發祥圣地。</div><br>教稼臺為覆斗形,古樸典雅,別具一格,辟四門洞。傳說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周人的祖先后稷教稼的地方。后稷,姬姓,名棄,為帝嚳元妃姜嫄所生。他所在的周族為黃帝姬姓一支,世居關中,執農不棄,成為著名的農業部族。 武功縣教稼臺文物保護碑 教稼臺不僅是農耕文化的講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農學院所。后稷被譽為農業始祖,被尊為谷神,其事跡在《山海經》《詩經》《史記》等古籍中有所記載。<br><br>他倡導的農耕文明對周民族的崛起和周王朝的建立有重要影響。教稼臺建筑形制獨特,四面各辟一門,代表四季。有24根欄樁,象征24節氣。前后臺階分別有五階六階,寓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臺前石碑和門洞中嵌滿名人詩詞題刻。<br><br>1970年教稼臺遭損毀,1987年由當地人士倡議重建,1988年主體落成,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成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br>2022年9月,被認定為全省鄉村振興教育培訓基地。教稼臺四周環境優美,每年陰歷十一月間,武功東河灘大古會在此舉行,以紀念后稷教民稼穡的功績,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市場之一。 教稼臺古建門樓上的黑底金字匾額上書“教稼圣地”四字。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因此楊凌也就是上古時代“姜嫄生稷”的地方。西周時期,此地系京畿之地。東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將岐豐之地賜予秦。此后,區境便成為秦國的轄區。 武功縣教稼臺古跡院落中的石雕后稷像 后稷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他對農業主要有七大貢獻:<div><br></div><div>第一,荏菽谷稷、麻麥秬秠、稻黍糜芑,這些都是他發明種植的,并且從一開始就種得最好。<div><br></div><div>他把自己積累的耕作經驗廣泛地施教于百姓,使中華民族從茹毛飲血的荒蠻時期邁進農耕文明的新時代。</div><div><br></div><div>第二,《漢書?食貨志》曰:“后稷始甽田。”意思是從后稷開始就用水灌田了。從《尚書》大禹后稷“致力乎溝洫”的實踐來看,中國農業灌溉事業也從后稷那里肇始。</div></div> 武功教稼臺石壁題刻 第三,陸賈《新語》曰:“后稷……種桑麻,致絲枲。”《生民》曰:“麻麥幪幪。”絲枲即蠶桑麻衣。麻則除作衣蓋而外,籽實作油料。所以,不僅“蠶衣裳”的始祖是后稷,食用植物油的發明,也應是后稷所創。<br><br>第四,《漢書?食貨志》在述田制及耕作技術時說:“理民之道,地著為本。”后稷曾經“建步立畝。”“經理疆界。”從這里可以看出,后稷還是中國田畝制度的創始人。不僅如此,趙過的輪作“代田法”,也是學了后稷所創的“古法也”。 武功教稼臺后稷功績碑刻 第五,班固在《漢書》中說,后稷建步立畝作甽田法后,“下種田器,皆有便巧。”耒耜犁具,不一定創自后稷,但從此可知后稷改良種田農器農具則是大體明確的。犁是農業發展過程的縮影,犁的歷史,就是農業的歷史。追溯其初始,也得從后稷說起。<div><br></div><div>第六,《史記?周本紀》:“堯……舉棄(后稷)為農師。”這是中國第一位也是第一任最高農政長官。民以食為天,后世尊之為天官。從此以后,不論朝代更替、社會變革,“大師農”“大農令”類農業職官的設置從未更改,以迄于今。<br><br>《說文解字》曰:“后,繼體君也。”據此,后稷應是“帝”“君”中一員。用現代話說,后稷就是中國的農皇農祖。<br></div> 武功教稼臺“振我中華”石碑題刻<div><br></div> <div>第七,《呂氏春秋?上農?任地》等四篇專論農事,其中有許多后稷關于農事的論語。明人梅鼎祚的《八代文紀》,清人嚴鐵橋的《全三代文》,都根據此書編有后稷《教稼文》(也有以作《后稷農書》)傳世。其文涉及農業事由之深廣,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br></div><div><br></div><div><br></div><div>(文章結束)</div><div><br></div> 文章作者:姜姍秀<div>圖片攝影:惟 蓮<br>圖片編輯:惟 蓮<br>文字編輯:大 利<br><br>2024年 12月 07日 17: 58 于古都西安<br><br>文章系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圖片除注明出處外,均由作者提供。)<div><br><div>歡迎在評論區點贊留言并轉發分享,您的贊賞與支持是我創作與前進的動力。感謝您的關注支持!</div><div><br><br><div><b>作者簡介:</b><br><br>姜姍秀(原名姜鳳)字:菊鳳,號:惟琳居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陜西省婦女民間手工藝能手,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員,西安市臨潼區巾幗文體標兵,姜姍秀中國華服非遺藝術會館(創辦人)館長。</div><div><br></div><div>其中國華服藝術作品“漢服-曲裾深衣”曾榮獲“國風秦韻”首屆陜西省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大展金獎。(2014年11月)2020年1月,中央電視臺CCTV發現之旅頻道欄目組在古都西安大雁塔景區對姜姍秀及其中國華服展示小組進行了專題采訪報道。<br><br>……<br><div><br></div><div><br></div></div></div></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焉耆|
刚察县|
平和县|
攀枝花市|
临沭县|
都安|
东安县|
山阳县|
正蓝旗|
吉安市|
宁陵县|
梧州市|
华容县|
察隅县|
白朗县|
肃北|
平泉县|
乾安县|
宁波市|
绥滨县|
汤原县|
安多县|
黄石市|
修文县|
长丰县|
苏州市|
襄垣县|
曲水县|
洪湖市|
潞城市|
巴青县|
安义县|
砀山县|
阿克|
延川县|
泸西县|
襄汾县|
华安县|
安达市|
杂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