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上海工業博物館(支內,三線建設)座談會 蔣澤漢(前排中)</h1> 國營第七六二廠(銅川市四號信箱)馬勺溝遠景 國營第七六二廠(銅川市四號信箱)馬勺溝俯視 <h1>二、陜西三線七六二廠<br> 國營第七六二廠(又稱銅川市四號信箱)是由北京七六一廠于1965年1月在陜西省銅川市籌建的國家三線工程重點國防工業企業。1965年春節剛過,原上海廣播器材修造廠的高級技工后來成為北京廣播器材廠主管工藝的副總工程師謝傳瑞同志以及基建科長許宗丁同志等帶領一批人奔赴陜西銅川馬勺溝籌建七六二廠,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修建道路。翻山越嶺架設一條從銅川市通往七六二廠的高壓線。通電通水,建造干打壘式的家屬宿舍,為大批建設者的到來創造必要的條件。</h1> <h1>762廠建設時往山溝上運輸電線桿。(劉秉漢提供)</h1> <h1>762廠建設時在山溝上架高壓線。(劉秉漢提供)</h1> <h1>762廠建設時期,職工自己蓋石窯洞(吳雪松提供)</h1> <h1>762廠建設時期,職工自己打土窯洞</h1> <h1>好人好馬上三線 扶老攜幼從北京去陜西銅川馬勺溝</h1> <h1><font color="#ff8a00"> 1966年春節過后,七六一廠黨委和駐廠四清工作組進行支援三線建設總動員,號召全體員工報名參加三線建設,在當時的氛圍下無一例外地都報名要求奔赴三線。1966年4月初,第一批四百多名人員名單確定下來,我是其中之一。當時,我是500千瓦中波廣播發射機設計負責人,這臺產品要在七六二廠配套、安裝調試完工,作為七六二廠建設完成的標志。我暫時留在了北京的籌備組,負責設計圖紙和工藝文件的驗收。第一批人員于1966年4月赴陜西銅川市馬勺溝參加七六二廠的建設。我在京的工作完成后也于七月底到達銅川市七六二廠。在這批建設者中很多骨干都是原來從上海到北京又從北京支援三線七六二廠的建設者,他們是</font>謝傳瑞<font color="#ff8a00">副廠長</font>,<font color="#ff8a00">總工程師</font>黃福昌<font color="#ff8a00">以及中層干部和技術人員</font>沈云師、王英怡、呂炳根、許宗鼎、劉炯文、李后治、張德輝、<font color="#39b54a">徐雪舲</font>等。</h1> <h1>1987年隋經義來咸陽與上海部分老同事合影</h1> <h1>1972年從上海招收50名(實到42名)知青,在上海經過定向培訓后支援三線來到七六二廠,成為生產第一線的有生力量。工廠的員工從建廠初期的四百余人發展到一千七百多人。</h1> <h1>三線七六二廠返上海人員部分合影</h1> 762廠電鍍廠房尚未建成時,工人自搭簡易工棚,接收下雨水,代替蒸餾水進行電鍍生產。(摘自張同凱《艱苦創業》) <h1>七六二廠于1966年12月完成竣工驗收。從工廠驗收投產到1984年搬出山溝的十八年間為國家創造利潤3000余萬元,相當于七六二廠建廠資金的三倍以上,當年也是銅川市的財稅大戶。</h1> <h1>七六二廠先后完成了《六八九五》和《七三六(甲)》兩大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所需配套的核心設備1000千瓦特大功率中波廣播發射機,1978年這臺<font color="#ed2308">1000千瓦中波廣播發射機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font>。</h1> <h1>762廠的1000千瓦中波廣播發射機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h1> <h1>1978年762廠流星余跡通訊1千瓦發射機獲陜西省科研優異成果獎狀。</h1> <h1>1977年762廠的50千瓦,200千瓦中波廣播發射機獲陜西省先進科技成果獎。</h1> <h1> 也就是這一時期七六二廠完成了為海軍艦艇出海導航的《長河四號》大功率通信發射機以及艦載大功率單邊帶短波通信發射機</h1> <h1>這一時期還為陸軍部隊提供戰地指揮車載通信發射設備…<br>上述這些產品都是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所需的設備,每個項目設備都一一按時按量及時完成交付使用。</h1> <h1>1984年762廠為廈門對金門廣播試制生產15千瓦大功率擴音機獲得電子工業部,福州軍區重大貢獻獎</h1> <h1>762廠成為中波廣播發射機研制生產基地,并且完成了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脈寬調制中波廣播發射機和調頻立體聲廣播機器的研制任務。</h1> <h1>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實行軍民結合,在很短時間內開發生產出《金鳳》牌黑白電視機和國內第一批如意集成電路黑白電視機投入市場。隨后又開發出14、<font color="#ed2308">18英寸(全國質量評比一等獎)</font>的《如意》牌彩色電視接收機,上市后成為三秦大地的香餑餑,也為七六二廠從銅川馬勺溝搬到咸陽創造了條件。</h1> <h1>762廠生產的國內第一批如意集成電路黑白電視機</h1> <h1>762廠生產的《如意》牌14英寸彩色電視接收機</h1> <h1>762廠的18英寸如意牌彩色電視接收機獲全國質量評比一等獎。</h1> 克山病心臟病變 <h1>大骨節、柳拐病人</h1> <h1>762廠所在的銅川馬勺溝水土不良,有大骨節、柳拐等地方病,鄰近黃龍克山病區,存在嚴重的健康隱患。職工和家屬在當地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后<font color="#ff8a00">大面積 暴發 肝病,心臟肥大,心動過速等癥狀。</font>一部分患者在離開馬勺溝一段時間或出差一段時間之后身體狀況又能恢復正常,這種現象引起了領導和職工的高度重視。在深入了解周邊居民的情況后,得知當地不但有類似病狀還有突發吐黃水離奇死亡情況。由于馬勺溝鄰近《克山病》高發地區,主要是水土問題造成人體缺少必需的微量元素,導致上述疾病的發生。這種情況發生后領導心急如焚職工們心情緊張人心惶惶。為緩解職工的顧慮廠里<font color="#ff8a00">天天從幾十公里以外的富平拉飲用水(近10年)</font>減輕因水土問題造成健康不良的狀況,讓職工能安心工作,保證全體職工和家屬生產生活正常運轉。與此同時廠領導不斷向四機部和陜西省反映實情要求早日搬出這一地區。</h1> <h1>762廠從富平縣拉運來存放的生活區飲用水箱</h1> <h1>七六二廠的職工在馬勺溝工作生活了近20年,<font color="#ed2308">沒有因為地方病而影響生產,</font>而是出色完成了上級下達各項任務,為國家的廣播事業和部隊的裝備更新升級做出了貢獻,為國家積累了可觀的財富。改革開放以后積極做好軍轉民的積極應對,試制生產電視機成功,<font color="#ed2308">這些成就都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取得的,確實難能可貴。</font>再加上廠房地基下沉等原因,上級領導決定同意762廠搬遷。</h1> <h1>七六二廠于1984年搬離馬勺溝到咸陽西郊茂陵利用秦川拖拉機廠原址成立《陜西廣播電視設備廠》,代號仍為國營第七六二廠,也是電子工業部最早調整搬遷的三線廠。</h1> <h1>1984年陜西廣播電視設備廠大門</h1> <h1>1987年隋經義來咸陽與762廠老同事合影</h1> <h1>2015年三線762廠建廠五十周年,退休人員重返馬勺溝舉行紀念活動合影。</h1> <h1>三線762廠五十周年退休人員刻錄的光盤</h1> <h1>三線762廠五十周年退休人員編寫的書</h1> <h1>2024年陜西如意廣電科技有限公司大門</h1> <h1>座談會發言和史料稿--蔣澤漢<br>資料和照片配合--游游冬<br><br>20241207</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冷水江市|
荥阳市|
呈贡县|
阳谷县|
涟水县|
鹤岗市|
九龙坡区|
肇源县|
招远市|
晴隆县|
朝阳区|
金山区|
汝阳县|
佳木斯市|
招远市|
甘南县|
启东市|
高邑县|
巴林左旗|
芜湖市|
滕州市|
泌阳县|
社旗县|
商水县|
尚志市|
盐山县|
乡宁县|
沽源县|
丰原市|
崇明县|
永登县|
凤庆县|
富锦市|
井陉县|
呼图壁县|
平凉市|
宜川县|
石门县|
旌德县|
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