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上8點半大巴離開酒店前往維也納。過裴多菲橋時,我們最后一次看到了這段美麗的藍色多瑙河。下面這張照片從左至右依次是:蓋勒特溫泉浴場、<span style="font-size:18px;">蓋勒特山頂堡壘、蓋勒特山十字架、城堡山頂的王宮、馬加什教堂。河上是</span>曾經被稱為夫妻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由橋和伊麗莎白橋。</span></p> <p class="ql-block">從布達佩斯到維也納大約3小時車程,中間休息了一次。近午11:45am,大巴到達維也納老城的阿爾貝蒂娜廣場(Albertinaplatz)。我們在這解散,<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由活動和午餐時間共1小時45分,1:30pm回到這集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中是廣場北側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宮,廣場因宮殿內的阿爾貝蒂娜博物館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阿爾布雷希特噴泉(Albrechtsbrunne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亦稱為多瑙河噴泉,</span>是一座美麗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壁式噴泉。它依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宮南壁而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噴泉</span>基座是三條人魚,基座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兩座白色卡拉拉大理石</span>雕像分別代表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瑙河(Danubius)和維也納市(Vindobona)。</span>雕塑形象地描繪了多瑙河與維也納的關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Danubius表情桀驁不羈,讓人聯想到常常困擾這座城市的洪水,他放在Vindobona肩上的手則展示了他的善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爾布雷希特噴泉</span></p> <p class="ql-block">Dean告訴我們從廣場南邊的愛樂街(Philharmoniker Stra?e)往東走第一個街口就是克恩特納大街(K?rntner Stra?e)。沿<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恩特納大街往北走到頭就是圣斯蒂芬大教堂,那里是老城中心,美食和游覽的好去處。我們在愛樂街上的</span>國家歌劇院前經過,當時趕著去老城中心沒有停留。</p> <p class="ql-block">克恩特納大街(K?rntner Stra?e)</p><p class="ql-block">是維也納最著名的步行購物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里有各種歷史建筑、傳統商店和國際時尚大品牌的旗艦店,還有眾多的紀念品商店和露天咖啡館。大街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充滿了節日氣氛。還真是如此,明天(10月26日)就是奧地利的國慶節。</span></p><p class="ql-block">為了省時間,我們在大街附近一家麥當勞午餐,然后繼續前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斯蒂芬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克恩特納大街與格拉本大街(Graben)<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斯蒂芬廣場交</span>匯。這兩條<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街</span>和科爾市場(Kohlmarkt)一起構成了維也納的“黃金 U”步行購物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斯蒂芬廣場往西看格拉本大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進入斯蒂芬廣場就看到了華麗壯觀的圣斯蒂芬大教堂。</span>這座哥特式大教堂是奧地利最著名的教堂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稱為維也納老城的心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蒂芬廣場上最顯著的地標是大教堂</span>高136.4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南塔,它</span>是奧地利最高的教堂塔樓。</p> <p class="ql-block">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137年,第一座建筑到1160年才完成。之后主要的擴建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建</span>一直在持續。現在教堂西側的巨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門(Giant's Gate)和它左右兩側的</span>羅馬式塔樓建于1230-1245年間,是教堂最古老的部分。最高的南塔費時65年于1433年建成。北塔最初計劃與南塔相似,最終因設計過于雄心勃勃而于1511年停工。1578年,北塔塔樁上加蓋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塔帽,大教堂最終形成現在的外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最古老的部分:</span>西側的巨人門,和兩側羅馬式塔樓。</p> <p class="ql-block">教堂主體部分有18座祭壇,其中最著名的是高壇和維也納新城祭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教堂中殿和高壇(High Alter)。</span></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新城祭壇(Wiener Neust?dter Altar)</p><p class="ql-block">是皇帝弗雷德里克三世于1447年下令建造,它由兩幅三聯畫組成,上部比下部高四倍。打開下部面板后,祭壇上方的哥特式格柵便顯露出來,展示出鍍金的木制人物,描繪了圣母瑪利亞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管風琴。</p> <p class="ql-block">石講壇。</p> <p class="ql-block">從大教堂出來,我們沿格拉本街往西游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格拉本大街上往東看斯蒂芬廣場。</span></p> <p class="ql-block">利奧波德噴泉(Leopoldsbrunne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在格拉本大街上見到的第一個景點。噴泉</span>中央是奧地利守護神圣利奧波德(St Leopold)和他身邊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繼續往東不遠就是維也納鼠疫紀念柱(Vienna Plague Column)。我們在歐洲旅行,幾乎所到城市都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鼠疫紀念柱,可見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的那場鼠疫流行之廣為害之深。</span>格拉本大街上的這座三位一體紀念柱建于1693年。它通過復雜的群雕傳遞出一個基本信息:瘟疫和奧斯曼帝國對維也納的第二次圍攻(1683 年)是兩次對罪孽的懲罰,都因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虔誠和代禱而得以避免或擊敗。所以柱子也是歌頌<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奧波德</span>皇帝的一座勝利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天主教堂(St. Peter's Catholic Church)</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巴洛克式羅馬天主教教區教堂,從<span style="font-size:18px;">瘟疫紀念柱往東的第一個街口</span>右拐就到了。它是維也納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教堂外面有一幅由 R. Weyr 創作的浮雕,紀念查理曼大帝創建這座教堂。有人據此猜測教堂是由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左右建立的。猜測仍有待考證,可以確定的是圣彼得教堂最早在1137年就被提及。</p><p class="ql-block">教堂正立面。</p> <p class="ql-block">格拉本大街的西端就是維也納黃金 U上的科爾市場大街。從那回阿爾貝蒂娜廣場繞的路有點遠,時間不夠。我們選擇從最近的新集市(Neuer Markt)大街返回。</p> <p class="ql-block">在新集市大街上我們見到一座十分靚麗的噴泉。它由喬治·拉斐爾·唐納(Georg Raphael Donner)設計,建于1737-1739年間,俗稱為唐納噴泉。噴泉雕塑的中心人物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羅維登斯(Providentia)--古羅馬宗教中</span>美德的化身,所以噴泉的正式命名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羅維登斯噴泉。</span></p> <p class="ql-block">我們走新集市大街只是想省時間,沒想到有意外的收獲。這條大街居然是皇家墓穴(Imperial Crypt)的所在地。從唐納噴泉往南沒多遠,我們見到了這座外觀簡樸卻隱隱透露著威嚴的教堂建筑。好奇心驅使,我們走了進去。原來這里是150名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包括12位皇帝以及19個女皇和皇后的最后安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內我們看到了茜茜公主墓。</p> <p class="ql-block">新集市大街的南端與阿爾貝蒂娜廣場東側交匯,在這一側我們看到了一座白色的哥特式教堂。</p> <p class="ql-block">奧古斯丁教堂(Augustinerkirche)</p><p class="ql-block">建于1327年,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霍夫堡(Hofburg)東邊。</span>1634年教堂成為宮廷的教區教堂。這里舉行過許多哈布斯堡的婚禮,可以說是哈布斯堡皇家的婚禮教堂。最著名的婚禮有1736年未來女皇瑪麗亞·特蕾莎與弗蘭西斯·斯蒂芬(Francis Stephen)公爵的婚禮;1810年瑪麗·路易絲(Marie Louise)與法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Emperor Napoleon Bonaparte)的婚禮;1854年弗朗茲·約瑟夫皇帝(Emperor Franz Joseph)與巴伐利亞公主伊麗莎白(茜茜公主)的婚禮。</p> <p class="ql-block">阿爾貝蒂娜廣場的西北角是城堡花園(Burggarten)的入口。入口大門上的雙頭鷹彰顯了花園曾經的皇家身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私人花園。它于 1818年建成,是霍夫堡宮的后花園。</p><p class="ql-block">城堡花園大門。</p> <p class="ql-block">公園內宮殿式環境美景:照片正面是霍夫堡新城堡擴建部分的后側,右側是新藝術風格的皇家溫室,現在設有蝴蝶館和咖啡餐廳。花園邊的臺階雕欄玉砌,花園內綠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新堡后立面入口華麗壯觀,頂上是雙頭鷹托起的皇冠。</p> <p class="ql-block">花園的另一邊有莫扎特紀念碑,但我們沒有時間了。趕回集合點,大巴就開動了。下午我們是去維也納西郊的美泉宮。Gate 1約的時間是下午2點半,去那之前大巴帶我們瀏覽了環城大道(Ringstra?e)上的一些景點。</p> <p class="ql-block">外城堡門(Outer Castle Gate)</p><p class="ql-block">是一座重建的舊城堡外門,通往英雄廣場和霍夫堡建筑群。它建于1821年,紀念奧地利在與拿破侖的戰爭中取得的勝利。所以它也是一座凱旋門、軍事紀念碑。</p><p class="ql-block">明天是奧地利國慶節,城堡門邊上開始有參加國慶軍事游行的軍車集結。</p> <p class="ql-block">奧地利議會大廈(Austrian Parliament)</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希臘復興風格的宏偉建筑,建成于1883年。據說匈牙利議會大廈的設計者有參考這座建筑,做到了青出于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議會大廈前的</span>帕拉斯.雅典娜雕像和噴泉是后來加上去的,是大廈最大的亮點和最著名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城堡劇院(Burgtheater)</p><p class="ql-block">是維也納的奧地利國家劇院。它是最重要的德語劇院,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劇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瑪麗亞·特蕾莎廣場(Maria-Theresien-Platz)</p><p class="ql-block">我們從它后面經過,只拍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瑪麗亞·特蕾莎雕像的背影。</span></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大巴向西前往美泉宮。</p> <p class="ql-block">今早在布達佩斯來維也納的路上,Dean曾給我們講過有關美泉宮的一些軼事,挺有意思。美泉宮是17世紀末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 1640-1705)下令建造的一座狩獵行宮。當時法國國王的路易十四已建成了歐洲最大的有2000多個房間的凡爾賽宮。<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奧波德一世與路易十四是母親血親的表兄弟,但</span>兩人卻是死對頭。<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奧波德一世因此</span>要求建一個比凡爾賽宮大一倍,有4000多個房間的宮殿。無奈國庫資金有限,美泉宮最后只有1400多個房間。<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奧波德一世在戰場上是勝利者,在宮殿比拼上還是輸給了表兄路易十四。</span>即使如此,美泉宮仍是歐洲第二大皇宮。</p><p class="ql-block">下午2點20分,大巴到達美泉宮。在這我們由地導帶隊入內參觀。地導大致給我們介紹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泉宮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美泉宮入口大門。</p> <p class="ql-block">美泉宮(Schloss Sch?nbrunn)</p><p class="ql-block">在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加什(Matthias)統治時期只是皇室的一座狩獵莊園。據說,<span style="font-size:18px;">馬加什</span>1612年在莊園狩獵時偶然發現了一處令他驚嘆的涌泉,情不自禁地呼出“Sch?ner Brunnen(美麗的泉水)”,莊園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莊園在土耳其第二次圍攻維也納的戰爭中被徹底燒毀。1686年利奧波德一世下令在廢墟上重新建造一座皇宮,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他的兒子、皇儲約瑟夫一世的狩獵行宮。美泉宮于1696年動工。1711年初步建成時,利奧波德一世和約瑟夫一世都已相繼去世。繼任的查理六世將美泉宮給了他女兒</span>瑪麗亞·特蕾莎。174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瑪麗亞·特蕾莎成為女皇后,將美泉宮</span>改建和擴建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奢華皇室寢宮<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哈布斯堡王朝先后是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主宰,美泉宮在這三大帝國時期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的御用宮殿。1996年12月,美泉宮與皇宮花園入選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美泉宮正面全貌。</p> <p class="ql-block">美泉宮1441個房間只有約45間供游客參觀。我們只參觀了中軸線以東(照片中左邊一半)主層的房間,它們與瑪麗亞.特蕾莎和弗郎茨一世有關。西邊的一半開放的房間與弗朗茨·約瑟夫和茜茜公主有關,很遺憾地導沒帶我們參觀。</p> <p class="ql-block">藍色樓梯(Blue Staircase)</p><p class="ql-block">是宮殿中最宏偉的樓梯。<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通向宮殿主層,是</span>進入皇室國事廳(State room)和住宅公寓最高級別的通道。樓梯平臺上掛著在宮殿歷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的兩位統治者的肖像:瑪麗亞·特蕾莎和弗朗茨·斯蒂芬一世,他們將狩獵行宮重建為夏宮。半身雕像是奧匈帝國的創立者弗朗茨·約瑟夫皇帝,他定義了后來的哈布斯堡王朝年代。</p> <p class="ql-block">大畫廊(Great Gallery)</p><p class="ql-block">位于宮殿的中軸線上,是宮殿的儀式大廳和核心。它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花板壁畫</span>頌揚了瑪麗亞·特蕾莎統治下的哈布斯堡王朝,華麗的室內裝飾是洛可可藝術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大畫廊飾有華美的天花板吊燈和壁燈。核心是兩個最大的雕花木鍍金吊燈,使大廳顯得更為富麗堂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畫廊內最大的雕花木鍍金吊燈。</span></p> <p class="ql-block">大畫廊南側是和它平行的小畫廊。小畫廊也在中軸線上,但是比大畫廊要短一半多,它兩端分別是西側的圓形中式廳和東側的橢圓形中式廳。</p> <p class="ql-block">橢圓形中式廳(Round Chinese Cabinet)</p><p class="ql-block">位于小畫廊東側。它和西側的圓形中式廳是美泉宮最私密和華麗的房間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瑪麗亞.特蕾莎和密友們社交聚會和打牌的場所。</span>洛可可時期人們喜歡欣賞用珍貴材料制成的異國物品,瑪麗亞.特蕾莎對中國及遠東工藝品情有獨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橢圓形中式廳里擺放著瑪麗亞.特蕾莎的畫像。</span></p> <p class="ql-block">旋轉木馬廳(<span style="font-size:18px;">Carousel Roo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位于大畫廊和宮殿東翼皇室夫婦公寓之間的第一前廳。它</span>的名字源自壁爐左邊墻上的這幅畫。畫中描繪了宮廷女士在瑪麗亞·特蕾莎的帶領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騎馬或駕馬車繞圈的場景</span>。這是1743年舉行的一次慶祝活動,紀念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的一場軍事勝利。當時瑪麗亞·特蕾莎的父親去世,她被迫與半個歐洲國家對抗,捍衛自己的權力。</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位于壁爐右側描繪了圣斯蒂芬勛章的首次受勛儀式。瑪麗亞.特蕾莎坐在高聳華蓋之下的寶座上,身邊圍繞著身穿匈牙利巨頭服裝的朝臣。</p> <p class="ql-block">禮堂(Hall of the Ceremonies)</p><p class="ql-block">是第二或大前廳,瑪麗亞.特蕾莎在這接見賓客。禮堂以它巨幅繪畫而聞名,這些畫描繪了一次對政治、社會和王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1760年王儲約瑟夫與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孫女伊莎貝拉公主的婚禮。與她大多數孩子的婚姻一樣,這是瑪麗亞.特蕾莎操辦的意在讓法國站在奧地利一邊的一樁政治婚姻。</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禮堂內最大的一幅畫,描繪了新娘伊莎貝拉進入維也納的場景:近一百輛馬車的游行。</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在圣奧古斯丁宮廷教區教堂舉行的教堂儀式。地導說畫中的觀眾里有莫扎特。</p> <p class="ql-block">畫上有一個小透明方塊覆蓋的區域。這張照片是此方塊的特寫,畫中的小男孩就是莫扎特。1760年他才4歲,雖然已經<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示出了過人的音樂天賦,但</span>沒有出席婚禮。幾年后畫作完成之時,莫扎特已是享譽歐洲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音樂神童”</span>,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受邀前往維也納皇宮,為女皇瑪利亞·特蕾西亞和皇室成員演奏音樂,于</span>是被加進了畫中。對此我們倒見慣不怪,只是沒想到兩百多年前的歐洲也興這一套。</p> <p class="ql-block">老漆房(Vieux Laque Room)</p><p class="ql-block">原來是皇帝公寓最里面的接待室。1765年弗蘭西斯·斯蒂芬突然去世,瑪麗亞.特蕾莎下令將這個房間改建為她摯愛丈夫的紀念室,形成了今天的樣子。房間的法語名稱指的是黑色和金色的漆板。這些中國黑、金漆面板極為珍貴和有價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給房間增添了奢華的氣勢。</span>老漆房是美泉宮內最重要的室內裝飾之一。</p> <p class="ql-block">弗朗茨·卡爾大公爵的書房(Study of archduke Franz Karl)</p><p class="ql-block">瑪麗亞.特蕾莎和弗蘭西斯·斯蒂芬的婚姻非常和諧。他們從小就認識,<span style="font-size:18px;">瑪麗亞.特蕾莎五歲時就被許配給了這位比她大九歲的洛林王子。照片中書房墻上有一幅著名的家庭肖像畫,畫中是這對夫婦和他們十六個孩子中的十一個。</span></p> <p class="ql-block">瓷器室(Porcelain Room 31)</p><p class="ql-block">是瑪麗亞.特蕾莎的私人寫作室,具有私人特色,展示了皇后對當時中國風的熱愛,見證了君主的個人品味。</p> <p class="ql-block">室內參觀出來,我們繞宮殿西側去宮殿南邊的大花園。</p> <p class="ql-block">宮殿西側立面。它前面有一個漂亮的小花園。</p> <p class="ql-block">西側立面頂的雙頭鷹雕塑。</p> <p class="ql-block">美泉宮花園是一座占地2平方公里的典型法式園林。它由一片片花壇和草坪構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局幽雅、賞心悅目。</span></p> <p class="ql-block">花園南部一覽:花園兩邊高大的樹木被剪成綠墻;綠樹墻前是44座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塑像;南端高地上是凱旋門。</p> <p class="ql-block">海神噴泉(Neptune Fountain)</p><p class="ql-block">位于花園南側山腳下,是大花壇的點睛之筆。海神駕馭海洋,統治水元素,是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中常見的主題,被用作君主控制國家命運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美泉宮凱旋門(Gloriette Sch?nbrunn)</p><p class="ql-block">是位于美泉宮花園南端高地的一座標志性建筑。它建于1775年,作為紀念“正義戰爭”的“榮耀之殿”。</p> <p class="ql-block">位于花園北側的美泉宮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南立面頂的雙頭鷹雕塑。</p> <p class="ql-block">美泉宮南立面、花園、花園兩側樹墻和希臘神話雕像。</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是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許多音樂大家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創作出代代流傳歷久彌新的著名的樂章。今晚Gate 1安排我們參加了一場莫扎特和斯特勞斯作品演奏會。</p> <p class="ql-block">演奏會在前維也納證券交易所(Wiener B?rsens?le)大廈舉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座位于環城大道上的宏偉建筑</span>大概是最漂亮的股票和股份買賣場所。它太美了,似乎不宜用做牟財之地,這大概是為什么維也納證券交易所最終搬走的原因吧。它不僅美,高高的天花板還創造出出色的音響效果,加上華麗的內飾和燈光效果,這一切使它成為一個理想的音樂大廳。</p> <p class="ql-block">演奏會不讓拍照。音樂家們為我們演奏了兩位著名的維也納公民,音樂天才莫扎特和華爾茲之王斯特勞斯的多首作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著名的華爾茲《藍色的多瑙河》。其中還穿插有男女高音的歌劇選段,雙人舞等。這是一次愉悅的維也納音樂文化的體驗,一個難忘的夜晚。</p><p class="ql-block">中場休息品酒時,在外拍的音樂會大廳。</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我們訪問了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發(Bratislava),到下午近2點才回到酒店。晚餐是Gate 1包餐,5點鐘在酒店集合出發。2點到5點是自由活動時間。我們昨晚就訂了下午2點半進上美景宮參觀的門票。今天是奧地利國慶節,許多路都封了給首都國慶節閱兵式讓路。叫車去美景宮如果遇上封路堵車不一定準時到,走路去也就二十幾分鐘。離開酒店我們打開Google 導航,發現手機漫游信號很弱,只有行車路線,步行路線不能展示。趕緊回到酒店用WiFi將步行路線展示出來,再次出發。20分鐘后我們到了下美景宮。</p> <p class="ql-block">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p><p class="ql-block">是維也納最珍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洛克建筑的瑰寶</span>之一,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上美景宮和下美景宮。<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美景宮</span>建于1712-1716年間,<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美景宮建于1717-1723年間,兩座宮殿的</span>創建者和第一任主人是奧地利歷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著名軍事指揮官和藝術愛好者歐根親王。這座宮殿是他的避暑勝地,也是他勝利和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美景宮不僅是一座宏偉的巴洛克式宮殿。作為博物館,它還收藏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中世紀到現在</span>奧地利最珍貴的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下美景宮前看北面的上美景宮。兩宮之間是一道緩緩的斜坡,主花園區從坡頂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美景宮前一直向南延伸到下美景宮。主花園區</span>采用法國巴洛克風格設計,擁有對稱的花壇、修剪整齊的樹籬、噴泉和古典雕像。</p> <p class="ql-block">從下美景宮到上美景宮也得走差不多10分鐘,可見花園之大。2點半我們準時進入了上美景宮參觀。</p> <p class="ql-block">卡洛內大廳(Carlone Hall)</p><p class="ql-block">亦稱作彩繪大廳,以其創始人意大利壁畫大師卡洛.伊諾森佐.卡洛內(Carlo Innocenzo Carlone)的名字命名。大廳最初是用作夏天避暑和社交場所,其裝飾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壁畫奧羅拉的勝利(Triumphs of Aurora)給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往宮殿的主樓層</span>大樓梯(Grand Staircase),比美泉宮的藍色樓梯氣派多了。</p> <p class="ql-block">大樓梯右側墻上的浮雕描繪了亞力山大大帝戰勝大流士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大廳(the marble hall)</p><p class="ql-block">是上美景宮的中央大廳,高兩層,以紅褐色大理石、華麗的鍍金和大型天花板壁畫為主。1955年5月15日,利奧波德.菲格爾和英、法、蘇、美四個占領國的代表在這個大廳簽署了《奧地利國家條約》。</p> <p class="ql-block">上美景宮的鎮館之寶: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的《吻》。<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幅現代主義時期的著名畫作是維也納最重要的藝術品,而且經常出現在全球排名的前列。這幅畫前總是擠滿了人,所以不難找到。</span></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的另一幅畫作:小屋花園和向日葵(Cottage garden and sunflowers)</p> <p class="ql-block">漢斯·穆克特(Hans Makart 1840-1884)的兩幅畫作:聽覺、視覺。</p> <p class="ql-block">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的畫作:《擁抱》。</p> <p class="ql-block">弗蘭茲·克薩維爾·梅塞施密特(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 1736-1783)創作的弗朗茨·斯蒂芬一世、瑪麗亞.特蕾莎青銅鍍金雕像。</p> <p class="ql-block">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的畫作:海邊的男人。</p> <p class="ql-block">埃琳娜·盧克什-馬科斯基(Elena Luksch-Makowsky 1878-1967)的畫作:青春期。</p> <p class="ql-block">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創作的拿破侖·波拿巴的著名肖像:皇帝騎著一匹烈馬穿越阿爾卑斯山,頭戴雙角帽,右臂高高伸出。</p> <p class="ql-block">在上美泉宮也許沒有作品比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的頭像雕塑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了:這些頭像怪異、美妙、令人好奇,制作工藝堪稱前衛。</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畢出來,我們繞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美景宮的北側。一般人在參觀完上美景宮的室內裝飾和藝術展覽后,往往就向南游覽大花園和下美景宮。但上美景宮的正面是它的北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美景宮北側正立面。</span></p> <p class="ql-block">上美景宮頂部是兩只獅子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歐根親王</span>特別喜歡獅子,當時在他的動物園里就養了獅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獅子經常被用作王權和統治地位的象征,宮殿頂部的雙獅象征著這位有影響力的親王的權力和權威</span></p> <p class="ql-block">宮殿前方是個小湖,湖邊的古典建筑倒映湖中,分外迷人。</p> <p class="ql-block">一直往北走到宮殿北大門前,這里才是欣賞和拍攝上美景宮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宮殿北大門,又見雙獅。</p> <p class="ql-block">回到上美景宮南側,俯瞰主花園和下美景宮。</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是一種神話中的生物,長著人頭、獅身和鷹翼。美景宮<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花園入口處的斯芬克斯雕像</span>的頭像是女性,由建筑師多米尼克·吉拉德于1668年至1745年間創作。</p> <p class="ql-block">主花園中央的噴泉。</p> <p class="ql-block">下美景宮北立面、花園主通道、兩邊的樹墻和雕塑。照片背景最顯著的地標是市政廳的尖塔。</p> <p class="ql-block">下美景宮前的兩組噴泉雕塑。</p> <p class="ql-block">下美景宮南大門。</p> <p class="ql-block">下美景宮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這時已過4點,剩下的時間只夠去維也納金色大廳看看。路上,我們還看了兩個景點。</p> <p class="ql-block">蘇聯軍隊士兵的紀念碑(Monument in honor of the soldiers of the Soviet Army)</p><p class="ql-block">亦稱為紅軍英雄紀念碑(Heroes' Monument of the Red Army),位于維也納的施瓦岑貝格廣場(Schwarzenbergplatz)。紀念碑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半圓形的白色大理石柱廊懷抱的一尊12米高的蘇聯士兵雕像。它于1945年揭幕,紀念二戰維也納攻勢期間陣亡的17,000名紅軍士兵。</span></p> <p class="ql-block">圣查爾斯教堂(St. Charles's Church)</p><p class="ql-block">圣卡爾·博羅邁烏斯總教區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奉的十六世紀最偉大的反改革者之一圣查爾斯·博羅邁烏斯。教堂被普遍認為是維也納最杰出的巴洛克風格教堂,也是該市最偉大的建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維也納音樂協會(Vienna Music Society)</p><p class="ql-block">就是國人熟悉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所在地。今天是奧地利國慶節,沒有導覽。我們只能在外面轉轉,拍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樓正立面。</p> <p class="ql-block">今天晚餐是在近郊的施賴伯豪斯.赫里根餐廳(Das Schreiberhaus Heurigen & Catering)。</p> <p class="ql-block">Gate 1在音樂之都安排的晚餐自然也離不開音樂。席間請來的小提琴手<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扮成侍應生</span>為大家演奏曲子,一直沒停。團友點的歌曲他都能即興演奏。</p> <p class="ql-block">團里連我們一共有4對華人夫婦。小提琴手來到我們這桌,沒想到他竟然拉起了《月亮代表我的心》。當我們以為他這曲終了時,他還提示我們繼續“輕輕地.. ”。他拉唱俱佳,很會和團友們互動,場面非常熱鬧,人人盡歡。</p> <p class="ql-block">Gate 1維也納行程安排的城市游覽有點短促,不盡人意。第一天哪怕只要提前半小時出發,我們自由活動就能玩得較全面,如在城堡花園看莫扎特紀念碑,到霍夫堡宮正面和國家歌劇院拍拍照等。兩個夜晚的安排都不錯,是音樂之都很好的文化體驗。維也納曾是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訪問三大帝國的主宰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的御用宮殿美泉宮是必須的,這個安排很好。很慶幸我們自己去了美景宮,美景確實不錯,博物館內的展覽也讓我們長知識,原來古斯塔夫·克林姆如此有名,他的畫作《吻》是世界排得上名的珍藏。這次跟Gate 1旅行一個很深的體會是即使跟團游,也要做功課。這樣自由活動時就不會漫無目的,無所適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彰化县|
沙湾县|
吉首市|
隆昌县|
边坝县|
三亚市|
北流市|
交口县|
谷城县|
赞皇县|
晴隆县|
防城港市|
南和县|
上高县|
恩施市|
沅江市|
青河县|
定日县|
丰县|
义马市|
凭祥市|
平利县|
滦南县|
察隅县|
石狮市|
威远县|
兴和县|
论坛|
清河县|
滕州市|
梁平县|
吉首市|
军事|
方城县|
梁山县|
金山区|
桃园市|
承德市|
丰顺县|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