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古鎮掠影 ? 四川古鎮2

萬泉河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想在時光的長河中追尋歷史的遺痕,那些古老的城鎮就如同一幅幅絢麗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它們有的如詩如畫,有的古樸典雅,充滿著民族風情,每一處都有著獨特的魅力,讓我們去探索、去發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大邑安仁古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崇州街子古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宜賓李莊古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龍泉驛洛帶古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富順趙化古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i>一、大邑安仁古鎮</i></b></p> <p class="ql-block">  安仁古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早在唐武德三年(620年)就建安仁縣(早于大邑建縣50周年),直至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安仁縣建置撤銷,其區域劃歸大邑縣。安仁古鎮,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名之。現存的舊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時期,尢以民國年間劉氏家族鼎盛時期的建筑最多,風格中西式樣結合,莊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鎮特殊的建筑風貌,號稱"川西建筑文化精品"。</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仁壩子廣場鐘樓</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仁康禮學校(原文彩中學)老街大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邑縣當年大地主劉文彩用兩畝地換一畝的辦法集中了一百多畝土地,投入今折合200多萬美元修建而成,1945年完工。后成為公共教育資源。解放后更名為安仁中學,后幾經貫名,現為安仁康禮學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仁書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川省圖書館分館,2015年開業,具有濃陏的民國風味,是個集書籍售賣、借閱,功夫茶藝、咖啡休閑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書院,被譽為西南最美書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袍哥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名同慶茶樓,劉文彩于1939年秋始建,1940年春落成。是袍哥組織公益協進社總社辦公的地方,后來稱為袍哥樓。風格為中西合璧,磚木結構,為川西不可多見的騎街樓,因造型“洋氣”,被當地人俗稱為“洋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仁戲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2年由劉文彩出資修建,民國時期曾叫做星廷戲院,安仁戲院完全仿照當時成都悅來劇院(現成都市川劇藝術中心)修建,是整個西南漂亮、氣派的劇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入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10月,1958年正式籌建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以劉文彩莊園為主要展區,其建筑、館藏、泥塑、遺存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史的一個斷面。1997年初,“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正式更名為“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遺憾的是去時劉氏莊園博物館很多參觀點(包括收租院)封閉維修,不對外開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文彩公館小姐住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劉文彩有三個女兒,大女兒早年病逝,二女兒名劉宛蘭,三女兒劉宛慧,此房為她們的住房。</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文輝公館延慶園</h3><h5> 始建于1938年于1942年竣工,延慶園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近現代建筑。公館分為左右對稱的兩個部分,建筑格局、規模一致,都是一進三院。分別兩道大門進入,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孿生”公館。</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明軒公館</p><h5> 高明軒(1901-1949),曾任四川雷馬屏城屯殖司令部上校軍需處長、四川鹽源縣白鹽井場長。</h5><h5>??高明軒公館由前院和后院兩部分組成,具有傳統民居風格,整體格局為“前店后居”式樣,前院由中軸線分隔為左右兩個狹小的小院,后院為三合院。2021年改造為公館民宿,共有8個房間。</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楊孟高公館</span></h5><h5> 楊孟高(1897—1960),是劉文彩二姨太楊仲華的侄子,曾追隨劉文彩在宜賓任管事、稅收征收局局長、川康邊防軍中校科長。后隨劉文彩回到安仁鎮,任劉文彩的的總管家。</h5><h5> 這座公館是由劉文彩出資修建的,公館的庭院布局寬敞明亮,有長長的走廊和一個大的中庭,后面是住宿的房子,整體修建得非常精美。</h5><h5> 公館門上的標語口號為“文革”遺跡。</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蜀籟樓</p><h5> 清代光緒時期私宅花園亭閣式戲樓,江南建筑風格,穿斗木質結構,輕盈秀麗,有撐拱、吊瓜、木雕屏,做工精細,雕刻生動,于2011年從福建閩侯遷建至安仁。“蜀”、“籟”二字寓意巴蜀鬼才的戲劇作品為蜀中大家,唱響天籟,由作家陳忠實先生題匾,戲劇家濮存昕先生書寫楹聯。</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萬成堰紀念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安仁地區過去干旱缺水,民國初期,劉文淵聯合安仁的鄉紳商洽開渠引水,一天有上萬人參與,修成萬成渠,故命名為“萬成堰”。為了紀念萬成堰的成功,修筑這塊萬成堰紀念碑。紀念碑四方分別刻有“辛未夏劉公維三開渠乍堰紀念碑”、“辛未夏劉公升廷開渠乍堰紀念碑”、“辛未夏劉公自乾開渠乍堰紀念碑”、“辛未夏劉公星廷開渠乍堰紀念碑”。</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鐺鐺車</h3><div><h5> 安仁古鎮的鐺鐺車是西南地區第一條有軌電車,其車廂是仿造民國期間大上海的有軌電車建造。乘坐鐺鐺車穿梭在安仁這個民國風情小鎮里,不僅可以欣賞到古鎮古樸典雅的風景,感受古鎮的魅力文化,而且還仿佛穿越了百年歷史、置身于那個風華卓著令人向往的年代…</h5></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雕刻精美的大石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街茶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遛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制服與古裝美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仁古鎮街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仁古鎮街貌</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仁古鎮街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i>二、崇州街子古鎮</i></b></p> <p class="ql-block">  街子古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建制已有1000余年歷史,五代時稱“橫渠鎮”、“四界鎮”,曾是永康縣治所。鎮域內川西特有的農耕文化、以晉代古剎光嚴禪院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上元宮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及以唐代”一瓢詩人”唐求為代表的詩歌文化共同構筑了街子古鎮乃至崇州地區獨有的文化底蘊。 古街區現存以江城街為中心的六條街,街道兩旁房屋以清代中、晚期建筑為主,尚有明代水井等。這些都展示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建筑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根基。古鎮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被譽為“川西水鄉”和“青城后花園”。</p><p class="ql-block">  古鎮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創,但經過災后重建,現已恢復昔日的繁榮與美麗。</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鎮夜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銀杏樹</h3><h5 style="text-align: left;"> 歷經千年,依然枝繁葉茂,亭亭如蓋。銀杏廣場也因廣場上古銀杏樹而得名,其見證了街子千百年來的風風雨雨,對街子古鎮的來說彌足珍貴,只是十月已是金秋,但銀杏葉黃尚早。</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華陽國志館</p><h5> 一座紀念東晉史學家常璩及其傳世巨著《華陽國志》的博物館。?常璩被譽為“中國地方志鼻祖”,《華陽國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志著作,記錄了古代中國西南地區的地方歷史、地理和人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華陽國志館展示了常璩的生平和《華陽國志》的內容,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的機會。?</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八角井</p><h5> 建于明代,距今約350年歷史。井深10米,井水清冽甘甜,常年不枯,既為場鎮居民飲水之用,又備防火之需,因井壁從下而上用石墩石條砌成規則的八角井而得名。</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戲臺</p><h5> 街子古戲臺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標志性場所,建筑采用頗為壯觀的九脊頂歇山式屋面,浮雕石壁,吊腳樓柱,很有觀賞價值。而且戲臺上還有節目預告,會定時進行演出。</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橫渠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古鎮江城街跨環山渠的橋梁,橋造形為平橋中心有一橋墩,初看橋為青磚砌成,估計立面貼的青色磁磚。街子五代時也叫橫渠鎮,故橋名應該由此而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環山渠過江渡槽</p><h5> 始建于20世紀60年度,是連接街子古鎮味江兩岸的灌溉渠。</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美字庫塔</p><h5> 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建筑,它建于清代,具體時間為咸豐二年(1852年),塔高約20米,采用六角五級攢尖樓閣式設計,塔外壁刻有精美的浮雕,包括《白蛇傳》的片段和山水花卉等圖案。?字庫塔是古人專門用于焚燒字紙的建筑,反映了古代人對于“敬惜字紙”的傳統文化的重視。</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瑞龍廊橋</h3><h5> 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原為鐵索橋,兩端建有橋樓,中間橋墩上建有亭閣,取名“瑞龍橋”。1953年后曾兩次被特大洪水沖毀,兩次重建。1963年再因橋木常年受到風雨及河水侵蝕,大橋被車輛壓塌。1964年重建為柏油公路大橋,更名為街子大橋,一直延用至今,并經受了5?12汶川八級強震的考驗。2009年,瑞龍橋改建為風雨廊橋。</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御龍橋頭</p><h5> 舊時是街子古鎮通往青城外山、青城后山及街子屏障鳳棲山的重要通道,清乾隆初年就開始修建,但屢修屢毀,于是就有了“龍之所潛,難以圖工”的說法,但是街子的先民不怕艱難險阻,于嘉慶23年也就是公元1818年,再次開工建造,終于在第二年的夏天大功告成,適逢當時的崇慶州州牧李廷壁趕來看橋,大加贊賞,他有感于街子鄉民堅忍不拔的造橋精神,題名此橋為“御龍橋”。</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公祠</p><h5> 為紀念唐代著名詩人唐求而建。唐求,蜀州青城縣味江鎮(今屬四川省崇州市)人。唐末隱居味江山中,人稱"唐山人"或"唐隱居"。在長期的隱居生活中,他以詩自娛,以詩言志,以詩寄情,把寫詩當作自己的第二生命。唐求寫詩每有所得,捻成紙團,投入葫蘆中,未曾示人,因此時人稱為"一瓢詩人"。其詩僅存35首半,在《全唐詩》中自成一卷。街子人早在其故居建祠祭祀,因原祠破敗,現重建于今地。</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精美六角石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臘肉鋪子——臘青城</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味江碼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街子的“永康茶”在唐朝時是朝廷換取西域軍馬的貢茶,貢茶運輸幾乎全部通過水運,此為當時水運古碼頭,后隨著陸路交通的改善,此碼頭漸被廢棄,現近年恢復重建作為觀光之地。</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碼頭小游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糍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潔通街水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子古鎮街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子古鎮街貌</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街子古鎮街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i>三、宜賓李莊古鎮</i></b></p> <p class="ql-block">  李莊古鎮位于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始建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距今已有1480余年的建置史, 轄區曾作為六同郡和南廣(南溪)縣治所在地長達400多年,一度曾是川南6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戰爭時期,多個高等學府、科研機構等陸續內遷李莊,這對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p><p class="ql-block"> 李莊古鎮分為古鎮景區和月亮田景區。</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莊古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岳廟大門</h3><h5> 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歷經明嘉靖、萬歷年間和清道光七年(1827)多次重建,該廟由大山門、炳靈殿、玉皇樓、岱宗殿、十二殿等建筑組成。東岳廟既是南溪農民暴動攻打李莊指揮部舊址,也是抗戰時期(1940—1946)內遷的國立同濟大學工學院、法學院舊址。</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慧光寺山門</h3><h5> 原名禹王宮,又名湖廣會館,位于李莊鎮中心,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兩個四合院構成,主院有山門、戲樓、正殿、后殿、魁星閣及廂房等建筑,其山門、戲樓均為重檐歇山式頂,檐下飾如意斗拱,整個建筑氣勢恢宏。慧光寺也是1940—1946抗戰時期內遷的國立同濟大學校本部舊址。</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上宮</h3><div><h5> 又稱為福建會館,也是現在的玉佛寺。這座建筑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其山門、戲樓、前殿和后殿都位于中軸線上,東西兩側設有廂房,形成了一個復合式的四合院結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后殿曾經供奉著媽祖的塑像,這是天上宮的一大特色。</h5><h5> 新中國成立后,天上宮一直被當做糧倉,1998年天上宮與玉佛寺合并,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寺內因供奉有十六尊緬甸玉佛,故更名為玉佛寺。</h5><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師殿大門</h3><h5> 又名真武宮,清道光十三年(1833)由民間幫會組織天燈會集資興建,供奉玄武祖師。為前后四合院式布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2月,因為創辦“南溪縣李莊鎮中心國民學校”需改建而折去大山門和戲樓,另用磚砌成校門。祖師殿是中共南溪縣委早期活動地,也是抗戰時期(1940~1946)內遷的同濟大學醫學院舊址。 </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濟醫學院“解剖”課蠟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家祠</h3><h5> 李莊張家祠堂,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宗祠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為主。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廳房上50扇門窗均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有不同形態栩栩如生的仙鶴、四周配以動感十足的云彩,每扇窗上雕刻2只仙鶴,共100只,謂百鶴祥云窗,是“李莊四絕”之一。戰時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所屬數千箱國家珍貴文物遷駐此地六年之久。</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濟舊居</h3><h5> 李濟(1896年6月2日—1979年8月1日),原名順井,字受之,后改濟之,湖北鐘祥郢中人,人類學家、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這位在抗戰時期的文化名人,曾在此地居住過一段時間。他的大女兒鳳徵在1942年年初因患傷寒,病逝于此。一年后,李濟一家搬離此地,遷往張家祠堂中央博物院辦公地左側。</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h3><h5> 李莊人1944年修建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后因故毀損,到了201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得以在原址重建。</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莊戰時新聞社</h3><h5> 抗戰年月,地處后方的李莊,地方偏僻,消息閉塞。為了了解國內外時局消息,尤其是抗戰前線情況,同濟大學發起成立了李莊戰時新聞社,由同濟學生輪值。新聞社的主要任務是收聽國內外時局消息,及時記錄并刻印成傳單、小報、標語等發到駐李莊各文教機構、老百姓手中。</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莊長江碼頭</h3><h5> 李莊碼頭可以說是萬里長江第一碼頭,這個碼頭一千多年前就屹立在長江南岸,是個歷史很悠久的碼頭。</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雙眼古井</p><h5> 雙眼古井,被兩個原井邊供挑水者插放扁擔用的石墩蓋住,作為旅游古鎮,這個景點顯得很隨意。</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都工匠 刀功了得</p><h5> 蒜泥白肉是一道中國傳統菜品,屬于川菜菜系,制作原料主要有蒜泥、五花肉等,口味鮮美,營養豐富。最特別的是這位白肉的操刀師傅,一把幾斤重的大菜刀,單手在煮熟的肉上橫削出一片片薄如紙片的肉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h5><h5><br></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晨的茶館</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莊月亮田景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月亮田景區,是李莊古鎮境內的一處景點,因這個地方有兩塊形似月牙的農田而得名。梁思成、林徽因曾在這里居住6年。2020年4月,李莊古鎮景區全面啟動月亮田景區建設。整個景區以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為核心,周邊配套營造人文街、月映荷池、田園景觀、梁林舊居等景點。</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棲月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問月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綠色小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莊古鎮街貌</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莊古鎮街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i>四、龍泉驛洛帶古鎮</i></b></p> 洛帶古鎮地處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建于三國蜀漢時期,一街七巷子格局千年未變。鎮內尤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大會館(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和客家博物館、客家公園最為出名,是我國古代建筑“大觀園”中的一支奇葩。洛帶會館是一部濃縮了的客家移民史,客家會館的建筑風格屬典型明清建筑風格,各殿內圓木撐弓鏤雕戲劇場面,明間闌額彩繪,卷棚天花中棚和屋脊等,均雕刻了各式龍鳳花鳥戲劇人物,造型逼真,精工細雕,十分考究,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風火墻以磚砌,呈半圓形巨壁,高底參差,延綿起伏,猶如兩條青龍騰空欲飛。洛帶會館極具歷史、建筑、文化、科學價值。被譽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是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古鎮。<div><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帶古鎮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東會館</h3><h5> 又名"南華宮" ,供奉佛教禪宗的創始者六祖慧能(被譽為“南華道人”),乃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鎮"的首要標志。該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年),它是四川境內保存最好和面積最大的一處客家會館。</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華宮古戲臺</h3><h5> 戲臺為南華宮重要建筑,兩側還有較為低矮的樂樓、耳樓,這里曾經的熱鬧繁華。</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會館</h3><h5> 又名萬壽宮。位于洛帶鎮江西館街,始建于清乾十一年(1746年),為清代填川江西人聯絡據點。四合院布局,由前中后三殿與廂房構成,前殿為卷棚硬山頂,后院戲臺為重檐歇山頂,各殿木構件雕飾精美。</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萬壽宮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禹王宮</h3><h5> 又名湖廣會館,座北朝南,由牌坊、耳樓、戲臺、中后殿、前院空壩及兩邊廂房、兩邊廡廊組成的四合天井,東西套院及后院組成,清咸豐十年(1860年)重建。根據大殿石柱楹聯所載,禹王宮建于乾隆年間,為湖廣人入川修的會館,內供大禹像,故名禹王宮。</h5><h5> 龍泉驛區博物館設在禹王宮。</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燃燈古寺山門</h3><h5> 燃燈古寺為成都樂郊歷史上一大名寺,距今已1400多年,影響遍及川北。隋代以來,燃燈寺建有山門(含東樓)、川主殿、鐘鼓樓、娘娘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燃燈古佛殿等,規模宏大、莊嚴巍峨。</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方塔</h3><h5> 又名世客會紀念塔,是該地的標志性建筑,位于龍文化廣場的核心區域,高約20米,方形木結構,塔身雕有數百條龍飾品,塔頂有一口大鐘。四方塔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具有實用功能。塔基是一個四方臺,塔前有寬闊的階梯,階梯上安放了一口大龍缸,九條龍從嘴里噴水到缸里,沿著水渠流入古鎮?。</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客家土樓</h3><h5> 名博客樓,始建于 2010 年,落成于 2012 年,由全國著名土樓設計師、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黃漢明教授設計。在保留客家土樓傳統外觀形式的基礎上,部分采用了現代建筑工藝、材料,適當增加了一些觀賞性的現代設計元素,無論是仿制還是新作,構件華麗精巧,規模巨大,氣勢恢宏,堪稱西部之最。</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街字庫塔</h3><h5> 始建于清代晚期,原塔毀于20世紀50年代,2005年復建,為磚混結構建筑。六角形塔身,共2層,通高11米,塔身由多方收集的古舊青磚砌筑而成。北面塔身嵌有光緒六年《惜字會碑》(塔前立的成都市歷史建筑牌第0478號則說是同治年間惜字碑,不知那個是對的)。</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歷史建筑——凝翠樓</h3><h5> 凝翠樓位于洛帶古鎮客家公園(四川唯一的鄉鎮公益公園,建于民國17年),為小青瓦四合院,樓上曾是龍泉驛區第一座圖書館,曾藏有《萬有文庫》等書籍,峨山京劇社舊址也在該處。</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歷史建筑——六月茶社</h3><h5> 建于民國十七年(1928),由當時洛帶團總劉惠安集民資修建,初為男士專用茶社,20世紀50年代改作他用,80年代初重新開辟為茶社。該建筑反映了洛帶古鎮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也是研究傳統場鎮茶館建筑的實物案例。</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客服務中心——五鳳樓</h3><h5> 又名鳳儀閣,高約23.8米,共三層,是典型的宮廷式門樓。三國時期,洛帶為蜀漢的后花園,后主劉禪常來此游玩,其母甘夫人也時常陪伴,于是朝廷專門在此修建了鳳儀館、鳳儀閣,備皇后一行小憩。現洛帶老街一街七巷子中的鳳儀巷即因此得名并保留至今。五鳳樓即參照該歷史傳說的鳳儀閣復建,建筑融合了客家特色,又不失川西古風,是全鎮的標志性建筑。</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甑子場門樓</h3><h5> 洛帶古鎮又名甑子場,此門樓是古鎮的標志性建筑,原建于清代,后毀棄。2005年,按原樣復建,乃磚木結構,造型古樸。門樓上的“甑子場”三字,為流沙河所題。門樓前,不放石獅,以兩棵柏樹盆景代之。</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萬年臺</h3><h5> 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江西籍移民籌資興建,后因種種原因損毀,2000年洛帶鎮政府籌資復建萬年臺。萬年臺作為老戲臺,每日都有不同的民俗節目上演,成為游客體驗當地文化的重要場所?。</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萬景戲院劇場</h3><h5> 可體驗包含川劇變臉、吐火、皮金頂燈、傳統手影、木偶戲、功夫茶技、別洞觀景、戲曲長綢、古彩戲法等等項目。</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蜀漢靈泉井</h3><h5> 此井位于甑子門樓旁,也是八角井,但并非洛帶得名的那口井。因蜀漢后主劉阿斗的玉帶不慎落入鎮旁的一口八角井中,鎮名便改為“落帶”,后演變為“洛帶”的那口井在八角井街的燃燈古寺旁。</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帶古鎮街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帶古鎮街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帶古鎮街貌</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i>五、富順趙化古鎮</i></b></p> 趙化古鎮位于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川南地區的一個小集市鎮,建于宋代,興于明代,盛于清代,已有千年的歷史。趙化古鎮作為有保存完好的古道、集市,有傳統民居近千幢,居民以漢族為主,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的故鄉,是自貢市因鹽而興的著名古鎮,享有“古鹽道上的交通樞紐”之美譽。古鎮區有“八街四巷”“九宮廟”“六碼頭”“九口十八灘”等景點,還有新華街、正街、河街大茶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62處文物點(傳統建筑),古鎮約70%為明末清初的川南民居,完整地保存了清末民初的川南民居格調,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第故里——趙化</h3><h5> 劉光第(1859年—1898年9月28日),字裴邨,漢族,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趙化鎮人,光緒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試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9月5日,光緒下詔賞他與譚嗣同、楊銳、林旭四人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預新政。政變發生,四章京及康廣仁、楊深秀同被捕,于9月28日(舊歷八月十三日)被殺害于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h5><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頓邱世第當鋪</h3><h5> 建于民國初期,整座院落呈正方形對稱修建,正門門洞上部泥塑橫匾題有“頓邱世第”行書四字,室內木花窗、裙板、撐弓雕刻精致,當鋪布局規整,建造精美,獨居特色。是縣境現存唯一古當鋪,具有較高歷史價值。</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第公園</h3><h5> 2015年由趙化果園改造而成,是趙化人為緬懷劉光第先生而建。公園內有劉光第故事墻、長廊、觀景臺、望江亭、喚魚池等景觀,其中,望江亭也是趙化十景之一“青巒晚照”的最佳觀景地。是川南地區最大的鄉鎮公園。</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兩湖會館</h3><h5> 兩湖會館是趙化古鎮街“九宮廟”之一,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現僅存門廳、廂房及擁壁,但仍然是趙化古鎮的地標性建筑。兩湖會館門廳的斗拱重檐精致而美麗,在自貢地區現存的禹皇宮中是極為罕見的。</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光第故居</h3><h5> 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建筑 。該舊居為劉光第生前生活學習之地,為單檐懸山式建筑,小青瓦屋面,穿斗式結構。</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月樓</h3><h5> 明月樓修建于1847年,是典型川南民居風格,建筑為一樓一底的磚木結構,四合院布局,位于桂香池街,是劉光第先生啟蒙之地,母喪丁憂主持趙化文呂書院時的居所,并在此寫成《方言志》和《富順趙化鎮山水志》。因桂香池返照月光至屋內而得名,是趙化十景之一“桂香明月”所在地。現也是劉光第書畫館。</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羅漢寺山門</span></h5><h5> 始建于宋朝中期,原名百重寺,在清朝康熙乙亥年重建,改名為羅漢寺,解放后羅漢寺房屋一直作為趙化鎮政府的辦公用房。2007年開始寺廟的恢復與建設,2008有關部門批準了羅漢寺作為其他(佛教)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的設立。<span style="color:inherit;">2010年趙化鎮羅漢寺正式對外開放,為當地信徒和游客提供了一個宗教和文化交融的場所,繼續傳承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span></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羅漢寺觀音殿</p><h5> 僅存的兩個殿之一(另一個是門前殿),羅漢寺鼎盛時期有108個殿堂。</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隆興寺山門</h3><div><h5> 北宋年末,里人籌建,內有大殿,大殿內有一寬敞大壩,正對面是戲樓,兩邊各為梳樓,大殿內四大天王神像高大,神采冠蓋富南片區,另有藏經樓及和尚住處若干。清代趙化“龍潭公所”設此處。劉光第生前會友吟詩常在藏經樓,殉難后靈樞運回趙化,在此停放三天后歸葬于普安寨下。民國時用作米市壩,川劇、無聲電影常在此演出、插放。新中國成立后,改作趙化糧站至今。</h5><h5> 現只剩下原寺廟主殿、后院及書有“趙化區糧站”拆改后的山門,主殿內佛像已搬空。</h5></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修繕中的隆興寺建筑</h3><h5> 現在隆興寺的內部建筑正在修繕中,估計將恢復隆興寺。</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桂香池</h3><h5> 建于清代,為條石砌筑,平面呈方形,四周種滿桂花樹,西北、西南側分別有兩個巨大黃葛樹,池內種有觀賞蓮花,池水清澈,樹影倒映,碧荷滿池美麗;東北側有清代戊戌六君子劉光第先生少年讀書閣樓明月樓,南側有石碑上刻桂香池三個紅色紅色大字。</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雒水梨園</h3><h5> 趙化古鎮的一個重要文化活動場所,位于古鎮中心,是各種文化活動和表演的主要場地。</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龍拱日</h3><h5> 在新華街十字口乾立著4幢雕刻著飛翹鰲首房屋,分別帶著四列穿斗結構房屋在此相聚,飛翹鰲首兩兩相對。當太陽出來時,四個整首(龍頭)形似拱頂一個白色的水晶球嬉戲。四龍拱日為趙化古鎮新十景之一。它四季觀測的位置是變化的,據說凡能觀測到四龍拱日(也就是太陽正好在四屋翹角的中間)的人必能鴻運當頭,心想事成。</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沱江邊上轉身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趙化花街</h3><h5> 趙化花街是在原有的桂香池街的基礎上進行打造的。據了解,這條街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位于古鎮核心位置,全長約500米左右。整條街融合了木、石、竹、磚、陶、鐵等元素。青石板路面擺放著花箱,屋檐下掛置吊籃,開闊處砌筑花池,墻頭上種植花卉,并配以白底水墨畫的墻面,花街還融入了鹽工文化、沱江文化、光第文化,設置了戊戌英雄柱、鹽文化花墻、沱江風情花船景觀等,保持了歷史建筑的原貌。</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趕早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街茶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趙化古鎮街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趙化古鎮街貌</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趙化古鎮街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些古鎮,去探索它們的歷史和文化,體會他們的風土與人情,感受它們的韻味與魅力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浏阳市| 平乐县| 循化| 汉沽区| 综艺| 犍为县| 罗源县| 蕉岭县| 岳阳县| 博湖县| 肇源县| 绥阳县| 邯郸市| 兰溪市| 祁阳县| 沾益县| 凤山市| 崇明县| 齐河县| 贵州省| 兴海县| 乌拉特前旗| 红安县| 巴楚县| 曲周县| 宽甸| 宁晋县| 博兴县| 高密市| 安庆市| 阿合奇县| 南部县| 金门县| 太仓市| 于田县| 安多县| 定兴县| 北京市| 莱芜市|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