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劉吉帶我們去重慶又足石刻參觀游覽,早餐品嘗自貢美食長生面。</p> <p class="ql-block">途經平坦服務區休息一下,并給車充個電。</p> <p class="ql-block">大足區,重慶市轄區,位于重慶市西部,北臨潼南,東北接銅梁,東南鄰永川,西南界榮昌,西北連四川安岳縣。</p><p class="ql-block">屬四川盆地丘陵地區,地形呈“六丘三山一分壩”特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面積1436平方千米。轄6個街道、21個鎮。</p> <p class="ql-block">大足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取“大豐大足、豐衣足食”之意。晚唐至兩宋近400年間,大足一直是昌州府治所在地,因“天下海棠無香,惟大足治中海棠獨香”而享有“海棠香國”的盛譽,擁有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大足區境內141處摩崖造像的總稱。</p><p class="ql-block">其中,國家級有寶頂山、北山(含多寶塔)、南山、石門山、石篆山、妙高山、舒成巖;市級有尖山子、千佛巖、峰山寺、圣水寺、陳家巖、普圣廟;區級有板昌溝等61處。</p><p class="ql-block">造像約5萬余尊,內容以佛教為主,道教次之,雕刻類別主要是高、淺浮雕,少數圓雕,極個別陰線刻。</p><p class="ql-block">石窟造像與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敦煌莫高窟相齊名。</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最精彩的地方在寶頂山。</p> <p class="ql-block">參觀寶頂山石刻,景區必須乘兩次車,一次進門乘景區內乘大巴,然后再乘坐景區內的電瓶車。</p> <p class="ql-block">寶頂山摩崖造像,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寶頂鎮。以大佛灣為主,包括小佛灣、廣大山、龍潭、松林坡等處,鑿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歷70余載。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崖壁上,共有31幅巨型雕像,碑刻17則,造像崖面約3600平方米,其中除毗盧洞及圓覺洞外,均為摩崖群雕。</p><p class="ql-block">造像有“護法神”“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圣”“千手觀音”“釋迦涅槃圣跡”“釋迦降生”“孔雀明王經變”“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大方便佛報恩經變”“觀無量壽經變”“六耗圖”“地獄變”“柳本尊行化道場”“十大明王”“圓覺道場”“牧牛道場”等。</p><p class="ql-block">在每幅作品中,多數刻有經文、偈語和頌詞等。</p> <p class="ql-block">寶頂山摩崖主要位于大佛彎與小佛彎中,明確可數的佛像達二五五一軀,連同殘毀者在萬數以上。</p> <p class="ql-block">大佛彎崖壁高約十五公尺,長二八公尺,為南宋米糧里孝子趙智鳳一手經營而成,規模宏大,結構嚴密,系統完整。</p><p class="ql-block">全區窟號三十一,以佛誕生及涅盤圣跡為中心,左巖由千手千眼觀音至十力菩薩,右巖由孔雀明王至柳本尊行化圖,左右二壁相對呈一狹谷,有水自佛誕生處,龍口吐出,即大足川之導源處。</p><p class="ql-block">三十一窟中地獄變相、牧牛圖等,禪義深遠,風格獨特,表現生活氣息,是現存石窟之僅有者。</p> <p class="ql-block">柳本尊多次用自殘方式供佛祈愿。塑像中的他戴帽著交領襟衫作居士打扮,右眼已瞎、缺左下耳、左袖軟搭于膝上作斷臂狀,右手舉胸前食指、中指伸起,拇指與四、五指彎曲,雙手合十趺打坐,側壁有菩薩及白象出現。據說他每次自殘,有天生異象,因而獲得民眾廣泛信奉追隨。</p> <p class="ql-block">地獄變相圖描繪了十八地獄的場景,充滿想象力。它描繪了受刑者遭遇各種酷刑,以及恐怖面相的牛頭馬面鬼。在這一幅地獄殘酷場景之中,還有妙趣橫生的“養雞女圖”與“吹笛女圖”,是當時大足民間人情的真實寫照,體現了宗教藝術的世俗化。</p> <p class="ql-block">這組石刻塑像展現了以“孝”為主題的本土文化,佛儒相融,是佛教中國化的最好證明。懷胎十月,一朝分娩苦。孕婦被侍女摻扶著,以手撫肚,咬牙裂嘴作痛苦狀,她身下半蹲著一位接生婦,正扎衣卷袖準備接生。旁邊有一端公手執令牌,口中念念有詞,為產婦驅邪。工匠們在石頭上刻寫故事,講述一個宋代家庭兩代人之間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寶頂山石刻的含蓄美表達主要體現在菩薩造像上,諸菩薩的著裝和體態相對平靜。該佛像呈現臥佛姿態,僅露出半身,下半部分嵌入山體中,顯得頗為壯觀。釋迦牟尼慧眼微閉,安詳而臥。整座造像合乎經義,遵循儀軌,又有創新。此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身臥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千手觀音坐落于南崖大悲殿,是大足石刻的鎮山之寶,也是國內最大的集雕刻、貼金、彩繪于一體的千手觀音摩崖造像。菩薩雙目低垂,結跏跌坐,寶相莊嚴,四力士左右抬座,供養人左右分立。它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被譽為“天下奇觀。</p> <p class="ql-block">華嚴三圣像,位于寶頂大佛灣南巖東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為毗盧舍那佛,左右為文殊、普賢二菩薩。三尊像合稱華嚴三圣。</p> <p class="ql-block">華嚴三圣像高7米、肩寬2.9米、胸厚1.4米。頭頂崖檐,腳踏蓮臺,袈裟皺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高大的圣像體朝前傾,氣勢莊嚴。</p> <p class="ql-block">廣大寶樓閣,這部造像是據自唐不空所譯的《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雕刻而成的。佛經上說,廣大寶樓閣是一個能降諸魔,生清凈心,能讓刀山變寶山,能使兵杖變蓮花的金剛不壞之地。造像上橫排并坐衣裝簡樸的三人,便是寶髻、金髻、金剛髻。在大寶樓閣圖下面橫刻著“寶頂山”三個字。</p> <p class="ql-block">所謂生死輪回是說“舍此蘊已復趣他蘊”。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而有業報,此業報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p><p class="ql-block">所謂六道輪回,按照生前因果自然會進入不同的道。六道,分為三善道跟三惡道。三善道:天神道、人間道、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輪回是不斷在天道至地獄道之間的六道進行,純看生前善惡。</p> <p class="ql-block">八百多年的風風雨雨,歲月更替多年的風風雨雨,唯有這驚世不朽的石窟杰作尚留人間。巴山蜀水,大足石刻摩巖造像達五萬多尊,這些造型精美,神態各異的石刻造像背后,讓我們跟隨著鏡頭來一次石窟之旅吧。</p><p class="ql-block">這一組石像是鑲嵌在崖壁之中的,這就是編號2號的護法神龕,建造于1174-1152年,南宋淳熙至淳枯年間,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龕高430、寬1260、深120厘米,分上下層刻像33尊,上層中部并立護法神像9尊,左右刻六通神像,下層刻鬼卒7尊,其作用是護衛道場,降服魔障。</p> <p class="ql-block">圣壽寺地處寶頂山大佛灣右后側,是由南宋高僧趙智鳳于宋淳熙五年(1178年)始建的一座密宗禪院,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原稱“五佛崖”。圣壽寺依山構筑,雄偉壯觀。南宋趙智鳳創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兩度重修。現存主要殿宇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筑面積1631.68平方米。8</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位于重慶市大足區龍崗街道北山路7號,占地面積58.5公頃,建筑面積18000平米,屬藝術類石刻藝術專題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博物館主要陳列有北山石窟、寶頂山石窟、石門山石窟、南山石窟等。截至2022年,館藏文物820件/套,珍貴文物81件/套,</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四十年前在重慶上軍校時來過,當時只有石刻,沒有博物館。景區也很小,很快就轉完了。</p><p class="ql-block">當時年青,許多還看不太懂,如今再來,別有一番景色,現代化的場館和擴大了數十倍的景區面積,確實附合現在人的思想:做大做強。</p> <p class="ql-block">午餐在大足城區破店爛蹄花店,品嘗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破是一種情懷,爛是一種回憶。</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繼續去北山石刻參觀。</p> <p class="ql-block">北山,古名龍崗山,其摩崖造像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書君靖開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后經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歷時250余年。</p><p class="ql-block">北山造像以佛灣為中心,包括觀音坡、佛耳巖、營盤坡等處,為中國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p><p class="ql-block">其次有三階教、凈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于中國前期石窟。</p><p class="ql-block">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p> <p class="ql-block">北山摩崖造像中,現存碑碣7通,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較高價值。</p> <p class="ql-block">佛灣為北山造像集中區,長500米,巖高7米,共264個金窟(編為290號),造像約6000余軀,題記和造像記55則。造像分為南北兩區,南區多晚唐及五代作品,北區多兩宋作品。</p> <p class="ql-block">南區編號3、5、9、10等的造像,為此間晚唐典型作品。刻有乾寧、光化等紀年的50、51號盒,人物造型豐潤華麗,富于寫實。5號毗沙門天王像亦為晚唐刻造,高2.5米,寬0.83米,面南而立,形象雄健,頭戴高方冠,身后有火焰和圓形祥光,身著甲,腰佩刀,右手平伸,左手上揚,雙足下二夜叉。主像左右側為侍者和部屬,形象各異。北山晚唐造像豐滿圓潤,氣質渾厚,衣飾簡素,具有輕快流暢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北區</p> <p class="ql-block">北區是北山造像的精華,其中136號轉輪經藏窟,高4.05米,寬4.1米,深6.79米,平頂方形,中央刻八角盤龍轉輪藏。下層為須彌山,山上刻蟠龍,首尾相交于正面。正壁為釋迦坐像,雙手置于胸前,做說法狀。左右為觀音、大勢至。南壁為文殊、玉印觀音、如意輪觀音。北壁為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p> <p class="ql-block">宋代造像精品,還有125號“數珠手觀音”113號“水月觀音”155號“孔雀明王”及117號“地藏變”等。</p> <p class="ql-block">北山石刻與寶頂山石刻完全可以說是兩種風格,這里更象是民間人士隨意發揮的場所,系統性不夠,隨意性很大。不過沒有來看過的,還是可以,有收獲的。</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最初開鑿于初唐永徽年間,歷經晚唐、五代,盛于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而著稱于世;</p><p class="ql-block">以集釋(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為一體,世所罕見;</p><p class="ql-block">以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p><p class="ql-block">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從唐末至宋代中國石窟藝術的風格以及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和變化;</p><p class="ql-block">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是石頭與信仰的完美交融,一尊尊造像,宛如從石頭中生長出的慈悲之花,靜靜綻放在歲月的長河里。</p> <p class="ql-block">晚上返回自貢,北京的朋友白鵬董事長的夫人王女士宴請我們,白董的夫人是自貢人,平時和孩子住在自貢。真沒想到自貢看望戰友,還能見到朋友的家人,并盛情款待。這也是自貢訪友行的意外收獲,情義無價,友誼常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龙县|
锡林郭勒盟|
师宗县|
柘荣县|
宜宾县|
光山县|
榆林市|
凉城县|
安塞县|
临武县|
陈巴尔虎旗|
正镶白旗|
鸡泽县|
柳林县|
香格里拉县|
安远县|
板桥市|
乡城县|
天镇县|
蒙阴县|
米脂县|
泾源县|
额济纳旗|
江山市|
重庆市|
壶关县|
卓资县|
栾川县|
弥勒县|
永登县|
鄂伦春自治旗|
涟源市|
古浪县|
微博|
依安县|
临海市|
清丰县|
新沂市|
三门峡市|
自治县|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