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淄河古稱淄(亦作甾)水。《禹貢》載:“濰淄其道”。這說明淄河在漢代以前就有文字記載了。到了清代,淄水才改名為淄河。《括地志》載:“俗傳云:禹治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若漆,故謂淄水也。”由此可知,淄河——因其河水呈墨綠色而得名,后因其流經的地域而有了“淄川”,淄川和博山相加而組成了“淄博”。故,淄河當之無愧地是淄博的母親河。</p><p class="ql-block">淄河,其正源發源于萊蕪縣和莊鄉望魯山南麓、碌碡頂東麓的大英章、小英章,由西向東流,稱為西淄河;另一源頭發源于魯山北麓的李家平安峪上游三華里的分水嶺下,由東向西流,稱為東淄河。其東西兩大支流在泉河頭村外匯流后奔騰北上,才正名為淄河。淄河在西岸的岳陽山和東岸的三泰山、馬鞍山約束下左沖右突,億萬年來“有限制的自由”的奔流,河水在兩岸群山的夾擊下充分展現其自然屬性,時而咆哮狂野、放蕩不羈,時而波光瀲滟、涓涓細流。奔放的洪水于橫沖直撞中順勢在兩岸沖擊形成了許多大轉彎。這些大轉彎部的土地都相對平整肥沃,成為淄河流域不多見的富庶的“沖擊小平原”。這些大轉彎均在上游博山區的源泉和淄川區的口頭一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泉河頭村第一彎</span></p><p class="ql-block">西淄河從源頭碌碡頂經五陽湖東流順青龍山腳向東轉北而又調頭向西,在河道的左岸形成了泉河頭大轉彎,這也是淄河上游的第一個大轉彎,泉河頭村就坐落于這個肥沃的大轉彎里。</p><p class="ql-block">泉河頭村位于博山區源泉鎮,據傳因莊東有上、下兩龍灣而得名“龍灣”。后來,因為西淄河水經過此地北流與東淄河合流,加之龍灣的泉水也涌往淄河,故又命名為“泉河頭”?。</p><p class="ql-block">泉河頭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村東頭的東閣街有一棵古老的槐樹,是立村時先人栽植的。這里水清見底,魚游淺灘,鵝鴨嬉戲,景色宜人,人們在這里建成了由上龍灣、下龍灣泉群和青龍山古建筑群組成的風景旅游區,還利用這里豐沛澄澈的泉水優勢養起了虹??魚,成為遠近聞名的虹鱒魚養殖基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鄭家莊村第二彎</span></p><p class="ql-block">淄河東西兩主流在泉河頭村外合流后順二郎山北上至皮峪村口,遇東岸山腳的阻擋順勢西北流向岳陽山下的青云山,又偏東北流向三泰山,在河的右岸形成了鄭家莊村的大轉彎,是為淄河上游的第二個大轉彎,博山區的鄭家莊就在這個大轉彎的懷抱之中。</p><p class="ql-block">鄭家莊《鄭氏族譜》載:“吾始祖于洪武二年自冀州棗強十八行莊遷居益都縣之邀兔崖。十一世祖禹昌遷鄭家莊。”據傳,這個莊在鄭姓遷入前,因坐落于古齊、魯接境處的古城遺址前,曾得名為“鎮前莊”。后因兵燹,遂遷于淄河東岸的現村址。因村中鄭姓最多,故得名“鄭家莊”。</p><p class="ql-block">鄭家莊是博山源泉最北端的村莊,與淄川的城子村接壤,其莊前河西岸就是岳陽山。岳陽山山腳有一座高達百米的石壁叫青云山,山上蒼松翠柏,綠意蔥蘢,此石壁就如鄭家莊村的天然西照壁。青云山南山腳處有一座“紅旗揚水站”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此揚水站將淄河水提升到青云山頂,順渡槽、水渠沿岳陽山腰部被送至博山區的崮山、岳莊等地,成為岳陽山南麓部分村鎮群眾吃水的主要水源。該引水工程僅有一道揚程,現揚水站已廢棄,揚水管路的鑄鐵水管已被破壞殆盡,僅有半山腰的渡槽和水渠還在展示著昔日那曾經的榮光。那些把青春澆筑進混凝土的身影,那些用血汗串聯起的山與河的傳奇,都化作青云山下淄河水面上那粼粼的波光,在陽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泰山下第三彎</span></p><p class="ql-block">淄河過鄭家莊村大轉彎后,順勢東流碰撞到三泰山腳,順山腳北流至三泰山西北麓,在河左岸產生了第三個大轉彎。大轉彎里的幾百畝土地平整肥沃,分屬于博山區鄭家莊村和淄川區城子村,村民們利用臨河水源便利的條件在此種植蔬菜和獼猴桃,這里已成為當地獼猴桃的主要產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城子村第四彎</span></p><p class="ql-block">淄河水順三泰山腳西流至岳陽山腳下,碰撞在岳陽山東壁上又向北偏東流至鎮后村,在河右岸劃出渾圓的弧線,形成第四個大轉彎,淄川區的城子村就被淄河溫柔地環抱于這個大轉彎里。</p><p class="ql-block">城子村舊稱萊蕪故城,也叫古城莊。萊蕪古稱嬴、牟,戰國時曾在淄水流域的萊蕪谷設立治所,其故址即現在的城子莊。北魏時嬴縣治所向東遷移至現在的南文字村。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縣故城(現在的南文字村)復置萊蕪縣。</p><p class="ql-block">城子曾是戰國時期齊國的重要關隘,曾設古城關,現遺存齊長城根基自村東橫嶺沿山脊通向三泰山。</p><p class="ql-block">城子村西南角的岳陽山腳下有一個泉群,也被稱作“龍灣”。此龍灣不僅是淄河的另一個源頭,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解決岳陽山西北麓東坪、西河兩個公社的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地。當年,為了解決數萬人的飲水問題,淄川區啟動了“引淄入西”、“引淄入坪”工程。這個工程建設了三級揚水站,一級揚水管路如蒼龍飲澗,二級揚水渡槽像虹橋臥波,三級揚水管路似云梯接天。三道揚程接力將淄河水提升至岳陽山的峰腰,鐵姑娘們則揮鎬握釬開鑿千米山洞,將清清河水西引至岳陽山的那一邊……工程雖然浩大而艱辛,但卻徹底解決了五、六萬人的吃水問題。</p><p class="ql-block">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因龍灣水位下降,淄川區又在下游的東、西石門打深井、埋管道,向龍灣注水補充水源,稱作“引水補源”工程。引水補源工程較好地延續和鞏固了“引淄入西”“引淄入坪”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如今,昔日輝煌的三級揚水站已悄然沉寂。首級揚水管路直徑一米的粗大水泥管早已破損不堪,裂痕如歲月的皺紋爬滿表面;第三級揚水管路的鑄鐵水管更是被人為砸碎化作廢鐵,散落在時光的塵埃之中。唯有二級揚水管路的渡槽,依然倔強地屹立在半山腰里,與洞穿岳陽山的鐵姑娘隧道一起,共同守護著那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堅守著那個火紅年代的榮光。</p><p class="ql-block">乙巳蛇年春節前后,“引淄入西”“引淄入坪”工程遺址在網絡上意外走紅。陡峭險峻的揚水管路,被驢友們譽為“淄博小箭扣”和“淄博紅旗渠”,吸引了無數徒步者、攀登者和探險者前來探訪。這里成為戶外運動者的網紅打卡地,人們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地踏上這片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土地,去感受往日的艱辛,去追思先輩的奉獻。</p><p class="ql-block">這些遺跡盡管已褪去了昔日的光環,但它們依然展現著先輩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與豪情。它們像山川中沉默的守望者,靜靜地矗立在天地之間,仿佛默默地昭示后人:那些為這片土地付出汗水與智慧的人們,從未被遺忘。他們的精神,如同這奔流不息的淄河水,永遠滋養著這片土地,也滋養著后人的心田,更是激勵著后來者繼續前行,在這片土地上書寫新的更輝煌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鎮后村第五彎</span></p><p class="ql-block">淄河水沿岳陽山腳向東北流至樵峪村口碰撞在馬鞍山西南腳后順勢向北偏西流,在河左岸形成第五個大彎,北鎮后、西石門兩村就坐落于這個大彎之中。</p><p class="ql-block">鎮后村位于馬鞍山下,岳陽山東麓。戰國時曾是城子關隘的后衛,故名鎮后。因村民分居于淄河兩岸,后以在河兩岸的方位分稱為南、北鎮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東石門村第六彎</span></p><p class="ql-block">淄河水順馬鞍山腳西北流就到了東西石門。水流碰撞至岳陽山東首的岳靈山又折向東,自東坪、聚峰、岳陰、灣頭流域的季節河自左岸拐彎處的石鱗口匯入淄河,在河道右岸形成環繞馬鞍山北麓的第六個大轉彎。該大轉彎的土地大部歸東石門所有。東石門老莊原在大彎沿河興建,后因太河水庫蓄水,遂移民至馬鞍山北麓地勢較高處建了新村。</p><p class="ql-block">談及東石門處的這個大轉彎,不得不說一下石鱗口。石鱗口處的地質構造比較奇特,整座石壁呈一層層的片石狀,像一片片龍鱗,故又名石龍口。岳陽山從博山的八陡、淄川的西河東至源泉又折向北至淄川區的口頭,似一條巨龍飲水淄河,全長近五十公里,古稱九十九頂岳陽山。石龍口位于岳陽山東端,也是岳陽山最窄處,是岳陽山與東首岳靈山的連接部,若將岳靈山稱為岳陽山的頭的話,此處便是岳陽山的脖子了,后來人們在此處將山的“脖子”給斬斷了,形成了現在的石龍口。岳陽山身首異處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遠古時,岳陽山之陰東坪岳陰流域的山水行洪至此無法泄洪,大禹發動當地百姓于此處開山鑿巖,疏通河道,將岳陽山的脖頸斬斷,使岳陰流域的洪水順利流入淄河。二說是有南方術士(俗稱“南蠻子”)來此云游,見岳陽山頭東尾西蜿蜒橫亙于此,是風水絕佳的龍脈。于是他們心生毒計,編造謊言說此處有魑魅惡龍,須用火攻除魅安民,蠱惑百姓在此最薄弱之處架柴焚燒,日久便將此處山嶺燒化,將岳陽巨龍的脖子給燒斷了。此后,岳陽山的頭部便與身軀分離了,頭部被稱為岳靈山,這也成了口頭的“頭”字的來源。從此,九十九頂岳陽山也就成了九十八頂,此地的風水龍脈遭到了徹底的破壞。</p><p class="ql-block">東石門大彎也成為魯中名山馬鞍山端坐的巨大蒲團,馬鞍山對面的小山包就是岳靈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口頭村第七彎</span></p><p class="ql-block">淄河與岳陰流域季節河的支流匯合后順岳靈山東流至前懷村口碰撞到村西石壁上,幸福嵧匯集而成的季節河——溪河水在此匯入淄河,兩河匯流后順勢西北流,在河左岸形成淄河第七大彎。</p><p class="ql-block">該大彎原為大口頭村村莊所在地,后因太河水庫蓄水,此地處于水庫淹沒水位之下,為保障村民的生活、生產安全,政府安排部分群眾移民至淄城、龍泉以及臨淄等區縣,大部分移至村北山比較高的地方建設了新的家園,原村莊騰出的土地在水庫豐水期被淹沒、枯水期被閑置。</p><p class="ql-block">大口頭村之所以稱“大”,是與幸福嵧中位于馬鞍山和擱筆寨之間的小口頭村相比較而言。大口頭村還是口頭地區原鄉級政權的所在地。1957年成立口頭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口頭鄉;1998年7月改稱淄河鎮,這次更名的原因是淄河流經境內中部,因此撤口頭鄉設淄河鎮,并將鎮政府駐地大口頭村更名為淄河村;2010年11月撤淄河鎮與太河鄉、峨莊鄉合并為新的太河鎮,從此,鎮機關遷往太河辦公,僅留設一片區黨總支管理原淄河鎮30多個村。淄河鎮撤并后,應當地村民的強烈要求,2022年1月撤銷淄河村又更名為大口頭村。新的大口頭村村民委員會成立后,管轄大口頭村和稍土嵧村兩個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馬陵村第八彎</span></p><p class="ql-block">淄河水流過口頭大彎后,西北流向龍王崖與張莊流域的季節河匯合北流,在河右岸形成第八大彎,擱筆寨成為這個大彎里的最高峰,馬陵村和遠近聞名的曾有一百二十畝的馬陵大地就在這個大彎里。但此百畝良田因水庫蓄水而被淹沒,蓄水后寬闊的水面也掩住了這個大彎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淄河經過馬陵大轉彎,河道愈加寬闊,落差也逐漸加大,河水幾近取直進入太河水庫。至此,淄河上游的大轉彎也到此結束。</p> <p class="ql-block">千回百轉、悠悠流淌的淄河,滋養著寧靜而祥和的土地。人們在河邊安靜的生產和生活,享受著寧靜而美好的幸福時光。兩岸連綿起伏的群山與藍天白云相映生輝,構成一幅幅和諧美好的畫卷。陽光灑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如同金色的綢帶,將淄河流域裝點得更加壯麗美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德县|
双城市|
绵阳市|
亳州市|
凤凰县|
武安市|
抚远县|
南昌县|
上高县|
谷城县|
增城市|
安远县|
楚雄市|
金阳县|
汕头市|
灯塔市|
鹿泉市|
临夏县|
富源县|
乐山市|
大冶市|
绍兴县|
满城县|
巧家县|
清远市|
镇江市|
南皮县|
德钦县|
安乡县|
姜堰市|
马关县|
海伦市|
大邑县|
富阳市|
安康市|
广丰县|
静宁县|
莱芜市|
衡水市|
漳浦县|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