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彬州有個大佛寺,把天頂得咯吱吱!”在彬州市有個聞名遐邇世界文化遺產—大佛寺石窟,它位于城西十公里清涼山下,寺窟始鑿于北朝,大規模開鑿于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p> 大佛寺石窟全景圖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布于約400米長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余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p><p class="ql-block"> 步入寺院,位于畫面中央是一座“五層三檐六角攢尖頂式”結構古建筑,名曰“明鏡臺”。這便是大佛寺護樓,為保護佛像而建。而超廣視覺下立體崖面上分布著一個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石窟,它們是自然形成還是人工開鑿,我們雖然不得而知。但其寬大視野,依山傍水環境,仍給初冬大佛寺石窟帶來靜謐與莊嚴。</p> 仰視大佛 <p class="ql-block"> 繞過世界文化遺產影壁石,向南緩步直行,便可通過底層走廊進入甬洞,到達大佛腳下。</p><p class="ql-block"> 平時這個甬洞不對游客開放,那天自己有幸幾十年第一次來到大佛腳下,如此近距離仰視大佛,真就看到大佛眼里的溫和和慈悲。</p><p class="ql-block"> “大佛窟”是全寺中心,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塑像3尊。在超廣視覺下,因受近大遠小透視關系影響,3尊塑像有所畸變,但兩個、三個塑像能夠同框進入畫面,仍令人感到十分震撼。 </p><p class="ql-block"> 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髻護頂,秀眉慈目,跌坐于蓮臺之上。大佛頭像后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著19個飛天,構成富麗祥和背光。侍立于兩側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均身高15.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纓珞,神態恬靜。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型各異小造像400余尊。此窟規模宏大,造像雄偉、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型中一大寶庫。“大佛洞”保存當年華麗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一派西方極樂世界歡樂景象,被譽為陜西和絲綢之路第一大佛。</p> 明鏡臺 <p class="ql-block"> 明鏡臺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磚木結構樓閣,是在唐代木結構護樓被毀基礎上重建的,共五層,高35.44米,東西寬82.78米。第一層門楣上刻“覺路”二字。第二層砌筑3個拱形門洞,正中門洞刻“明鏡臺”3個字,3個門洞與大佛窟相通。三層以上為木構建筑,頂部為六角攢尖式。臺上建有閣樓,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大有鯤鵬展翅之勢。</p><p class="ql-block"> 在超廣視覺下,從這個角度拍攝明鏡臺,能拍到其全貌,感覺也很不錯,宏偉壯觀,大氣磅礴!</p> 千佛洞 <p class="ql-block"> 從相對陡峭東側梯走上二層,首先眏如眼簾是千佛洞,它位于大佛窟東側,為中心柱室結構,由3個相邊小洞組成,兩邊較深,中間略小。窟中造像有300余尊,除少數為立體外,大部分是浮雕。四壁各龕內,大多是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造像,主像為彌勒佛造像。各龕里菩薩造像,呈現優美大“S”造形,形象千姿百態,大多袒胸露腹,飄逸飛動,如歌如舞,反映唐代自由開社會時尚。</p><p class="ql-block"> 在二層明鏡臺兩側,分別有一口鐵鐘和一面鼓。鐘鼓原先作為報時工具來使用,即“晨鐘暮鼓”。隨著科技發展,鐘鼓報時作用逐漸弱化,人們更多用它們來祈愿。</p><p class="ql-block"> 這次拍攝,我雖沒有拍到千佛洞里的造像,也沒有在晨鐘暮鼓旁過多停留,但這樣大場景平時很難拍到!</p> 參拜大佛 <p class="ql-block"> 二層明鏡臺,現在是游客唯一參拜大佛的地方。它有3個砌筑拱形門洞,與大佛窟相通。</p><p class="ql-block"> 從中洞望向大佛,有一種深邃而光明感覺,中洞約十米深,兩旁隧道感和金色佛像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直擊佛眼,佛眼直視人心,心靈震撼瞬間襲來。難怪大佛窟前匾額為“明鏡臺”。仔細看,此處“明鏡臺”三個字書寫與眾不同,此處不是日月組成明,而是目月組成明,據導游介紹,這是代表站在與大佛視野平行明鏡臺上看待世界萬物,就會心明如鏡,眼睛明亮。</p><p class="ql-block"> 而在沒有開放三層以上樓閣上往下俯瞰大佛,大佛眼睛居然充滿慍色。</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古人說“高處不勝寒”,高處大佛俯瞰眾生時,是不是為眾生沉淪苦海不得出離、愚癡顛倒而慍怒;平視時,大佛開始用智慧觀察如何普度眾生;眾生仰視時,大佛就用慈悲心開始度化。一件藝術品,三個角度,三個眼神,三種深意,古人以小見大,寓教于物藝術品格讓人心生敬意。</p> 羅漢洞 <p class="ql-block"> 羅漢洞位于大佛窟西側,由4個小石窟一線邊綴而成,有100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異的造像。窟中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像,余為其弟子、菩薩、力士、金剛等造像。釋迦牟尼佛的脅侍之一是文殊菩薩,他穩坐于獅背上雙圓蓮瓣中,氣勢十分威武。獅子造形極富魅力,獅頸系鈴,獅尾擺動,給人以長嘶奔騰的動感。</p><p class="ql-block"> 此處拍攝的大場景同樣氣勢威嚴,給人不俗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拍攝任務已告一個段落,特別是超廣視覺下的大佛寺石窟,令人更加驚艷與震撼!</p><p class="ql-block"> 讓文物會說話,讓大佛恩澤眾生。我想,隨著時代進步,保護大佛、愛護大佛已經成為我們責任。愿我們在大佛護佑下,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祖國昌盛,人民安居樂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泉县|
蒲江县|
无棣县|
北京市|
澳门|
石首市|
鲁山县|
鄄城县|
定远县|
奉化市|
平罗县|
宜都市|
南陵县|
沛县|
达拉特旗|
犍为县|
高安市|
栾城县|
佛冈县|
杭锦后旗|
西青区|
当涂县|
佛学|
巩留县|
鹤山市|
苍南县|
肥城市|
鄂托克旗|
衡阳县|
辛集市|
武乡县|
达尔|
乐业县|
阳西县|
贵定县|
大邑县|
临江市|
玉树县|
崇左市|
宁都县|
萝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