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歲月留痕。在北京東二環路與朝陽門南小街至東直門南小街的中間地帶,分布多個皇家糧倉舊址,分別是祿米倉、南新倉、海運倉、北新倉,如今多為響當當的老地名存在,記錄著皇家糧倉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南新倉標志</p> <p class="ql-block">南新倉倉房</p> <p class="ql-block"> 有一日逛街, 我走到東直門南小街,見有厚厚的灰色圍墻,圍墻上有標志如北新倉胡同,這圍墻是舊時糧倉所留圍墻嗎?我覺得有點像,但沒有明確標志,還需查找資料核實。我沿圍墻繞了一圈,又見在圍墻頭、胡同口、公路牌,看到與糧倉有聯系的地名。又繞到東直門南小街繼續向南行時,看到路東側有牌樓“海運倉”,牌樓內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居民住宅樓區</span>。我走進海運倉小區,想尋找海運倉舊址痕跡,東轉西看,只見幾個仿制品,船舫、紀念石碑上刻有海運倉,還有石灰墻上的簡介,<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跡已模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地圖</p> <p class="ql-block"> 被厚厚的灰色圍墻所圍區域面積很大,是當年海運倉與北新倉的舊址。東直門近在咫尺,聯想到元朝時東直門一帶水系發達,郭守敬修壩河與北運河相通,元朝時漕運多走海上運輸,那時這一帶已有糧倉(可見元地圖)。當然,真正得名“海運倉”還是明朝明英宗時的事。</p><p class="ql-block"> 海運倉痕跡幾乎消失殆盡,但有圍墻和地名在,這空間也令人在遺憾中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 想想這寸土寸金的地方,拆掉障礙是發展的需要,賦予新的功能,似乎也能想的通。</p> <p class="ql-block">老倉房</p> <p class="ql-block"> 又想到幾年前,我到北京軍區總醫院看望病友,發現已做為保護京杭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在內的南新倉舊址修復完好,向人們展示南新倉,倉房、倉墻等。祿米倉也有老倉房展示。這些都在向后來人敘說著,北京城的過往,人們會從今天城市的現代化與古老中得到文明啟示。</p> <p class="ql-block">南新倉</p> <p class="ql-block">倉夾道東側夜景</p> <p class="ql-block"> 回故,<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的皇家糧倉起源于元代,多建于明代,清代不斷完善。糧倉的作用是由南方漕運而來的糧食存儲在倉廒,北京倉廒最早的叫太倉。例如</span>南新倉,就是在元代北太倉舊址上重建,于明代1438年建成叫南新倉。</p><p class="ql-block"> 后來又在路北建糧倉叫海運倉,海運倉不夠用,又向北擴建,完成北新倉建筑,實際北新倉和海運倉連為一體,于明代1445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祿米倉于明代1561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南新倉、祿米倉容易理解,而海運倉較為特殊,原來漕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河運,通過京杭大運河由南方向北方遞進完成進京。另一種是海運,通過海上運輸由南方向北方行駛到達天津海河入海口一帶,再通過海河運至北運河然后進京,從海上漕運而來的糧食進海運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倉夾道南北走向</p> <p class="ql-block">北新倉西圍墻</p> <p class="ql-block"> 有糧倉老地名及少許倉房、圍墻的存在,足以撥亮人們心中的燈塔,回望歷史長河,遐想明清兩代漕運鼎盛時期的勝景,曾經的車水馬龍繁華鬧市。經滄海桑田世事,換了人間,如今此處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依然是車來車往,人流匆匆,商賈云集,繁榮鼎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鄂托克前旗|
兰西县|
安徽省|
宁津县|
永寿县|
赤壁市|
高邑县|
凤庆县|
朝阳市|
连平县|
杭锦后旗|
荆门市|
镇沅|
墨竹工卡县|
南木林县|
榆树市|
凤翔县|
平湖市|
平南县|
明星|
绥中县|
晋州市|
鄢陵县|
云浮市|
玛多县|
霍城县|
大兴区|
长子县|
景宁|
临漳县|
昭苏县|
吉首市|
阳江市|
扬州市|
英山县|
呼玛县|
龙门县|
新兴县|
鄂伦春自治旗|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