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大美金江 詩意田園 紀念即將消逝的金沙江邊的故鄉系列之二

云嶺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忘不了的童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回不去的故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題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從虎跳峽到奔子欄的200公里左右的金沙江兩岸,有大大小小數十個村莊,依山傍水,物產豐饒,千百年來,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納西族、白族、漢族、傈僳族、苗族和藏族等民族和睦相處,辛勤耕耘,成就了一方富足的詩意田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虎跳峽到奔子欄一帶地理意義上屬寬谷地段,海拔1900左右,北緯27度上下,氣候溫和,田地多為淤積的江邊臺地和沖積的扇形緩坡梯田,是富含有機質的肥田沃壤,稻麥畝產都在千斤以上,是富庶的魚米之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六年前的2018年,我初涉美篇,制作了《我的金沙江邊的故鄉》,閱讀量一下就近兩萬,這也是我與美篇的緣分和后來陸續寫一些感興趣的篇章的原由。只是,涉及的僅僅是故鄉格子村。今年的9月13日,云南省政府公告金沙江從虎跳峽到奔子欄一帶海拔2010以下淹沒搬遷的通告,我便想制作一些有關金沙江一帶的美篇系列,來紀念我們曾經的故鄉,給美麗、富饒、充滿詩情畫意的故鄉留下一點念想,因為,這里有我們曾經的童年時光,有我們的美好的青春記憶,有我們溫馨的老屋,有童年伙伴、隔壁鄰居、親朋好友,有無比熟悉的山林田野甚至一草一木……,這一切都是在我們有生之年難以割舍,情牽夢繞的掛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曾經沿金沙江兩岸驅車走過幾次,認識兩岸的村莊,限于圖片和資料,這里我只能選取少數的,稍大點的村子來寫,盡我的認知和能力盡量寫得好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從虎跳峽口上空越過的麗香高速和高鐵的大橋,當年把橋修這么高其實就是為水庫大壩設計的。聽說大壩就位于上虎跳和峽口之間。別說什么龍蟠電站或兩家人電站了,一直都在忽悠老百姓,其實就是虎跳峽電站。</p><p class="ql-block"> 虎跳峽鎮我們一直都叫下橋頭,是進入香格里拉的門戶,30點年前我執教于迪慶州民族師范,往來間曾在這里住宿過n次,214國道穿鎮而過,旁邊是碩多崗河,河水南去不遠就注入虎跳峽口,是金沙江的一級支流。這里一直很繁華,人來車往,有商店,旅館,飯店,迪慶總站,中甸三中和下橋頭完小都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虎跳峽鎮南去數里,有214國道金沙江上的大橋——繼紅橋,建成于1969年,大橋建成前靠汽船輪渡車輛貨物。過橋不遠就是玉龍縣的龍蟠鄉。龍蟠鄉正位于玉龍雪山扇子峰北麓,這里的山村出產一種黃皮梨,個大,一斤多重,甜嫩多汁,是梨中珍品。</p><p class="ql-block"> 從龍蟠沿江往西南去不遠,有一個叫阿喜寨的納西族村子,曾有'’阿喜小麗江”之稱,村里多嚴整的四合院和三坊一照壁的庭院,村邊有龍潭,出水量大,形成一個有數畝的碧潭,潭邊綠樹成蔭,建有亭臺樓閣,是休閑賞景的地方。潭水流過村莊,灌溉著村外的田園,阿喜盛產辣椒,曾經是原麗江縣辣椒外貿的定點產地,江邊一帶有“阿喜辣子必”(辣子特別辣)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我和阿喜寨的緣分是五六十年代我們格子完小的校長是出生于阿喜寨的和鼎才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在格子完小任教二十多年,七十年代退休。我還認識他的堂弟和鼎正,迪慶州歌舞團的作曲家,他作詞作曲的《月夜》,五十年代就灌入唱片。可惜兩位老人都已過逝。</p><p class="ql-block"> 阿喜寨還出過一個詩僧妙明,是麗江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他的墓園就在龍潭邊。</p><p class="ql-block"> 阿喜寨村頭北去二十多里,就是萬里長江第一灣的石鼓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屬于龍蟠鄉的三股水村,是江邊最美麗的納西族自然村之一,因有三股泉水從村子下面涌出而得名。村頭江邊有一片柳林,護衛著江岸和田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鼓,位于長江第一灣右岸,風光旖旎,是人們進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區域的門戶。是中央電視臺播放“大美中國????”的經典畫面之一。</p><p class="ql-block"> 石鼓,歷史上就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是大理、麗江通往雪域藏區的必經之地。宋代大理國時期,金沙江邊一帶,是納西族建立的花馬國的領地。到大約13世紀中葉的元代,納西首領接受元朝統治,最初設茶罕章管民官,后改名麗江軍民總管府,后來又改立麗江宣府司,其治所均在石鼓。此時還沒有后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大研古城和白沙、涑河古鎮。</p><p class="ql-block"> 石鼓雖地處偏遠的云嶺金沙間,斯文一脈源遠流長,以致后來人文蔚起,化育一方,彈丸之地,竟成文獻名區。早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舉人周蘭坪公創立石鼓兩級小學堂,延邑中教育家范克明任校長,金沙江邊的新式教育由此肇始。蘭坪公親撰楹聯懸于辦公室門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可補天,愿諸生大煉精神,鑄造國民資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鼓以作氣,唯吾輩加功樂育,啟開邊地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上聯針對學生,指出讀書的目的是鑄造完美的精神人格,做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下聯勉勵老師樂育英才,以啟開邊地文明為己任。對聯用鶴頂之格把“石鼓”嵌于首字,巧用典故而不露痕跡,真大手筆也。學校得范公克明的規范,</span>先后培養出歷史學家范義田、國畫大家周霖、作家李寒谷、書法家和瑞堯等人文翹楚。我曾撰聯贈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此彈丸小鎮,果然人文大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從青藏高原滾滾南來的金沙江在石鼓驚天逆轉,劈開玉龍哈巴雪山直奔太陽升起的東方,這才有了中華大地的母親河萬里長江,有了雄奇壯觀的長江三峽,有了廣袤遼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有了豐饒富庶之煙雨江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有一年春節,范義田先生曾撰聯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山連云嶺幾千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家在長江第一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萬里長江第一灣的得名即從此聯而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石鼓沿江北去十里,是新華村,70年代曾經建有麗江地區新聞紙廠,90年代因污染嚴重而停產。現在有舟橋部隊駐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華、紅巖、四興和格子四個行政村1965年之前屬于石鼓管理區,后來成立紅巖公社,公社所在地就在紅巖,有郵電所、基社、長線站、中學等單位,曾經熱鬧了幾年,改革開放后,撤銷了公社,劃歸石鼓鎮管轄。</p><p class="ql-block"> 紅巖原來叫三仙姑,是納西語‘’薩薩郭‘的音譯,成立公社才改名,紅巖村于我有著特別的親切感,我的奶奶是紅巖王家人,小時候曾經隨母親走過親戚。后來在水庫工地上結識了許多紅巖新華村的年齡相仿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興,納西語叫木斯主。先父五十年代就在四興完小任教,最后也是在這里退休。小時候曾隨父親在這里讀過書,學校和那時候的許多鄉村小學一樣,在一個破廟里,漏風的教室,狹小得只放得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的宿舍,帶玻璃罩的煤油燈。好在我的小姑媽家在學校不遠的緊挨著江邊的塘上村,那里有疼愛我的表哥表姐和姑媽,那是我另一個溫馨的家。</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紅巖公社在格子后山修水庫,開始就從四興修筑翻越云嶺的公路,四十多公里的山路,我們筑路民工住宿過四興生產隊的糧場,半山區的山里人家,海拔3000多米的森林草甸。應該說,四興是我除了故鄉格子之外最熟悉的,也是最有感情的鄉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格子。</p><p class="ql-block"> 2018年我在美篇《我的金沙江邊的故鄉》里已經以我個人的角度寫了故鄉格子。這里我從人文的角度介紹一下我們格子村。</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中央民族歌舞團到麗江來招收納西族演員,當時在麗江師范讀書的李瑞蓮因形象姣好,能歌善舞入選,后來她參加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見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上格子我的老庚木一川的父親,解放前當過龍云的副官,聽他講蔣介石來云南,他曾經跟著龍云陪老蔣在南屏電影院看電影,到安寧溫泉洗澡。龍云被軟禁南京時,周恩來到府邸探望,他接待過周恩來。格子不大,只有1200多人,但是外出當兵的,竟然有兩個師級干部,四個正團,兩個正營。地方上廳局級縣處級干部也有好幾個。文革前就有兩個大學生,也可以說是地靈人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格子中村,我讀小學和初中的學校,旁邊是我家的老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從香格里拉金江鎮斯林上村拍攝的金沙江西岸故鄉格子的圖片。正中是我老家格子中村,半山有叫南山的納西族村,畫面上有云嶺連綿的山脊,翻過丫口,還有兩個彝族村和世界自然遺產老君山四大景區之一的,稱為麗江最后的凈土,天上牧場的格拉丹草原,格拉丹的大部分區域屬于格子行政村范圍。七十年代初,我初中畢業后曾經在格拉丹放過生產隊的馬,后來又在公社水庫當民工,我最美好的青春時代就是在格拉丹度過的,直到1977年高考后,才離開格拉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格子下塘村,江對面是金江鎮士達下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沙江邊的春天,錯落有致的納西村落,金色的油菜花,翠綠的麥苗,極富韻致的梯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格子沿江北去數里,金沙江在這里被一堵高崖阻擋,形成一個s大灣,我們叫寒子脖,老公路要用兩個之字拐才能翻過崖頭,十多年前打通懸崖,公路從崖腳通過,過去半個小時車程,現在幾分鐘就過去了,懸崖一過就是金沙江西岸的屬于黎明鄉的茨科村。江東岸是車竹和吾竹村。</p><p class="ql-block"> 記得讀小學二年級時,我的第一次春游就是老師帶領我們到茨科小學聯歡,學校位于山邊的一座廟里,印象最深的是看了他們學生表演的《兄妹開荒》,回來后我們幾個同學偷偷地到我們學校下面河邊的磨房里模仿表演。表演《兄妹開荒》的同學后來到格子完小讀五、六年級,其中一個叫和宏,畢業后當過民辦老師,黎明小學校長,后推薦上了西南林業大學,退休前是西南森林防火航空站任站長,據說管轄著中國西部18個省的森林防火任務,有一次江對岸車竹村山林燒野火,他指揮用直升機從金沙江打水滅火,讓江邊人開了眼。茨科村還有一位早年當兵出去的,叫楊廷權,離休前是總參管轄的八一體工隊政委,正軍級別,應該是江邊較大的官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興村,黎明傈僳族自治鄉的鄉政府所在地。對面是香格里拉的金江鎮吾竹村。</p><p class="ql-block"> 村邊是發源于老君山的黎明河入江口,沿河往西一路有木瓜寨、柏木寨、金莊村、堆美村、拉卡洞、黎明紅石街,黎光村等納西族和傈僳族村寨。黎明河在金莊村有一條岔河,沿河進去是玉龍縣美樂鄉。以紅石街為中心,在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老君山核心片區的丹霞地貌景區,這里有亞洲發育最完美的丹霞地貌,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有世界級的飛拉達攀巖點,有獨一無二的千龜山,有星級的帳篷酒店,每晚都上演傈僳族篝火打跳。只是,從中興到紅石街近三十公里的沿河兩岸村寨田園一旦淹沒,很難想象會是怎樣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從中興沿金沙江往北,依次有諸葛嶺、白粉墻、紅頂、武侯坡,阿瓦等村莊,傳說諸葛亮南征,曾到過金沙江邊,因此有諸葛嶺和武侯坡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黎明河邊的金莊村,離中興二十里,這里有美麗的納西村寨和平整的田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們金沙江邊一帶,巨甸是最大,最平坦,聚落最繁盛,人口最多的壩子。這里有江邊最好的醫院,有汽車站、旅店、飯館、郵電所、糧管所、麗江縣五中等單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42師126團的駐地。后來先后駐過換防的54軍和11軍的團隊。最后云南省林業廳巨甸局也是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的巨津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巨甸。</p><p class="ql-block"> 從我們格子到巨甸有45公里,我第一次到巨甸是1967年讀附設初中時,我們班主任陳達敏老師帶我們來參觀126團的“三忠于”展覽,自帶的行李,晚上在旅館的過道上打地鋪睡,第二天參觀展覽,見到了戰士們制作的木刻毛主席像和各種刺繡的或粘貼的精美的領袖像。印象最深刻的是團史展,解放初,126團是唯一的和張國華將軍的18軍一起進軍西藏的團隊,其中一營和二營從德欽到西藏鹽井到昌都一線,三營走貢山至西藏察隅,察隅線光單程就走了一個多月,三營后來就留在察隅,后歸建西藏部隊。平叛結束后一、二營才回歸巨甸,帶回的戰利品里,有和佛用年輕的女奴隸的頭蓋骨制作的鑲金的飯碗,有一件沉甸甸的細絨氈外用韭菜葉寬的金條編成的披風,還有許多金、銀、銅制作的法器。參觀展覽結束,又去參觀營房,那是一排排整齊干凈的紅磚平房,見到疊得方方正正的被子,放得整整齊齊的用具。126團的二營六連在格子有生產基地,每年有數月時間在格子搞農業生產、軍事訓練和支農活動,很多戰士和我們認識,見了格外親切。晚上在大禮堂看下關420宣傳隊演出。(67年下關武斗,14軍支持屬于八派的420,其宣傳隊當時正好在巨甸126團避難)。第二天我們在江岸觀看部隊武裝泅渡金沙江的訓練。126團曾經多次進行過武裝泅渡金沙江的演練,還泅渡過瀾滄江、紅河等云南的江河。后來,昆明軍區的一份介紹126團武裝泅渡金沙江的材料放在了軍委主席毛澤東的案頭,酷愛游泳,曾經多次暢游長江的老人家大為贊賞,并作了要部隊學習的批示。記得126團宣傳隊創作了一首《毛主席和我們同渡一條江》的歌曲,六連二班長楊建堯支農插秧時教我們唱過,至今記憶猶新。看過部隊武裝泅渡,下午我們來到離巨甸幾公里遠的阿瓦村,班主任陳老師是阿瓦村的,當晚陳老師家招待晚飯,晚上住在樓上,記得老師家有一棵火把梨,脆嫩多汁,阿瓦村里有一個蓮花池,可惜荷花已謝,但也是平生第一次見到了田田的蓮葉。</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巨甸鎮古渡灣村的云南著名學者、教授余嘉華先生,六十年代初畢業于云師大中文系,現任云南省文史館館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位于香格里拉上江鄉良美村口的金沙江上,狀如一只兀立江中的雄雞,實際是一個石頭小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吾竹,金江鎮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金沙江左岸屬于香格里拉市,吾竹土地平曠,田野豐沃,聚落繁盛,歷來就是江邊一帶有名的富足之鄉。村子上面有一個龍潭,水質清澈,水量豐沛,村莊就有了四季的飲用之便及灌溉之利,金江人民在1958年就修筑了一條中型溝渠,把龍潭水往南引到長江第一灣的沙須碧村,長達五十多里,讓許多缺水的田地得到灌溉。</p><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曾經多次到吾竹趕過街,街上有一座古戲臺,有醫院,有糧管所,郵局,有很大的供銷基社,供銷社甚至還賣樂器,父親曾經給我買過一支竹笛,三角多錢,只是覺得吹著費氣,不好聽,也就不吹了。后來我們公社水庫業余文藝宣傳隊派我來還買過一把七塊多的秦琴,這把秦琴曾經伴我在云嶺深處度過最美好的青春時光,我曾在共鳴箱的蒙皮上用圓珠筆題寫“琴吟山花紅爛漫,弦歌春色滿高原”的句子,以為很得意,所以記得。</p><p class="ql-block"> 金江鎮轄區從長江第一灣的沙須碧村一直到巨甸斜對面的新建村,長達六七十公里,有十多個大大小小的村莊。江邊一帶的鄉村歷來尊師重教,外出上學工作的人特別多,我在迪慶州民族師范任教時的同事,音樂家王正中先生就是吾竹人。沿金沙江往北走,屬于金江鎮的有興隆、打支壩,新建、阿瓦雞街等村莊。其中打支壩出產一種細木耳,朵小,黑亮透明,村莊周圍生長茂密的麻櫟樹林,這種樹木砍后還能再發枝條,數百年來,打支壩人用砍下來的麻櫟枝條接殖木耳菌種,這是該村的獨門絕技,所產出的木耳乃個中珍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富饒的吾竹壩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江鎮往北走是香格里拉的上江鄉。其所屬的有四汪、上江、格蘭、良美、木高等行政村,都是金沙江東岸有著平坦寬大壩子的村落,這些壩子聚落駢集,田園豐沃,也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遺憾的是,這些地方我僅僅匆匆路過幾次,圖片和資料闕如,不能作詳實的介紹,敬請鄉親們見諒。</p><p class="ql-block"> 上江鄉的對岸,是我們玉龍縣最北邊的塔城鄉。巨甸通往塔城的公路一直在修,上江鄉的金沙江上有一座大橋,我們去維西塔城,都從巨甸后過橋東走。所以我至今沒有到過外塔城的麗江塔城,所以不能作具體的說明介紹,值得一提的,據說在南詔和吐蕃友好時,曾經在此建有一座鐵鏈橋,后來鐵鏈被砍斷,墜入江中,現在只剩下遺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麗江塔城往北不遠就是維西縣的其宗村,可以說已進入了藏區。其宗是臘普河的入江口。臘普河也是金沙江的一級支流,發源于白馬雪山支脈的云嶺深處,流量充沛。順河西去,沿途有啟別、哈達、塔城、響鼓、各落等自然村落,有藏族村莊,有納西族村,再進去有傈僳族村寨,河兩邊大大小小的村落均屬于塔城鎮,因為民族雜居,多樣的民族風情使這里成為豐富多彩的歌舞勝地,據說這里是著名的熱巴舞發源地,我們曾經在打鼓村見過數百藏族男女在廣場上跳熱巴舞的盛況,并制作了《臘普河邊的熱巴舞》的美篇。不同民族的村寨每逢節日,都有自己民族的歌舞表演,因此維西塔城又稱為最快樂的鄉鎮。</p><p class="ql-block"> 從打鼓村旁進入北面的山里,是迪慶州維西縣著名的金絲猴保護地,因為保護站每天早上9點都要定點喂食,這里可以近距離看到金絲猴,成為游客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啟別村中的千年銀杏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啟別村有一棵千年銀杏樹,樹干數圍,枝繁葉茂,傲然獨立,沒有同伴,也沒有子孫后代,孤立千載,是為塔城之謎,也是塔城之景。</p><p class="ql-block"> 啟別村對面,臘普河左岸山崖高處,有一個享譽藏區的藏傳佛教寺廟祖師洞,相傳乃達摩祖師面壁參禪之處,多年后祖師飄然離去,其身影赫然崖壁之上。于是有了祖師洞的寺廟。</p><p class="ql-block"> 在啟別村旁邊的哈達村高處,多年前一個年輕的本地企業家在這里建立了一座葡萄酒廠,利用這里的山間坡地種植冰葡萄,他敏銳地看到維西山區特殊的低緯度,高海拔的地理環境,使得晝夜溫差極大,可以有效提升葡萄品質的天然條件,引種冰葡萄品種,并從歐洲進口了先進的釀酒設備,生產出了口感醇厚綿長,香氣芳冽馥郁,酒色清澈如蜜,滋味遠超玫瑰蜜葡萄釀制的法式葡萄酒。使維西這個邊遠的山區縣,竟然生產出高品質的葡萄美酒,帶富了一方百姓。</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啟別村的木榮,在村完小畢業后,考入迪慶州民族中學,畢業后考入廈門大學,現為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響鼓村的藏族熱巴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德維路上可以看見霞若河注入金沙江的拖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位于214國道上的崗曲河大橋,也是崗曲河注入金沙江處,沿河進去就是香格里拉的著名4星級景區巴拉格宗。崗曲河是金沙江一級支流。2020年因新冠疫情被封期間,我制作了《香格里拉最后的秘境—巴拉格宗》的美篇,這里就不再贅述,敬請鄉親好友們查看我的主頁,謝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塔城鎮沿德維公路通過其宗金沙江大橋,往北不遠就是香格里拉的五境鄉,五境鄉大多是藏族村落,鄉里有一個出水的龍潭,據說水源于中甸納帕海。德維公路通過五境后就開始上坡到尼西鄉,如果向西過金沙江大橋到奪通村,再走就又到214國道,這里有原來的江橋叫伏龍橋,是當年賀龍率領紅二六軍團北上時在此和土匪打過一仗,因而取名伏龍橋,現有新修的大橋橫跨大江。沿金沙江西岸北去不遠就是著名的奔子欄鎮。</p><p class="ql-block"> 奔子欄是214國道上的重鎮,也是云南進入西藏的要津。這里的藏族工匠有用大樹杜鵑和鵝掌楓木制作木碗的傳統,造型別致,花紋精美,輕便耐用,鑲銀的木碗更是傳家之寶,產品暢銷康巴和前后衛藏的大部分地區。</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80年代,我們迪慶師范和民中的老師到德欽招生,因大雨受阻于奔子欄,得到同事格茸拉姆老師父母的熱情款待,充滿麥香的汽水粑粑和濃釅的酥油茶至今難忘。那時的奔子欄大多是傳統的藏式房子,今天的奔子欄已然具備現代化城鎮規模,多層鋼混建筑,洋氣的別墅比比皆是,酒店、客棧和飯館林立,真是今非昔比。江對面是四川德榮的一個村鎮,有橋連接兩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走的車窗外拍攝的奔子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14國道邊的奔子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篇《我們的金沙江邊的故鄉》系列之二完成了,因為介紹沿江的村莊鄉鎮,文字有些多,也欠推敲,難免有遺漏或不足,敬請讀過的親朋好友原諒。</p><p class="ql-block"> 附注:金沙江邊僅指從虎跳峽到奔子欄一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中山市| 双柏县| 呼和浩特市| 邳州市| 扬中市| 姚安县| 开封县| 石河子市| 清水河县| 六枝特区| 怀集县| 高尔夫| 汉川市| 时尚| 平顶山市| 班玛县| 南安市| 枝江市| 淮滨县| 车致| 榆中县| 漳平市| 南川市| 历史| 镶黄旗| 丰宁| 遵化市| 视频| 丰台区| 博客| 托克逊县| 澄城县| 当雄县| 晋宁县| 汉川市| 长泰县| 龙口市| 扬中市| 盐池县|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