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浮山文脈</p><p class="ql-block"> 文/孤雁</p><p class="ql-block"> 每次駕車向北出銅陵地界時高小德都會播報您附近有浮山風景區的語音。因公務無暇顧及,雖當耳旁風,卻已入腦入心。“新冠疫情”解禁后,第一次踏青便驅車趕往“浮山”:畢競是山怎能浮起,心中疑云重重?加之學生時代浮山中學的名頭充盈灌耳,浮山之行便有了充足的理由。這個彈丸之地因出文人出院士而斐聲大江南北,可惜沒有人來“答疑解惑”,所以被疫情禁足了三年后就近選擇了去浮山“放風”“問道”。</p> <p class="ql-block"> 銅陵至浮山不過一小時車程,頂天立地的高大城堡式門樓便是浮山風景區的門臉,背后開闊地上便是現代徽派建筑的旅游度假小區式的商住樓群,雖整齊化一,卻因疫情造孽粉墻凋零,毫無人氣,一片死寂蕭條。通往景區的“狀元橋”上卻紅符絲帶纏繞,傳遞當地學子金榜高中的喜氣;一堵十米長的“院士墻”上,懸掛著從這塊土地上走出去的當代九位學術界“大腕”級的院士,不由得令人肅然起敬,所謂“人杰地靈”即便如此!</p> <p class="ql-block"> 走過狀元橋,跟隨路標的指引信步穿過旅游商住區,夾在山澗中的一條馬路通往景區的山門,鐵欄擋道,交錢過關,大自然的饋贈給了當地人脫貧致富又一條門路;只可惜崗門緊鎖,封山謝客,“靠天收”的無奈因疫情肆虐顯露無疑。遠遠望去,林深草密荒蕪人蹤,乘興而來,掃興而歸!</p> <p class="ql-block"> 小雪時節來臨,卻依舊是秋高氣爽的天氣。落葉秋楓不負時令,想來浮山秋色或許別有情調,恰好有朋自遠方來,索興乘機相邀浮山一日游,也為作為安徽人對本土地域文化了解增添一點自信:竊以為尋幽探密是對推杯換盞的待客之道一種改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浮山之行,輕車熟路。欲進山門自然少不了交點“買路錢”,看門的女士笑容可鞠地詢問一下造訪者的來頭便親熱地告知退伍軍人免費,本鄉本土人員半價。這也是當下旅游行業的可圈可點亮點,不由得產生一絲莫名的感動:鄉情啊!</p> <p class="ql-block"> 浮山據考證是一座白堊紀古火山。時代更替,世事變遷,如今的浮山有階可拾有道可行,人工規劃后的浮山不再需要手攀足蹬涉險步危了。沿著平整蜿蜒的旅行通道可以輕松抵達洞窟廟塔,山中竹林藏幽,古藤爬崖;微風起處林鳥啁啾,松濤靜時山谷空明;溶洞非巢即穴,一度引來高土歸隱、達官避禍;天然一個“棚戶區”療養所,用現代時尚的名詞應該是個天然“氧吧”,自然免不了滋生出“洞洞有故事”“巢巢出佳話”。想來“中國第一文山”名頭是有根源的。相比推杯換盞“侃大山”坐談而言品一品“洞天福地”故事更是妙趣橫生。如不身臨其境,何談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 匆匆便過了飯點,同行幾人都感到饑餓難耐,“民以食為天”,無奈只能規劃下山的路徑。依舊擇途中景點較多的捷徑下山,即便走馬觀花也不虛此行,多一分驚喜少一點遺憾。</p> <p class="ql-block"> 下山的途徑中有一座深藏在竹海山崖邊的寺廟,崖下洞穴相連,深邃者可達數十丈,連續貫通有幾十米之寬闊,寺廟依洞窟而建;山門前有一棵干年古銀杏,巨木參天,濃蔭蔽日,一身金黃如老僧披袍聳立在寺院前,憑添一種超凡脫俗威儀。山寺門楣上鑲嵌著趙樸初先生手書正楷鎏金大字:會勝古剎。雖是莊重肅穆,卻與會圣寺原名不符,不知何故?是否因重修寺院主管部門疏忽了,在請樸初先生賜墨時記錯了寶剎原名不得而知。會圣通人脈,會勝聚風景,想來均與寺廟有佛緣。</p> <p class="ql-block"> 相傳會圣寺始建于晉梁,興于宋趙。圓鑒大師遠祿曾在此為歐陽修講經說法,也是遠公著書及坐化處,倍受世人景仰。寺院大殿右側棲真巖下供俸著祭奠圓鑒大師的白塔殘身,范仲淹曾為塔銘文記史。明太守黃輝題:遠公塔院四字于巖石,巖壁上林林總總皆是題詩留墨,風雨侵蝕后來龍去脈已然不可盡能辯識,卻感到文風雅韻書香浮動。</p> <p class="ql-block"> 出寺便被一排鋼管腳手架擋住視線,找不到下山的路徑,折返再向護院掃地香客詢問,得知穿越腳手架便是下山路徑,腳手架是為了修善摩崖石刻搭建。走進腳手架下,瞬間被崖洞內的摩崖石刻驚得目瞪口呆,仿佛誤入了書壇畫院。連綿不絕的洞天穹頂內外巖石上文山書海,榜書巨幅如天幡神符鑿印在懸崖端,斗方尺牘似匾牌楹聯鐫刻在峭壁上,有楷有行,有草有篆,四體皆備,異彩紛呈:楷書各家風格迥異,法度嚴謹,金鉤鐵劃,沉穩莊重,干凈利落;行書俊朗瀟灑,玉樹臨風,張馳有度,姿態萬千;篆書結體高古,溫潤和美,從容淡定,如百煉鋼,似繞指柔;草書筆走龍蛇,縱橫開合,收放自如,緩可感知“錐劃沙”,急能看到“屋漏痕”;竭盡“疏可走馬密不容針”之能事,盡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風范。歷朝歷代書家巨擘無不含情懷恨,借助筆墨文字抒胸臆、發憤慨,文彩飛揚;筆觸墨痕中可見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碑帖楹聯、摩崖刻石承載著幾千年文人墨客三觀宏志、沉浮積怨;時勢動蕩,世事變遷,筆墨隨時代揮灑,文風逐時代潮流,文字書寫間造就了超凡脫俗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p> <p class="ql-block"> 當下有人在書壇的前沿陣地借助展會和網絡平臺,展示標新立異的“畫舞”“吼書”“亂書”,攪得藝林風起塵揚,亂象叢生。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文痞”“網紅”的吸粉搏彩的舉指著實令人作嘔,筆下有字無形,心中有墨無知。所渭“亂書”就象老去的美女,“三寸金蓮”走不了山路,登不得高峰;歲月又侵蝕了皮囊,骨子里找不出納米美感,看似風韻猶存,回首一臉蒼桑,又怎能引起同頻共振的和聲!</p> <p class="ql-block"> 隨著數字時代的發展,昔日的文房四寶離開了千家萬戶,遍地躍過“農門”的學子已不知道書信為何物,更談不上舞文弄墨;即便是辦公室內行文布告,也已然用鍵盤敲敲打打形成文案,哪里會再有筆走龍蛇的土壤供古老的藝術濫觴。即便有小眾的人撿起筆墨紙硯翻開碑帖湊個高雅,輕易又如何從書林翰墨中窺見精髓要義;縱然有幾片鳳毛麟角悟出書法的真諦,要超越古人勢比登天;情急之下迷茫中另辟蹊徑捯飭個“亂書”“吼書”也就見怪不怪了。無怪乎有人武斷書法死了,書法家絕種了!</p> <p class="ql-block"> 去浮山摩崖前敬一柱禪香吧,祭奠一下古人的智慧,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或許我們會懷念失去的風骨文脈,看到前輩先人最高貴的真情流露,書法技藝可能會止步于此,但精神永存、魅力無限;象青銅器一樣走過時代,任你如何高仿都是贗品,無需為此焦慮,世上依舊可以聽到鐘鼎魚罄金聲玉振的清音!</p> <p class="ql-block"> 高山仰止“浮山”不浮,浮動的是一顆俗世焦躁不安的玲瓏凡心不知道如何安放!</p><p class="ql-block"> 2024.11.23</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陕县|
丽江市|
阳东县|
东明县|
利川市|
子长县|
抚松县|
车致|
宜阳县|
家居|
同德县|
海南省|
嘉黎县|
崇文区|
白山市|
怀来县|
辽阳县|
南京市|
宜丰县|
沙洋县|
绥宁县|
惠来县|
从江县|
石阡县|
内江市|
江安县|
潜江市|
仙桃市|
巴林左旗|
乌拉特前旗|
靖远县|
化隆|
巩留县|
安宁市|
福建省|
白山市|
洛川县|
政和县|
巴彦淖尔市|
定襄县|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