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0年11月,山東博物館新館開館,社會反響強烈,觀眾參觀熱情高漲,應廣大觀眾要求,省文物局決定開展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首先由文物專家學者,從山東博物館館藏的20萬件藏品中綜合全省文物情況和特色評選出30件文物精品,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觀眾和社會各界通過現場投票、報刊專版投票、網絡投票等多種形式進行投票,在為期一個月的評選活動中,共收到15萬余份選票。根據得票多少,又經過觀眾代表復選和專家終審二個環節,最終產生了魯國大玉璧、蛋殼黑陶杯等“十大鎮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紅陶獸形壺(2層6展廳)</p><p class="ql-block">這是一件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出土于泰安大汶口遺址。整體造型為獸形,使用紅陶材質,通體磨光,光潤亮澤。這件器物不僅展示了大汶口文化的創造力,還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中的珍品。獸形壺整體高21.6厘米,夾砂紅陶,通體磨光,遍施紅色陶衣,光潤亮澤。器型圓面聳耳,拱鼻,張口,耳穿小孔,四肢粗壯,短尾上翹,背裝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嘴可往外倒水,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積,四足立起可供加熱,使用方便。</p> <p class="ql-block">蛋殼黑陶高柄杯(2層6展廳)</p><p class="ql-block">山東新石器時代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也是典型龍山文化的重要標志。山東地區發現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完整器很少,除了國家博物館征調和山東大學所藏外,多數珍藏于山東博物館,成為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商代青銅亞醜鉞 (2層7展廳)</p><p class="ql-block">亞醜鉞呈巨斧型,青銅質地,長32.7厘米,刃寬34.5厘米,肩寬23.3厘米。鉞兩面紋飾相同,透雕一幅齜牙咧嘴的面孔,看起來像人臉,但是又有獸面的意思。彎鉤狀的眉毛,“王”字形鼻,環形雙眼外凸,橢圓形耳朵很可愛,最醒目的是張著大嘴,暴露出尖牙利齒,嘴角上撇。在耳朵下方、嘴巴兩側,各有一正一反的圖案銘文,為“亞醜”二字,另一面也有同樣的銘文,全器共有四處,亞醜鉞也因此得名。這件青銅巨鉞1965年出土于山東青州蘇埠屯商代遺址一座“亞”字形大墓中。</p> <p class="ql-block">西周頌簋(2層7展廳)</p><p class="ql-block">這件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于曲阜魯國故城出土,</span>高30.1厘米,口徑24.2厘米,重13.2千克,制作于西周晚期,為周宣王時器。隆蓋,頂有圈形把手,圓腹,圈足,圈足下有垂珥。口沿上下各飾一周竊曲紋,器腹與蓋的上部飾瓦紋,圈足飾垂鱗紋。頌簋的器身和蓋上均鑄有銘文,蓋器銘文相同,為對銘,均為15行150字,又重文兩字,記錄了“頌”受天子冊命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魯國大玉壁(2層7展廳)</p><p class="ql-block">這件魯國大玉璧外徑為32.8厘米、孔徑為11.6厘米、厚0.6-0.7厘米,是目前為止國內發現的戰國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料呈青碧色,玉質晶瑩溫潤,半透明,油脂光澤。大玉壁的圖案分為內、中、外三區,內層為合首雙身龍紋,其間以三道绹索紋相隔成三組;中間飾谷紋,外層為五組合首雙身龍紋,龍尾兩兩相交,形成二方連續,是戰國玉璧中的精品。1977年出土于曲阜魯國故城,一同出土的共有18塊玉璧,這是最大最精的一塊。</p> <p class="ql-block">商代甲骨文(2層7展廳)</p><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之上的文字,記錄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關內容。長期以來,山東博物館的甲骨收藏以其數量多、質量高而備受關注。</p> <p class="ql-block">銀雀山漢簡(2層8展廳)</p><p class="ql-block">《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于1972年出土于銀雀山漢墓,一號墓共整理出竹簡4942枚,分長短兩種,長簡占絕大部分,簡長27.6、寬0.5-0.9、厚0.1-0.2厘米,其長度相當于漢尺的一尺二寸;短簡長約18、寬0.5厘米,相當于漢尺八寸;另外發現少量木牘,長約23厘米,相當于漢尺一尺,所謂“尺牘”。 二號墓整理出竹簡32枚,簡長69、寬1、厚0.2厘米,長度相當于漢尺3尺。銀雀山漢簡出土不久就被選入“新中國三十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后來又陸續入選“新中國50年最有影響的考古成就”、“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等,2013年,《孫子兵法》竹簡入選了《國家人文歷史》雜志評選的“九大鎮國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東平漢墓壁畫(2層8展廳)</p><p class="ql-block">2007年在東平老物資局的改造過程中,發現和發掘了一批漢代墓葬,共計 18座,其中的3座(1號、12號、13號)彩色壁畫墓最為引人注目。其年代為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出土的彩色壁畫色彩艷麗,特點鮮明,內容題材豐富,尤其是1號墓的彩色壁畫,內容最為豐富,保存也最為完好。其所繪內容有紅日、三足烏、對飲圖、仕女圖、升仙導引圖、拜謁圖、武士圖、樂舞雜技以及方相氏驅疫儀式等。東平彩畫是山東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藝術水平最高的漢代壁畫,填補了山東地區漢代壁畫墓的空白,對于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生活習俗、中國繪畫史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明代魯荒王九旒冕(2層9展廳)</p><p class="ql-block">九旒冕是明朝的親王冕冠,據說是中國唯一存世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通高18厘米,長49.4厘米,寬30厘米。冕(miǎn)一般由冠武、綖板、旒、充耳等幾大部分組成。魯王朱檀的這件九旒(liú)冕的冠胎用細竹絲編制。上面的木板叫做綖板,前后懸掛著五彩玉珠,即九旒,為赤、白、綠、黃、黑五色玉石珠;板下有玉衡,衡兩端有系繩孔,下各懸一充耳,為青玉圓珠。</p> <p class="ql-block">清鄭變雙松圖軸(2層9展廳)</p><p class="ql-block">作于1758年,鄭板橋65歲時,正值鄭板橋創作鼎盛階段,書法繪畫俱佳,保存品相極好,是板橋難得一見的珍貴作品。畫心縱201厘米,橫101厘米。圖中雙松擎天,旁邊幾桿修竹,松下還有怪石蘭草,上方還有字數眾多的題記,記載了與此畫受主肅翁結交的情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连山|
屯留县|
扶风县|
奉化市|
富宁县|
健康|
许昌县|
新巴尔虎右旗|
凭祥市|
任丘市|
新干县|
南靖县|
南召县|
镇平县|
志丹县|
南部县|
岑巩县|
临沂市|
偃师市|
密云县|
昭通市|
大冶市|
大厂|
镶黄旗|
祁阳县|
柏乡县|
泾阳县|
洪泽县|
高阳县|
宜春市|
娄底市|
通许县|
桦甸市|
福贡县|
和田市|
磐石市|
伊通|
庄浪县|
宝应县|
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