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我的十一月讀書報告 (閆廣慧)

閑云野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魔手》:“一個人要達到足夠高的文明開化程度,才能呈現出這樣一種狀態——既老練又簡單的絕妙平衡,對嗎?我想我可以幫你,梅根,只需給你讀一百首翻譯過來的中文詩。” ( 英國 阿加莎.克里斯蒂 程星星譯 小說 新星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這是阿婆“馬普爾小姐系列”中的一篇比較平庸的作品。相對于機智幽默,又邏輯思維極度清晰的波洛偵探來說,老小姐馬普爾小姐性格略顯扁平,她手里破解的案件多是與生活瑣碎有關的家庭小案件,《魔手》就是非常典型的“馬普爾小姐案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魔手》中的兩條命案始于小鎮散發的語言惡毒的匿名信。作者把案件的線索隱藏在閑言碎語中。起初,筆者被誤導認為罪犯是最不可能的那一個,結果卻是用墨最少最不起眼的那個。馬普爾小姐的出場有點倉促,好像是作者寫到收筆前才想起讓她,讓她姍姍來遲,并像冒失造訪的客人,突兀而沒禮貌。另外這本小說的邏輯性不嚴謹,有漏洞。最后吐槽一下筆者手中這個中文版本。新星這般《魔手》錯別字和語法不通之處比比皆是暫且不論,就它腰斬了第七章,造成邏輯出現不可避免的混亂,就足夠讓人抓狂。而筆者手上還有臺版的華文出版社的譯本,筆者做了比較,感覺這兩本書呈現的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面孔。不知道讀者更應該相信誰的更接近原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一本供人消遣打發時間的書,本可以不必較真,但讀者可以將就著讀,譯者和出版社不應該不負起責任來是吧!這是起碼的職業態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阿嘉莎.克莉絲蒂小說選》(2 ):零零散散的幾個年輕人,有的茫然,有的無聊,還有的不開心。青春是人生最歡樂的時光,這種說法真可笑。青春,是生命中最脆弱的階段啊!(英國 阿加莎.克里斯蒂 林秋蘭等譯 小說集 華文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阿嘉莎.克莉絲蒂小說選》第二冊入選小說三本,《尼羅河上的慘案》、《魔手》和《黑麥奇案》。《尼羅河上的慘案》為“波洛系列”,另兩本是“馬普爾小姐系列”。這三本小說在阿婆的偵探小說系列里均屬于上乘之作。霜月蒼在他的閱讀攻略里都不吝贊美之詞,給出四到五分的高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尼羅河上的慘案》是名篇,被無數次改編成影視和戲劇,是阿婆的一張名片,也是偵探小說的巔峰之作。可是這個譯本有點兒早,如果選擇譯本還是推薦新星出版社的那版。《尼羅河上的慘案》是“旅途型偵探小說”的模板,此后的無數偵探小說家模仿致敬,均未接近《尼羅河上的慘案》的高度。這本小說運用了大量的筆墨做前戲鋪墊,(三百七十頁的小說足足做了二百頁的渲染)小說的高潮在最后三分之一的推理說案。應該說,這種小說很折磨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忍不住就想跳到最后一頁看兇手是誰。應當說阿婆非常會把握敘事節奏,冗長枯燥的慮情戲,就為石破天驚的拿一下。真得很刺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魔手》選讀的是新星版的那款,這里不做贅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黑麥奇案》是和《無人生還 》一樣的“童謠殺人案”類型的犯罪偵探小說。連環殺人案的第一案始于小說開頭,幾頁后書中的家族企業老板就“嘎”了。后發現是死于下毒。然后,警探展開調查,期間家族中的女傭又被人勒死,而且死者死相怪異---鼻子上夾了一只晾衣夾。馬普爾小姐的出場是在女傭被害之后,那個女傭是馬小姐過去雇傭過的女傭,處于個人感情,她插手此案。隨著馬普爾小姐的細心調察,真相最終浮出水面。小說最后馬普爾小姐接到女傭遲來信件那段真的能把心軟的人給看苦了。又是人的命就是天注定,無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無可慰籍》:世事難料,很多事都可能出岔子。( 英國 石黑一雄 郭國良 李楊譯 小說 上海譯文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616頁,密不透風的文字加持和超枯燥的逼逼叨文風,直接把人看。個人認為,這是一本超無聊超的失敗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筆者極不贊成為玩玩深沉而不好好說話的文學作品。作為一個作家可以選擇用任何方式、技巧和途徑來傳達你的思想、觀點和感情。然而前提是一定要真誠。文字是不會說謊和掩蓋真相的。讀過一個章節,筆者就感覺出的它的不對味兒來。石黑的《遠山淡影》也是運用了不可靠描述和兩條敘事線、時間線交錯呈現的寫作形式。但那本書很成功,之后的《莫失莫忘》、《長日將近》也極成功。但這本小說卻讓我看不到亮點。筆者認為就是缺少了講述者的真誠,過于迷戀形式上的花樣技巧,結果本末倒置。當然,這只代表個人觀點,喜歡石黑一雄的鐵粉們可能會有另種解讀,不影響大家對這本小說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我彌留之際》:活著就是為了長久的睡眠做準備。( 美國 福克納 張睿君譯 小說 安徽文藝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威廉.福克納在現代文學史中是被公認的與普魯斯特、喬伊斯、伍爾芙齊名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同時又和海明威并稱為美國二十世紀的文壇雙子星,是美國文學的地表人物。但是由于福克納技術流的文學風格偏于小眾,他在普羅大眾中的影響力遠遠低于他的實力。許多讀者因為他的小說晦澀凌亂的故事架構和飄忽無常態的文風造成的閱讀難度產生畏懼心理,而只得抱著尊重和疏離的態度。好在他不是靠點擊率過活的作家,養他的人是那些在他身上收益的作家們,尤其是之后因為收益而名聲大燥的著名作家。于是便有一批受此影響的文青或是裝,或是真的仰慕而成為他的擁躉。筆者過去是不太理解福克納的那類人的一個,后來也是受馬爾克斯的“蠱惑”而試讀了《喧嘩與騷動》,然后覺得對味兒,才又入手他的這本篇幅比較短,情節比較簡單的《我的彌留之際》。有過《喧嘩與騷動》的試水經驗,再閱讀《我的彌留之際》就明顯輕松自如了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福克納一生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15部長篇與絕大多數短篇的故事都發生在約克納帕塔法縣,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脈絡也是圍繞這個縣杰弗生鎮及其郊區的屬于不同社會階層的若干個家族的幾代人的故事展開的。《我的彌留之際》寫的是小鎮郊區本德倫一家七口人幾天內發生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是家中的妻子及母親雙重身份的安迪·本德倫。她在小說中的“主導戲”只有短短一節,就是小說中間穿插的有關她彌留之前的內心獨白。她是小學教員出身的農婦,應該是有寫文化和夢想的人。但她嫁給了 粗鄙、自私、吝嗇又愛自怨自艾的農民埃斯。在給他生下第一個兒子開什之后,她的自我意識覺醒,認為生活是苦悶、絕望和充滿痛苦的。為了聊以慰籍,她出軌了牧師并生下私生子特爾,然后為了平復內疚,又給丈夫一氣生了兩兒一女,即三子朱埃爾、女兒德威.特爾和小兒子瓦塔曼。經過幾十年生活的煎熬安迪終將撒手歸西。小說開篇安迪便是陷入神志不清中的將死之人。在她彌留之際,她要求丈夫埃斯在她死后將她的尸體運到杰弗生與娘家人葬在一起。但是,遷徙安葬的過程就像是唐三藏的取經之路,充滿坎坷和艱辛。而人性的丑陋和人情的冷漠在其路途中暴露無遺。小說使用意識流技巧,多視角敘述,象征隱喻雜糅其中,小說被分割成五十九個小章節,通過每個章節的主導人物的內心獨白寫出人物主觀的意向。這種把故事分割成無數碎片又作外科手術般的縫合之后,呈現給讀者的便是一個完整的但又充滿印象派和現代派畫風的小說。筆者個人認為這本經典小說對普通讀者來說更友好些,建議入手福克納可做敲門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鋼琴課》:海里全是蜢動的生物,比蝌蚪還小,密密匝匝、難以計數,一直排到弧形的地平線。再靠近一些,他發現了其中一個,看著他從擁擠的人群中游過,與兄弟超妹們推推搡搡,穿過平滑的粉紅色通道,其他人精疲力竭,他卻一路領先。最后,他獨自來到一個圓盤跟前,那圓盤恢弘壯麗像太陽一樣,按順時針方向緩緩旋轉著,平靜、充滿智慧,漠然地等待著。如果不是他,就會是別人。他穿過血紅色的厚厚簾幕,進了圓盤,先從遠處傳來一聲嚎叫,接著是一張哭泣著的嬰兒的臉龐,如同紅日乍現。( 英國 伊恩.麥克尤恩 周小進譯 小說 上海譯文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23年,七十六歲的英國國寶級作家伊恩.麥克尤恩推出了他的新作《鋼琴課》,再次轟動文壇。這也許是老伊恩最后的“生命之書,因此,作為他的粉絲,筆者也是第一時間入手了他的這部作品,并一氣讀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鋼琴課》是麥克尤恩小說創作生涯的一個大總結。書中包含了他不同時期小說創作的各種元素。小說開頭是主人公羅蘭的一段童年回憶,他被她的女鋼琴教師性誘失去了童貞。正當我們覺得小說向大尺度的禁忌倫理小說發展時,筆鋒一轉,寫他的作家妻子阿麗莎離奇失蹤。這又像他的懸疑小說,然后,他又寫二戰、古巴核危機、柏林墻的倒塌、英國脫歐以及新冠疫情。這又像是政治小說。最后他寫了一個大情懷,把人情、歷史、人性、婚姻、價值觀盡收其中。這部小說很龐雜,也很有料。麥克尤恩把控敘事節奏的能力是一流的,無論是多少條敘事線都能寫得繁復而清晰,讓人讀了大呼過癮。這部小說在其創作序列中算不上最好,但絕對是最耐讀的一部,值得重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6,《金翅雀》:他一直害怕眼前這一幕會發生,甚至超過對于死亡的恐懼。死亡不過是失去自我,重新回歸到自我以外的周遭事物中去。而他現在是失去了周遭的一切,剩下的只有自我。( 美國 唐娜.塔特 李天奇 唐江譯 小說 人民文學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提到美國的普利策獎,讓更多人想到的是聞名天下的“普利策新聞攝影獎”。而在這有著一百零七年歷史(初設于1917年)的古老獎項的不斷時間推衍中,該獎從美國新聞及攝影中破圈,先后又衍生了兩大類(新聞獎和創作獎)的二十三個小項獎。這其中就包括了“普利策小說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普利策小說獎”于其他類型的普利策獎有著一個相同的評選的硬性指標,那就是入圍作品必須是有著美國國籍的小說家,而且必須是反映美國現實生活的優秀小說作品。不得不說,美國真是很自戀的國家,他們樂于關起門來自嗨的心態有悖于一向標榜容納百川的大國胸襟。而無獨有偶,美國另個有名的文學獎“美國國家圖書獎”也是把美國標簽作為鐵規嚴律寫進游戲規則中,誓要樹立和世界打擂臺的態勢。而“普利策小說獎”還有一個特征就是獲獎小說均是走的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兼容的文風,也就是說既要銷量也要口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金翅雀》是2014年“普利策小說獎”的獲獎作品。小說作者是美國的著名女性小說家唐納.塔特。這位以精益求精的作家作品并不多,入行以來她以每十多年才完成一本作品的速度,先后只寫了三部小說,而《金翅雀》是她的第三部小說,同時也是奠定她美國文學界地位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金翅雀》是部個人成長小說,寫了一個美國現實中充滿傳奇的故事。十三歲的男孩西奧與母親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參觀畫展的時候,發生炸彈襲擊,母親當場被炸死,西奧則僥幸活下來,并拿走了廢墟里的一副名畫《金翅雀》。此后,他陷入到了喪母的痛苦和自責中。由于父親早已遺棄他們母子,西奧淪為孤兒,只能暫時寄住在有錢的同學家。陌生的環境令他不知所措,嶄新的人際關系令他倍感挫折。后來父親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把他從大都市紐約帶到了鳥不拉屎的拉斯維加斯。在這里他結識了影響他一生的損友鮑里斯。與此同時,癮君子兼賭徒酒鬼的父親也暴露本性。他對西奧絲毫沒有父愛,在他眼里,兒子不過是他騙取教育基金的工具。還好很快西奧的父親因醉駕出車禍而死,他才得以從返紐約,并和老友霍比合伙開了一家古董家具店而發了財。期間,無論西奧走到哪兒,那副《金翅雀》都藏在他身邊,直到后來童年玩伴鮑里斯再次出現,他才發現那副畫早就被鮑里斯掉包,并落入黑幫手里。后邊圍繞營救《金翅雀》展開,故事情節也走向狗血的槍戰、毒品和謀人。小說最后以大團圓結束略顯俗套平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這本小說非常好讀,整體質量不錯,可以說是部故事非常簡單,且扣人心弦的作品。小說中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美國社會狀況。糟糕的原生家庭,混亂的教育體制,以及青少年嗑藥嗜酒等社會問題寫得真實而觸目驚心。這部小說體積龐大,足足近七百頁的體量讓讀者望而生畏。筆者花了一周時間也是走馬觀花粗粗讀過,完了有種如釋重負之感。如果吐槽這本書,就是文字過于繁瑣情節過于拖沓,如果能去掉不必要的絮叨無用的章節閱讀體驗會更好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7,《素食者》:她就會像一座死氣沉沉的孤墳。即使走在充溢著音樂和情侶的街道,她也始終覺得那個深不見底的傷口正在張著大嘴要把自己吞噬掉。她拖著汗流浹背的身體,穿過人潮擁擠的街道。 悶熱的夏天早晚開始轉涼了。經常連續數日不回家的他,在某天凌晨跟做賊似的抱住了她,但她推開了他。 “我累了,真的很累。” 但他低聲說: “你就忍一下。” 她記得那時發生的一切。她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下聽到過無數次這樣的話,所以她覺得只要熬過那一刻,就能換回幾日的寧靜,而且假裝昏睡可以抹去痛苦與恥辱。一覺醒來,吃早餐的時候,她總是冒出想用筷子戳自己眼睛的沖動,或是把茶壺里的開水澆在自己的頭頂。( 韓國 韓江 胡婌簡譯 小說 四川文藝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韓江獲諾獎,這個結果即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其實之前早有傳聞,今年的諾獎會給一個亞裔作家。正當人們猜測此次會是陪跑老將村上春樹最終圓夢,還是賠率榜狀元殘雪眾望所歸的時候,瑞典文學院卻把獎給了韓國的七零后女作家韓江。這個結果引起國際文學評論界的普遍質疑。按理說,作為世界文學最有影響力的諾貝爾文學獎,通常會首要考慮把獎頒給德高望重,已經奠定文學大佬地位的老作家,以避免像去年永遠錯失米蘭昆德拉那樣的遺憾再次發生。或者是選一個特別冷門,小眾的“技術流”作家。韓江是第一位七零后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創作生涯正處旺盛期且文學風格尚未定型,瑞典文學院急于推出新人,這里邊有韓國文學翻譯院的“韓國文學出海”計劃的功勞。自214年以來,由于韓國文學院的作為,韓國文化全球化成效顯著,韓國作家從中自然受益匪淺。2016年5月,韓江憑借第一部被譯為英文的長篇小說《素食者》,擊敗諾獎兩大得主帕慕克、大江健三郎,以及全球暢銷百萬冊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奪得布克國際文學獎,成為該獎項歷史上第一位亞洲作家。這也給今年她諾獎折桂埋下伏筆。當然,除了外界的推力,個人努力與作品過硬也是必不可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隨著“韓江熱”的褪去,筆者重讀《素食者》。這本小說只十二萬字,體積不大,二個半小時即翻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這是一本非常好讀的小說。故事流暢不復雜,語言清晰明了,情緒飽滿,悲涼與窒息的絕望直抵人心。在故事結構上,作者通過三個獨立的故事章節,把小說拼合為一個小長篇。小說第一章的素食者,以兩個敘述線展開。一個是丈夫的視覺為主線,另一個以妻子的內心獨白為復線。這兩條線平行不交際,最終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妻子做了一個噩夢,醒來把冰箱里存儲的肉食裝進垃圾袋丟掉,從此成為一個素食者再不吃肉。在丈夫眼中,這是件荒唐事,他既感到不解,也沒興趣探究妻子心聲。回到娘家,她的怪癖更是為至親們所不容,覺得她背拗丈夫意愿是不守婦道,對不起丈夫。為了說服她吃肉,父母姐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后施行家暴也沒有改變她的決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這節中,造成妻子素食的原因是那個充滿血腥的噩夢。而那夢有滋生于童年她經歷的一件虐殺分食家狗的事件。那個陰影伴隨她整個童年,直到化作夢最后爆發為“精神疾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第二節《胎記》中她的病疾頑固,丈夫與她離婚,父母也基本斷了與她的來往。這時唯一“惦記”她的是姐夫。姐夫是一個搞人體繪和攝影的藝術家,同時她又是一個趁人之危性侵小姨子的渣男。藝術不過是他實施不軌的遮丑布,最后為了他那點欲念毀了自己的家庭,也使小姨子進入更迷幻癲狂的狀態。在第一節中她拒絕吃肉,第二節中她沉醉花與色彩的美,敘述者是姐夫,第三節《樹火》里,她在姐姐的眼里活成了植物。這本書隱喻和批評的是女性的獨立人格的被壓制和東方道德倫理觀對人性的戕害。書中意象部分和魯迅的《狂人日記》與卡夫卡的《變形記》并無特別。所以,一部好的小說絕非好的沒有根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8,《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我們不會停止閱讀,即使每本書總有讀完的時候,如同我們不會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來臨。( 智利 波拉尼奧 趙德明譯 小說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拉美在二十世紀之前原是一片文學的荒蕪之地,直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平地起驚雷,拉丁美洲文學優秀作品突然井噴似涌現,給世界一個措手不及。在接下來的四十年里拉美文學在以馬爾克斯、略薩、富恩特斯、科塔薩爾四大“拉美文學大爆炸”主將的接連轟炸下,徹底接管了霸主地位。隨著馬爾克斯、略薩、阿斯圖里亞斯、魯爾福、卡彭鐵爾和克塔薩爾等的離去,以及略薩的退隱江湖,拉美文學短暫的勢弱,但沒多久,波拉尼奧和薩曼塔·施維伯林等新銳繼承前輩衣缽再次攪動世界文壇。這股拉美狂飆還能刮多久,全看后繼者還有多少能力發揮出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波拉尼奧是拉美當仁不讓的繼“拉美文學大爆炸”之后的領軍人物。這位智利的天才四十歲后才開始寫小說,五十歲就爆肝而亡。。在他只有十年不到的寫作生涯中,作品數量驚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而且百萬字的《2666》更是大部頭里的經典。波拉尼奧除了作品量大,更是質量有保證的優秀模范。他不僅擅長巨制寫作,短篇小說也是一流水準。筆者之前讀過他的《重返黑夜》為其做元化的全能嘆為觀止。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則是另種風格的展現。這是由十四篇短篇串聯成的即可看著一部完整長篇的小說。這十四篇小說的整體風格偏于寫實,色彩偏暗,有種濃濃的“喪”與“頹廢的情緒在里邊。因為筆者最近眼疾,不能長久閱讀,閱讀時間被切割的零碎,因此影響到閱讀的質量。這本小說有幾篇沒有看懂,但絕不無聊空洞,大概是自己閱讀理解能力太差的緣故。而有幾篇卻印象深刻,比如《圣西尼》、《安妮.穆爾的生平》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都是非常出動人心的好小說。波拉尼奧是個真誠的小說家,在他的小說中能真實感受到他內心的掙扎痛苦和憤懣。一部好的書便是通過文字把讀者與作者聯系在一起,當讀者能隨著作者文字的情緒起伏達到共鳴的時候,那就是作品最高的價值。</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9,《在切瑟爾海灘上》:他轉過身,從她身邊走開,朝海岸線走去,走了幾步以后又回來,臉面也顧不得了,兇巴巴地在砂石道上一陣猛踢,揚起一片細石子兒,看上去煙霧騰騰的,有些細石子兒落到她的腳邊。他這一怒,把她的火氣也激起來了,她一下子就覺得,她已經明白他們倆的問題在哪里了:他們倆都太講禮貌了,太拘泥了,太膽怯了,他們踮起腳尖,竊竊私語,拖拖拉拉,唯唯諾諾,在對方身邊兜圈子。他們簡直談不上互相了解,而且根本做不到,因為那種友善的近乎沉默的氛圍像一條毯子,窒息了他們的差別,既蒙住了他們的雙眼,又捆住了他們的手腳。他們本來一直害怕會有不同意見,現在他這么一發火,她倒解脫了。她想傷害他,想懲罰他,好讓她和他劃清界限。她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一種多么陌生的沖動啊,渴望在摧毀中獲得快感,她根本抗拒不了。( 英國 伊恩.麥克尤恩 黃昱寧譯 小說 上海譯文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激發我重讀《在切瑟爾海灘上》的原因是剛剛看過的一部同名改編的電影。編劇是麥克尤恩老爺子。這部片子偏文藝,觀感略顯沉悶,但隨著劇情的深入,心情越下沉,仿佛調入一個無底的深淵里。這是男女主的感覺也是觀者的體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麥克尤恩這本小說就像一場兩個人的獨幕話劇,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和大尺度的刺激感官,整部小說就靠兩個主角大量的內心獨白和密集的對白推進。這很考驗作者功底,但凡文字掌控力差一點就可能全面撲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新婚之夜是個坎兒。沒錯,說的就是床上性事。如果,第一夜不和諧很可能這個陰影會波及到以后婚姻的質量。中國是個很含蓄的民族,我們說,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巧合的很第三句說的也是這事。愛德華和弗洛倫斯在熱戀中時從沒考慮如何處子之身應對婚床上的尷尬。情到濃時,愛德華觸碰到新娘的身體,遲疑和猶疑然后他征求新娘的意見:“介意我脫下你的鞋子嗎?新娘被強硬拉回到現實。”當然,不。“然后新郎繼續。稍時他又問新娘:”我給你脫下絲襪吧。“新娘勉強笑笑:“還是我自己來吧”。然后,新娘看著新郎自顧自的一件件把自己的西服、領帶、襯衣一件件脫下,然后仔細地放在床頭的椅子上,自己卻不知所錯。突然一股惱怒從心頭升起,她從屋里跳起來逃走把不解風情的新婚丈夫丟在了海灘酒店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如果你被上述的講述那么就被騙了。其實,愛德華只是生澀對性沒有經驗而已。真正對性排斥心生恐懼的是弗洛倫斯。小說沒有交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對性的恐懼和厭惡,她是真正的愛著愛德華,只是她的愛是精神之愛,是架空在上的羅曼蒂克愛情。為了保持這種純粹的精神之愛,弗洛倫斯甚至提出愛德華可以招別的女人發生肉體關系,一次來留住愛情和維持婚姻。而愛德華覺得她是對自己感情的侮辱,是一種卑鄙的想法。于是在兩人互不妥協下負氣解除了只存在了六個小時的婚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愛德華和弗洛倫斯的婚姻之花瞬間開放后即枯萎凋謝。這多像是曇花雖然花期不久卻依舊怒放過,最終兩人雖然心中存有遺憾卻無悔。遺憾是他們那是太年輕,缺少給對方一次的機會。無悔是在這段短暫的失敗婚姻讓他們懂得了愛需要耐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0,《雪國》:她(葉子)的眼睛與燈光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余暉里飛舞的夜光蟲。( 日本 川端康成 葉渭渠譯 小說 南海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雪國》是川端文學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同時代表了他信奉的唯美主義寫作的成熟之作。小說講述了一段一男兩女之間微妙的情感糾葛。舞蹈藝術研究家島村三次住宿在雪國的溫泉旅館,與當地一位名叫駒子的藝伎和 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葉子結識。小說是從島村第二次來雪國開始的,也是這次他在火車上第一次見到葉子,并被她的清純美麗所打動。盡管他已是已婚人士卻和駒子保持著肉體和和葉子精神上的關系。但好運不長久,在他們短暫的交往過后,小說就在葉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終。小說最后結尾寫道:“待島村站穩腳跟,抬眼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像他的心坎傾瀉下來”。這也是島村如夢如幻般的虛無信仰的崩塌,代表了川端康成物哀思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日本文學有個巨大的分支,都在情調和宣揚物人合一,萬物皆虛無無常的思想。這種大和民族極端的悲觀頹喪情緒在作家的筆下被描繪為一種唯美。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黛玉葬花一節就是日本作家推崇和效仿的最高境界。而其實這種很喪的華麗包裹下隱藏的是骨子里皆是消極的厭世情緒,難怪日本至今也是自殺率最高的國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拋去政治和社會意義不談,單看川端的文字絕對是最有日本古典文學的絕美和西方意識流現代寫法相互交融的完美體現。我們可以把雪國》當作藝術品來鑒賞但不提倡入戲太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星推薦:《我彌留之際》 《鋼琴課》 《在切瑟爾海灘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值得一讀:《阿嘉莎.克莉絲蒂小說選》(2 ) 《素食者》 《金翅雀》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雪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打發時間:《魔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不推薦:《無可慰籍》</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都昌县| 乌鲁木齐县| 邛崃市| 商河县| 文成县| 仁布县| 崇左市| 巴楚县| 英吉沙县| 湾仔区| 寻乌县| 图片| 民权县| 苏尼特右旗| 秦安县| 石城县| 祁连县| 滁州市| 永寿县| 买车| 张家界市| 资兴市| 呈贡县| 名山县| 临海市| 博罗县| 德江县| 衡水市| 乐都县| 灵山县| 金湖县| 昌都县| 香河县| 山西省| 康定县| 兰坪| 遂宁市| 宁明县| 孟津县|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