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離開閩南山區,向東直奔海邊的白塘灣。白塘灣在漳州龍海區隆教畬族鄉白塘村,北與廈門相望,東瀕臺灣海峽。這里是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北部,南部在漳浦縣海濱。我們是沖著白塘灣海底的古火山口和“海底兵馬俑”來的。大概到這里的旅客都有同一目的,所以酒店前臺發給我們一張最佳觀賞時間表。</p> <p class="ql-block">景區精華在潮間帶上,只有低潮時露出海面,成為最佳觀賞時段。海潮是海水受日月引潮力作用造成的,其中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陽的一倍多,所以觀賞時間表日期用的是農歷。海潮(潮汐)因出現周期不同分為三類:全日潮(一天一次高潮一次低潮,如北部灣),半日潮(一天兩次高潮兩次低潮,如渤海、黃海、東海),混合潮(一月內有些日期為全日潮,另一些日期為半日潮,南海大多是這樣)。這里連同臺灣海峽的海潮為半日潮,今天農歷12日,最佳觀賞時間是下午3點半和明天凌晨3點半。</p> <p class="ql-block">早上在酒店里就聽到漲潮的轟鳴(上圖賀巍攝影),到海邊(下圖賀巍攝影)果然“濤如連山噴雪來”,“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酒店擺渡車把我們送到白塘灣旅游區(3A景區)(下圖上賀巍攝影),這里有溫泉別墅,海濱浴場等等。</p> <p class="ql-block">旅游區展示中心有個畬族文化展廳。全國畬族人口只74萬多,90%居住在閩浙兩省山區。自稱“山哈”或“山達”山里的客人之意,認為廣東潮州鳳凰山是其發祥地。南宋末的史書開始出現“畬民”族稱,到清代多半漢化為潮汕人和客家人的一部分。畬語接近客家方言,用漢字。 </p> <p class="ql-block">他們崇尚黑藍兩色。著裝,女(上圖)穿麻布衣右開襟,領口袖口襟均鑲彩色花邊,系一尺多寬圍裙,腰束寬腰帶長過1m,打綁腿。男(下圖)穿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無腰棉套褲。老人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畬族服飾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但現在只少數老年女性平時穿民族傳統服裝,大多與當地漢族穿著一樣。</p> <p class="ql-block">走出旅游區就是火山地質公園。快下午3點,我們進地質公園,自駕公園電瓶車開到牛頭山,即古火山口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公園這條五彩大道兩旁,開滿鮮花,有時花叢中會有一兩只恐龍出來,令人驚喜。讓人夢回史前,眼見恐龍滅絕,遍地水火碰撞,空中熾熱的煙塵消散,地上留下崢嶸的熔巖。</p> <p class="ql-block">我們站在牛頭山半山觀景臺上俯視,發現牛頭山臨海一面呈圈椅狀,開口向著臺灣海峽(下圖上賀巍攝影)。扶手靠背是玄武巖圍成的。縱剖面為喇叭形,從顏色看是火山多次噴發形成的“坐椅”。</p> <p class="ql-block">向海邊看去,(賀巍攝影)下圖左側橢圓形(包含部分海水在內)是完整的古火山口底部,深3m。眼前所見玄武巖都是古火山在地質歷史第三紀噴發以來在中新世中晚期最后三次巖漿噴出形成的。火山口底部的灰黑色含角礫粗玄武巖是最后的噴發物,那是距今2460萬年的事了。圖正中那塊平坦的石壩,當年是水平的熔巖湖面。古火山口周圍還有噴氣孔,西瓜皮狀、流紋狀和枕狀節理玄武巖,可惜我沒朝火山口走,顧了“兵馬俑”,失了“西瓜皮”。</p> <p class="ql-block">“海底兵馬俑”是火山口外潮間帶的深灰色柱狀節理玄武巖,是最后三次中的第二次噴發的產物。其規模遠超末次。</p> <p class="ql-block">這些黑色玄武巖柱頂端為六邊或五邊形,長約60~70cm,粗30~60cm。總數達兩萬多根。它們像匍匐的勇士剛從海里抬起頭來,都注視著海面,全身濕漉漉的,難怪把它們叫作“海底兵馬俑”(賀巍攝影)。</p> <p class="ql-block">這大塊玄武巖被稱為“海上王冠”。那是兵馬俑的統帥佩戴的高大峨冠,大潮時王冠上部也會露出水面,成為海底兵馬俑位置的地標,似乎也是御駕親征的君王為千軍萬馬作表率。啊,不會是科幻作家筆下人類史前文明的遺物吧?</p> <p class="ql-block">其實這些玄武巖柱狀節理,是火山噴出的玄武巖漿,表面逐漸冷卻凝固,形成排列均勻的收縮中心,冷凝的巖漿表面出現與收縮中心垂直的多邊形裂隙,巖漿冷凝由表層向深層發展,多邊形裂隙也隨之向深層發育,這樣流淌的玄武巖漿最終冷凝成為一根根的玄武巖柱。</p> <p class="ql-block">玄武巖柱多為直立狀,如下圖上,我2017年8月在騰沖黑魚河邊所見的那樣。而這些傾斜的比較少見,它傾斜與巖漿流經的地面坡度和冷凝后地殼運動等有關(下圖下賀巍攝影)。</p> <p class="ql-block">返回時我沿海邊踩著玄武巖柱狀節理,它們棱角分明又傾斜,很不好走,要加倍小心。再前面柱狀節理突然消失,變成大片黑色玄武巖礫石灘。我恍然大悟,這是牛頭山古火山最后三次噴發的第一次噴發的玄武巖柱被潮汐和海浪侵蝕崩解,磨去了棱角。這說明最后三次一次比一次規模小,最終灰飛煙滅了。</p> <p class="ql-block">回頭看看遠處牛頭山全貌,它山腳下的火山口和玄武巖,被學者專家稱為罕見的古火山博物館,也是世界保存最完好的海底火山之一。那么它原本就在海底嗎?不。由于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下,造成臺灣海峽兩岸亞歐板塊邊緣形成裂陷,巖漿沿裂隙噴出形成福建沿海陸地上的火山。到第四紀最后一次冰期(距今約2.6萬年)開始海平面比現在低20m,火山都在陸地上。距今約8千年冰期結束,海面才上升至現在的位置。“滄海桑田”是地殼運動的必然,但一個人的生命周期是很難見到大地滄桑之變的。</p> <p class="ql-block">離開白塘灣,車開上廈漳大橋,向身后的漳州揮手告別,邁進廈門的門檻,心里喊一聲,廈門我來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都市|
徐州市|
扎兰屯市|
微山县|
南通市|
玉龙|
全南县|
潮安县|
柳州市|
兴宁市|
娱乐|
伽师县|
平凉市|
清镇市|
保亭|
昭苏县|
格尔木市|
吴旗县|
钦州市|
商水县|
邳州市|
镇安县|
微山县|
北川|
汉寿县|
张家港市|
阿坝|
莒南县|
额尔古纳市|
汾西县|
莲花县|
河北区|
东安县|
肃南|
兴安县|
涿州市|
万山特区|
登封市|
凤冈县|
满城县|
清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