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是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也是一位享譽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他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處義學,教育了無數窮家子弟,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譽為“千古奇丐”。 武訓(1838—1896) 堂邑縣武莊(今屬冠縣柳林鎮)人。清末以“行乞興學”聞名于世。出生貧苦農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訓”是清廷嘉獎他時的賜名。<div><br>在武訓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無奈之下,武訓的母親便帶著年幼的他開始了乞討生活。對于當時的武訓來說,生活就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希望每天可以討到食物,讓自己和母親能夠活下來,不至于餓死。<div><br>隨著慢慢的長大,武訓開始對讀書產生了興趣,心里十分的羨慕學堂的孩子,不過讀書這件事情對于武訓而言實在太過遙遠,眼下就連填飽肚子都是一件難事。教書先生看到這個穿著破爛的他直接把他攆了出去,武訓的讀書夢也就此碎了。</div><div><br>因為武訓是個文盲,后來打工時遭到地主舉人的欺負,不但沒給三年的工錢還被毒打一頓,武訓知道自己之所以會遭到這樣的待遇,就是因為自己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導致的。于是痛定思痛,武訓決定要興學,幫助像自己一樣的沒有讀過書的人,讓他們可以讀上書,不再受到不公的待遇。</div></div> 從1859年開始,不滿21的武訓就開始通過乞討的方式,去籌集錢財用來修建學堂。<div><br>他手上拿著銅勺,肩上背著布袋,穿著他那破破爛爛的衣服,武訓就開始踏上了他的乞討之路。雖然日子很苦,但是武訓覺得很快樂,因為有著一個偉大的目標,讓武訓始終有一股信念支撐著他。<div><br>他足跡遍布了魯冀豫等地,就將錢存起來,只用及其少的一部分錢來買食物,讓自己不至于餓死,如果討到了食物,那么武訓就將較好的那些食物想辦法賣掉換成錢存起來,自己則吃那些粗劣的食物,比如發霉的包子、爛掉的菜根等等,此時,他就會唱到:“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如果是衣服之類的雜物,武訓同樣也是將它們賣掉,換成錢存起來。<br><br>幾年下來,武訓發現這種乞討方式太慢了,為了能盡快完成他的夢想,武訓決定要改變方式,不過還是乞討,只是不再單一的討錢,而是通過賣藝和苦力來乞討。</div></div> 他專門找那些別人都不愿意做的苦活和累活來做,每次干活的時候,他還是像平常乞討那樣,根據當時場景改編他的小調,然后唱出來給人們聽。<br><br>給人推磨拉碾時,他就學著牲口的叫聲唱著:“又當騾子又當牛,修個義學不犯愁”,邊績麻時,他就唱道:“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反正什么活他都做,只要能拿到錢,武訓都會搶著來。如果沒有活的時候,武訓還是繼續在街上乞討。<br><br>但僅僅靠著苦力賺來的錢,武訓覺得還是太少了,于是武訓之后每次上街乞討的時候,他都是表演各種雜技,越難越好,這樣大家看的開心,才會多給他一些錢。他表演胸口碎大石、大刀刺身、蝎子地上爬,還給人當馬騎,甚至會吞石頭、吃蛇蟲。百姓們知道他是為了修義學院,所以有錢的人會給他點錢,沒錢的人也會給他捧個場。<br><br>經過多年的辛苦,武訓總算存了一筆錢,但是武訓四海為家,居無定所,所以這些錢需要找個地方保管起來。于是武訓就合計著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戶人家,先把這些錢放在他那里,經過多方打聽,武訓得知縣里面有一個名叫楊樹坊的舉人,他為人不錯,值得信任,武訓便來到楊舉人家中求見。<br><br>起初,看到一個乞丐在門口求見,楊舉人并沒有同意讓武訓進門。無奈之下,武訓在門口跪了下來,而且一跪就整整兩天,這個行為感動了楊舉人。楊舉人同意了見武訓,了解事情之后,楊舉人對于武訓的行為及其稱贊,不僅同意了要幫武訓保管這筆錢,自己還掏出一筆錢用來給武訓修義學院。 1868年,此時武訓已經30歲了,這也是他乞討的第9年。武訓做了一個決定,他將自己的這些年存下來的錢,總計210吊,用來買田收租,他自己還唱道“我積錢,我買田,修個義學為貧寒”。之后武訓乞討干活攢下的錢,他全部用來買田,同時這些田還可以為他創造收益,用來獲得更多的錢財。<br><br>終于在多年的努力之下,武訓靠著乞討已經買下了230畝田,攢下的錢也有3800多吊,這筆數目在當時可不小了,此時的武訓已經49歲了。但是武訓哪怕自己已經有這些錢了,他依然過著乞丐的生活。當年幫助他的楊舉人曾對武訓說過。<br><br>認為他應該給自己找個家,再娶個老婆,生個孩子,但武訓卻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div><br>1888年,50歲的武訓認為時機已經到了,他拿整個青春去奮斗的事情,可以在今年實現了。武訓花費4000吊,在自己的老家堂邑縣修建了第一所義學,并給它取名為“崇賢義塾”。這間學院可是武訓乞討了整整30年才建起來的,這些年間,武訓吃盡苦頭,四處漂泊,但武訓還是靠著自己的信念堅持到了這一刻,為的就是讓那些貧苦人家交不起學費的孩子能夠免費讀上書,將來不被別人欺負。<br><br>義學院已經建好了,接下來就是老師的問題,武訓親自來到當地有名的先生家中,跪求他們幫助這些窮人家的孩子,然后再一家一家的到貧苦人家跪求他們讓自己的孩子讀書。<br><br>在第一年,武訓就幫助了大約50名貧苦家庭的孩子讀上書,孩子的學費,學堂的經營費用全部都是從武訓所買的學田中支出。開學第一天的時候,武訓還會先拜見老師,然后拜見學生,這種習慣武訓堅持了很多年,表達了他對于知識的尊敬。<br><br>每當學堂要擺宴席招待老師時,武訓都會邀請當地的名人一起,按理來說,武訓作為這所義學的創辦人,應該和大家一同入席,但武訓卻選擇自己一人站在門外。<br><br>看著大家吃,并且他還會為老師磕頭上菜,等到所有人都吃完離席后,武訓才會上桌去吃殘羹剩菜。<br><br>教書的事情,武訓也沒少操心,他經常會來到學堂看看這些老師和學生的情況,如果他看到認真教課的老師,在下課后,武訓會專門前去感謝,如果看到不認真教課的老師,武訓會跪求老師不要再如此了。<br><br>甚至有一次,武訓發現因為老師的疏忽,學生們在課堂上打打鬧鬧,武訓不愿意責怪老師,便當著老師的面跪了下來,他說,老師犯了錯,學生不認真,這些錯誤都讓他一個人來承擔,老師見到武訓如此行為,頓時十分愧疚,之后也就會認真的對待上課一事了。</div> 1890年,52歲的武訓修建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58歲的武訓修建了第三所義學,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所義學,取名為“御史巷義塾”,也就是如今的臨清武訓實驗小學。<br><br>武訓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興建義學中,他終身未娶,不管別人怎么勸他,他都覺得如果有了家室,他就會分心,就不能全心全意的做這件事了。山東巡撫張曜聽聞武訓的事跡,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光緒皇帝認為武訓是個大善人,便賜了一塊樂善好施的牌匾給他,并賞黃馬褂。<br><br>令人遺憾的是,1896年,在武訓完成了第三所義學之后,因積勞成疾,武訓累倒在了他熱愛的學堂之上。4月23日,當時武訓拖著病重的身體來到義學,他安靜的坐在一邊,聽著學生們朗誦的聲音,就這樣面帶微笑地離開了這個世界。<br><br> 一個普通的乞丐,用一生的時間,修建了三所義學,武訓的事跡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他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武訓逝世之后,遵照他的遺囑,他被安葬于他所修建的第一所義學旁邊,而在他出殯之日,十里八村近萬名百姓自發的走上街頭為武訓送殯,百姓眼含淚水,哭聲一片。<div><br>朝廷為了紀念這位千古奇丐,還特意修建了武訓祠,為的就是讓后人可以銘記武訓的功績。武訓也被譽為教育之楷模,他的精神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被推崇備至。</div> 《武訓傳》是由孫瑜執導,趙丹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武訓“行乞興學”的感人故事。1950年由昆侖影業公司出品。該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訓的生平事跡為內容的傳記影片。《武訓傳》從1948年夏天開始由中國制片廠籌攝,解放后又經原編導者修改,于1950年10月由昆侖影業公司完成。影片以細膩的敘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訓的苦難生活和他從青年時代起由“行乞興學”而終于獲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譽的一生經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通市|
永安市|
尼勒克县|
湛江市|
时尚|
新竹县|
旬阳县|
隆昌县|
克山县|
泸水县|
女性|
大姚县|
焉耆|
张北县|
洪江市|
定西市|
岱山县|
镇安县|
略阳县|
固始县|
水城县|
清原|
卓尼县|
渭源县|
云安县|
万源市|
剑川县|
文登市|
江陵县|
六安市|
抚顺县|
皋兰县|
秭归县|
东海县|
额敏县|
贵州省|
丽江市|
华安县|
通化县|
拉萨市|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