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4下午,參觀游覽了永樂宮之后,我和文京就去參觀游覽廣仁王廟。(廣仁王廟在永樂宮北面兩公里)<br>?? 參觀游覽廣仁王廟的重點就是主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廣仁王廟簡介</b></h1><div> 中國現存三座唐代木結構建筑,排名第一的是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第二名就是廣仁王廟,建于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廣仁王廟很小很小,真正的古建只有一間主殿,和一座年代稍淺的戲臺。<br> 廣仁王廟,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城北3公里的?中龍泉村北端高阜之上,因廟內供奉水神“廣仁王”,故名“廣仁王廟”,又因廟前原有五龍泉水涌出,故又稱“五龍廟”,是我國現存三座唐代木結構建筑之一,廟后有古魏城北城墻,后襯中條山,環境幽雅。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div><div> 廣仁王廟坐北朝南,院內中軸線上建有戲臺、正殿。正殿建于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道廟建筑。大殿的開間、梁架、斗拱等仍為唐代原制,甚為可貴。戲臺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宜屬重要文物。</div><div> 廣仁王廟歷經千年,經過數次修整。2013年6月,由國家文物局投資,對廣仁王廟建筑主體(戲臺和大殿)進行了落架大修,并于2015年1月竣工落成。2015年對廣仁王廟周邊環境進行整治,2016年5月14日全面竣工。現在的廣仁王廟,已成為山西古建博物館和教學實踐基地。</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導覽</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門(村民廣場)- 序庭 - 戲臺 - 大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斗拱庭 - 晉南古建展廊</b></div><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仁王廟前廣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砌在墻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龍泉之記”復制品</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原碑是鑲嵌在主殿的墻上,2012年12月份,《龍泉之記》石碑被人盜竊,警方歷時15日,在鄰縣的永濟市將該碑找回。修繕時把以前鑲嵌在主殿墻上的碑挪到了斗拱庭墻上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仁王廟的前世今生 之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仁王廟的前世今生 之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仁王廟的前世今生 之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仁王廟的前世今生 之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仁王廟的前世今生 之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廣仁王廟的大門</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們從這里進到了序庭</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廣仁王廟環境整治記</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附:機構捐助者和個人捐助者名單</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庭</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以時間軸的形式 列舉了中國現存木構建筑重要遺例 之一</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資料主要摘自《梁思成全集(第八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兩點說明:1、按此時間軸,我國唐代木結構建筑有四座,但2014年維修天臺庵發現新的后唐題字之后,基本認定天臺庵是一座五代建筑,我國唐代完整的木結構建筑就僅剩下了三座。2、大多數資料記載,廣仁王廟的主殿建造于大和五年,即公元831年。但據寺內所存唐代元和三年(808年)碑文推測應建造于元和元年(806年)之前。總之,肯定廣仁王廟的主殿是唐代木結構建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以時間軸的形式 列舉了中國現存木構建筑重要遺例 之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資料主要摘自《梁思成全集(第八卷)》</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戲臺</b></h3><div> 坐南向北與正殿相對,系清代建筑。但與正殿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筑。<b><br></b></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戲臺的脊檁上有清代修建的題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廣仁王廟主殿</b></h1><div> 主殿坐北向南,殿身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平面呈方形,臺基高1.2米,殿前無月臺,正面明間辟板門,兩次間為破子欞窗,兩稍間偏小。殿周檐柱16根,全部砌入墻內。柱上僅施闌額,無普拍枋,轉角處闌額不出頭。檐下僅施柱頭斗栱,五鋪作出雙抄偷心造,斗幽較深,無補間鋪作。殿內無柱,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四椽栿通達前后檐外,伸出部分制成二跳華栱。栿上設駝峰、大斗承平梁,平梁上設侏儒柱和叉手,兩端施托腳,梁栿為“月梁式”。<b><br></b></div><div> 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筑風格。</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3年修繕之前的廣仁王廟主殿</b></div><div> 正殿前檐兩稍間墻壁上嵌記事石碣4塊,其中唐碣2塊,一為元和三年(808年)河東裴少徽“廣仁王龍泉廟記”,一為大和六年(832年)“龍泉記”。現移在斗拱庭墻上了。是研究廣仁王廟歷史沿革及中國古代水利發展史的重要史料。</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3年修繕之前的廣仁王廟</b></h3><div> 廣仁王廟正殿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的文物普查。1958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對大殿進行了修繕,但因為當時條件所限,此次修繕有很多遺憾之處。現在的廣仁王廟正殿,墻壁、臺基都不是唐代風格,屋檐按照殘破的狀況鋸短了,屋頂上的瓦和脊獸都更換了,且翼角起翹明顯。總之經過這幾次的大修,大殿在外形上已幾乎看不出唐代的風格,給人感到不渾厚,不樸實,不壯觀,失去了唐代建筑應有的風韻。<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戲樓走向主殿</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殿內</b></div><div> 靠墻立著新塑的龍王、風伯、雨師、雷公、電母,正中的廣仁王看起來有點萌。<div> 廣仁王就是五龍之一的青龍神(北宋時宋徽宗將五龍都封為王爵:青龍為廣仁王、赤龍為嘉澤王、黃龍為孚應王、白龍為義濟王、黑龍為靈澤王)。<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脊檁上有清代修建的題字</h3><div> 廣仁王廟大和六年重建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無史料記載,直到清代才有幾次修繕的記錄,殿內梁脊板上有墨書記錄著重修的時間:大清乾隆十年歲次三月初六日重修廣仁王廟大吉。<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脊檁上有清代修建的題字</div><div> 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六月上浣之吉五社人重修廣仁王廟吉祥如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脊檁上有五十年代修建的題字<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芮城縣人民委員會重修廣仁王廟紀念</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殿內</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從細節處一窺唐風 之一<br></b></div><div> 殿內,可以看到梁架也比較簡單。沒有內柱,周身共用16根檐柱。梁栿通檐造不設內柱,這是唐五代小型殿宇常見的作法,唐代南禪寺大佛殿、五代天臺庵正殿、鎮國寺萬佛殿均是如此。<b><br></b></div><div> 四椽栿之上為駝峰、大斗、令拱承平梁,與南禪寺作法一致,四椽栿與平梁兩側置托腳,托腳入斗抵平梁頭,平梁不出頭,這是典型的晚唐、五代時期的做法。這些細小之處,正是學界斷代的依據。平梁之上為叉手、蜀柱、令拱承托脊槫,用蜀柱不是唐代的特點,學者認為此處是后來維修更換所致。<br></div><div> 關于丁栿,該殿丁栿為一架椽的長度,丁栿平置在四椽栿之上,同樣是唐代建筑的的作法,丁栿之上沒有系頭栿,與平順天臺庵的作法相似。<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殿外<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從細節處一窺唐風 之二</b></div> 雖然從外觀上廣仁王廟已經看不到唐代風格,但是,其正殿的斗拱和梁架結構依舊保留了唐代的作法,甚至有一些特點是三座現存唐構中僅存的。<br> 大殿的斗栱都位于柱頭,沒有補間鋪作。柱頭鋪作也很簡單,為五鋪作出雙杪,偷心造,兩跳華栱直接承托替木和撩風槫,無耍頭。而前后檐柱頭鋪作的二跳華拱是四椽栿的延伸,這是典型的唐代作法,組合式的斗拱是體現廣仁王廟正殿為唐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br> 柱頭扶壁栱的做法為泥道拱上施素枋,素枋之上又重疊一層泥道拱與素枋,這種作法稱之為栱枋重復式,按專家的說法,這種作法在整個北方建筑中都是孤例。扶壁拱拱枋重復式是唐早期建筑有過的作法,但是之后在北方建筑中消失了,而南方建筑中還有保留,代表性的有五代福州華林寺大殿、北宋寧波保國寺大殿等。另外柱頭無普拍枋、闌額在角柱不出頭等做法都是晚唐到五代時期建筑的主要特征。<br> 此外,特別罕見的是在泥道拱中保留了直拱的作法。該殿斗拱特別的作法,見于隋唐時期壁畫之中,是早期斗拱的一種樣式,是比南禪寺還要古老的作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殿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斗拱庭之一 - 斗拱</b></h3><div> 斗拱是中國傳統木構件體系中最重要的構件,梁思成先生指出:其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致如果不徹底了解它就根本無法研究中國建筑,它構成了中國建筑柱式中的決定性特征。</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斗拱庭之二 - 斗拱</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歷代斗拱演變圖(自梁思成全集第八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斗拱各部位注釋圖、(自梁思成全集第四卷)</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斗拱庭之三 - 廣仁王廟建筑特征</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斗拱庭之四 - 廣仁王廟斗拱足尺示意模型</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斗拱庭之五 - 廣仁王廟墻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修繕時把以前鑲嵌在主殿墻上的碑挪到了斗拱庭內墻上</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晉南古建展廊</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運城市古建筑</b></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十四處</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九十一處</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展示于此的有:二十六處</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運城市古建筑</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臨汾市古建筑</b></div> 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八處<br>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六十六處<br> 展示于此的有:十四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马山县|
蓬莱市|
兴和县|
台中县|
昌都县|
赣州市|
比如县|
六枝特区|
原平市|
莱阳市|
济源市|
南郑县|
辛集市|
台州市|
莱州市|
洪泽县|
武城县|
开平市|
谢通门县|
邢台县|
庄河市|
阿巴嘎旗|
永康市|
灵寿县|
乐陵市|
通化县|
西乡县|
孝感市|
玛沁县|
扎囊县|
芦山县|
凌云县|
新乡市|
宁都县|
库尔勒市|
乃东县|
九江市|
北宁市|
白河县|
开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