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號早餐后,乘坐地鐵前往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天安門廣場站出口處人們刷身份證依次出站。 <b>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b>,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 參觀人群排隊再次刷身份證進入博物館。 經過仔細的安檢,進入博物館大廳。 <b>中國國家博物館</b>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中華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負有留存民族集體記憶、傳承國家文化基因、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使命,也是國家文化客廳。 <b>中國國家博物館</b>的十大鎮館之寶包括?<b>后母戊鼎</b>、<b>玉龍、四羊方尊、利簋、金縷玉柙、擊鼓說唱俑、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孝端皇后鳳冠、萬歷孝靖皇后九龍九鳳嵌珠寶點翠鳳冠和商婦好鸮尊</b>。? 這些文物不僅代表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和藝術成就,還具有極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p class="ql-block">新中國五代領導人。</p> 走進<b>中國國家博物館</b>“<b>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b>,中國版圖 <b>《古代中國陳列》</b>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級文物521件。陳列以王朝更替為脈絡,以珍貴文物為核心,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發展特點,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 陳列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八個部分。 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 <p class="ql-block"><b>鷹形陶鼎</b> 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出土于渭南市華州區太平莊,外觀采用了站立的雄鷹造型。身體健碩,雙腿粗壯,兩只翅膀緊貼于身體兩側,鷹的美感與陶鼎融為一體。</p> <b>鷹形陶鼎?</b>距今已有6000多年,可愛的新石器時代“胖鷹”。鷹形陶鼎被視為國寶,是它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還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征和驕傲。 <p class="ql-block"><b>舞蹈紋彩陶盆 </b> 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墓地,為新石器時代后期陶器,為水器。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渦紋彩陶罐</b> 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甘肅永靖三坪征集。</p> <p class="ql-block"><b>裸體浮雕彩陶壺 </b>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青海樂都柳灣出土。</p> <p class="ql-block"><b>人面魚紋彩陶盆壺?</b> 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5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半坡遺址,彩陶盆呈紅色,盆內壁使用黑彩描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和魚紋,極具特色。這種彩陶盆是特制的葬具,大多作為兒童甕棺的蓋,它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p> <p class="ql-block"><b>魚鳥紋彩陶壺</b> 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1958年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p> <b>玉龍?:紅山文化</b>(約公元前4700年一 前2900年)<br>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玉器,1971年出土于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遺址,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通高26厘米,墨綠色,形狀如“C”字。 <b>玉琮:良渚文化</b>(約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br>1958年征集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主要用于祭祀禮儀。 <p class="ql-block"><b>玉琮</b>(Cóng)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們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p> <b>玉璧:良渚文化</b>(約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br>1988年浙江余杭長命出士。<br><b>玉鉞:龍山文化</b>(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br>1958年山東日照出土。 <p class="ql-block"><b>“后母戊”青銅方鼎?:商王武丁時期鑄品</b>,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p> <b>商后母戊鼎</b>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把<b>商后母戊鼎</b>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 <p class="ql-block"><b>“子龍”青銅鼎</b></p><p class="ql-block"><b>商子龍鼎,商代末期青銅圓鼎</b>,國家一級文物,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上世紀20年代出土于河南輝縣,是已發現所有商代青銅圓鼎中最大的一件。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子龍鼎</b>與最大的方鼎<b>商后母戊鼎</b>相映成輝,一圓一方,堪稱青銅國寶中的絕世雙璧。</p> <b>“后母辛”青銅觥 商王武丁時期</b> 1976年河南安陽段墟婦好墓出士。 <b>“后母辛”青銅觥 </b>為商后期的盛酒器,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b>“婦好”青銅鸮尊</b>:<b>商王武丁時期銅器</b>,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只,器身銘文“婦好”,鸮尊為酒器。 <b>虎紋青銅鎣</b> <b>西周晚期</b> 2018年國家文物局拔交。 <p class="ql-block"><b>青銅雁尊</b> <b>西周早期</b>1955年遼寧凌源出土。</p> <b>青銅觥</b>(gong)<b>周康王時期 </b> 1954年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 <p class="ql-block"><b>青銅斝</b>(jia) <b> 商王武丁時期 </b>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作為古代溫酒器,形狀類似于爵,但體型更大,通常有三足、兩柱、一鋬,圓口、平底,沒有流和尾。</p> <b>青銅爵 商王武丁時期 </b>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b>獸面紋銅瓿 商代晚期 </b>瓿bù,流行于商代,一般為青銅或陶制,用以盛酒、水或醬料。此銅瓿器型厚重,紋飾復雜,鑄工精良,是商代晚期青銅瓿的代表之作。 <p class="ql-block"><b>“婦好”青銅偶方彝</b>: <b>商王武丁時期</b></p><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偶方彝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為商后期的青銅器。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作冊般”青銅黿</b>(yuan)<b>商代未年</b></p><p class="ql-block">作冊般青銅黿是一件珍奇的晚商青銅器。器作黿(爬形動物,外形像龜)形,爬行狀,伸頭,尾左偏,四足外露,爪下各有一方鈕作為支撐足。頸側及蓋上插有四箭:左肩部1支,背甲左部2支、右后部1支。皆為箭射入黿體后露出的箭羽部分。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 <b>青銅鼎 商前期</b>(約公元前16世紀—前14世紀)<div>1974年河南鄭州杜嶺出土。</div> <p class="ql-block"><b>“蠡”青銅·駒尊 </b> <b>西周中期</b></p><p class="ql-block">1955年,出土于寶雞市眉縣李村,外觀為昂首站立的小馬。在馬脖子上,鑄有94字銘文,記述甲申日周王在斥地舉行執駒禮,期間賞賜給作器者盠兩匹小馬。</p> <p class="ql-block"><b>“蠡”青銅方彝</b> <b>西周中期</b> 1955年陝西郿縣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青銅器的翹楚之作—“蠡”青銅方彝。</p> <p class="ql-block"><b>虎紋青銅鐃</b>(nao) <b> 商后期</b>(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p><p class="ql-block">1959年湖南寧鄉出土。</p><p class="ql-block"><b>青銅鐃</b>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之一,始見于商代后期,西周早期繼續沿用,敲擊時器口向上。</p> <p class="ql-block"><b>“頌”青銅壺 西周晚期</b></p><p class="ql-block">這件西周·“頌”青銅壺,高51cm,造型獨特,器口、頸部和腹部均為圓角扁方形。頸部線條收斂,兩側裝飾有獸首銜環耳,腹部則顯得龐大而下垂,圈足高且厚實。</p> <p class="ql-block"><b>四羊青銅方尊?:商后期</b>(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p><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青銅禮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縣,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p> <b>商四羊青銅方尊</b>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一。<br> <p class="ql-block"><b>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b>(lei) <b>西周早期 </b> 1980年 四川彭縣竹莊出土。它造型大方,鑄造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p> <b>商龍虎紋青銅尊</b>,國家一級文物,商王盤庚下令鑄造的焦陂國酒專用器皿,距今約3300多年歷史,公元1957年出土于阜南縣焦陂鎮[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焦陂由此成為有證可考的釀酒發源地之一。 <p class="ql-block"><b>青銅面具 商</b>(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p><p class="ql-block"><b>凸目銅面具</b>于1987年出土于四川省廣漢縣三星堆,為商至蜀時期的祭器,現收藏于<b>中國國家博物館</b>。</p> 據學者研究,所謂“縱目”,即是指這種銅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圓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銅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蠶叢的神像。 <p class="ql-block"><b>“曾仲斿父” 春秋?曾 </b> 1966年湖北京山蘇家垅出土。</p><p class="ql-block"> 是春秋早期的珍貴文物。</p> <b>青銅方壺</b>乃容酒器。形體高大,長頸,鼓腹,圈足。兩耳作龍首銜環。蓋上有鏤孔的蓮花瓣。蓋沿及器的頸部飾竊曲紋,器物口沿和器腹飾環帶紋,線條流暢。器蓋同銘,各鑄五行十二字,內容記載曾中斿父用優質青鑄壺。 <p class="ql-block"><b>青銅缶 戰國?曾 </b> 這件青銅缶是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五件國寶之一,肩部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該器重達300多公斤,是迄今發現的東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b>“蔡侯申”青銅方壺 春秋?蔡 </b> 1955年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蔡侯申銅方壺鑄造于中國春秋晚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是蔡國第20個國君,蔡侯申專用的盛酒壺。</p> 銅方壺兩耳為獸形銜環,底有四獸承托,相互應合,給人輕盈、移動的感覺。蓋頂采用中原流行的樣式,設計成鏤空的蓮瓣形,清新盎然。 <p class="ql-block"><b>“齊侯子行”青銅匜</b>(yi),西周中期文物。</p><p class="ql-block">春秋?齊 1977年山東臨胸出士。</p> <b>錯銀臥牛銅鎮.戰國 </b>錯銀臥牛青銅鎮,長10厘米,高5厘米,于1956年在安徽壽縣出土,戰國時期文物,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銅臥牛,蟠伏顧首,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牛身有精美的錯銀云紋裝飾,不僅動感十足,且充滿神秘氣氛。腹下刻有“大府之器”四字 <p class="ql-block"><b>人形青銅燈</b>(附勺)<b>戰國 ? 齊</b> 1957年山東諸城出士</p> <b>獸鈕青銅镈 春秋·鄭 </b> 傳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樓出土<br> <p class="ql-block"><b>青銅編鐘(13件)戰國 ?曾</b> 1957年,信陽編鐘在河南長臺關出土。 </p><p class="ql-block">這套編鐘共13件,附銅轄(懸掛編鐘的鉤鞘)13個。最大一件鐘的兩面鑄有銘文12字,記載楚歷屈之月,晉國救戎于楚的事件。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遨游太空攜帶的樂曲《東方紅》就是用這組編鐘演奏的。</p><p class="ql-block">石編磬 戰國 ?曾 1957年,河南陜縣后川出土。</p><p class="ql-block">這兩種樂器的區別在于組成不同、音色不同、演奏方式不同。</p><p class="ql-block">國博展出的“石編磬”由十件大小、薄厚不一的石磬組成。編磬按一定的音階分散懸掛在架子上,每磬可發一音。音的高低取決于磬的形制,大而薄則音低,小而厚則音高。</p> <p class="ql-block"><b>青銅胄 戰國</b></p><p class="ql-block">蒙古赤峰美麗河出士。</p> <b>青銅兵器</b> <p class="ql-block"><b>青銅缶 戰國?蜀</b>(公元前403年—221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b>彩繪陶兵馬俑 西漢</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p><p class="ql-block">1965年,出土于陜西省咸陽市楊家灣長陵陪葬墓,是兩漢時期的陶兵馬俑。共出土了2500余件彩繪兵馬俑,有陶質的步兵俑、騎馬俑、盾牌模型、車馬飾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b>秦始皇兵馬俑 秦</b>(公元221年—前206年) 秦代</p><p class="ql-block">1974年3月,在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帝陵東側發現兵馬俑陪葬坑,在坑內出土大量陶質的戰車、戰馬、士兵等殉葬品,被譽為“<b>世界第八大奇跡</b>”。</p> <b>陶馬 </b>秦代 <b> 陶俑 </b>秦代 <b>《瑯琊刻石》秦</b> 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稱<b>“瑯琊臺刻石”</b>等。傳為李斯所書,屬小篆書法作品, 與《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合稱“秦四山刻石”,殘石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下為石刻辭文節錄。 <p class="ql-block"><b>龍紋玉璧 西漢</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國博的龍紋玉璧并非出土于西漢,而是出土于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這件玉璧實物為白玉,中心有一圓孔,兩面紋飾相同,肉內區雕琢蒲紋,外區雕琢四組夔龍紋,內外區用一周繩索紋相隔,紋飾清晰,玉質光潤瑩亮?。</p> <p class="ql-block"><b>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 西漢</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出土于陜西興平市西吳鄉豆馬村。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四腿短粗,肌肉發達,比例準確,體態雄健,皮厚而多皺,兩角尖銳,雙眼鑲嵌黑色料珠,為古代生息在中國的蘇門犀的形象</p> 外觀為雄健剛毅的犀牛形象,通體裝飾錯金銀流云紋,背上有蓋,可以開合。在嘴右側,有管狀流,用于注酒。 犀牛的眼睛由珠飾鑲嵌而成,雖然不大,但卻神采奕奕。雖然是以青銅制成,但犀牛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具有強烈的質感:顴骨和肘部突起,仿佛可以透過皮膚感受到骨骼的形狀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雖然肥厚,但結實有力,富有彈性。 鎏金陶俑:跨域千年的盛世笑容。 鎏金熊形青銅鎮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2年安徽合肥出土 <div>嵌貝鹿形青銅鎮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7年河南陜縣后川出土</div> <p class="ql-block">綠釉陶水亭 東漢 (公元25—220年)陜西西安新筑鎮三里西村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此陶水亭反映了東漢時期豪強地主私家武裝與歌舞娛樂的。</p> 三合式陶屋 東漢(公元25年—220年)1957年廣東廣州東郊麻鷹崗出土。 <p class="ql-block"><b>陶船 東漢</b> (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廣東廣州先然路出土</p> <b>陶車 東漢 </b> (公元25年—220年)1954年四川成都揚子山出土 <p class="ql-block"><b>錯金銀鳥篆文青銅壺 西漢</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山士。</p> <p class="ql-block"><b>彩繪雁魚青銅釭(gang)燈 西漢</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西漢彩繪雁魚青銅釭燈為西漢青銅器,1985年出土于山西省朔縣(今朔州市朔城區)照十八莊,現藏于<b>中國國家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陶部曲俑 東漢</b>(公元25年—220年) 四川崖墓出士。</p> 陶塢堡 東漢(公元25年—220年)1956年廣東廣州東郊麻鷹崗出土。 <p class="ql-block">綠釉陶樓 東漢 1976年出土于安徽渦陽大王店。為反映貴族歌娛生活的明器。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 <b>石天祿 東漢</b>(公元25年—220年)河南洛陽西郊出土。 石天祿常與辟邪配對,雕工精美,神態栩栩如生,具有威武的鎮墓神獸形象。? <b>彩繪石騎馬人,東漢石雕</b> 1955年出土于保定望都二號漢墓,現展于國家博物館 <p class="ql-block"><b>擊鼓說唱俑 東漢</b>(公元25年—220年)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又稱說唱陶俑,是中國古代表演?滑稽戲的?俳優造型。</p><p class="ql-block">其特點是詼諧、幽默,通常以小鼓擊節伴奏。</p> <b>東漢擊鼓說唱陶俑</b>高56厘米,以泥質灰陶制成,頭上戴幘,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夸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的形象。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屬國家一級文物。 <b>七牛虎耳青銅貯貝器 西漢</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5年—1960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器身兩側有對稱虎形耳,平底。底足四個,作爪形。蓋中央立一銅鼓,其上立一牛,作昂首鳴叫狀,環周有六牛,大角長尾,肩瘤突起,狀極生動。貯貝器的西漢時期滇人中的統治者貯存貝幣的用具。 <p class="ql-block"><b>虎鈕青銅錞于 漢</b>(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四川成都出土</p><p class="ql-block">戰國時期的青銅樂器,其形狀為橢圓盤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縮,作橢圓柱形,中空。虎鈕錞于的頂部為猛虎形鈕,整體造型威武。虎鈕錞于不僅在音樂上有其獨特的地位,同時也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反映了古代軍事和禮儀活動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b>青銅枕 西漢</b>(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72年云南江川縣李家山出土。 古滇國特有器物。<b>五牛銅枕</b>是一件西漢時期文物,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 <b>青銅枕</b>呈馬鞍形,兩端上翹,中間有五頭立牛,體態雄健,肌肉飽滿,犄角挺立。 <b>陶武士俑 陶牛車 十六國</b>(公元304年—439年)1953年陜西西安草廠坡出土。 <p class="ql-block"><b>青瓷羊形燭臺 三國?吳</b>(公元222年—280年)1958年江蘇南京清涼山出土。</p> <b>河內太守青銅虎符 北魏</b>(公元386年—534年)1955年內蒙古士默特旗美岱村出士。 <b>陶馬 北朝</b> (公元386年-581年) 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 <b>陶牛車 北齊 </b>1955年山西太原壙坡出土 <b>陶鎮墓獸 南北朝·北朝·北魏 </b> 1965年河南省洛陽市元邵墓出土 <b>陶俑 北朝(</b>公元386年—581年)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 <b>彈琵琶陶俑 北齊 </b>(公元550年—577年)1973年山西壽陽厙(she)狄回洛墓出土。 <b>黃釉樂舞圖瓷扁壺 北齊</b>(公元550年—577年)1971年河南安陽出土。<div>扁壺的前后兩面刻著相同的一幅圖,畫里描繪的是五個人載歌載舞的場面,這些人都是西域胡人,正在跳”胡騰舞“。<br></div> <b>昭陵六駿石刻</b>(陳科復制)<br><b>唐昭陵六駿石刻</b>是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唐太宗昭陵北司馬門內的6塊大型浮雕石刻。<div>據傳,唐太宗令畫家閻立本先把“六駿”形象畫出,然后令石刻家閻立德刻在石屏上,<b>昭陵六駿</b>,其實是陪著唐太宗征戰沙場的六匹戰馬。六駿隨李世民出生入死,征戰疆場,深得他的喜愛,于是太宗還為每匹戰馬親自取名。</div><div><b>第一駿</b>為<b>特勒驃</b>,它是一匹通體黃毛的戰馬,神奇的是這匹馬的黃毛中卻透著白色,而“<b>特勒</b>”其實突厥語(活躍在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意思是可汗之子。<b>特勒驃</b>:它是東面的第一匹駿馬,可以觀察到壁畫中的它左側雙腿抬起,右側雙腿落下,這是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戰馬才會有的步伐。</div> <b>第二駿 青騅</b>,在古代“騅”可是最好的戰馬,它在陪著太宗征戰之際,受了敵方射來的5箭,才倒地身亡。它以飛馳狀態出現,從而透露出它在疆場上一定有著極快的奔跑速度。 <b>第三駿 什伐赤</b>,“什伐”是波斯語中的“駿馬”,因為是赤,因此它是一匹通體紅色的駿馬,它也同樣在戰場上身中5箭。它和青錐保持著同樣的奔跑姿勢。 <p class="ql-block"><b>第四駿,颯露紫</b>,“颯露”在突厥語中是勇健的意思。第四幅雕刻很是特別,因為它是唯一一個帶有人物的浮雕,畫面中一位戰將正在為受到箭傷的颯露紫在療傷。這匹駿馬身形高大,氣勢威武。<br></p> <b>第五駿,拳毛騧</b>,在漢語中“騧”指代的是長著黑色嘴巴的黃馬,“拳毛”就是說這匹馬一身卷毛,這匹戰馬也是十分英勇,即使當它身中九箭的時候,它依然馱著太宗在于敵人廝殺。壁畫上的它其實是身中九箭的狀態。<br><br> 最后的<b>第六駿,白蹄烏</b>,從它的名字中得知,這是一匹全身毛發烏黑的戰馬,但是它的四蹄確實純白的。此外“白蹄”在突厥語中也有著“少年可汗”的含義。它四腳騰空,以極速奔馳的狀態出現。 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1914年時被盜,輾轉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入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p class="ql-block"><b>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b>,也稱為唐代騎駝樂舞三彩俑,唐代陶器,于1957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鮮于庭誨墓,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 </b> 駱駝昂首挺立,在駝背平臺上,有三名胡人和兩名漢人組成的樂舞隊。唐代,長安城開放包容,音樂舞蹈多元化發展。2013年8月19日,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p> <b>鎏金青銅銜環鋪首 十國?前蜀</b>(公元907年—925年)1942年—1943年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鋪首是中國古代建筑物門上的構件,通常以銅、鐵做成圓形底盤,上置門環,用來啟閉門扉或叩門。獸面銜環,通體鎏金。底盤為龍首,上有角,怒目圓睜,露齒銜環,神態極為威猛。環為圓形,作兩魚吞珠的形象。 <p class="ql-block"><b>彩繪浮雕武士石刻 隋唐五代時期</b></p><p class="ql-block">1994年5月,河北曲陽縣五代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被盜。2000年,這件被盜的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出現在美國紐約的中國文物拍賣會上。經中國政府多方交涉,2001年5月23日,美國海關總署在紐約世貿中心將其歸還中國。<b>中國國家博物館藏</b></p> <p class="ql-block"><b>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 唐</b>(公元618年—907年)1956年陜西西安出土。</p><p class="ql-block">這盤內底部中心鑄有一頭獅子的圖案。隋唐時期,絲綢之路非常興盛,西域商人往來不絕,并且向宮廷進貢非洲和西亞的獅子。</p> <p class="ql-block">秘色葵口磁盤 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國寶級文物——秘色葵口磁盤,乾隆一生想要得到的瓷器,他終身遺憾。</p><p class="ql-block">1987年,出土于陜西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青中泛黃和灰色,外壁殘留包裝紙。在地宮出土的《衣物賬》碑上,明確記載此盤為秘色瓷,數量極少,鮮為人見。</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侍女俑 唐 開元十一年</b>(公元723年)1957年陜西西安鮮于廉墓出土。</p> <b>騎馬女陶俑 隋朝</b> <p class="ql-block"><b>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 唐 顯慶二年</b>(公元657年)1972年陜西禮泉張士貴墓出土。</p> <b>三彩絞釉陶狩獵騎俑 唐 神龍二年</b>(公元706年)1972年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b>綠釉陶男俑 唐 開元十一年</b>(公元723年)1957年陜西西安鮮于廉墓出土。 <b>彩繪陶打馬球女俑 唐</b>(公元618年—907年)1958年陜西西安唐墓出土。<br>這是唐代的三彩馬球女俑,展現的是女子打馬球的場景。 <b>三彩黑釉陶馬 唐(公元618年—907年)</b>1972年河南洛陽關林出土。這件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實屬罕見,而且造型雄健,釉色勻稱,姿態自然,是唐三彩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p class="ql-block">彩塑供養菩薩 唐(公元618-907年) 甘肅敦煌出土。</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女俑 唐(公元618年—907年)</b>1957年,出土于陜西西安市蓮湖區土門村。身體豐腴,面帶笑容,鬢發抱臉,發髻下垂至額前,被稱為“烏蠻髻”。身穿綠色交領短袖上衣,裙束于胸,腳穿尖鞋。</p> <b>女陶俑 唐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b>1958年陜西西安楊思勖墓出土。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胡人騎臥駝俑 唐開元十一年</b>(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出土于陜西西安市鮮于廉墓,飽滿生動,釉色瑰麗。駱駝臥在地上,頭部高昂,通體黃色。胡人騎于駝上,頭戴尖帽,左手牽繩,右手上舉,準備起身。</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馬 唐開元十一年</b>(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出土于陜西西安市鮮于廉墓。馬站立在底板上,通體潔白,向左側視。馬的鬃毛被剪成三花形,馬鞍披著綠色絨毯狀鞍袱,胸前和鞍后都裝飾著綠色革帶。</p> <b>琉璃釉獸頭 唐</b>(公元618年-907年)<div>黑龍江寧安渤海上京龍泉府城遺址出土。</div> <p class="ql-block"><b>胡人騎駱駝陶俑 唐 調露元年</b>(公元679年)1954年在山西省長治市王琛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胡人騎駱駝陶俑,生動再現了唐代絲綢之路上西域商人的形象,目前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p> <b>【客使圖】壁畫(摹繪)</b><div>原作1972年陜西乾縣唐章懷太子墓出土。這幅《客使圖》不僅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也表現出高度的藝術水準和繪畫風格。通過繪畫不僅表現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國家,而且傳達出不同人物的心理狀態。</div> <b>綠釉鴟(chi)物 西夏 </b> 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出土。這是殿堂正脊兩端的裝飾物,呈龍首魚身狀。 <b>褐釉剔花扁壺 西夏</b>(公元1038年—1227年)1985年寧夏海原征集。<div>這類瓷扁壺在西夏瓷器中比較常見,也最具民族特色。</div> <b>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宋</b>(公元960年—1279年)<div>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因中心窯地址于鈞州(今河南禹州一帶)而得名。</div> 佛宮寺釋迦塔(模型) 據山西應縣佛宮寺塔復制 銅壺滴漏 元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div>銅壺滴漏是我國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來計算時間的儀器。這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銅壺滴漏。</div> 宋代斗拱模型<div>這是宋朝斗拱模型,是漢族建筑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翅、昂組成。是較大建筑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分。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而且在整個斗拱中,沒有用過一根釘子。</div> <p class="ql-block">皇史宬“金匱” 明清時期(1368—19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p><p class="ql-block">歷代王朝都有將國家重要典籍藏之于“石室金匱”的傳統,即“以金為匱,以石為室”,金匱指用金屬包封的柜子,石室是用石頭修筑的房子。</p><p class="ql-block">國家博物館珍藏明清時期的皇史宬“金匱”是一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于一體的珍貴文物,它不僅展示了明清時期皇家工藝的精湛技藝,也為我們了解明清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b>孝端皇后鳳冠 明 萬歷</b>(公元1573年—1620年)</p><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是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宮的屬于孝端皇后的鳳冠,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明萬歷孝端皇后的鳳冠,不僅大面積采用了點翠工藝,還鑲嵌了100多顆寶石,4000多顆珍珠。</p> <p class="ql-block"><b>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清 乾隆</b>(公元1736年——1795年)這件瓷尊是景德鎮御窯為圓明園海晏堂燒制的陳設品,敞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部內斂,肩頸之間雕貼一對白色的展翅剪尾燕子作為耳。外壁施霽青色釉,以金彩繪蕉葉、纏枝花卉等紋飾,近足部飾粉彩仰蓮紋及聯珠紋。外底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p> <p class="ql-block"><b>青花八吉祥紋扁壺 清 乾隆</b>(公元1736年—1795年)</p><p class="ql-block">青花八吉祥紋扁壺不僅體現了清代乾隆時期高超的制瓷技藝,也蘊含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內涵,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p> <p class="ql-block"><b>斗彩海水團花紋天球瓶 清 雍正</b>(公元1723年—1735年)</p><p class="ql-block">人們把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的瓷器,稱之為天球瓶。斗彩又名逗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的一種裝飾藝術。明宣德時景德鎮始創,成化時非常發達,清雍正時有進一步發展。</p> <b>《乾隆南巡圖》</b>第一卷之“前門街市”(復制品) <br>清 (公元1624年—1911年) <b>《乾隆南巡圖》</b>是清代畫家徐揚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b>天藍釉菊瓣尊 清康熙 </b>公元1662-1722<div>天藍釉是一種高溫色釉,由天青演變而來,為康熙時所創燒。它的釉色淺而發藍,甚似天藍,故名。</div> <p class="ql-block"><b>木雕牧童騎牛像 清</b></p><p class="ql-block">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珍藏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木雕作品——牧童騎牛像。這件作品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展現了牧童與黃牛的親密關系。</p> <p class="ql-block"><b>黃料夔紋詩句瓶 清</b></p><p class="ql-block">黃料夔紋詩句瓶屬于清代制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風尚和工藝水平。清代瓷器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b>青玉六蜻蜓環耳雙聯洗 清</b></p><p class="ql-block">清青玉六蜻蜓環耳雙聯洗,為清代所用的陳設品,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大清銀行紙幣 晚清</b></p><p class="ql-block">大清銀行紙幣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貨幣之一,見證了清朝末期的金融變革。</p> <b>外國銀行在中國發行的鈔票 晚清</b> <p class="ql-block"><b>出使德國大臣發給江紹沅的護照 </b> (公元1907年)</p><p class="ql-block">該護照不僅反映了晚清時期中國與外界的交流與聯系,也體現了當時政府對于出國考察的重視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b>圓明園鋪首 清</b>(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聯軍占據了北京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肆無忌憚地劫掠園中珍寶,并燒毀了圓明園。這件鋪首為劫后殘存的圓明園長春園玉玲瓏館陶嘉書屋門上的遺物。</p> “<b>冰路征程——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b>正在國家博物館大廳展出。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 <b>“雪龍2”號極地破冰船</b>模型作為重要展品之一進行了展出。 <b>南極科考站</b>模型 極地科學考察,是人類探索自然奧秘、探求新的發展空間的重要領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b>中國國家博物館</b>有藏品數量143萬余件,涵蓋古代文物、近現當代文物、藝術品等多種門類,涉及甲骨、青銅器、瓷器、玉器、金銀器、錢幣、佛造像、古籍善本、碑帖拓本、墓志、璽印、書畫、雕塑、漆木家具、磚瓦石刻、琺瑯器、玻璃器、絲織品、工藝品、老照片、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莱阳市|
京山县|
义马市|
蒙城县|
比如县|
夏津县|
高雄县|
乐都县|
仁寿县|
淄博市|
九台市|
洛隆县|
剑阁县|
和政县|
鄂尔多斯市|
贞丰县|
疏附县|
香河县|
海伦市|
凉城县|
孝义市|
靖州|
尚义县|
浦江县|
张家港市|
定州市|
都兰县|
睢宁县|
昭苏县|
九寨沟县|
上杭县|
斗六市|
怀远县|
华池县|
邵阳县|
龙井市|
岱山县|
额敏县|
南丰县|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