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巴黎,印象派的搖籃。自印象派獨立畫展誕生至今,已走過150年的風雨歷程。作為19世紀后期在法國誕生的藝術流派,印象派畫家大膽運用光色原理,革新了傳統的繪畫色彩,顛覆了學院派繪畫中常見的褐色調子。這些當年風華正茂的年輕藝術家,勇敢地舉辦了與官方沙龍截然不同的獨立畫展,他們的創新精神值得稱贊與紀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印象派150周年畫展海報</span></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藝術承上啟下,在藝術史的長卷上留下了多彩且厚重的筆觸。它不僅記錄了時代變遷的腳步,更促進了思想解放與藝術革新,永遠改變了藝術發展的軌跡。今年,巴黎奧賽博物館與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聯手策劃了《Paris 1874: Inventing Impressionism》特展,分別在巴黎和華盛頓展出,吸引了眾多印象派愛好者的到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參加沙龍展的紳士和淑女 1890 油畫 里克森斯·讓·安德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沙龍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1725年,沙龍正式入駐盧浮宮并定名為“巴黎沙龍”,專門展示巴黎美術學院學生的畢業作品。到了1737年,沙龍展開始面向公眾,巴黎美術學院以外的藝術家也得以參展。</p><p class="ql-block">1748年,沙龍評審團正式成立,由10至15名成員組成,負責對展覽作品進行評審與挑選。評審團成員通常由巴黎美術學院的教授及美術協會的權威人士擔任。法國國王查理十世(1757-1836)親自為沙龍獲獎藝術家頒獎,賦予他們崇高的榮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查理十世向沙龍獲獎藝術家頒發獎章 1827 油畫 海姆 </span></p> <p class="ql-block">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巴黎沙龍是藝術家展示作品的主要平臺,也是新一代藝術家成名的正規渠道。對于藝術家來說,在沙龍展覽并獲獎是成名的唯一途徑,獲獎不僅代表著其藝術造詣獲得肯定,還意味著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沙龍上獲獎的藝術家有資格開班授課,傳授自己的藝術經驗。此外,沙龍展覽的藝術品通常會被藏家購買,因為當時尚未出現私人畫廊,沙龍展覽也成為藝術品流通的唯一渠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沙龍一角》 1880 油畫 愛德華·丹坦</span></p><p class="ql-block">沙龍制定的創作題材順序為: 圣經、神話、英雄。沙龍優選的作品是描繪英雄形象和振奮人心的戰爭場面。</p><p class="ql-block">《法國戰役,1814》這幅作品受到廣泛的好評,藝術家為這個帶領部隊在泥濘雪地上艱難前行的拿破侖,注入了沉著從容與莊嚴偉大的形象。這幅畫激勵人們在身處逆境時依然要保持自信與勇氣,完美地響應了法國政府提倡“<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藝術作品要體現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能夠給人們帶來啟迪</span>”的號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法國戰役,1814》1864 油畫 梅索尼埃</span></p> <p class="ql-block">約翰·考斯特勃 John Costable(1776-1837)是英國著名風景畫畫家。《干草車》畫面的中心是一輛運輸干草的馬車正在過河,岸邊有被柵欄圍起來的房屋,淳樸的農婦在洗衣,悠閑散步的小狗,遠處的農民正在收割干草,樹林與天空連為一體,一切都處于安靜的氛圍中。</p><p class="ql-block">這幅風景畫首次以主角的形式出現,因為以往的風景畫都是作為陪襯人物繪畫中的背景而出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干草車》1821 油畫 康斯太勃爾</span></p><p class="ql-block">這幅畫參加了1824年巴黎沙龍,受到好評,在法國找到了買家。1838年又被“愛國”的英國人回購,后來這幅作品被捐贈給倫敦國家美術館,如今成為博物館導覽人員必講的一幅鎮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巴比松畫派</b></p><p class="ql-block">提及印象派,必須提到1830至1860年間的著名藝術流派 - “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巴比松小鎮位于巴黎東南約50公里處,是這些畫家創作的中心。巴比松畫派的藝術家們走出巴黎畫室,來到鄉村寫生,創作出真實的自然風景畫,從而挑戰了學院派傳統的歷史風景畫。</p><p class="ql-block">巴比松畫派主張描繪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式田園風光。其代表人物包括卡米耶·柯羅 Camille Corot (1796-1875)、泰奧多爾·盧梭 Théodore Rousseau (1812-1867)、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 Charles-Fran?ois Daubigny (1817-1878)和佛朗索瓦·米勒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他們的代表作包括《蒙特芳丹的回憶》《拾穗者》《森林風景》和《干草垛》。</p><p class="ql-block">印象派的巨匠如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以及后印象派大師梵高,都曾從巴比松畫派汲取靈感,深受其畫風的影響。巴比松畫派在藝術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為后來的印象派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蒙特芳丹的回憶》1864 油畫 柯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森林風景》1860 油畫 盧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拾穗者》1857 油畫 米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干草垛》1856 油畫 杜比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被沙龍拒絕的印象派作品</b></p><p class="ql-block">印象派畫家曾多次向官方沙龍提交作品,雖然偶爾會被接受,但大多數作品都被拒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評審團在評審送展作品》1885 油畫 亨利·熱爾韋</span></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海上漁船》在1869年被沙龍評審團拒絕,評審團認為畫面的筆觸過于粗糙,缺乏精細打磨,不符合學院派的審美標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海上漁船》1868 油畫 莫奈 </span></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雪景中的喜鵲》在1869年被沙龍拒絕,原因是評審團不習慣如此明亮的色調。學院派認為,優秀的油畫作品應使用類似小提琴的棕色調,而不是鮮艷明亮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雪景中的喜鵲》1869 油畫 莫奈</span></p> <p class="ql-block">卡勒波特的《地板工》是第一幅描繪工人階層題材的繪畫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這樣的題材難以獲得官方沙龍評審團的青睞。</span>由于當時在藝術界把持評審地位的是代表傳統和守舊的學院派,這就注定了印象派的作品難以突破入選沙龍的重重障礙,<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板工》在</span>1875年被沙龍拒絕,遭遇了相同的滑鐵盧。后來,這幅作品參加了第二屆印象派畫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地板工》1875 油畫 卡勒波特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巴黎咖啡館</b></p><p class="ql-block">19世紀中葉,巴黎的咖啡館成為藝術家和作家們汲取靈感的源泉,尤其是位于蒙馬特的蓋爾布瓦咖啡館和新雅典娜咖啡館,它們對一群先鋒派畫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在馬奈的引領下,這些畫家匯聚于咖啡館,暢談理想,激發創作靈感,最終孕育出一場藝術革命 - 印象派,改變了學院派的繪畫風格,并引領了當代藝術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蓋爾布瓦咖啡館》1869 素描 馬奈 </span></p> <p class="ql-block">經過多年的屢屢被拒,這些失意的叛逆者決定不再受制于沙龍評審團,別無選擇的他們萌生了舉辦獨立畫展的想法。正是在新雅典娜咖啡館,這些前衛的年輕畫家們做出了決定:于1874年4月15日至5月15日,在納達爾 Nadar 閑置的攝影室舉辦一場獨立于官方沙龍體制的集體畫展。他們太渴望經濟獨立與藝術解放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雅典娜咖啡館》1906 明信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屆印象派畫展</b></p><p class="ql-block">19世紀80年代的歐洲,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經過奧斯曼伯爵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巴黎迅速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寬闊的林蔭大道、新建的巴黎歌劇院、風車點綴的紅磨坊夜總會以及富有格調的咖啡館音樂會,吸引了日益崛起的中產階級。這些開明的現代男女渴望看到能反映他們生活的新藝術,而非那些充斥著傳統棕色調的老古董畫作。印象派正好應運而生,畫家們描繪了中產階級喜愛且熟悉的題材,如賽馬、咖啡館聚會、游艇聚餐、公園蕩舟等,完美地契合了時代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奧斯曼風格的法國巴黎銀行大樓 2024 照片 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巴黎歌劇院附近的奧斯曼風格建筑 2024 照片 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著名攝影師納達爾 Nadar 的前工作室位于巴黎卡普辛大道35號,這條熙熙攘攘的林蔭大道靠近新落成的巴黎歌劇院。納達爾慷慨地將三樓和四樓的工作室借給印象派畫家用作展覽空間,僅象征性地收取2000法郎的租金。巨大的落地窗從地板延伸至天花板,為展示藝術作品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光線。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于1874年4月15日開幕,為期一個月,恰好趕在5月15日的官方沙龍之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師納達爾自拍像 1860? 照片 納達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納達爾攝影室 - 卡普辛大道35號大樓 1860 照片 納達爾</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位于卡普辛大道35號的納達爾前攝影室已改作他用,一樓成了商店,其余樓層則為律師事務所。我特意向商店工作人員詢問,她們知道舉世聞名的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曾在這里舉辦,臉上不禁露出了驕傲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油漆一新的卡普辛大道35號大樓 2024 照片 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參加第一屆印象派畫展的主要藝術家有:卡米爾·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奧古斯特·雷諾阿 August Renoir、埃德加·德加 Edgar Degas、貝爾特·莫里索 Berthe Morisot、阿爾弗雷德·西斯萊 Alfred Sisley、阿爾芒·基約曼 Armand Guillaumin 和保羅·塞尚 Paul Cezanne 等31位前衛藝術家,共有165件作品參展。印象派畫家有46幅,其他畫家有119幅作品參展。</p><p class="ql-block">他們成立了“無名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協會” The Anonymous Society of Painters, Sculptors and Printmakers,這個名字比較“謙虛”。他們認為,與其在沙龍這個大池塘里做“蝦米”,連一條小魚都算不上,不如在自己開設的小池塘里做一條“大魚”,隨心所欲地創作,自由自在地辦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一屆印象派畫展目錄封面</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于1874年4月15日至5月15日舉行,開幕當天吸引了175名觀眾,展期共吸引了3500名參觀者。緊接著,官方沙龍開幕,展覽期間吸引了450,000名觀眾,官辦和民辦藝術展的社會影響力一目了然。然而,印象派畫家敢于公開挑戰官方權威,勇氣令人欽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莫奈的《日出·印象》成就了印象派大名</b></p><p class="ql-block">巴黎著名藝術評論家路易·勒羅瓦 Louis Leroy 曾表示,他對“印象派展覽”的諷刺性評論,正是受到克勞德·莫奈的畫作《印象·日出》的啟發。勒羅瓦在《喧鬧》(Le Charivari)雜志上批評這些作品粗糙、尚未完成,并帶有貶義地將他們稱為“印象派”。就這樣,“印象派”這一名稱應運而生,勒羅瓦也因發明了印象派這個詞而“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最初,畫家們對這個貶義標簽頗為反感,寧愿自稱為“獨立畫家”。在第二屆畫展時,評論家路易·愛德蒙·杜蘭蒂 Louis Edmond Duranty 友好地稱其為“新繪畫”。然而,到了第三屆印象派畫展時,畫家們已不再抗拒,坦然地接受了“印象派”這一名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出·印象》1872 油畫 莫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出印象》的繪畫地點位于海濱小鎮哈弗爾 Le Havre 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屆印象派畫展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由于場地有限,沙龍每位參展藝術家只能展示1到2幅作品。為了最大化利用展廳的每一寸空間,作品被擠得像沙丁魚一樣緊密地掛在一起,展廳的墻面幾乎成了“寸金之墻”。</p> <p class="ql-block">在印象派畫展上,每位藝術家可以展示5至10幅作品,且通過公平的抓鬮方式選擇掛畫的墻面,這樣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幅作品。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沙龍展中,無名小輩的作品往往被掛在不起眼的墻面,他們無法獲得展示在C位墻面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舞者》1873 油畫 雷諾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現代奧林匹亞》1873 油畫 塞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搖籃》1873 油畫 莫莉索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艾弗里的日落》1873 油畫 基約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舞蹈課》1873 油畫 德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塞納河畔的秋季》1873 油畫 西斯萊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田野里披著一層白霜》1874 油畫 畢沙羅</span></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獨立畫展結束后,官方沙龍于1875年5月15日隆重開幕。《1874年沙龍》這幅畫描繪了觀眾走進1874年沙龍參觀的場景,堪稱一幅“畫中畫”,人入畫中,畫融人中,極具觀賞性。這件經典作品于2023年被奧賽博物館收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874年沙龍》1874 油畫 卡巴約-拉薩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推廣印象派的功臣</b></p><p class="ql-block">巴黎著名畫商杜蘭-魯埃爾 Paul Durand-Ruel (1831-1922)先生十分看好印象派藝術家的前景。從1886年起,魯埃爾多次在美國舉辦印象派畫展,美國人不受藝術教條束縛,愉快地接受了這些作品。歌劇院芭蕾舞演員、咖啡館音樂會、隆尚賽馬場、塞納河蕩舟、吉維尼的睡蓮等描繪巴黎現代都市生活的場景,比起希臘神話、羅馬歷史或拿破侖戰斗場面,更加吸引新一代美國收藏家的目光,他們將來自巴黎的印象派作品視為珍貴佳作,購得一幅掛在客廳中,無疑彰顯品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保羅·杜蘭-魯埃爾照片 1910 尤金·比松 攝影</span></p> <p class="ql-block">從1870年到1922年,杜蘭-魯埃爾先后在巴黎舉辦了200次印象派畫展,在紐約舉辦了130次。為了支持印象派,他的畫廊還協辦了第二屆和第七屆印象派畫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杜蘭-魯埃爾先生</span>無疑是推廣印象派的最大貴人,鮮有能與之比肩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蘭-魯埃爾家中的客廳 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如果沒有魯埃爾的經濟支持,我們這些人早就堅持不下去了。”莫奈曾這樣回憶。雷諾阿和畢沙羅<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得到魯埃爾的解囊相助,他們</span>深感其恩,尤其是畢沙羅,魯埃爾每月資助他家庭的開銷,猶如雪中送炭,讓他得以安心創作。同時,魯埃爾還為畢沙羅舉辦個人畫展,推銷他的作品,最終使畢沙羅的畫作得以進入藝術市場,幫助他擺脫財務困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歷屆印象派畫展年代:</b></p><p class="ql-block">1874 第一屆印象派畫展</p><p class="ql-block">1876 <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屆印象派畫展</span></p><p class="ql-block">1877 第三屆印象派畫展</p><p class="ql-block">1879 第四屆印象派畫展</p><p class="ql-block">1880 第五屆印象派畫展</p><p class="ql-block">1881 第六屆印象派畫展</p><p class="ql-block">1882 第七屆印象派畫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6 第八屆印象派畫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印象派終獲得官方認可</b></p><p class="ql-block">在1900年的法國世博會上,舉辦了大型《法國藝術百年展》,除了展出學院派作品外,還首次展出了印象派的作品,賦予兩者同等的藝術地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00年的世博會舉辦了大型《法國藝術百年展》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1900年對于雷諾阿來說是具有標志性的一年。雷諾阿有11幅作品在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并受到公眾的好評;同年8月,雷諾阿被法國政府授予著名的“榮譽軍團騎士勛章”,印象派藝術家僅雷諾阿一個人獲得如此殊榮,名至實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200周年紀念郵票 2002</span></p> <p class="ql-block">法國榮譽軍團勛章(Légion d'honneur)<span style="font-size:18px;">1802年由拿破侖設立</span>,是法國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勛位勛章,以表彰對法國做出特殊貢獻的軍人和其他各界人士。勛章綬帶為紅色,分五個等級。從低至高分別是騎士(Chevalier)、軍官(Officer)、司令官(Commander)、高級軍官(GrandOfficer)、大十字騎士(ChevalierGrandCross)。</p> <p class="ql-block">在法國前總理克萊門索總理 <span style="font-size:18px;">Georges Clemenceau </span>(1917-1920)的支持下,1922年4月12日在弗農 Vernon 政府辦公室里,莫奈,莫奈的律師,美術總監保羅-萊昂 PaullLeon在捐贈協議上簽名,協議中,莫奈同意將19幅巨型裝飾睡蓮作品捐贈給克勞德莫奈紀念館 The Oranserie。然而,實際上莫奈的捐贈作品一直延遲到他1926年去世后才正式進入橘園博物館,因為莫奈生前不舍得與《睡蓮》作品分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7年5月17日克萊門索前總理出席橘園博物館落成典禮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橘園莫奈博物館 2023 照片 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與那些生前窮困潦倒、死后才被認可的藝術家不同,莫奈、雷諾阿、德加、畢沙羅和基約曼相對幸運,他們都在晚年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并實現了財務自由。莫奈更是憑借200多幅《睡蓮》作品“睡遍”了世界各地的美術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印象派全家福:莫奈、巴齊耶、德加、卡薩特、卡勒波特、雷諾阿、莫里索、畢沙羅、基約曼、西斯萊</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印象派藝術家如巴齊耶、西斯萊、莫里索、卡勒波特等,由于早逝,他們的作品在當時并未廣受認可。然而,藝術史并未忽視他們,他們在印象派畫家的行列中擁有崇高地位。幸運的是,他們這些珍貴的作品被各大藝術博物館完好保存,令我們得以一睹其風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卡普辛大道》1974 油畫 莫奈</span></p> <p class="ql-block">從時間的角度來看,這些經歷了百年滄桑的印象派藝術家,理應被視為當之無愧的“百歲老人”。他們的作品至今依然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仍然在世界各大美術博物館吸引著無數觀眾,絲毫沒有失去其新鮮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崢嶸歲月150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印象派繪畫是光與影的詩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藝術的魅力穿越畫布與時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筆觸與色彩凝聚著對美的追求與表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為后印象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并在藝術史上鐫刻下永恒的經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藝術圖片致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希臘國家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奧賽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瑪蒙丹莫奈藝術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橘園藝術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盧浮宮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倫敦國家美術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華盛頓國家美術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簡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顧睿先生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英美文學專業,曾先后在上海國際海員俱樂部任英文翻譯,上海交通大學英語老師,澳洲人力資源公司高級經理,美國天合TRW汽車集團亞太有限公司任銷售總監,德國采埃孚ZF亞太有限公司任銷售總監,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海外會員,澳大利亞華人作家協會會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著作和譯作分別在上海教育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最新著作《走近梵高》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虞城县|
马龙县|
田东县|
沁源县|
原阳县|
顺平县|
福海县|
大英县|
东至县|
苗栗县|
南岸区|
安远县|
陈巴尔虎旗|
西乡县|
项城市|
区。|
苏尼特右旗|
青田县|
鄯善县|
屯门区|
扶余县|
化隆|
日喀则市|
广灵县|
六安市|
陕西省|
公安县|
永登县|
延长县|
丰都县|
台中县|
德保县|
陆河县|
水城县|
通化市|
崇义县|
苗栗市|
永吉县|
沙河市|
怀集县|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