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在中國諸多城市中是很有品味的一個,有點巴黎之于法國的意思。“品味”這樣一個詞,可以指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審美趣味,高大上一點,也涵蓋了文化藝術修養等精神層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使是在信息最不暢通的年代,上海也早已蜚聲各地。它有厚實的工業基礎,當年從歷史課本中學到的也是上海工人代表顧正紅和五卅慘案。當然,還有租界,象征著舊時代喪權辱國的地方。魯迅在那里向當時的國民政府和國民的劣根性投去了一只只“匕首”,還和日本人內山完造成了好朋友。好像也沒被喝茶沒被網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普通老百姓,那時更欽羨上海的輕工業產品。上海的手表,上海的自行車,那都是普通老百姓有錢也買不到的商品。七十年代,小哥買了一輛上海產的鳳凰牌自行車:單是烤漆和鍍珞,就甩了青島的大金鹿幾條街。那時我在三線,回去探親,就被允許騎著兜風。那輛線條優美,閃閃發亮的鳳凰得到的回頭率,的確比現在的奔馳寶馬要高出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八零年,一位南方的好友回上海買了一條連衣裙,咖啡與白相間的素色,水手服式的飄帶衣領,如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邊冬妮婭穿的款式。她也給我捎了同款的一件,十八元。差不多是當時工人半個月的工資。好友在醫學院,我在師范大學。兩件連衣裙在不同的校園里各領風騷,引領了一番托人到上海買衣服的小潮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排右二,來自上海的連衣裙。</p> <p class="ql-block">當時許多的上海人瞧不起或者說排斥外地人,一個“外地人”的稱呼帶足了鄙視和輕蔑。這讓外地人,特別是我們這些北方人,不免以牙還牙,用嘲笑上海人的小氣和精于算計以示報復。即便有機會去上海,對許多事物的印像就因帶著有色眼鏡而大打折扣,有點因噎廢食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闊別多年后,今年十一月去張家界前在上海逗留了兩天,這時不僅可以心平氣和的來欣賞上海的好處,而且還對每一個新發現在心中歡欣鼓舞一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值得品味的,自然是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上海的第一個清晨,領著外孫和外孫女逛了早市,買了豆漿,豆花,大餅,油條,蔥油餅,生煎包,鮮肉月餅等所有看著稀罕的東西,帶回旅館擺了一桌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豆漿與油條和預想的差不多,沒有出類拔萃的驚艷。豆花卻是豆香十足,爽滑順口。我們一邊喝一邊評論,墨爾本豆腐腦啥味沒有,卻號稱從來不用轉基因大豆,上海早市上的豆漿難道用的是高價的Organic 大豆(綠色食品)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煎包也就是隨便在一個小攤上買的,按照上海出生的女婿的指點,在邊上咬開個小口一吸,湯汁滿口,鮮香四溢。幾個人不免再長吸一口氣,讓鮮美流進五臟六腑,然后咬一口包子,Q彈的肉丸似乎會在齒間跳舞,讓人來不及咽下便直呼過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兒事先查了兩家黃埔區的網紅店,按圖索驥,先去了一家來來小籠包店。去時正好是下午兩點,店員要休息一個小時。看到店里還有很多沒吃完的顧客,便跟服務員協商。一位管事的女士過來問了情況,說可以,但你們只能吃兩籠最貴的蟹黃和海鮮的。高高興興的坐下,發現工作人員吃的豬肉小籠,才是他們的招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怎樣,能吃上就很滿足了。女兒和我兩個北方人按照吃生煎的辦法,先嘗了湯汁,再吃包子。螃蟹和蝦肉,原本的鮮味擺在那兒。那包子皮是上海人的拿手絕活。喜歡做飯的我,深知這皮的制作難度系數,不漏湯就不錯了,更不用說皮薄如紙又韌性十足了。自己可以把山東的大包子做的很專業,各種花樣面包也能手到擒來,可做生煎包和小籠包卻是沒有一次成功。</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家是老弄堂面館,在黃浦區一棟商業樓的底層。下午四點開門,三點半就排上了長隊。上菜速度倒是很快,待我們快排到時,旁邊一桌上的中年男子一家的幾碗面已經吃的快見了底。女兒順便問了一句,哪一種是這家好吃的招牌面。卻被翻了個白眼。他用手一直櫥窗上方的黑板說,“自己看,都在上邊寫著呢!” 女兒和我對視了一下,回來兩天已經被噎過幾次,甚至向警察問路也吃過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僅我倆,小孩子也需要適應被噎。外孫四歲,不會中文,來之前教了他兩句。第一天晚上剛下出租車,他對司機說“謝謝”。司機沒理會,他就追著司機連說了好幾遍,最后換來了一句不謝。上早市,他見了人就說“你好”。像是《蚯蚓日記》里的小蚯蚓,學禮貌就對著成千上萬只螞蟻說了一上午早晨好。不過這兒超過一半的人沒有回應,反而有些大媽大嬸的,以一種同情的眼光看著女兒和我,可能心里嘀咕;你們的孩子不正常吧?太可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話題扯遠了,回到面館來。我倆憑感覺點了一碗豬肝拌面,一碗竹筍燒肉拌面。一份炸雞排。薄薄焦黃的炸雞排蘸醋吃,這讓吃慣了肯德基的外孫們感到稀罕,很快就消滅了一盤。豬肝炒的也算一絕,濃香沒雜味。在海外待了快三十年,早已入鄉隨俗,不怎么吃豬的內臟了。這碗豬肝面我和女兒分著吃了個痛快。竹筍燒肉也是下了功夫的,那肉軟爛香糯,入嘴即化。網紅店真不是浪的虛名呢!</p> <p class="ql-block">沒去飯店吃飯,是因為我上不了臺面。面對六個以上的菜,就味覺癱瘓。女兒受我影響,說是去了她婆家兩個宴席,看著一桌飯菜幾乎沒動筷子。我始終固執的認為:地方小吃有地域特色,代表著當地吃食的靈魂,也更有煙火氣,從那些當地時令食材,用代代相傳的古法做出來的騰騰熱氣之中,才能看到當地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吃之余,還在外灘和法租界瞎逛了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埔江大堤上游人依舊熙熙攘攘,外灘上的大樓一個比一個的厚重,氣派。那些銀行,商阜的大樓有些千年不倒的雄偉,近看,好幾座大樓的門是厚厚的黃銅所制,幽幽的暗光顯示著當年十里洋場的財力和威風。</p> <p class="ql-block">沿著江邊走到一個有座小教堂的路口,順著路口進去是條步行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說上海人的活干的就是講究。這個小教堂保護維修的跟新的一樣,且沒有粗制濫造涂抹毀了原來的樣貌。后邊的空地上,一幫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正對著小教堂寫生創作。藍天,灰瓦,紅磚,尖頂,圓窗,學生們在色彩和線條的美中熏陶,沉浸。</p> <p class="ql-block">在步行街小坐了一會兒。街上有家幾家小咖啡館。一家的名字叫“集雅“,仔細再看,下邊的英文是“Gathering”。“不知道是英譯中,還是中譯英。只覺得一股雅致的香氣傳遞過來。旁邊還有一家名字為“在亦”,這個“亦”字讓我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文言里“亦”即是“也”。這店名起的有學問,淡淡的,卻帶著呼朋喚友的熱絡,只不過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那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邊的閑逛,還是情不自禁的瞅著街邊的店名。“觀夏”,“山下有松”,似乎每一個門面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或者佳話,即便是咖啡,點心貴了一點,喝杯咖啡的功夫就知道了一個故事,也非常值得。連房產中介這一類的世俗買賣,名字也起的好聽,樂和居地產,慕名房產,接地氣又不落俗套。</p> <p class="ql-block">上海圖書館的建筑是現代的,淺灰色的外墻素雅大方。外墻上有大幅的宣傳廣告:躍進書海,閱見未來。大約是為了中文的一音多義吧,創意挺唬人的,可仔細想想又不禁搖頭。閱見未來,只是讀書的一種功能,遠不是全部。</p> <p class="ql-block">書城的閱覽室</p> <p class="ql-block">走到武康路附近,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武康大樓前打卡拍照。這條路知名度很高,是名人舊居一條街。什么巴金,宋慶齡等人住過的房子都能在這兒找到。對我來說,樹蔭掩映下的西式洋房和青島八大關的也差不了多少。只有街邊不多的幾個小店店名,還是跳躍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遠看見一個小店名為“梧桐知秋”,我猜應該是服裝店。走進去,果然是服裝和一些小擺設品。還有一個小小的眼鏡店,名字為“意索”。把眼鏡的功能表現的如此有后勁,又不那么直白,高手!</p> <p class="ql-block">后來在張家界看到一處花壇里擺的標語,“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的箍在一起”,還有一條“不要招惹猴子”的警示語譯成的英文是“Don't mess with Wild Monkey”。大笑之余,更覺上海人取店名的水平,或者說取名者的文化水平,應該是業界的天花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埔江依舊緩緩的流淌,江面上運輸駁船慢慢的駛過。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小時四百公里的磁浮列車早已通車,駁船倒是像特意保存下來的懷舊古跡,讓人憶起當年坐船進港的場景。黃浦江并不算寬闊,也不直接通向海洋,可吳淞口卻吞吐著地球八方的來船,波瀾不驚。海派文化的精髓應該就是這樣:傳統與現代相承,外邦與本土交融,海納百川,兼收并蓄。上海,在全國城市的發展道路上,作為一個既有爆發力,也有后勁的領跑者,的確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細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磁浮火車的時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宁明县|
呼图壁县|
武平县|
阿合奇县|
柏乡县|
安化县|
襄樊市|
那坡县|
永安市|
琼海市|
襄汾县|
南郑县|
湖南省|
临高县|
东丰县|
永平县|
许昌市|
无极县|
德化县|
平阴县|
江门市|
昌宁县|
娄烦县|
大化|
长治县|
双江|
东海县|
霍邱县|
莱西市|
上栗县|
阜阳市|
平顺县|
武功县|
麟游县|
连州市|
桂林市|
镇江市|
呼伦贝尔市|
鹰潭市|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