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鐘粟;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古話,興許俗不可耐,但卻非常直白地說明了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我出身于一個世代為農的家庭。在我之前,我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家和外家祖輩三代,</span>除了最多讀到初中一年級的我的四伯父外,沒有出過一個讀書人。至于我的父母、姑姑、舅舅、姨姨等至親更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即便在我們這一代里,除過我讀到博士外,我的同胞兄弟姊妹、叔伯兄弟姊妹、親姑舅倆姨沒有一個考上大學的,甚至讀過高中和上過函授大學的也是鳳毛麟角。 </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能從一個世代為農的孩子,咸魚翻身,變成一名博士和教授,說到底,靠的還是讀書。所以,我至今堅定地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在兒時的記憶里,除了《毛主席語錄》和《毛澤東選集》外,上高中前,我的家里只藏有一本課外讀物。這本課外讀物的書名雖然我當時就不知道,但內容是清楚的,大抵就是一本屬于《初中語文復習資料》之類的教學參考書。</p><p class="ql-block"> 對于該書的來歷,我至今記憶猶新。那是1980年后半年,我正在志丹縣杏河初級中學讀初三。此前,村里已經實行了包產到組的改革。父親憑著一身木工手藝,與組里簽訂了“以包金換工分”的協議,獲得了外出做木工掙錢的機會。當時,父親帶一個小名叫作“五子”的本家徒弟。五子和我年齡差不多,但輩分比我小得多,讀過幾年書。他從我父親口里得知我第二年考高中,便趁和我父親一同從縣城做木活回來幫我們秋收之機,從他的一個住在縣城的親戚家里帶回了這本書。</p> <p class="ql-block"> 至今記得,這本原本就不厚的書,封面和前面好幾頁都被撕掉了,剩下的部分有好多頁也被卷曲得像女人的燙發頭一般,好在其余部分還是嶄新的,甚至頁眉頁腳、字里行間連一個批注都沒有。</p><p class="ql-block"> 可是,別小看這本破破爛爛的書。正是靠著熟讀這本書,和平時偶爾翻閱一下原本就讀不懂的《毛主席語錄》和《毛澤東選集》,我的語文成績才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并很快從班級里的前十名晉升到前五六名,及至在第二年(1981年)的中考中,我一舉以282分的優異成績,考取了當時還是全國重點中學的陜西延安中學。</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年,延安中學高一只招收了6個班,每個班50名學生。延安市教育局給志丹縣只分配了8個延中名額!雖然在被錄取的8個同學中,我的成績排在倒數第二名,但我卻是其中唯一來自農村和鄉鎮中學的學生。</p> <p class="ql-block"> 3年以后,也就是1984年,由于受到延安中學優良的教育,我以高出高考錄取分數線59分的成績順利考入延安大學政教系,成為恢復高考以來,我的家鄉志丹縣杏河鎮考取的第一個本科生。上大學期間,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整天泡在圖書館,如饑似渴地讀書。</p><p class="ql-block"> 4年以后,由于學業成績優秀,我被系領導看中,主動提出要我留校任教,從而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非昔比,在當今這個圖書浩如煙海的年代,多讀一兩本書對人也許沒有什么影響,但我依然相信,歸根結底,使人與人拉開差距的,使人的命運得以改變的,仍然非讀書莫屬!</p> <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23日初稿,發于朋友圈;2024年11月26日修改,發于美篇。)</p> <p class="ql-block"> 作者:徐長玉,陜西省志丹縣人,長期在延安工作和生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克什克腾旗|
浦东新区|
奉节县|
盘锦市|
东兰县|
手游|
秀山|
棋牌|
平顺县|
色达县|
华池县|
贞丰县|
嘉祥县|
长春市|
平山县|
渝中区|
保康县|
山西省|
金堂县|
宁南县|
新民市|
雅安市|
南江县|
赤城县|
宁阳县|
将乐县|
罗江县|
松潘县|
天柱县|
霍林郭勒市|
河间市|
漳州市|
盈江县|
林芝县|
峨山|
牡丹江市|
蕲春县|
黄浦区|
盐池县|
麦盖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