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豐臺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得名。盧溝河是金代名稱,明代稱渾河,康熙37年(1698年)始稱永定河。盧溝橋是北京及華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始建于金大定29年(1189年)。該橋所在位置商周時期就已成為重要古渡,之后的北京因它得以從一個村落發展成為了都城。歷史上永定河曾多次改道,北京城的位置也常隨之變動。直到金代隨著中都和盧溝橋的修建,北京才逐步穩定和發展起來。<div> 1270年代,馬可·波羅就是從這里進的北京,并將其介紹到了歐洲。然而使這座古橋名揚天下的,則是發生在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抗日戰爭開始。由此,中國成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div> 2024年5月15日,來到了久負盛名的盧溝橋。 站在盧溝橋東頭,順橋面向西望去,橋東頭右側向北,依次是乾隆盧溝曉月碑、康熙盧溝橋碑文碑、華表。橋東頭左側白色巨石鐫刻著“盧溝橋”三個字,巨石后面也立著一個華表。 乾隆16年(1751年),乾隆奉太后謁泰陵,過盧溝橋時作詩并題寫“盧溝曉月”碑。<div> 始建于金代的盧溝橋成為進京的咽喉要道,兩側橋頭多旅舍驛館,行人雞鳴上路之時,天色初曙,尚見疏星曉月。岸邊柳樹倒影掩映著水中的橋影,在來去的人們心中引起無限的感慨,“盧溝曉月”便口口相傳成為一處名勝,并被乾隆“御批欽定”為“燕京八景”之一。</div> 碑陰鐫刻的是乾隆題寫的盧溝橋詩:“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半鉤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夾鏡明。入定衲憎心共印,懷程客子影猶驚。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乾隆辛末初秋御題”<br> 該詩描繪的是清晨的景象,詩人以茅店寒雞報曉開始,暗示了黎明的到來。"曙光斜漢欲參橫",通過描繪太陽初升時天邊的云霞和星辰,展現出秋日早晨的寧靜與遼闊。"半鉤留照三秋淡,一蝍分波夾鏡明",形象地描繪了彎月掛在天際,映照在平靜的水面,如同鏡子般明亮,秋意顯得淡雅而清新。接下來,詩人將禪定的僧人與行旅在外的游子進行對比,"入定衲僧心共印",表達出僧人的內心平靜,而"懷程客子影猶驚"則寫出游子對未來的憂慮和對家鄉的思念。最后,詩人感慨自己常走溝西小道,沿途景色雖美,卻總會觸動他內心深處的哀愁。<br> 整體來看,這首詩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燕山曉月的景色,同時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展現了乾隆年間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感慨。 “盧溝曉月”碑右側,是高達5.78米的康熙盧溝橋碑文碑,為盧溝橋現存四座古碑中最高大的。僅碑身就4.53米高,碑首為雙龍紋項脊。 康熙盧溝橋碑文碑,記載了康熙7年(1668年)秋,河水泛濫,沖毀了橋東部分橋體,遣工部侍郎羅多等前往修繕的情況。由康熙題寫,漢文滿文分刻。<div><br> 碑文:盧溝橋碑文 朕惟國家定鼎于燕,河山拱衛,桑干之水,發源于大同府之天池,伏流馬邑,自西山建瓴而下,環繞畿南,流通于海,此萬國朝宗要津也。自金明昌年間盧溝建橋伊始,歷元與明,屢潰屢修。朕御極之七年,歲在戊申,秋霖泛溢,橋之東北,水嚙而圮者,十有二丈,所司奏聞,乃命工部侍郎羅多等鳩工督造,挑浚以疏水勢,復架木以通行人, 然后庀石為梁,整頓如舊。自此萬國梯航及民間之往來者,咸不病涉,實藉河伯之靈,丕慰通濟之懷,蓋萬世永賴焉。爰勒豐碑,用垂不朽。<br> 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div> 1987年,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解放后鋪設的柏油和加寬的步道,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原石板橋面又呈現在了世人面前。同時,將機動車通行移至相鄰的盧溝新橋,原盧溝橋做為重要文物,改為了步行橋。 盧溝橋兩側石欄桿望柱頭上雕刻有石獅,之后的歲月里因風化、洪災、雷擊等自然災害原因時有損壞。故從金代起,到元、明、清、民國、解放后,盧溝橋石獅不斷地經過了修繕和補建,現存石獅501頭。其中多為明清原物,金代已很少,其他時期的也不多,可謂六世同堂,這些石獅也隨之承載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印記。 早期的石獅多為一柱一獅,之后的石獅旁增添了許多虎頭虎腦、憨態可掬的小石獅。它們有的像偎依在母獅懷里熟睡,有的像藏在大獅子的身后做游戲,有的應是太過淘氣、直接被大獅子用爪子按下。這些小石獅形態各異,沒有一頭是重復和模仿的。靈動活潑的小石獅和沉穩厚重的大石獅動靜結合,給人一種“活”的感覺。<br> 小石獅大的有幾十厘米,小的只有幾厘米,鼻子眼睛都看不清,有的就出自雕刻大師天工神斧似的刻畫。且數目不等、位置不定,還多雕于隱蔽處,這就造成了盧溝橋石獅總數難數。<div> 據傳金代盧溝橋落成后,皇帝金章宗親臨盧溝橋視察,就曾對橋上的石獅贊不絕口。同時也注意到了石獅數量的奇特之處,似乎每次數來數去,數量都不盡相同。即令隨行侍衛和文臣一起數,但每人數出的結果仍都不一樣,這個現象很快就傳開了。故到明代起,就有了“盧溝橋獅子--數不清”的歇后語。</div>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石獅已不再是單純的石雕,它們已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每一個來到盧溝橋的人,都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藝術的魅力。 盧溝橋西頭右側的康熙御詩《察永定河》碑。<div><br><div> 碑文:源從自馬邑,溜轉入桑乾。渾流推濁浪,平野變沙灘。廿載為民害,一時奏效難。豈辭宵旰苦,須治此河安。<div> 察永定河<br></div><div> 這首詩作于康熙8年(1669年),主題為“察永定河”,通過對永定河流經地勢變化的描繪,表達了對治理河流以保障民生的深切關注。首聯“源從自馬邑,溜轉入桑乾”描繪了永定河的源頭起于馬邑,水流匯聚后流入桑乾,展現了河流的自然流向與地理特征;頷聯“渾流推濁浪,平野變沙灘”則形象地描述了河水攜帶泥沙沖刷平原,導致土地逐漸變為沙灘的景象,揭示了河流泛濫對土地的破壞;頸聯“廿載為民害,一時奏效難”指出永定河二十年來給人民帶來了災害,但治理的效果難以在短時間內顯現,反映了治理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尾聯“豈辭宵旰苦,須治此河安”表達了治理者不辭辛勞的決心,強調了穩定河流、保障民生的重要性,體現了對民眾福祉的深切關懷。</div><div><br> 該詩通過生動的自然景觀描繪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展現了詩人對治理河流、改善民生的深刻思考和強烈責任感。</div></div></div> 位于康熙御詩《察永定河》碑西北側的是乾隆51年(1786年)《重葺盧溝橋記》碑。<div><br><div> 碑文:重葺盧溝橋記 <br> 文有視若同而義則殊者,不可不核其義而辨之也。余既核歸順歸降之殊於土爾扈特之記辨之矣,若今盧溝橋之重修重葺之異,亦有不可不核其義而辨之者。蓋今之盧溝橋實重葺非重修也。夫修者,傾圮已甚,自其基以造於極,莫不整飾之,厥費大。至於葺,則不過補偏苫弊而已,厥費小。<br> 夫盧溝橋體大矣,未修之年亦久矣。而謂之葺,補費小者,何則實有故。蓋盧溝橋建于金明昌年間,自元迄明以至國朝,蓋幾經葺之矣。自雍正十年逮今又將六十年,帝京都會往來車馬雜還,石面不能不弊壞,行旅以為艱。而橋之洞門,間聞有鼓裂,所謂網兜者,謂下垂也。司事之人有欲拆其洞門而改筑者,以為非此不能堅固。爰命先拆去石面以觀其洞門之堅固與否,既拆石面則洞門之形畢露,石工鱗砌錮以鐵釘,堅固莫比。雖欲拆,而改筑實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其舊之堅固也。因只令重葺新石面復舊觀。而橋之東西兩陲接平地者,命取坡就長,以便重車之行不致陡然顛仆以搖震洞門之石工而已。<br> 朕因是思之,渾流巨浪勢不可當,是橋經數百年而不動,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則此橋必不能至今存然。非拆其表而觀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細如是其亟也。夫以屹如石壁之工拆而重筑,既費人力又毀成功,何如仍舊貫乎?則知自前明以及我朝皆重葺橋面而已,非重修橋身也。即康熙戊申所稱水嘴橋之東北而圮者,亦謂橋東北陲之石堤而已非橋身也。以是推之,則知歷來之葺,或石面或橋陲之堤,胥非其本身洞門可知矣。夫金時鉅工至今屹立而人不知,或且司工之人張大其事圖有所侵,冒于其間焉。則吾之此記不得不揚其舊過去之善而防其新將來之弊,是為記以詳論之。<br> 乾隆五十一年歲在丙午仲春之月中澣 御筆<br><br> 乾隆的這篇《重葺盧溝橋記》,記述了這次修葺盧溝橋,而不是重修,因為橋基未動。有人提出要重修,但乾隆認為古人修橋是很科學的,橋基部分也是很堅固的,此前的幾次修,也都是未動基礎,保持了原橋洞。如要舍堅固的原橋洞而再修新洞,耗費大不說,還不如以前的橋洞結實。所以他要求重點修損壞的橋面,并按這一思路完成了修橋任務。由此可見,乾隆對于這項重大工程的關注,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div></div> 乾隆《重葺盧溝橋記》碑背面,鐫刻的是乾隆《過盧溝橋》。<div><br><div> 碑文:過盧溝橋有序<br> 盧溝橋建自金明昌間,歷元迄明屢經整葺。我皇祖于己酉年,皇考于壬子年復加葺治,長橋綿亙,經涂蕩平,閱今又將六十年。橋西二洞孔云有垂下似網兜,又橋面及兩陲亦有稍圮裂者。大臣和珅等勘明重葺,易甃新石,并于橋東西兩陲加長石道,凡新舊百四十三丈,發帑和雇,以乙巳秋蠲吉興工,至丙午春工竣,茲恭謁泰陵,展禮五臺,蹕路經臨石梁,鞏峙萬方歸極,九軌同亨,此亦余知過論所云不可已者也。因賦五言勒石以紀:<br> 謁陵因禮佛,啟蹕西南行。長橋亙盧溝,路接拱極城。往來之通衢,建金修元明。康熙己酉年,雍正壬子并。胥曾以時葺,行旅歌途亨。今復六十歲,石版或圮傾。發帑給雇值,曾弗力役征。<br> 明正統元年命工部侍郎李庸修葺,庸請令宛平縣自石徑山至盧溝橋役民興作。又四年小屯廠西堤決,發附近丁夫脩筑。又弘治三年修筑盧溝橋。其時并役用民力,未有如我朝內外大小工程悉發帑和雇從不肯輕役一人也。<br> 輕輿過橋上,大工已告成。知過論有言,不可已者仍。<br> 論語觀過知仁又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余向著《知過論》,以不知過其失小過而不改,又從而為之辭,其失大繼。自今予惟視其不可已者(仍酌行之,其介于可已)不可已之間者(,率)已之而已耳。茲盧溝橋為國門往來通(衢,發帑修葺又豈事之可已者乎)。<br> 五字同碑記,以勒石之貞。<br> 乾隆五十一年歲在丙午仲春之月中澣御筆<br><br> (注:以上碑文中括號中的字,因碑文字跡褪色,故碑文圖片中看不到。資料顯示“今復六十歲,石版或圮傾。”,但碑文上鐫刻的是“今復五十歲,石版或圮傾。”?)<br><br> 這段碑文描述了盧溝橋的歷史和重修情況,這座橋建于金明昌年間,歷經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康熙和雍正年間也曾對其進行過修繕,確保其通行順暢。最近一次重修是在六十年前,石版有些傾圮,但經過修繕后已經恢復原狀。碑文最后提到,為了紀念這次重修,立下了五字同碑記,以示永志。</div></div> 乾隆《重葺盧溝橋記》碑左側面,鐫刻的是乾隆《過盧溝橋》詩碑。<div><br><div> </div><div> 碑文:來自東應此向西,丙申行景不堪題。盧溝適爾重過渡,秋漲依然尚積泥。沙堰安瀾真是幸,山陵望遠早含凄。河稱永定終無定,長策艱哉首重低。<br> 乾隆庚戌仲春月中游 御筆<div><br><div> 該詩寫于乾隆庚戌年(1790年)仲春,詩中追憶乾隆丙申年(1776年),詩人瞻謁東陵之后,回蹕先返御園問安,復謁西陵,取道于此。沿途情景,歷歷在目。彼時去歲,秋雨略多,盧溝河水增漲,雖旋即消退,然兩岸泥痕,至今仍積而未消。沙堰之處得以安瀾,實乃萬民之幸。登高遠望山陵之時,心中已含凄楚之情。河流雖號永定,終究難以恒定。面對河流治理還須長遠的謀略與艱難,詩人不禁低頭沉思,深感其重。</div></div></div></div> 乾隆《重葺盧溝橋記》碑右側面,鐫刻的是乾隆《過盧溝橋作》。<div><br></div><div> 碑文:邇歲盧溝晏(1),神哉沛厚恩。堤防惟益慎,修治可輕言。橋葺亨涂坦(2),冰消細溜湲。行將觀下口,疏委自安源(3)。<div> ⑴ 永定河自辛卯漫水南岸頭工處取直筑堤旋即合龍至庚子秋復有漫口亦即堵筑蕆事近年以來仰賴流河神默佑大溜直走中泓順軌安堤工鞏固<br> ⑵ 盧溝橋建自金時歷元迄明屢經修治本朝康熙己酉雍正壬子復兩次施工今又六十馀年橋面及兩陲有稍圯裂者乙巳秋發帑興工重加葺治并于橋東西兩陲加長石道詳見丙午過盧溝橋詩序<br> ⑶ 自乙亥年閱視永定河將下口改由條河頭入海至己亥因下口逐漸淤高命挑挖河身以消盛漲此次復將親臨閱示雖不能一勞永逸而疏委則源自安祗可盡人力以為補偏救敝之計耳<br> 乾隆戊申仲春月中澣過盧溝橋作<br><br> (注:碑文中的原注釋隨詩句后,為便于觀看,這里將注釋統一放到了該詩的后面。注釋(1)中:“堤旋即合龍...亦...大溜直走...”等字,因碑文字跡褪色,故碑文圖片中看不到。)<br><br> 該詩描述的是近年盧溝橋畔甚是安寧,此乃神靈賜予之厚恩。對于堤防之事,唯有更加謹慎,不可輕言修治。橋梁已修葺完好,道路平坦通暢,冰雪消融,細流潺潺。行至橋之下口,觀水之源流,見其疏導自然,安然流淌。</div></div> 盧溝橋東正對著的是始建于崇禎13年(1640年)的宛平城西門,1937年7月7日夜,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以北地區舉行以攻取盧溝橋為假想目標的軍事演習。后稱演習一士兵失蹤,要進城搜查。遭到中國駐軍拒絕后,日軍迅即包圍宛平城。7月8日,日軍連續三次進攻宛平城,均遭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的堅決抵抗。北平當局令駐軍堅守盧溝橋,國民政府向日本大使提出口頭抗議。219團團長吉星文激勵官兵,盧溝橋就是我們光榮的墳墓,守土有責我們絕不放棄陣地!這一聲怒吼沖破云霄,打響了全面抗戰第一槍。史稱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br> 此后數日,219團與日軍浴血奮戰,子彈打完就掄起大刀,與日軍肉搏。兩個排80余位中國守軍,全部戰死橋頭陣地。因敵我實力相差懸殊,219團面臨彈盡糧絕,急需支援和補充。吉星文向何應欽寫信求援,信中言辭氣壯山河:我等只有抱定犧牲到底之決心,荷槍實彈與宛城共存亡,決不以寸土讓人。可蔣介石有意妥協,欲以和平解決事變。7月26日,219團無奈奉命撤出。 219團撤出不久,盧溝橋失陷、宛平失陷。7月28日,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支援下,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發起猛攻。經過5個多小時的戰斗,中國守軍傷亡2千余人,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北平淪陷。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中國共產黨雖然完成了“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的方針轉變,蔣介石也暫時放棄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提出的一些提議。但是蔣介石并沒有即刻準備聯合抗日事宜,而是希望通過外交政策和國際壓力迫使日本當局放棄侵略。<div>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標志著國家和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的主要矛盾;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并號召全國同胞,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抵抗日寇的侵略”;7月17日,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在廬山談話中表示“如果戰爭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中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開赴華北抗日前線;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br> 以盧溝橋事變為標志的中國抗日戰爭開啟三年后,英國進行英倫保衛戰。四年后,蘇聯開始衛國戰爭。四年半,美國加入反法西斯戰爭。日本、德國與意大利軸心國的侵略野心,由日本進占東三省與華北開始,最終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這次世界大戰結局的產物。中國通過長期的反侵略斗爭,由戰前的半殖民地狀態,戰后一躍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div> 位于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 紀念館開放是有時間的,故這天一到盧溝橋就先進宛平城內看紀念館。沒想到才過16時紀念館即已關閉,成為此行遺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市|
嘉禾县|
黄冈市|
桃园市|
汉寿县|
汝阳县|
西盟|
双鸭山市|
富民县|
泾川县|
沧源|
宁陵县|
富宁县|
布尔津县|
梨树县|
长岛县|
鸡泽县|
襄汾县|
林甸县|
常熟市|
巩义市|
威海市|
临沂市|
阿鲁科尔沁旗|
太仆寺旗|
九江县|
全南县|
襄垣县|
左云县|
连南|
沽源县|
霸州市|
仁怀市|
石楼县|
永新县|
鄂托克前旗|
武宁县|
无极县|
阿克陶县|
喀喇|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