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據說現在的孩子到寺院打卡成為流行。有人就調侃,如今年輕人在上班和上學之間,選擇了上香,在做題和作弊之間選擇了做法,在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p><p class="ql-block"> 經濟深度調整,年輕人就業創業面臨更嚴峻挑戰。這個世界上,除了能拼爹的少數人,大部分年輕人都是沒有背景、缺乏經濟基礎的。他們跨出校園走向社會時,面臨就業無門、創業無路時自然容易茫然失措。作為過來人,我們不能飽漢不知餓漢饑地指責他們不思進取、躺平擺爛。 他們去佛寺道院打卡,無非是想尋求安慰、祈求好運。至少要比偏激走極端的極少數人好。</p><p class="ql-block"> 其實,每代年輕人都過得不容易。年輕人進入社會要在摸索中學會自立自強,在他們接過父輩重擔成為社會中堅力量前,父輩們總是對他們不放心,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孩子小時候父母操心他們無病無憂、健康成長,長大了又操心他們能夠成家立業。父母們把最好的東西都給子女,竭盡所能讓子女過上好日子。正是父輩們的無私奉獻,使我們的民族度過一個個危機,依舊子孫繁衍、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但父母總有一天老去,孩子們總要學會獨立。他們能否接過父母輩肩上擔子,比父輩們走得更高更遠,取決于他們能否自力自強。所以作為過來人,我們要充分信任年輕人,及時放手、積極鼓勵他們自己去打拼去探索,相信他們歷盡坎坷,終能走好人生長路。因為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是這么成長起來的。</p><p class="ql-block"> 新政權成立初期,共和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無數年輕人奔赴朝鮮戰場浴血奮戰,更多的年輕人為新生國家勒緊腰帶抓生產、搞建設。那時候的年輕人極其困難情況下,去搞“兩彈一星”,去開墾北大荒、建設西南“三線”、去修建公路鐵路和水利設施;那時候的年輕人,面對三年自然災害極端困難,大批公職人員響應“精兵簡政”號召自愿回村當農民,大批城市青年則“上山下鄉”奔赴天南地北;那時候還有無數年輕人,背負階層身份重負,忍辱負重努力為社會做貢獻。正是父輩們年輕時的奮斗,共和國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修建的公路、鐵路和水利設施相當于1800條長城和1200座三峽大壩的工程量。</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后,我這代年輕人無畏地擔當時代賦予的新使命。農村的年輕人在包干到戶的地上精耕細作,滿足了全國人民的溫飽。還創辦起鄉鎮企業、家庭工廠,迅速推動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他們走街串巷做生意,快速崛起“世界小商品之都”等市場集群,憑證購買時代一去不返。那些上山下鄉返城的年輕人,從擺攤設點、做小生意等最底層事情干起,艱難地融入到澎湃的市場經濟大潮中。</p><p class="ql-block"> 80、90后是獨生子女一代,特殊成長背景,使他們很難適應自主就業、家境變遷、文化管制、社會治安等改革政策帶來的變化,曾讓人以為他們是“垮掉的一代”。實踐證明,他們并沒有被面臨問題打垮,而是在與命運抗爭中,逐步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p><p class="ql-block"> 宏觀經濟的深度調整給當今的年輕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他們被迫“卷”在各種漩渦中掙扎。互聯網大廠到中小企業紛紛裁員,有大批年輕人要重新就業,還有每年一千多萬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大量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崗位。即便有工作的年輕人,也面臨按揭還貸、子女就學、老人贍養的沉重經濟壓力。面對巨大生存壓力,大多數年輕人并沒有選擇躺平。找不到機關事業和公司白領崗位,他們就變成走街串巷的外賣小哥、沒有底薪的推銷員,或者選擇自主創業,比如開網店做直播,開烘焙店、咖啡店店主,做家庭教師、健身教練、收納師,做攝影師、自由撰稿人、自由書畫家,甚至回到鄉村接過父輩擔子做一名農創客。這些在順境中成長的年輕人,他們并沒有被“卷”壞壓垮,在生活、事業和愛情重壓下,不斷增強韌性和抗壓能力,在逆境中成長。</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扶上馬送一程”。在經濟爬坡過坎、年輕人就業創業壓力劇增形勢下,各級政府都不能缺位。要出臺系統性、針對性政策舉措,幫助年輕人找準人生方向、激發生活激情、找到就業創業門路,成為年輕人健康成長的強大支撐。全社會都要關心年輕人,寬容年輕人新觀念、新思想和新行為,鼓勵年輕人勇敢走自己的路,在歷練中成長。</p><p class="ql-block"> “卷”字使我想起早年間農村里卷繩子。父親用苧麻或者稻草卷繩子,一頭系在房屋柱子上,兩手各搖動一個卷子,將兩股苧麻或稻草卷緊,再卷成一根繩子。松散的苧麻或稻草并不堅韌,卷成繩子后卻結實異常。苧麻繩子可做牽引犁耙耕地,稻草繩子可捆綁柴火秸稈,是農家不可或缺的物件。小時候,父親常用“不苦不難不成人”鼓勵我們,養成了我們絕不向困難妥協的性格。</p><p class="ql-block">記得《中國青年報》1980年5月發表了讀者來信:《潘曉:為什么人生的路越來越窄》。信中說:“有人說,時代在前進,可我觸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說,世上有一種寬廣的、偉大的事業,可我不知道它在哪。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來信發表后引起全國大討論,反映了當時年輕人中對前途渺茫失措的社會心態。回望那一代年輕人,在命運起伏中拼搏掙扎前行,最終成為改革弄潮兒的社會主流。</p><p class="ql-block">這一代人已陸續進入退休年紀,他們的人生歷程生動說明,年輕人是“卷不死”。今天的年輕人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新的理念、更多知識技術優勢。假以時日,他們必將人生磨礪中愈挫愈勇、越“卷”越堅韌,最終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引領社會超越前人走向更好未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文区|
墨玉县|
霞浦县|
芮城县|
苏尼特左旗|
绥宁县|
赣榆县|
大姚县|
南阳市|
柳州市|
新丰县|
赞皇县|
海阳市|
分宜县|
上饶县|
新蔡县|
武宁县|
鸡西市|
景谷|
定兴县|
海门市|
南昌市|
台东市|
宁陵县|
体育|
珠海市|
娄烦县|
方城县|
大足县|
兴隆县|
图们市|
镇坪县|
饶阳县|
和林格尔县|
柘城县|
三明市|
白玉县|
双柏县|
南江县|
康定县|
绥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