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伸(公元1575-1645年),字叔達,號宏宇,別號衷初,廣昌旴江鎮后塘人,家住來山上,生于書香門第,其祖父劉沐,廩生;父親劉承恩是廣昌名師;劉伸兄弟中排行老三,大哥劉作;二哥劉位,萬歷四十六年(1618)舉人,樂清知縣;弟弟劉化,貢生,授兩淮鹽運副使。父親劉承恩仗義疏財,導致家庭極貧,家徒四壁。劉伸幼年喪父,家中經常斷炊,劉伸便去溪流中抓魚摸蝦,拿到街市出售,以購買糧食,難以為繼時,只好以糠代飯充饑。劉伸早慧,在母親賴氏的培養下,十歲便能寫出很好的文章,二十歲補博士弟(秀才),因才華出眾,被廣昌知縣姚舜牧<i>(1)</i>收為門生<i>(注解1)姚舜牧(1543-1622)字虞佐,浙江湖州人,儒學大師,歷官新興、廣昌二縣知縣,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廣昌名宦,《廣昌縣志》有傳記。早年他崇尚唐一庵的“許敬之學”,因此自號“承庵”,著有《姚氏藥言》、《樂陶吟草》三卷及《五經四書疑問》、《孝經疑問》等,《四庫總目》并傳于世。</i>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丙午科鄉試第十一名成為舉人,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會試第七名,成丁未科進士。1607年,初授山東鄆城知縣,歷安徽歙縣知縣、工部郎中、京衛武學教授、國子監博士、禮部儀制司主事、禮部精膳司員外郎、典試河南、禮部祠祭司郎中、河南布政司參政,河南按察使,廣西、云南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通奉大夫(從二品銜),封楚公<i>(2)</i>爵位。<i>(注解2)按照明代爵位制度,公侯散階、勛級皆一品,伯為二品。依照康熙《廣昌縣志》中《劉伸傳》所載,劉伸爵封楚公,應為正一品官銜。</i><br><b>筮仕鄆城</b><br> 萬歷三十五年(1607)夏,劉伸帶著夫人陳氏到山東鄆城縣擔任知縣。鄆城縣,隸屬山東省曹州(現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東北部,黃河下游。北鄰梁山縣,東與嘉祥縣接壤,南接巨野縣,西與鄄城縣毗鄰,隔黃河與河南省范縣、臺前縣相望。鄆城歷來尚武,民風彪悍,描寫北宋時期梁山農民起義《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鄆城一帶,梁山好漢晁蓋、宋江俱為鄆城人,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等古跡至今猶存。<br> 明代時期生員<i>(3)</i>待遇優厚,<i>注解(3)生員:指明清時代通過最低一級考試,取入府、縣學的人,俗稱秀才。洪武十五年規定,一旦成為生員,供月米一石,魚肉鹽醋若干,免除家中兩個男丁的徭役。在一個需求簡單的時代,月米一石,足夠讓一個勤奮向上的青年,可以衣食無憂地集中精神念書,還可以大大地減輕全家的經濟負擔。</i>由于萬歷后期由于財政困難,用于教育的經費銳減,生員的待遇下降,按規定供給生員的待遇被逐漸取消,士子們的生活成了問題;加之士子苦讀十余年,本想有一天能金榜題名,因競爭非常慘烈,往往大多數人一事無成,這是看不見的風險;更受政治斗爭影響,官場黑暗,士風日下,官學發展式微。導致鄆城一帶讀書人紛紛棄巾<i>(4)。(注解4)在古代,讀書人和百姓最顯著的區別,就是讀書人用方巾束發,棄巾就是將頭上的方巾也不要了,放棄功名,不做讀書人。</i>初仕鄆城的劉伸,上任第一把火便從整頓儒學開始。他親自檢查生員經費是否足額發放、生員及其家屬是否有徭役等情況,發現生員只能拿到規定數額一半的經費,生員家屬服徭役則是普遍現象,于是下令必須嚴格依照規定,足額發放生員經費,免除生員的家屬徭役。士子聞訊,奔走相告,當地學風大振。<br>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 “孝,善事父母者”;《左傳?文十二年》:“節,信也”; 孔子曰:“義者,宜也”,忠孝節義是古代所提倡的道德準則,提倡傳統道德準則,有利于家庭、國家的正常運行;有利于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以消除矛盾,回歸原始的理性;有利于增強人際信任,杜絕人人把利己放在首位;也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家族關系,從而創造社會安定的氛圍。劉伸上任后,第二把火是建設忠孝節義祠。忠孝節義祠,供奉的是道德模范人物,他們起著表率的作用,深受老百姓所擁護,激勵人們向模范人物學習。<br> 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益敗壞,官員貪腐,壓榨百姓,人民日益貧困,導致百姓不斷起而反抗。面對政治經濟困難,以顧憲成、左光斗、鄒元標等為代表的一批官員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贓枉法。他們以身作則,清正廉潔、振興經濟、造福百姓,敢于對自己的利益動手,成為明朝晚期政壇的一股清流,他們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喚醒整個社會,劉伸便是他們的堅定支持者。他在鄆城上任后,為節省開支,立即將縣衙的火夫辭退,由自己的夫人下廚做飯。生活極其簡樸:“其清苦之行尤明,鄆來無兩,衣不帛,簋不二,魚不壁,絲不粱,乃至去亦并無櫝可留。”<i>(5)(注解5)來無兩:兩通輛,指沒有馬車;衣不帛:身穿粗布衣服;簋不二:每餐只吃一個菜,沒有第二個菜;魚不壁:吃的是蔬菜,沒有魚肉;絲不粱:沒有一點精美的飯食,吃的是粗食。</i>按慣例,縣令出巡,衙役開道,前呼后擁,因古代街巷狹窄,常常導致擁堵,劉伸將這些擾民的陋規一一革除,他出巡時輕車簡從,常常微服私訪,百姓耳目一新。<br> 明朝時期,百姓除了繳納正常的稅賦外,地方官吏定期征收額外的各種資金,用來送給皇帝,由太監管理,供皇帝使用,此項資金被稱為“羨余”,征收這種資金沒有依據,但又必須征收,劉伸頂住壓力,拒絕征收,為老百姓節省了一筆額外開支,令管理此項資金的太監深感不滿。<br> 中國古代刑罰分為正刑、從刑,自隋代起,按《隋律》規定正刑為“笞”、“ 杖”、“ 徒”、“ 流”、“ 死”五刑,這種刑罰體系穩定下來,一直延續到清末。從刑明律中有充軍、凌遲、贖金、絹及免官、除名、削爵、禁錮等從刑等。正刑中笞刑適用于輕微犯罪,俗稱“打板子”,雖然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罪犯死亡,但如果施刑次數過多,也會對罪犯的身體造成比較大的傷害,對于笞刑的次數,主持案件審理的官員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為防止罪犯的身體過分傷害,劉伸規定,笞刑不能超過十下,但對于仗勢欺人的則加重處罰,百姓拍手稱快。<br> 古時候自然科學落后,人們對自然非常敬畏,如果發生自然災害,認為這是當地人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遭受上天的懲罰,因此官員必須進行祭祀禳災活動,以祈求上天的寬宥,讓百姓感受到官員關懷民生,與民同憂的心情。旱災發生時,祈雨便是古代官員的一項重要活動,《大明會典》對其有詳載:“國家凡遇水旱災傷及非常變異,或躬禱,或露告于宮中,于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廟、陵寢及社稷、山川,無常儀。”萬歷三十五年(1607)秋冬兩季鄆城一帶大旱,大地干裂,劉伸心急如焚,他布衣蔬食,五步一叩,連續兩天禱于距縣衙四五里路的南郊外山川壇,辛苦備至,祈雨誠意,溢于言表,隨即天降甘霖,次年小麥大豐收。<br> 剛上任時,鄆城百姓聽說新上任的縣宰是個會試第七名的飽學之士,誤認為應該是一個清高孤傲的官員;見他帶著夫人上任,以為是一個貪財自潤的官員,慢慢感受到劉伸是個廉潔自律,愛民如子的父母官。<br> 萬歷三十六年(1608),劉伸在鄆城擔任知縣僅一年,便調往政務繁忙的歙縣擔任縣令,“瀕行資斧一空,曹州守周公鼎而濟之,邑父老爭饋贐,一錢不受”<i>(6)(注解6)摘自《康熙鄆城縣志》載《劉伸傳》。</i>劉伸離任時居然湊不齊路費,曹州知府周鼎<i>(7)(注解7)該字為生僻字,左為火字右為鼎字。</i>聞訊,出資相助,才得以成行。臨行時,鄆城空巷,百姓夾道泣送,爭相饋贈,劉伸一物一錢不受。萬歷四十三年(1615),鄆城百姓為表示對劉伸的思念之情,在鄆城東郊建劉公生祠,設立去思碑,以永久紀念。明代時期,只有得到百姓十分愛戴的極少數官員,百姓才會自發立生祠紀念。<br> <b>歙縣任職</b><br> 萬歷三十六年(1608)秋,劉伸帶著夫人陳氏到歙縣擔任知縣。歙縣隸屬徽州,現安徽省黃山市,東與浙江昌化縣交界,西與休寧縣交界,南與浙江淳安縣交界,北與寧國府太平縣交界,東北與績溪縣交界,西南與浙江遂安縣交界、宋代設立徽州府,府治設在歙縣,府縣同城。 <br> 這里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秦始置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一直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 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宋以來,這里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據史志記載,自唐至清,本縣(包括寄籍外地)共取進士770人,其中明清兩朝共取進士623人,列安徽省各縣之冠。是著名的“中國徽墨之都”和“中國歙硯之都”,程朱理學、新安畫派、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醫學、新安文學及徽戲、徽墨、歙硯、徽菜等都閃耀著徽文化的燦爛光芒,在中國文化中獨樹一幟,因徽州自古繁華,人才輩出,又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政務繁雜,商業發達,是明清兩代曾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br> 劉伸歙縣上任后,從清查積案開始,清查過程中,發現有一個名叫周燉業的人,在大牢中被關押近八年,感覺過于離奇,于是便重新審查。經查,周燉業是浙江蕭山人,在歙縣以行醫為生,因醫術高明,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呂安三是當地街頭潑皮,某天,呂安三的朋友王某因急于用錢,找到周燉業借錢,周燉業是個豪爽之人,就借給王某十兩銀子,過了一段時間,王某將所借銀子還給周燉業,周燉業收到銀子后,正欲返回家中,路遇呂安三,呂安三聲稱妻子生病,要周燉業前去家里出診,周燉業接診后,感覺呂安三的妻子并無大礙,開了藥方便離開呂家,剛到半路,遭呂安三攔截,稱其家中被盜十兩白銀,懷疑是周燉業所為,周燉業并不承認偷過呂安三的銀子,于是呂安三報官,官府搜查后,果然在周燉業身上找出十兩白銀,王某也到縣衙作證,聲稱并沒有借過也沒有還過周燉業銀子,周燉業便被投入大牢,周燉業雖然遭受逼供,但拒絕認罪,直喊冤枉,因此未能結案,繼續投入大牢之中。而周燉業在歙縣舉目無親,被關押后,無人過問,雖歷數任知縣,他們本著“新官不理舊事”的態度,案件被擱置不理,導致周燉業被關押近八年。劉伸重新審查后,呂安三迫于壓力,承認構陷周燉業,目的是為了獲得錢財,王某則因懼怕呂安三報復而作偽證,使得真相大白,周燉業得以釋放,呂安三被繩之以法,王某被處以笞刑。<br> 歙縣程大約,是個紈绔公子,幼年喪父,寡母縱容溺愛,倚仗大伯在朝廷擔任高官,不學無術,仗勢欺人,其族兄去世時,聽信風水先生,李氏祖墳的墓地為風水寶地,程大約便要求李氏遷墳,以安葬其族兄,遭李氏家族拒絕后,糾集眾人將李氏祖墳強行毀壞,李氏告至縣衙,時任縣令迫于壓力,不予處理。謝氏早年喪夫,孤兒寡母,家有良田數十石,程大約便邀集幾個同伙,聲稱租用,書寫契約時,偷偷改寫成出賣,謝氏目不識丁,稀里糊涂的簽下契約,程大約便將良田據為己有,謝氏見田產被霸占,托人狀告程大約,不但沒有要回良田,反而被誣毀約而被打出衙門,謝氏欲哭無淚。從此,程大約越發膽大,橫行鄉里。某日,見有徐姓女子,長相標致,程大約垂涎欲滴,便備了一份聘禮,上門提親,因程大約臭名遠揚,徐家并不答應婚事,于是將女子強行霸占,女子到程家后,堅決不從,被程大約活活打死,徐家到衙門狀告程大約,上任不久的劉伸便下令調查,發現程大約為害鄉里,無惡不作,將程大約抓獲歸案。程氏為歙縣大家族,在京城和外地擔任高官的人員眾多,家族勢力極大,手眼通天,呼風喚雨,他們動用各種關系對劉伸施壓,甚至放風威脅,要求釋放程大約,劉伸頂住壓力,堅持將程大約處以死刑,因此朝廷大員對劉伸懷恨在心。<br> 歙縣程某,家族勢力很大,見戶部主事楊武烈(8)已經去世,<i>(注解8)楊武烈明萬歷二十(1592)年壬辰進士,官至戶部主事。</i>孤兒寡母,兒子年幼,便將楊烈武的家產據為己有,劉伸主持公道,將被侵占的財產如數歸還楊武烈遺孀,百姓歡欣鼓舞,朝廷大員對劉伸更加懷恨。(參考《廣昌縣志*劉伸傳》)<br> 乾隆《歙縣志》載: “歙田少土瘠,古所謂荒服也,向無額貢,然考元制夏稅,有茶租、地租、絲綿之目……”自古以來,歙縣并不適合種養桑蠶,也沒有紡織絹絲技術,自元代以來,元朝朝廷為了壓榨百姓,下令對歙縣征收絲絹物料,衙役為了完成任務,攔截過往運送絲絹的船只,尋找各種借口,予以沒收或者強行低價收購,用以充當納稅任務,致使過往商人苦不堪言,怨聲載道,他們為了自保,往往武裝押運,持械抵抗,輕則財產損失,重則傷害人命,嚴重擾亂了當地的社會安全。畢竟商人斗不過當地官府,導致絹商不敢輕易經過歙縣,也影響了歙縣的經濟發展。因歙縣是個大縣,每年財政節余四千六百緡銅錢,這些節余的錢款,被歷任知縣據為己有,這在當時也是符合慣例的,并不違法,但劉伸并沒有自己占用,而是極力說服上級,使用這筆銅錢購買絲絹上交,其余部分購買糧食儲存于倉,以備饑荒。劉伸進一步清理弊政,凡是有害于百姓的商稅、勞役一概免除,過往商人拍手稱快,百姓交口稱贊,從此歙縣商賈云集,促進了歙縣經濟的進一步繁榮。<br> 明代徽州府,部分百姓,因迷信風水、貧困無力、習俗束縛等原因,親人去世后,不及時入土安葬的一種習俗。停喪短則數月,長則數年,甚至數十年,這種現象在一度演變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對當地的社會風俗、民眾心理、禮法秩序、社會經濟秩序等方面造成較大沖去,也給當地的道德秩序、經濟發展、群眾健康都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停喪不葬的社會危害性大,群眾負擔重。由于是長期存在的陋習,根深蒂固,雖然明代后期對此加以治理,但治標不治本,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且愈演愈烈,劉伸對此十分重視,決定采取綜合措施予以治理。他首先發動宣傳,寫下《勸葬引》,以教化群眾,勸導百姓破除陋習,取得當地百姓的支持;然后動員鄉紳在宗族內部,制定族規家法,曉之以理,喻以厲害,規定必須及時安葬先人,否則按族規家法懲處;動員鄉紳士大夫、商人以及普通民眾,設立義冢、經濟資助等方式,幫助經濟困難、客死他鄉、無地安葬的群體,以便他們安葬親人。由于采取了這些綜合措施,使得停喪不葬的頑疾,得到一定程度的遇制,當地風俗煥然一新。 <br> 明朝時期,民間信仰十分興盛,對民間信仰管理嚴格,規定了合法祭拜的為正祠,如觀音廟、關帝廟、將軍廟、東岳廟、城隍廟、媽祖廟等。洪武三年(1370)六月,發布了《禁淫祠制》,對不符合規定的祭祀場所被稱為淫祠,這些場所往往藏污納垢,奸淫婦女,甚至妖言惑眾,秘密從事反抗朝廷的活動,因此明朝各級官員都嚴厲打擊非法淫祠。劉伸擔任歙縣知縣后,發現有一寺院,里面有淫僧,偽傳佛曲,謠惑四民,挖掘隧道,藏匿婦女,供其淫樂,劉伸拆除寺院,并將淫僧繩之以法。<br>在歙縣上任后,留心掌故,以振興文教為己任,得知歙縣湖田原有一座程朱闕里坊,便親臨現場察看,徘徊其下,認真考察。經查詢,獲得武城縣令邑人趙時勉所著的《程朱源流考》、方宏靜所著的《三夫子合祀議》,證實了程顥<i>(9)(注解9)程顥(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男,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漢市黃陂區、河南府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從祀孔廟。</i>、程頤<i>(10)(注解10)程頤(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為河南府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i>程頤與其兄程顥同學于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從祀孔廟。、朱熹<i>(11)(注解11)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紫陽,世稱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歙縣,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縣)。南宋理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詩人,朱熹幼年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依父友劉子羽生活,受業于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先生,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人,劉子羽、劉子翚、劉勉之與劉伸的祖先同宗。</i>三夫子的祖籍都是歙縣篁墩人,其中“二程”先生的祖先,居住在篁墩,自從梁朝將軍忠壯公靈洗突然興盛之后,由篁墩遷徙到河北中山、再遷到洛陽禮泉。“二程”先生的淵源有據可查的,見于歐陽公所撰的碑志,碑志寫到:“中山程氏源出于靈洗公。”在鄉里,僉都御史唐堯臣先生珍藏的元祐諸公墨跡中,有忠壯公靈洗后裔明道先生程顥的“忠壯公后裔”圖章一枚。朱熹先生的祖先,居住在篁墩,唐末歙州刺史朱環字陶雅奉命戍守婺源,全家由篁墩遷居婺源茶院,自婺源遷到閩中建陽的同出茶院,《茶院譜》中朱熹親手寫著:“我們家族先祖世代居住歙縣篁墩。”為了紀念這三位杰出人物,激勵和教育后人,劉伸的倡議創祠祭祀三夫子,他的倡議得到鄉紳的大力支持,太學生員趙滂積極籌劃,劉伸帶頭捐款,發動募捐,很快就籌得白銀九百三十兩,養祠田地幾十畝,趙滂組織大家,將湖田破爛不堪的古圣堂進行改造修繕,作為程朱三夫子祠,用于祭祀三夫子。祠設三門,三進結構,前堂、中堂高一丈八尺,長六丈,寬五丈,后堂比前堂、中堂高兩尺,長寬相同;祠右建聚奎堂,聚奎堂后建集賢院,聚奎堂前立石牌坊,上面劉伸親筆書寫“程朱闕里”,整個建筑群莊嚴肅穆、美輪美奐。建祠同時,組織趙滂等鄉紳,收集整理篁墩的有關資料、掌故,編輯史料,編寫出極其珍貴的鄉志《程朱闕里志》,并為《志》作序,該志書現存于世,對研究篁墩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br> 劉伸的母親賴氏(12)聽說兒子調往歙縣,<i>(注解12)賴鰲山之女,有文才,康熙《廣昌縣志》中《列女傳》有傳記。</i>便寫信給劉伸,信中告誡兒子道:“歙縣是個繁華之地,食指易動,兒需要努力保持平常心態,如同以往,不要獲取任何非份之物。”后來因朝廷有令,要求官員在任所孝敬父母,樹立榜樣,劉伸返回廣昌迎接母親,回家時,攜帶一塊很小的徽墨,作為禮物贈送給哥哥劉位,被母親發現,母親責怪劉伸道:“這難道不是江南(江南省原為明朝直屬應天府南京的南直隸地區,歙縣隸屬江南省)物品嗎?從哪里得來的?”劉伸羞愧萬分,告訴母親,徽墨確實是自己在街市所購之物,母親方才作罷。<i>(13)(注解13)見邱兆麟《玉書庭全集》卷之十一《劉水部茹荼緒事序》。</i>劉伸在查辦程大約案的關鍵時刻,深受各方面的壓力,甚至直接威脅,劉伸大義凜然道:“這是為民除害,我情愿舍棄這一身官服,也要將程大約繩之以法!”劉伸的母親聽說后,吃飯時,數次為劉伸夾菜,說道:“你的做法非常正確,正合我的一貫理念,你堅持理想,懲治邪惡,如果丟掉官職,我即使與兒回家一起吃糠度日,心里也是非常高興的。”<i>(14)(注解14)見邱兆麟《玉書庭全集》卷之十一《劉水部茹荼緒事序》。</i><br> 萬歷四十年(1612)冬,劉伸被調離歙縣,隨即返回廣昌,休假一年,期間兒子劉大年(15)出生。<i>(注解15)劉大年(1613-公元1639年),劉伸之子,字赤生,號方白,生于廣昌來山上,鄉試會魁,崇禎十年丁丑科進士第五名,授兵部職方司主事、吏部員外郎。</i>萬歷四十二年(1614)冬返回北京,雖然劉伸在歙縣政績突出,作為報復,僅被任命為工部水司郎中,出浙江南新關榷關<i>(16)(注解16)是一個征收關稅的專門機構。它也被稱為鈔關,主要設在運河、長江、沿海等交通樞紐處,對過往關卡的船只、商品征稅。</i>也凸顯明朝后期政治環境的復雜性。萬歷四十三年(1615),歙縣百姓為表示對劉伸的思念之情,在歙縣步廊巷建劉公生祠,以永久紀念。<br> <b>南新關榷關</b><br> 大運河是明清時期全國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線。明清時期在大運河沿線設關收稅,從最北端的崇文門開始,設立天津關、臨清關、淮安關、滸墅關、南新關等稅收機構。<br> 杭州位于京杭運河的最南端,北上可抵蘇松、江淮、山東、京津,南下由錢塘水系及海路可連接江西、閩廣。南新關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宋《淳祐臨安志》第七卷: “朱橋,舊名南星。”朱橋古稱柳浦,宋時更名南新,其地依山瀕江,為錢塘江重要渡口,明成化中建南新關,關以橋得名。<br> 南新關,專榷竹木板稅,《兩浙南關榷事書》載:“木植自徽嚴衢處直抵大江攏塘,各從商人、商販、行販之便,陸續赴本部報單掛號,堆垛塘池,挨次領牌開裝,其所經由為橫河,為直河,頂關驗抽畢,或過永昌壩,或入城河發賣。”徽商的木材由徽州、處州(今麗水),經嚴州(今建德、淳安、桐廬一帶),經新安江水系,入錢塘江,抵達杭州,轉賣江南各地。“于浙之杭州建抽分,凡商販竹木,十取其一<i>(17),(注解17)木材按照價值百分之十的稅率收取稅賦。</i>而是廠遂立,每歲差部臣一人司其事,迄為定制”。劉伸便是工部派遣監督南新關收稅的大臣。<br> 萬歷四十二年(1614)春夏之交,劉伸攜帶母親妻子到達南新關上任,浙江一帶暴雨連綿,洪水泛濫,“時適淫潦漂木,沈商擁輿而泣。伸與群商約法,所以蘇商困者八事” 。<i>(18)(注解18)乾隆《浙江通志》第一百四十八卷《名宦傳》中所載《劉伸傳》</i>,大洪水將商販的木料沖得七零八落,被沖走木料的商人血本無歸,他們只好抱著劉伸的馬車哭泣,希望獲得幫助,劉伸經過與商人的溝通后,提出減免受災商人關稅等八條舒困對策,并上報工部,為了填補因優惠商人后稅收空缺,劉伸委托織造府<i>(19)(注解19)杭州織造府,負責采辦皇宮大內日用的絲、綢、棉等衣料,由工部管理。</i>加征大工(20)三千多兩白銀。<i>(注解20)指技藝高超的工匠。</i>當年秋天,工部下達指令,僅同意免除商人總額三分之一關稅。劉伸查詢歷年下發南新關的敕書,發現真正的稅賦并不重,大部分是歷年來太監以皇帝需要為借口,而偷偷增加的稅賦,太監借機中飽私囊,劉伸對工部指令十分不滿,說道:“我是為天子而當官,難道還要剮商人皮肉,以取媚太監!”于是他直接寫信給工部尚書抗疏,信中言辭非常激烈,他要求將南新關歷年節余資金,更名為“料銀”,全部上交國庫,不可讓官員瓜分;中涓加稅(21)不宜只減收三分之一,<i>(注解21)中涓指宮中的太監。</i>該資金由太監收取,供皇帝使用而應一概免除。因“料銀”上交,觸犯動了眾多官員的切身利益,讓工部官員十分不滿,而免除中涓加稅,則讓太監大為惱火,當時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勢力熏天,為了報復,他們對報告內容肆意曲解,加以污蔑,所以他的建議并沒有得到采納,但商人知道事情真相后,對劉伸感恩戴德,在南新關鐫刻《榷政日錄碑》以紀念。<br> 劉伸初到南新關時,母親賴氏要求劉伸不能動用官署中的財物,告誡道:“有你的俸祿足夠我們使用,家中日常所用、家常茶飯,我們自己花錢購買,你決不能動用官署中的東西,榨取商人的骨髓而自肥!”劉伸銘記在心。每當劉伸下班回家后,母親總是詢問當天優惠了商人多少稅收,如果聽說優惠較多時,則笑顏逐開(22)。<i>(注解22)見邱兆麟《玉書庭全集》卷之十一《劉水部茹荼緒事序》。</i><br> 由于劉伸在南新關的任期內,觸動太多權貴的利益,他深知,得罪工部官員問題不大,充其量只是提拔無望,得罪了心胸狹窄的魏忠賢,必將災禍臨頭,于是抱著:“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理想,在南新關一年任期結束后,以回家敬養老母為名,憤然辭官,返回廣昌,打算過隱居生活。<br><b>構建順化大橋</b><br> 旴江環繞廣昌縣城,將全縣分為東西兩片,縣城位于旴江西岸,由于旴江阻隔,明萬歷十五(1587)年邑人鄧大千捐資首倡,在吳家嶺佛流口,建造一大型石拱橋,通往對岸大塘,取名文昌橋。萬歷三十年左右橋梁坍塌后,往來兩岸百姓只能依靠涉水或擺渡過河,古代旴江水深浪急,過河非常危險,經常發生行人涉水溺死和船翻人亡的事故,給往來兩岸的百姓生活帶來十分不便。<br> 萬歷四十三(1615)年春,劉伸回到廣昌,他目睹有人因涉水過河而溺水身亡的慘劇,倍感惋惜,次年,陳所志(1)正好也回家休假,(注解1)陳所志,字六還,廣昌長橋人,丁未與劉伸同榜進士,官至刑科給事中,劉伸為陳所志的侄女婿。便與陳所志等人一起商議,決定在旴江上重建石拱橋,劉伸與陳所志一同考察旴江水文地理環境,認真聽取建橋師傅的看法,分析文昌橋倒塌原因,發現文昌橋,存在選址失當的問題,大橋雖然直通贛閩古道,往來方便,過往行人無需繞道,但該處河道寬闊,建橋費用高,且當地河床處于不穩定狀態,橋墩基礎容易被河水沖刷受損,導致大橋坍塌,于是他們決定改變建橋地址。經考察,文昌橋下游數百米的順化渡非常適合造橋,此地河道狹窄,為縣城周邊最窄處,對岸為堅硬的紫砂巖,建橋基礎扎實,早在宋代時期此地便建有石橋,雖然元代石橋被洪水沖毀,但可以作為建橋的參考依據,于是決定在順化渡建橋。<br> 劉伸、陳所志發出倡議,帶頭捐資,他們的倡議,得到兩岸百姓的熱烈響應,紛紛解囊,很快就募集到數千兩白銀,能夠滿足建橋所需費用,為了節約成本,他們將上游倒塌后的文昌橋建材,用于構建順化大橋,百姓出工出力,不計報酬,很快就將大橋建好。大橋設九個橋墩,橋面蓋有長廊,供行人歇息,橋長二百八十余米,是一座非常壯觀的廊橋。大橋建好后,又在順化渡橋頭建店面兩間,用于出租,每年可收取租金四兩白銀;下面的拖檐<i>(23)(注解23)拖檐指主屋旁邊的附屬建筑。</i>每年可收取租金三兩;另有眾多善士捐贈良田共九十一石,所得租金均作為橋梁維修費用。不料,天啟丁卯(1627)年六月,一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將大橋沖塌<i>(24)(注解24)見同治《廣昌縣志》第一卷《祥異》,</i>崇禎乙亥(1635)年劉伸、魏應桂<i>(24)(注解24)廣昌甘竹人,天啟元年(1621)舉人,兵部主事、</i>何三省<i>(25)(注解25)廣昌旴江人,崇禎辛未(1632)進士,廣東提學副使。</i>等人打算修復大橋,無奈因洪水破壞嚴重,河床發生很大變化,挖掘橋墩基礎時困難重重,未能及時完工,后因戰亂被迫停工,讓劉伸留下深深遺憾。<br> <p class="ql-block"><b>隱居廣昌</b></p><p class="ql-block"> 劉伸賦閑在家后,每天在家看書,因與其他學者交流不方便,萬歷四十五年(1617)便在縣城內龍崗山腳下建一藏書閣樓,取名“環山閣”。邱兆麟<i>(26)(注解26)丘兆麟(1572-1629),字毛伯,號太邱。江西臨川騰橋村邱家排人。明代后期文學家。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官拜云南道御史、河南巡撫,與湯顯祖、祝徽、帥機被譽為“明代臨川前四大才子”</i>、陳所志、知縣王璽等人常常是環山閣的座上賓。</p><p class="ql-block"> 劉伸與陳所志既是親戚,又是朋友,也是同榜進士,兩人志同道合,無話不談,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對朝政被宦官把持,忠良之士被排擠,導致國家內憂外患,而憂心忡忡。陳所志清正廉潔,善于溝通,辦事有條不紊,兢兢業業,而劉伸則沉默寡言,性格耿直,不善于交際,經常得罪各級官僚,陳所志常常為此而擔心,并經常提醒劉伸。</p><p class="ql-block"> 劉伸從杭州返回廣昌后,醉心于山水之中,閑暇時間陪伴母親,督促兒子、侄子的學業,打算以此終了一生。陳所志勸說劉伸道:“哪有含辛茹苦十年為官,而一朝之間就輕易辭職的道理?這難道是對考核所應該持有的態度嗎?”后陳所志外出為官,一再寫信要劉伸再去當官。劉伸回復道:“我不能矯正克制自己的性格,以至于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又有什么辦法能夠不辜負平生志向呢?”后來陳所志又回到廣昌期間,再次勸說劉伸:“你雖不擅長媚事他人,卻擅長于為天下黎民辦事,如果不出來做官,又怎能對得起平生志向呢!”劉伸為此而有所動心。<i>(27)(注解27)見同治《廣昌縣志》藝文志,劉伸所著《祭給諫陳公六還文》。</i></p><p class="ql-block"> 萬歷四十六(1618)年劉伸的哥哥劉位中舉,隨即出任浙江樂清知縣。</p><p class="ql-block">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即位,由于萬歷后期政治昏暗,很多官員辭職,導致官員缺額嚴重,為此,明光宗要求重新啟用遭到罷黜的官員,江西按察使謝文錦便薦舉了賦閑在家的鄒元標、劉伸等人才,劉伸對是否出去任職還在猶豫之中,陳所志又勸說道:“如今新皇剛剛登基,中外各界都在疑慮不定之中,邊境也并不安寧,正是朝廷用人之際,你不能再這樣隱居下去了。”陳所志拉著劉伸非要一起去北京不可,劉伸也感慨道義所不容推辭。天啟元年(1621)年劉伸結束了六年隱居生活,攜帶妻兒與陳所志一起赴京任職。</p><p class="ql-block"><b>京城任職</b></p><p class="ql-block"> 劉伸剛到北京,被任命為京衛武學教授,明代武學的設置,亦始于明初。惠帝建文元年(1399)二月,“始置京衛武學教授一人”,管理武學事宜。正統五年朱簡齋奏:“該成國公朱永等,揀選到弓馬慣熟幼官一百員,銓選教官訓教歷代臣鑒及武經等書、使知尊君親上之道、竭忠報國之心、委臣前去提調、稽其進業、除依奏外、又該本官推訪到曾經戰陳勇敢當先、都指揮指揮千百戶等官紀廣等五十一員、本年三月十四日、奉圣旨也,要他熟讀武經百將傳等書、曉得用兵方畧、以待試用、吏部俱巳奏除訓導楊義等六員、前去行在前軍都督府兩傍空屋內、各另立學分教”。 英宗正統六年(1440)五月,復設兩京武學。設教授一員,訓導六員,教習勲衛子弟,以兵部司官提調之。又“命都司所應襲子弟年十歲以上者,提學官選送武學”。(《續文獻通考?學校考一》)這些學生均為軍隊年輕軍官或武官子弟,入學前已具有相當的武藝基礎。武學考試亦相當嚴格。成化年間(1465~1487),便下令有司,“歲終考試入學生,十年以上學無可取者,追廩還官,送營操練。”(《明史?選舉一》)</p><p class="ql-block"> 武成王廟,即姜太公廟,為紀念姜子牙而設立的,姜子牙是商朝末年軍事家、政治家、韜略家、思想家,西周開國元勛,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武成王廟以張良配享,選古名將以備十哲,以二八月上戊致祭。洪武二十年七月丁酉,禮部奏請設立武學,用武舉,建昭烈武成王廟,仍祀姜太公,明太祖朱元璋廢其舊廟。<i>(28)(注解28)見《明太祖寶訓》</i></p><p class="ql-block"> 劉伸見武成王廟久廢,為更好的弘揚武學精神,激勵學生學文習武,疏請重建武成王廟,得到朝廷準許,便捐俸籌資,在武學內建立武成王廟,從祀徐達<i>(29)(注解29)徐達(1332年—1385年4月7日),字天德。濠州鐘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人。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勛。</i>、常遇春<i>(30)(注解30)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i>、張玉<i>(31)(注解31)張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明朝靖難名將。張玉原仕元朝,官至樞密知院,歸附明朝后屢次隨征塞北,累功至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隸屬朱棣麾下。他在靖難之役期間,奪取北平九門,升任都指揮僉事,并擔任燕軍先鋒,大敗南軍主帥耿炳文,后為燕軍中軍主將,在鄭村壩、白溝河兩次擊敗南軍主帥李景隆。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的東昌之戰中為救朱棣,闖入敵軍陣中,力竭戰死。</i>、湯和<i>(32)(注解32)湯和(1326年—1395年8月30日),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廣德鄉東湖村人。自幼父母雙亡,養育在姨母家。舉止灑脫,沉穩敏捷,善于謀略,戰功赫赫,明初杰出將領。等明代開國元勛。</i></p><p class="ql-block"> 天啟二年(1622),劉伸得假返回廣昌為母親祝壽,劉伸的好友陳所志于1621年六月初三日因病去世,劉伸為其撰寫祭文。</p><p class="ql-block"> 劉伸結束休假,返回京城,天啟三年正月,經云南道御史李日宣(33)核查工作成就,<i>(注解33)李日宣 (生卒年不詳) 字晦伯,江西省吉水縣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御史,官至吏部尚書。</i>因政績突出,升任國子監博士。 天啟四年(1624),劉伸的兒子劉大年中舉。</p><p class="ql-block"> 天啟六年(1626)冬劉伸升任禮部儀制司主事,教習駙馬,隨即轉精膳司員外郎,天啟七年(1627年)春主持河南鄉試,當時宦官氣焰熏天,嚴重干擾科舉考試,大多主考官為取悅宦官,借題獻媚,方逢年則因出題諷刺魏忠賢,而削職為民并被廷杖,劉伸因選題中性免遭迫害,取史可法<i>(34)、(注解34)史可法(1602年—1645年),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祖籍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后史莊,明末政治家、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i>曹如麟等八十五位舉人,半數成為名臣。</p><p class="ql-block"> 天啟六年(1626)劉伸的弟弟劉化考取貢生,出任兩淮鹽運副使(從五品銜),天啟七年(1627)劉伸的侄子劉大鞏中舉。</p><p class="ql-block"> 天啟七年(1627)二月二十日,河南道御史張捷疏請破限年循格之見,應提拔重用劉伸,稱贊劉伸:“其人皆所謂絕孤之韻,絕冷之品,樸誠負衷,投時不足,精心密干,報國有余。”<i>(35)(注解35)見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i></p><p class="ql-block">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8月)劉伸升禮部祠祭司郎中,期間練子寧<i>(36)(注解36)練子寧(1350年~1402年),名安,字以行。江西臨江府三洲 (今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鎮黃家村)人。英邁超群,洪武十八年(1385)以貢士廷試對策,力言強國富民之道,擢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建文四年(1402年),因痛斥燕王篡權謀位,大逆不道。燕王惱羞成怒,將練子寧折磨致死,并誅殺練氏族人151人,被放戍邊的親屬371人,練子寧的家鄉四百八十戶人家慘遭橫禍,無一幸免,僅幼孫練珍被侍婢救出,藏匿于民間,練氏才幸免被殺絕。</i>、顧憲成<i>(37)(注解37)顧憲成(1550年-1612年),字叔時,別號涇陽,人稱涇陽先生。南直隸無錫縣(今屬江蘇)人。東林黨領袖。 明末思想家。官至南京光祿寺少卿,因違背了神宗的旨意,觸怒神宗,與魏忠賢斗爭,顧憲成被削去官籍,革職遣送回家。</i>、高攀龍<i>(38)(注解38)高攀龍(1562年-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從,世稱景逸先生,南直隸無錫(今屬江蘇)人。中國明末東林黨領袖、 政治家、思想家。官至刑部右侍郎,魏忠賢恨之入骨,天啟六年(1626年),閹黨遣緹騎拘捕時,以舊為大臣不可辱,自沉而死。</i>、楊漣<i>(39)(注解39)楊漣(1572年7月10日-1625年8月28日),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山(今屬湖北廣水)人。中國明末諫臣,東林黨的重要人物,“東林六君子”之一。官至左副都御史,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天啟五年(1625年),因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誣陷受賄二萬兩,歷經拷打,慘死獄中。</i>、左光斗<i>(40)(注解40)左光斗(1575年-1625年), 字遺直,一字共之、拱之,號浮丘、蒼嶼。 南直隸安慶府桐城(今屬安徽桐城)人,明朝晚期名臣、水利專家、“東林六君子”之一。官至左僉都御史,贈太子少保右都御史,天啟五年(1625年),被奸宦魏忠賢以受賄誣,矯旨下獄受酷刑而死,時年五十一歲。</i>等幾十名蒙冤去世的官員,受到朝廷分別給予的輟朝示哀、賜祭、配饗、追封、贈謚、樹碑、立坊、建祠、恤賞、恤蔭等典例,都是經由他上疏奏請而獲得。</p><p class="ql-block"><b>河南任職</b></p><p class="ql-block"> 崇禎元年(1628)冬,劉伸被提拔為河南布政司參政,上任前請假,返回廣昌探視母親,并為按察使吳思學(41)撰寫墓志銘,<i>(注解41)吳思學(1547-1614),廣昌長橋人,隆慶五年(1571)進士,官至廣西按察使。</i>崇禎二年春,劉伸返回河南赴任。 </p><p class="ql-block"> 萬歷至天啟年間陜西地區饑民與貧軍“相聚為盜”, 天啟七年(1627),陜西澄城縣的饑民被迫造反,殺死知縣,揭開了農民起義的序幕。崇禎元年(1628年)高迎祥于陜西安塞,率眾起事,自稱闖王,他們隊伍不斷壯大,并從陜西向山西、河南、湖廣、四川等地擴展,成為燎原之勢,李自成率領農民軍陸續進入山西。崇禎二年十月至次年五月,后金兵犯內地,“京師戒嚴”,各地駐軍應詔馳援,山西兵在山西巡撫耿如杞和總兵官張鴻功的帶領下,于崇禎二年十二月來到京城地區,最初兵部令山西兵駐通州,一天后改調昌平,剛到昌平,又調駐守良鄉。按照當時的規定:兵至駐地,當天不準開糧,次日才給予糧餉,因此,山西兵連續數日得不到糧餉,饑困交加,于是外出劫掠,耿如杞、張鴻功懲處違反紀律的士兵, 引起軍隊嘩變,士兵隨即逃散,返回山西,人數多達五千余人,嘩變的士兵返回山西后,加入農民軍,這些士兵都掌握著較高的軍事技能,極大地提高了農民軍戰斗能力,于是“晉中流賊”從此“遂熾”,他們被稱為“晉寇”。河南與山西交界,河南風聲鶴唳,狼煙四起。</p><p class="ql-block"> 劉伸一上任,與巡撫都御史丘兆麟一起,組織人員修繕洛河要津關口,加固城池,沿河設防,新修閿鄉等多處要塞,親自處置施工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防守工事很快就完工,他們備足糧草,添置軍械,厲兵秣馬,枕戈待旦,遇到寇警,他身先士卒,帶領援軍處置險情,因準備充分,“晉寇” 知道防備嚴密,知難而退,不敢犯境。</p><p class="ql-block"> 丘兆麟去世后,河南新任巡撫都御史范景文<i>(42)(注解42)范景文(1587年11月29日-1644年4月25日),字夢章,號質公,又號思仁,河北吳橋人。中國明代政治家、文學家,官至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i>因劉伸在備戰中的突出貢獻,向朝廷極力推薦,劉伸加銜為正三品俸祿,仍為河南左參政,崇禎三年(1630)冬轉任河南按察使。</p><p class="ql-block">魏卓是廣昌甘竹人,洪武十八年(1385)進士,因將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的馬皇后侄子繩之以法,被朱元璋殺害。劉伸在擔任禮部祠祭司郎中的時候,向祠官詳細咨詢魏卓的事跡,為弘揚魏卓剛正不阿的精神,劉伸向皇上奏請為魏卓追加謚冊。崇禎三年(1630),劉伸擔任河南按察使時,親往魏卓墓地砍伐雜木,清除雜草,憑吊忠烈,為魏卓掃墓。崇禎六年(1633),經劉伸等人的不懈努力,省學臺批準,魏卓入祀鄉賢祠,劉伸致祭文。</p><p class="ql-block"> 崇禎六年(1633),劉伸母親去世,劉伸守孝三年。</p> <b>守制在家 </b><br> 崇禎六年(1633)在家守孝的劉伸,因“諸郡縣建塔,皆鎮在下流,平西獨置諸中上之麓頂,址部位無乃幾謬盭”, 策劃在旴江下游,興建一座寶塔供奉文曲星,意在“興正文教之治”。經劉伸與風水師勘探,在中坊趙陂洲附近,“橫江如虹,鎖襟帶環屏嶂,此何所也?文運將亨,會有揮劍其巔者。”符合建塔條件,當地村民謝氏家族樂于捐地,以襄勝事。劉伸的提議,得到時任廣昌知縣王璽的大力支持并帶頭出資,廣昌各界人士積極響應,紛紛解囊相助。經商議,由母喪守制在家的劉伸主持修建,工程于崇禎六年七月開工,百姓出工出力,崇禎八年(1635)九月落成,為七層中空磚塔,外置回廊,內有螺旋形狀樓梯通往各層,頂層設魁星閣,此塔位于旴江之側,往來廣昌舟船,皆從其下經過,成為廣昌地標。寶塔落成,劉伸非常高興,寫下《鼎塔記》,銘刻于石碑。<br> 崇禎六年(1633)劉伸、劉位、劉化兄弟一行,前往建寧客坊尋根問祖。據劉伸家譜記載,劉伸祖籍為福建省建寧縣客坊,其祖先孟二公遷居廣昌后塘,孟一公后裔依然居住在客坊,劉伸按照家譜輿圖考察,在野外順利地找到了其祖先冀公的墓地,證實家譜所載,在劉伸的主持下,聯手孟一公、孟三公后裔在客坊擴建劉氏大宗祠,聯修家譜,崇禎七年(1634),宗祠落成,家譜修訂完成。<br> 崇禎七年(1634)春,劉伸的侄子劉大鞏考取進士,出任滁州知州。次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率十萬大軍圍攻滁州,劉大鞏與李覺斯、盧象升密切配合,取得滁州保衛戰勝利。<br>崇禎八年(1635)劉伸的弟弟劉化,由于母親去世,悲傷過度,因病去世。<br><b>復出任職</b><br> 崇禎九年(1636),劉伸出任廣西按察使,因政績突出,一年后,升廣西右布政使。崇禎十一年(1638)劉伸出任云南右布政使,任前返回廣昌休假。<br> 崇禎十年(1637),劉伸的兒子劉大年以二甲第二名(全國第五名)考取進士,出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正五品銜)。崇禎十一年奉使南京, 回廣昌探親。晚明時期,戰火紛飛,家人勸其留在家中,等局勢明朗之后還朝,但因戰事緊急,劉大年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返回北京。經過濟南時,得到消息,清兵將要大舉圍攻濟南,受巡撫張秉文邀請,攜帶家眷隨從入城,協助巡撫張秉文守御北門,駐守濟南弱兵不足千人,孤立無援,堅守長達兩個月之久后,于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初二日,清軍從南門攻入,城潰后,率領軍民抵死巷戰,被俘罵賊,身披五刃而死。劉伸晚年失子,悲痛萬分。<br> 崇禎十四年(1641年),劉伸出任湖廣右布政使。<br> 崇禎十五年(1643),劉伸出任福建左布政使。<br> 海盜問題自古以來就存在于人類的海洋活動中,對海上貿易和社會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明初,陳友諒、張士誠等人被消滅后,他們的部下流落海上,成為騷擾中國沿海地區的海盜,為此大明帝國實行了歷史上最為嚴格的海禁政策,撤銷了市舶司,關閉了對外貿易市場,又下令嚴禁海邊的漁民下海通商,甚至幾次將沿海漁民強行內遷。對帶貨物下海與外國進行交易者,一律處斬。明朝嚴厲的海禁政策,給一直依賴從中國進口貨物的日本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損失。于是沿海漁民大肆走私,后來又與日本武士相互勾結,武裝對抗官府,成為海盜,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倭寇。明朝后期,東南沿海由陳虎、陳佳等海盜把持,氣焰囂張,因陳虎、陳佳足智多謀,官府屢次圍剿,損兵折將,未能成功剿滅,而陳虎、陳佳勢力不斷擴張,擁兵四千余人,成為東南一害。<br> 崇禎十六(1644)年三月,陳虎、陳佳突然率領海盜攻打古田縣,蕭奕輔、劉伸出奇兵擒獲關日奎,迫使陳虎接受招安,陳佳隨即逃亡浙江舟山一帶,劉伸說道:“縱敵一日,后患無窮。”于是與浙江巡撫董象恒聯系,協同追剿。蕭奕輔、劉伸命令游擊陳秀率領曾士英、龐兆魁及把總林習山、陳順等率領領戰艦十七艘,精兵一千五百名,前往浙江追剿。陳秀身先士卒,于五月二十七日俘獲陳佳大船一艘,抓獲海盜二十九名,七月初一取得北麂洋之捷,抓獲海盜頭目吳恕。海盜已成驚弓之鳥,他們聯合戰艦四十艘,占據普陀、海口等要害處,負隅頑抗。七月初五日,擒獲小哨船一艘,擊沉海盜船兩艘,溺水海盜無數,抓獲海盜四十四名,取得東洋盡山大捷。七月二十一日,海盜出其不意,進犯沙埕,劉伸已先派出李一根、李朝煒在沙埕嚴陣以待,浙江副將黃斌卿、賀君堯等率領大軍與陳秀部匯合后,尾隨海盜,到達沙埕海域,與李一根、李朝煒兩邊夾擊,海盜拼死抵抗,血戰一天一夜,海風正猛,吹向敵艦,陳秀用火焚燒敵艦,敵軍亂成一團,陳佳隨即中彈身亡。此戰擊沉敵艦三十余艘,海盜大部被殲。七月二十二日,又在東甲外洋俘獲海盜戰艦三艘,擒獲高口等二十六七名海盜大小頭目。接著又消滅了海盜陳倍贊、吳救貧,從此福建、浙江一帶的海盜全部剿滅, “而東南半壁,從此可以帖然矣。”<br>因蕭奕輔、董象恒、劉伸精心謀劃,運籌帷幄,調度有方,當機立斷,后勤保障有力;而陳秀、黃斌卿、賀君堯等將領驍勇善戰,舍生忘死,大獲全勝。東南沿海海盜被徹底清剿,參戰官兵加官進爵,劉伸因功被封為楚公。<br> 劉伸因圍剿海盜陳虎、陳佳,殫精竭慮,勞累過度,積勞成疾,隨即請求退休。南明朝廷見劉伸年事已高,風燭殘年,批準劉伸致仕。南明隆武元年(1645),一代名宦劉伸因病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一歲。<br> 劉伸有子一人,劉大年,進士,兵部主事;孫三人,長孫劉邦寀,副榜貢生;次孫劉邦瑞,蔭監生;三孫劉邦治(階六),清代舉人,信宜知縣。<br> 劉伸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從政幾十年,經過自身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官至從二品的左布政使,爵封楚公,《浙江通志》、《江西通志》、《建昌府志》、《廣昌縣志》、《鄆城縣志》俱列為名宦,撰寫傳記,其秉公執法,執政為民,造福百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廉潔的作風,嚴厲的家教,無私的忠誠,值得我們借鑒;兒子劉大年,赤膽忠誠,以身殉國,值得我們懷念;母親賴氏,母儀垂范,有才有德,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br><br><div>附:參考文獻<br><div>1、康熙《廣昌縣志》<br>2、同治《廣昌縣志》<br>3、順治《浙江通志》<br>4、雍正《江西通志》<br>5、乾隆《建昌府志》<br>6、康熙《鄆城縣志》<br>7、乾隆《歙縣志》<br>8、邱兆麟《玉書庭全集》卷之十一《劉水部茹荼緒事序》。<br>9、《閩龍門墨田忠文劉氏宗譜》<br>10、《兩浙南關榷事書》<br>11、《清代官書記鄭氏亡事》<br>12乾隆《福州府志》<br>13、《明實錄*熹宗實錄》<br>14、《兵科抄出南贛巡撫陸問禮題本》<br>15、《兵部題「推補福建水標游擊」稿》<br>16、《兵部題行「推補福建巡撫標下中軍游擊」稿》<br>17、《兵科抄出福建巡按李嗣京題本(崇禎十六年九月初三日到)》<br>18、《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br></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川县|
宜章县|
阜平县|
古浪县|
和硕县|
临西县|
建平县|
闸北区|
怀宁县|
临沂市|
商城县|
汝州市|
周宁县|
苏尼特左旗|
邹平县|
佛学|
南溪县|
苏尼特左旗|
营山县|
怀远县|
陕西省|
通州市|
峨眉山市|
北票市|
青田县|
台中县|
工布江达县|
南部县|
永清县|
聂拉木县|
崇左市|
邳州市|
江川县|
长汀县|
同心县|
沂南县|
九寨沟县|
五寨县|
芒康县|
东阳市|
会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