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0年中期,葉阿姨在我家與同學發小聚會。自左至右,敖佩蓀、韓家富、劉在昭(音)、劉福載、葉嘉瑩、葛毅儒、老韓伯伯(名字不詳)</p> <p class="ql-block">葉嘉瑩和她的閨蜜。葛毅儒、劉在昭、葉嘉瑩、敖佩蓀</p> <p class="ql-block">80年代中期,葉嘉瑩和她的閨蜜們在民族飯店對面復興門內大街路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葉阿姨和我小弟弟,攝于70年代末。李浩還是個孩子樣兒,應該還在讀高中。地點復興門內大街民族飯店對面。</p> <p class="ql-block">2020年元旦后(疫情爆發前),我和夫人探望老太太,在其南開大學西南村68樓寓所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葉阿姨百歲誕辰在天津總醫院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老太太百年壽辰,我們家提前送給葉姨的生日禮物,原北京察院胡同23號葉家老宅3D模型。</p> <p class="ql-block">原西城察院胡同23號葉氏老宅,進士第。這是根據葉老太太和我們的回憶,用3D技術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 憶葉嘉瑩</p><p class="ql-block"> ——葉阿姨和我家的幾件瑣事</p><p class="ql-block"> 葉嘉瑩阿姨因病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仙逝。近一兩年,她的身體每況愈下,特別是今年7月過了百歲生日以后,逐漸虛弱,精神萎靡,直至昏迷。因此噩耗傳來,并不覺得有什么意外。</p><p class="ql-block"> 葉嘉瑩阿姨是我母親葛毅儒的發小,中學同學和閨蜜。她們兩家的祖上也頗有淵源,我母親的祖父是晚清的舉人,漢族人,屬漢軍綠營。葉姨的祖父是光緒年間的進士,蒙古裔滿族,屬旗人,應該還是滿清貴族。似乎葉家老太爺還是葛家老太爺的主考官(是不是,已無從考證,只是幼時聽老人提起過)。</p><p class="ql-block"> 自小,“葉嘉瑩”就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小時候淘氣,在一張黃色長條桌上蹦蹦跳跳,姥姥就呵斥我,不許在那上面跳,說那是小葉嘉瑩放在咱家的,以后她回來還得給人家。我問葉上哪里去了?姥姥避而不答,再問就說,出遠門了。記得五、六歲時,我二姨帶著我到葉家老宅探訪葉姨的伯父。老先生住在葉宅的南房里。二姨叫他葉伯父,讓我叫葉姥爺。他留著花白胡子,穿著一身棉布長袍,還梳著一條短短的小辮,年齡已經很大了。至今已經快七十年了,對于這位老人依然印象深刻,當時我甚至有點怕他。后來在實驗二小上小學,同班有位董姓同學住在葉宅的東院。放學后有時順路去他家玩,由于怕老頭兒的緣故,我從來不敢去那個正院。</p><p class="ql-block"> 再大點兒,識字多了。有一次在寫字臺抽屜里,無意看到母親填的干部履歷表,在有無海外關系一欄中,赫然寫著葉嘉瑩,關系同學,現在臺灣,無聯系。當時覺得十分吃驚和不解。在文革前,我媽和她的同學們時有來往,聊天中提及往事,也談到葉姨,但從不深談。我想至少是回避,不惹麻煩。文革中各家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沖擊,我家算是好的,除了審查,沒受太多打擊。有幾家就慘了,抄家,批斗,有的甚至被打斷了雙腿。我記得大概從66年文革開始到68年我去東北,各家幾乎很少來往。</p><p class="ql-block"> 自1948年葉姨隨夫赴臺灣后,她們同學一直沒有聯系,也不敢聯系。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國內和海外的關系有所緩和。1974年前后,葉姨時隔二十多年第一次回大陸。她提出要見幾個老同學,其中有我母親。我媽得到了消息,也向組織提出申請,請示能否見面。那時文革時期的整黨審干剛剛結束,我母親也剛恢復組織生活。萬里的夫人邊濤同志是我媽的單位領導,當時她勸我媽說,外交部、北京市革委會,華僑事務委員會安排你見面了嗎?如果沒有,最好不見,別惹事兒。邊濤同志是好意,也是無奈。其后不久,我媽在民族文化宮10路車站遇到葉嘉瑩,她們兩個擦肩而過,我媽認出了葉嘉瑩,但是卻不敢上前相認。那時我還在東北農場,當年回京探親時,我媽多次念叨這件事兒,好像成了心病。對此,我當時并沒什么感覺,至于我母親內心咋想,我不得而知。恐怕一言難盡,百感交集吧。</p><p class="ql-block"> 1978年后,國內政治環境日漸寬松,葉姨開始能回國講學,她們幾個同學才得以相見團聚。據說久別近30年后,第一次相聚見面時,她們同學幾個抱頭嚎啕痛哭,我想除了相聚的激動,也感慨各自人生的坎坷和不幸。</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見到葉嘉瑩,已經是80年代初期,我那時大學剛畢業,已回到北京工作。記得那是一個初夏傍晚,在西城察院胡同北邊,民族飯店對面,我媽和葉姨在路邊閑聊散步。葉阿姨當時50多歲,穿著一身長裙,腰桿筆直,身材高挑,很有風度,顯得十分與眾不同。她輕輕和我握了握手,問我媽這是你大兒子?和我媽,還有那些在大陸的其他閨蜜相比,她顯得年輕一些,精神狀態更好一些,更洋氣一些。從小時候知道葉嘉瑩的名字開始,到見到她本人,算來已經近30年了。和她相處,初時略感拘謹,后來感到,她和我媽的其他同學一樣,是個很隨和可親的長者,話不多,很干練,干脆。</p><p class="ql-block"> 80,90年代她們幾個閨蜜時有小聚。那時收入不高,住房也擁擠簡陋。記得有一次在我家吃飯,我媽讓我準備了豆汁,焦圈咸菜和麻豆腐等北京小吃,并不豐盛,可是他們幾個卻吃得盡興,聊得開心。</p><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小弟弟李浩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想到國外深造,繼續攻讀博士。葉姨立刻幫助聯系加拿大UBC有關學系,協助申請獎學金,并提供了經濟擔保。小浩到加拿大后,葉阿姨要他就在她家里居住,大概有十年左右,直至1996年小浩回國工作。</p><p class="ql-block"> 90年代,有一次葉姨患皮膚病到酒仙橋醫院找我夫人談英看病,需門診治療。在靜脈輸液時,葉老太太給陪同她的幾個博士生講起了詩詞,繪聲繪色,侃侃而談。同時治療的十幾個病人們聽得聚精會神,治療室里鴉雀無聲。有的病人甚至找談英說,老太太講得真好,她什么時候還來,我還想聽。</p><p class="ql-block"> 進入21世紀后,她的身體逐漸衰弱,盡管還在講學,但精力已大不如從前,腰疼時常困擾著她。有一次,她打電話給我,讓我推薦中醫針灸大夫治療一下。我找到望京醫院吳增安(時任該院副院長),他一直陪同葉姨就診治療,安排科室,推薦中醫大夫針灸治療,最終的療效似乎也不明顯(估計椎管狹窄吧)。</p><p class="ql-block"> 這些年,我小弟弟和弟妹常去天津看她,有時我也跟著探望。她最喜歡我弟妹買的衣服,每次剛一到手,就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迫不及待地試穿,一邊穿一邊念叨喜歡喜歡。今年年初,我們為了祝賀她百年壽辰,特意找親戚用3D技術制作了一套察院胡同老宅模型送到天津總醫院。老太太半天不說話,一直撫摸著模型,最后說還是小浩懂我呀。據說直到臨終前,只要有熟人探望,她都要拿出這個模型,可見老宅在她心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久病之后,葉嘉瑩阿姨走了,留下了點點滴滴的回憶。自幼我的文學功底就一般,更不懂古詩詞。在學術界老太太是名人大家,在我眼中,就是一個有學問的長者。我文筆不好,平敘而已,寫得都是葉阿姨和我家的往事和瑣事,是對一段歷史回憶,也是對老人家的追思。愿老太太在天堂安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水市|
元阳县|
类乌齐县|
南昌县|
通州区|
苏尼特左旗|
长葛市|
兰州市|
连平县|
沙田区|
沙坪坝区|
永清县|
聂荣县|
龙口市|
广昌县|
右玉县|
平武县|
新巴尔虎右旗|
阳江市|
沧源|
临高县|
始兴县|
铜川市|
黄大仙区|
疏附县|
屏山县|
凭祥市|
莆田市|
安图县|
鄂温|
桓仁|
怀化市|
靖江市|
女性|
仁寿县|
玉山县|
河西区|
普安县|
郯城县|
同江市|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