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月23日繼續游覽南靖土樓。首先看的是書洋鎮上坂村的田螺坑土樓群。它座落于海拔787.8m的狐崠山半坡上。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和首批景觀村落,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福建土樓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上觀景臺俯瞰,青綠群山環抱中的五座土樓,形態大小各異,高低錯落有致,如奇花盛放,又如民間所說,像世界建筑文化盛宴中的“四菜一湯”。我國古建筑保護專家羅哲文贊道:“步步相攜望景臺,方圓樓頂似花開。溪村錯落梯田繞,無限風光撲面來。”說這群樓為“世界建筑奇葩”。</p> <p class="ql-block">土樓群中間一座方形樓叫步云樓,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方樓左上方圓樓是瑞云樓,建于1936年。方樓右側圓樓叫和昌樓,重建于1953年。方樓左側圓樓為振昌摟,建于1930年。方樓下面橢圓樓建于1966年,名文昌樓。另外和昌樓下方有宗祠“江夏堂”。</p> <p class="ql-block">從觀景臺下來順路先看和昌樓。它是田螺坑黃氏祖先百三郎靠放母鴨發家后,在風水師指點下建的第一座方形土樓,時間是元末明初的1354年,1936年毀于戰火。看來風水師靠不住。1953年在原址改建成三層圓樓。</p> <p class="ql-block">樓內充滿生活氣息,底樓經商,或辦餐飲,或賣土特產,或售旅游紀念品如土樓風景畫等。我見到的賣畫人就是作畫人,基本使用丙烯顏料作畫,特別是橢圓形原木板上的土樓風景畫,很有特色,可惜問津者寥寥(下圖下)。拍完照才發現“禁拍”警示牌,幸好畫家也沒干預。</p> <p class="ql-block">步云樓是樓群中心,由黃啟麟建造,占地1050㎡,3層高11.53m。因隨傾斜地勢而建,一層前低后高,從大門到對面主堂要上三級臺階,給人步步高升的感覺。這正是此樓的特點和命名的由來。二、三樓為水平。</p> <p class="ql-block">因為是樓群中心,又建得最早,游人最多,顯得更興旺。我們與一位賣本地茶葉和土樓紀念品的大姐交談。她不僅讓坐還泡茶,說客家人好客,客來一定要先請喝茶。好意難卻,我本不喝茶的也接二連三嘗了幾種。老伴對她攤上的土樓冰箱貼感興趣,買了幾塊。</p> <p class="ql-block">這冰箱貼厚實,做工還算好。看到這些冰箱貼,想起90年代的一個政治笑話:70年代初美國衛星發現福建山區有許多不加偽裝的導彈發射井,老美細思極恐,想盡辦法偵察也不得要領。1986年老美發現中國的一枚1元普通郵票上印的“導彈井”竟是福建民居!現在的“四菜一湯”也成了2021年一枚特種郵票的圖案。</p> <p class="ql-block">這是二樓一家的主人剛在走廊上用電飯鍋把飯煮上,返回房間。見此情景不由得想起60年代我們“豬圈大樓”住戶,也是在門前路邊燒火做飯,端著飯碗串門,家家戶戶往來密切。因此我深信土樓環形通廊所產生的內聚力會遠勝當年的我們。</p> <p class="ql-block">出步云樓,進振昌樓。振昌樓也是3層,高11.53m。前面兩樓未見門聯,這樓一副門聯:振綱常立正道,昌兒孫修善德。第一感覺文化氛圍超過前兩樓。</p> <p class="ql-block">主堂里田螺坑黃氏源流介紹,也是客家人的遷徙史。黃氏本于古黃國(今河南潢川境內),東周襄王3年(648B.C)楚滅黃國,子孫以國為氏,散居今豫東南鄂北一帶(漢屬江夏郡,故宗祠名江夏堂)。因戰亂中原漢族南遷,經永嘉之亂、黃巢起義、靖康之變、南明危局和太平天國,1500年洗禮,終成成熟的客家族群。黃氏南遷始于黃巢起義,由黃惟淡率族人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由河南潢川遷福建邵武,其孫黃峭山(872-953)有膽略,應召入伍,屢立戰功,895年升管江浙兩廣軍務,次年因勤王有功,昭宗封其為工部尚書。907年唐亡,黃峭山棄官歸隱,辦書院教諭后人,成為邵武黃氏始祖。</p> <p class="ql-block">上圖右為黃峭山畫像。下圖為黃峭山的三個夫人上官氏、吳氏和鄭氏。共生育21子,成為客家黃氏中的一大旺族。田螺坑黃氏就是黃峭山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文昌樓,門上對聯是:文運詩書明禮義,昌卜世代振家聲。大概黃氏家族沒料到剛用管文運功名的“文昌”星命名新樓,卻迎來十年文化災難的革命。</p> <p class="ql-block">文昌樓建得最晚,按原計劃需要建樓的地方沒有了空地,只有一塊長方形曬谷場,這樣在曬場上建了這個橢圓形土樓。誰知又意外產生了土樓群圓中有橢的視覺沖擊效果。</p> <p class="ql-block">文昌樓里有好幾家飯店茶館民宿,因此賣旅游產品的攤點較少。飯店的餐桌大多擺在天井里,因此給人熙攘的擁擠感。</p> <p class="ql-block">瑞云是牡丹,瑞云名樓除美好企望外也有特色:每間房平面為扇形,似橘瓣圍成一圈。當地俗稱“斧頭間”。</p> <p class="ql-block">樓內經商的特色是旅游紀念品為土樓模型,有單幢的有成群的。不過模型雖好,比畫更不好攜帶,它們只能耐心等待天井里茶余飯后的游客,是否會多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離開“四菜一湯”到山下的下坂村看東歪西斜的奇樓裕昌樓。樓建于元代至大元年(1308年),占地2289㎡,高18.2m五層,底層墻厚1.8m,是世界最古老最大的土樓。</p> <p class="ql-block">建樓時為劉、羅、張、唐、范五姓合資共建,因而設5部樓梯,但出資不等,樓梯之間距離也不等。天井中心為單層祖堂,堂前地面拼花陰陽八卦也分為不等的5格。后來羅等四姓先后將所有部分賣給劉姓,成為劉氏土樓。</p> <p class="ql-block">祖堂有三門,正門“觀音廳”說明供有觀音像,因而是喜門,凡祈神祭祖和喜事均由此門進出。左側一門“加冠”為生門,祈愿子孫平安升遷等由此門進出。右側為辦喪事進出的死門。</p> <p class="ql-block">最奇怪的是不知何時樓的三四層立柱發生順時針傾斜,五層立柱逆時針傾斜,最大傾角達15o。坊間傳說是建造時五姓輪流供工匠膳食,一次某姓忘了供給,工匠于是有意加長一寸下料,完工不久就慢慢傾斜。但700年來經無數次狂風暴雨地震山洪,斜樓始終安然無恙。</p> <p class="ql-block">土樓歪而不倒除木結構為穿斗榫卯相連外還與土墻夯筑有關。土墻地基開挖成約1m的溝槽,夯實后才下地基石,并再砌成約2m高的石墻,用“三合土”粘合石塊。三合土是就地取材的紅土、水田下層粘土和細沙,有的還加老墻土、石灰甚至糯米羹、紅糖和雞蛋清以增強土的粘度和硬度。土墻三合土加卵石用夾板夯筑,還加木條和竹片作筋。房間抬梁的一頭筑在墻里,土木渾然一體,因此樓房經地震上部立柱歪斜卻有驚無險。</p> <p class="ql-block">此樓還有一奇,水井特多。除天井內公用水井外,后半部一樓各戶也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樓中水井最多的。井深約1.5m,口徑約0.6m。用井臺上的水瓢就可俯身舀水,水質良好。做生易的人家都在門外掛“免費參觀水井”的牌子,以招徠顧客。</p> <p class="ql-block">離開裕昌樓去塔下村。山溪呈之字形穿村而過,山溪兩岸峽谷幽深僅村莊谷底較寬,村莊兩端為隘谷,因而自古用“兩山夾水,鐵扇關門”形容其險要閉塞。兩處凸岸分別建圓形土樓,有太極意味,故有“太極水鄉”之譽。</p> <p class="ql-block">順昌樓是塔下村陰陽兩極之一,初建于清初,1927年改成現在的樣子,四層土樓。大門與我見過的土樓一樣,不寬大,但石門框牢固,而且土樓一二層外墻不開窗戶,以利防御。</p> <p class="ql-block">順昌樓是樓包厝的雙環,內環中心為祖堂。樓內好像沒人做生意,全是住家,也與一般土樓功能相同,底層廚房,二樓庫房,三樓及以上住人,年輕人住頂層。</p> <p class="ql-block">從順昌樓旁邊上坡就是全國文保單位德遠堂——張氏家廟。張氏定居于此是明宣德元年(1426年),那時這臺地叫張屋坪,后遷小溪邊階地上。相對于上面臺地,客家話叫“踏下(下面)”后人為紀念先輩改踏下為塔下。家廟初建于明末,重建于乾隆廿五年(1760年),經多次修繕,最近一次是1993年。下圖上,房屋右端是牌樓式大門,但并不高大。最引人矚目的是家廟前左右兩側各12根巍然聳立的石龍旗桿。立桿是表彰有功名的子孫。有一家三代立5桿的,也有三人立1桿的。</p> <p class="ql-block">石龍旗桿高度超10m。底座為約1m立方體,各面雕花精細,旗桿分三段,下段方形,刻有立桿人姓名、輩分、學銜、官階及立桿時間。中段圓形,刻形態各異的滾龍抱柱。上段圓形或多邊形,頂端為筆尖或坐獅,分別表明豎桿者為文官或武官。三段間用磐石鑿榫相接。第1桿立于乾隆37年(1772年)到解放時共立14桿。1978年立第15桿是華僑為百歲老母而立,這開了女性豎旗桿先河,也突出了敬老愛老的傳統。第24桿是為泰國華僑慈善家而立。石龍旗桿的森林令人震撼,也彰顯塔下張氏詩書傳家的成就。與田螺坑“四菜一湯”相比,塔下的龍旗桿就是中餐必備的“筷子”,二者成為文化遺產的絕配!</p> <p class="ql-block">從德遠堂下到溪邊,發現村里小溪完全渠化,放蕩的溪流變成有序的迭水小潭,水上建了不少石橋、水泥橋和跳蹬石,小溪兩岸方形為主的土樓鱗次櫛比。昔日封閉的山間小村,成為全國聞名的中國景觀村落、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p> <p class="ql-block">村里盛產茶葉、柿子和毛竹。塔下發展茶果生產與塔下華僑張榮汀(1896~1973年)密不可分,40年代他就從引進茶苗開始,用資金知識技術,支持和鼓勵鄉里開發茶山,解放后又向縣內外184個鄉鎮贈送大量茶苗。1985年德遠堂前為他樹石龍旗桿,上刻:榮汀公造福桑梓,捐資墾植創辦廣達茶場,倡建曲江中學,困難時期進口糧油賑濟鄉親,功德無量。現在塔下是漳州地區茶葉之鄉和柿子生產基地。塔下曬秋也是很養眼的!</p> <p class="ql-block">離開塔下就算結束了南靖土樓之旅,該離開山區去看海了,那是海邊的火山,下篇再說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常市|
灵川县|
临汾市|
始兴县|
天祝|
宿州市|
榆中县|
海丰县|
利辛县|
沅江市|
旬阳县|
丰原市|
南丰县|
喜德县|
盐边县|
大宁县|
汕头市|
沛县|
准格尔旗|
贵阳市|
天柱县|
盐源县|
南通市|
丘北县|
凤凰县|
开化县|
凉山|
文安县|
延寿县|
宜良县|
辉县市|
太仓市|
射洪县|
九江市|
崇文区|
云阳县|
盐城市|
石泉县|
通榆县|
普兰店市|
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