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法門寺,這座擁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底蘊的佛教圣地,不僅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和信徒前來瞻仰。自東漢時期始建,法門寺歷經(jīng)隋朝的興起,唐朝的鼎盛,現(xiàn)因地宮寶藏及安置釋迦牟尼佛的舍利而名揚四海,成為無數(shù)佛教徒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桓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guān)中塔廟始祖”之稱。但其經(jīng)歷曲折,命途多舛,有太多的巧合和故事纏綿交織,下面會逐步展開。</p><p class="ql-block"> 這是2009年新修建完成的法門寺文化景區(qū)大門。</p> <p class="ql-block"> 法門寺文化景區(qū),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就是耗資50個億,在2006年以后修建的文化景區(qū)大門,禮佛大道和合十舍利塔。另一個就是在法門寺舊址上恢復(fù)的法門寺和法門寺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進法門寺文化景區(qū)大門后,不遠處有收費電瓶車可送你通過禮佛大道,直接到達合十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佛光大道長1230米,寬108米,兩側(cè)林蔭中設(shè)有大型佛陀圣跡系列雕塑和法界源流系列雕塑。這條道是通往合十舍利塔的朝圣之道,佛教文化氛圍濃厚。</p> <p class="ql-block"> 合十舍利塔造型獨特,由臺灣著名建筑設(shè)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shè)計,上部呈雙手合十狀,塔高148米,寓意佛指舍利舉世不二,法門寺為不二法門,舍利塔世界一流。48為佛誕日農(nóng)歷四月初八。</p><p class="ql-block"> 禮佛大道、塔前廣場和塔內(nèi)空間都非常寬闊,這是考慮到舉行大型集會和法會的需求,當(dāng)初的預(yù)想也可以理解。</p><p class="ql-block">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真身舍利只在每月初一、十五以及每周六日展出,出行參觀計劃,一定要留意時間。</p> <p class="ql-block"> 進入合十舍利塔,首先看到的是兩側(cè)威武雄壯的“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四大天王”,高大、多彩、威武。</p><p class="ql-block"> 與大多數(shù)寺院略有不同的是,北方多聞天王手持不是傘而是寶塔。</p> <p class="ql-block"> 彌勒佛笑口常開。</p> <p class="ql-block"> 韋陀菩薩劍眉倒豎,警惕的護佑寺院的安寧。</p> <p class="ql-block"> 珍貴的,在當(dāng)今世界獨一無二佛指舍利就存放在釋迦牟尼佛像前的金塔里。</p> <p class="ql-block"> 出合十舍利塔,再次來到禮佛大道上。繼續(xù)坐電瓶車去法門寺舊址。</p> <p class="ql-block"> 到了去法門寺舊址的路口下車,還要步行一小段距離,這里一邊是店鋪一邊是壁畫。</p> <p class="ql-block"> 看到法門寺遺址這塊牌子了。</p> <p class="ql-block"> 先進法門寺,大門上“法門寺”三個大字的牌匾。由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寫。</p> <p class="ql-block"> 法門寺大門背面有三個牌匾,都來歷不凡。</p><p class="ql-block"> 中間“護國大圣真身道場”匾額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題寫。</p> <p class="ql-block"> 右邊“光大法門”匾額為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題寫。</p> <p class="ql-block"> 左邊 “法門龍象”匾額為第十一世班禪題寫。</p> <p class="ql-block"> 第一重大殿為“普光明殿”。</p> <p class="ql-block"> 普光明殿后面就是法門寺塔,又稱“真身寶塔”,這座古老而莊嚴的建筑見證了法門寺的輝煌歷程。它初建時名為阿育王塔,唐貞觀年間被改建為四級木塔,但因地震而倒塌。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年),扶風(fēng)縣的佛教徒們?yōu)橹亟ㄕ嫔韺毸I集資金,歷經(jīng)30年的艱苦努力,終將木塔改建為八棱十三層的磚塔。這座磚塔高達47米,每層都有出檐斗拱,工藝精湛,紋飾華麗,展現(xiàn)出極高的建筑藝術(shù)水平。</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歷史上多次地震影響,1981年8月24日,真身寶塔在連綿的陰雨中崩塌,僅留下半個塔面危立在殘臺破磚之上,令人痛惜不已。幸運的是,1987年國家撥款重建法門寺塔,在清理塔基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石函封閉的地宮。這次發(fā)現(xiàn)不僅揭開了法門寺塔基內(nèi)佛祖舍利的秘密,還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包括深藏千年之久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四川松潘發(fā)生大地震,波及到了扶風(fēng),法門寺塔西南面第二層砌磚粉碎跌落,塔身向西南嚴重傾倒。此后,塔身又接連出現(xiàn)裂縫與垮塌,至1981年9月時,塔頂已自行跌落,只殘余半個塔身孤零零地危立于殘破磚石臺基之上。</p> <p class="ql-block"> 如今看到的法門寺塔,實際是1987年以后仿唐式建筑風(fēng)格所重建的,重建的塔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級八角形塔式樣修建,磚塔也改為了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p> <p class="ql-block"> 真身寶塔后面就是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法門寺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其建筑風(fēng)格為重檐歇山式,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殿內(nèi)裝飾精美,氣勢莊重肅穆。</p> <p class="ql-block"> 出法門寺大門,進入旁邊的法門寺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法門寺博物館除了地宮展廳外(暫未開放),主要還有《法門寺歷史文化陳列》,《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三個展廳。</p> <p class="ql-block"> 法門寺博物館布展總的主題——《寧靜的輝煌》,非常貼切。</p><p class="ql-block"> 我也把這個主題,設(shè)為本美篇的標題。</p> <p class="ql-block">明·銅塔剎</p><p class="ql-block"> 1981年8月24日,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坍塌時墜落。塔剎底座由八塊鐵鑄護欄組成,剎頂為銅鑄葫戶形,上有銘文“大明萬歷三十七年造”,為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修建時間的考證提供了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北周·佛教造像碑</p> <p class="ql-block">唐·石龍頭</p><p class="ql-block"> 1987年出土于法門寺塔基填土層,漢白玉質(zhì),為唐代法門寺“璩琳宮二十四院”建筑裝飾構(gòu)件。</p> <p class="ql-block">唐·法門寺住持《惠恭禪師大德之碑》(殘碑)</p> <p class="ql-block"> 唐·迦葉石造像</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地宮進口(臨摹品)</p> <p class="ql-block"> 地宮打開時的實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在后室發(fā)現(xiàn)一個八重寶函,大函套小函,總共八個,每一個都極為精美,由于第一重為檀木制已經(jīng)嚴重損壞無法修復(fù),現(xiàn)在只能看到七重。</p> <p class="ql-block"> 非常精美的寶盒。</p> <p class="ql-block"> 第八重是一個金寶塔,在里面非常驚喜的發(fā)現(xiàn)了第一枚佛指舍利,經(jīng)過初步鑒定,這是一枚玉制佛指舍利!</p> <p class="ql-block"> 在地宮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中,發(fā)現(xiàn)一個盝頂鐵函。</p> <p class="ql-block"> 小心翼翼的打開鐵函,里面躺著一個極為精美的迷你棺材:鎏金雙鳳寶蓋紋銀棺,里面是第二枚玉制佛指舍利。</p> <p class="ql-block"> 又經(jīng)過反復(fù)尋找,在后室秘洞內(nèi)發(fā)現(xiàn)一個藏著的密龕,打開外面裹著的層層絲綢,里面是一個鐵函!</p><p class="ql-block"> 一層層打開……</p> <p class="ql-block"> 銹跡斑斑的鐵盒(原件已損,這是仿制件)</p> <p class="ql-block"> 最后在這個樸素?zé)o華的白玉棺里,被奉為“萬世不朽圣骨”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佛教至高無上的圣物終于被發(fā)現(xiàn)!</p> <p class="ql-block">漢白玉阿育王塔</p><p class="ql-block"> 在地宮前室發(fā)現(xiàn),高78.5厘米。塔身四面,每一面侍立兩位形態(tài)各異的菩薩,菩薩們或持香花、或持寶珠。</p> <p class="ql-block">鎏金銅浮屠</p><p class="ql-block"> 阿育王塔內(nèi)藏著一座更為精美的鎏金銅浮屠,高53.5厘米,銅浮屠四面各設(shè)門兩扇,正門外置金剛力士一對。這座鎏金銅浮屠,已被列入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p> <p class="ql-block"> 后在清理銅浮屠內(nèi)時,發(fā)現(xiàn)還有第三層,里面居然放著一個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p><p class="ql-block"> 銀棺里面驚喜的發(fā)現(xiàn)了第四枚佛指舍利(有專家鑒定,這枚為骨質(zhì))。</p><p class="ql-block"> (上圖照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 法門寺地宮共發(fā)現(xiàn)四枚佛骨,最后經(jīng)中國佛教學(xu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副會長周紹良先生法眼鑒定,認為第三枚為靈骨,即佛的真身,其余三枚俱為影骨,是防止類似武宗滅佛事件再次發(fā)生而使真身被毀的保護性措施。樸老還賦詩曰:“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因此,四枚均是僧眾的膜拜對象。</p><p class="ql-block"> 資料顯示:全世界供奉佛指骨舍利的地方僅有4處分別為:泗州普光寺,代州五臺山,終南五臺寺,扶風(fēng)法門寺。其余三枚均被損毀,法門寺佛指舍利是世界上僅存的一枚佛指舍利。</p> <p class="ql-block">唐·彩繪石雕持斧天王</p><p class="ql-block"> 北方多聞天王</p> <p class="ql-block">唐·彩繪石雕持劍天王</p><p class="ql-block"> 西方廣目天王</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p><p class="ql-block"> 系唐懿宗皇帝為迎送佛骨舍利而敬造,為佛教世界最高權(quán)威的象征。錫杖長196厘米,重2390克。整體造型精美,金碧輝煌,古今罕有其匹,堪稱佛門奇寶,是獨一無二的世界錫杖之王。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唐·單輪十二環(huán)純金錫杖</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銀龜盒(復(fù)制品,原件外展)</p><p class="ql-block"> 以龜背為蓋,腹部燃放香料,香氣由龜?shù)目诒遣可⒁荨}斣诠糯1环Q為神龜、靈龜,有長壽、吉祥寓意。</p><p class="ql-block"> 鈑金成型,盒龜狀,龜昂首,曲尾,四足內(nèi)縮,以甲背作蓋,內(nèi)焊橢圓形子口架,尾與龜腹焊接,各部位紋飾與龜體相近。通體鏨刻紋飾,多為龜甲紋和錦紋,造型逼真、形象生動。</p><p class="ql-block"> 此龜盒為唐代文物,系唐僖宗御用珍品。</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香爐</p> <p class="ql-block">唐·象首金剛銅香爐(復(fù)制品,原件外展)</p><p class="ql-block"> 澆鑄成型,由蓋、身組成。蓋面鏤空,分三層臺階。蓋頂為四層蓮臺,上跪一象首金剛,雙手捧珠。爐身平折沿,直腹平底。壁上鉚接五個獸形足,足首呈爪狀。兩足之間鉚接獸形鋪首,套花結(jié)朵帶。作為熏香器,造型別具特色,其象首金剛之裝飾則是密教內(nèi)容的顯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香囊</p><p class="ql-block"> 以其精湛的鏤空工藝和華麗的鎏金裝飾引人注目,直徑12.8厘米,鏈長24.5厘米,重547克,是唐代香囊中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一枚。其精美的工藝和巧妙的設(shè)計,都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超凡技藝和無盡智慧。</p> <p class="ql-block">唐·盤絲座銀芙薬</p><p class="ql-block"> 高37厘米 座徑20.5厘米 重535克。</p><p class="ql-block"> 共出土兩件,形制相同。以銀筋為莖、座,以銀箔為花葉。頂端為一朵盛開的芙蕖,內(nèi)外三層共十六瓣,為唐代鈑金藝術(shù)品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唐·捧真身菩薩</p><p class="ql-block"> 此尊捧真身菩薩是唐懿宗三十九歲生日時為供養(yǎng)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八七三)在迎送佛舍利時,與佛祖之金骨真身一并請入地宮永為供養(yǎng)。捧真身菩薩雙手捧著放置刻有發(fā)愿文的鎏金銀匾荷葉盤,愿文為:「奉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廣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薩,永為供養(yǎng)。伏愿圣壽萬春,圣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咸通十二年辛卯歲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慶日記」。捧真身菩薩造像取法于吉祥天女的造型,蓮臺束腰鏨刻四大天王,不但契合「發(fā)愿文」中「八荒來服,四海無波」的鎮(zhèn)護國家思想,也與捧真身菩薩「永為供養(yǎng)」的法義相應(yīng)。此尊之表法:一為供養(yǎng),二為護國,三為懺罪消災(zāi),四為增福延壽。這是第一尊在地宮出現(xiàn)作為供養(yǎng)品的佛菩薩像。</p> <p class="ql-block">唐·單輪六環(huán)銅錫杖</p><p class="ql-block"> 長105.5厘米,杖身直徑2厘米,輪外徑27厘米,重3552克。</p> <p class="ql-block">唐·金銀絲結(jié)條籠子</p><p class="ql-block"> 高15厘米 ,口徑14.5厘米 ,寬10.5厘米 ,重355克。</p><p class="ql-block"> 儲備茶餅用具,以金銀絲編織而成,使用時在籠底墊以木片,以保持干燥而使茶葉色香不減。</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鴻雁紋銀茶碾子</p><p class="ql-block"> 槽身長25.5厘米 寬3.4厘米 高7.1厘米 重1168克。</p><p class="ql-block"> 茶碾子和碼軸上均刻劃“五哥”二字,系唐僖宗李儇即位前的昵稱,因排名第五故稱“五哥”。茶碾子由碾座、碾槽、碾蓋三部分構(gòu)成,碾槽設(shè)蓋當(dāng)是防塵保潔,也更符合衛(wèi)生要求。</p> <p class="ql-block">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p><p class="ql-block"> 高27.9厘米,臺面直徑4.98厘米,重564克。</p><p class="ql-block"> 由蓋、臺盤和足架三部分組成,為貯鹽之具。</p> <p class="ql-block"> 因西安去法門寺交通有些不變,當(dāng)天參加是西安一日游的團,先去了茂陵、乾陵,留給法門寺的時間有些緊張,加上法門寺博物館必須由館內(nèi)人員講解,有些內(nèi)容講的過多,博物館內(nèi)展示琉璃器、瓷器那個珍寶閣竟然沒帶我們?nèi)ィ肫饋恚嗌儆行┣啡焙瓦z憾。</p> <p class="ql-block"> 法門寺博物館講解員說這棵樹和旁邊的一棵是菩提樹,不了解,也無法辨認。????</p> <p class="ql-block"> 從法門寺博物館出來,門前以法門寺地宮出土鎏金銀龜為摹本的大銅龜??眼眸深邃,堅韌固執(zhí)……</p> <p class="ql-block"> 韜光逐藪,含章未曜。摒棄不足,珍惜機遇,求長治久安,愿國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法門寺之行感慨良多,雖有遺憾和不足,但感受和啟迪更多。</p><p class="ql-block"> 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法門寺命運多舛,是許許多多普通人和不普通人的努力,才讓法門寺得以幸存,才讓地宮得以幸存。</p><p class="ql-block"> 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鳳翔府發(fā)生地震,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p><p class="ql-block"> 明神宗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法門寺因動亂一度被攻占,寺院也毀于大火之中。</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法門寺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維修。這次重修曾經(jīng)有匠人偶然發(fā)現(xiàn)了地宮的一角。當(dāng)時國家動蕩,內(nèi)憂外患,為了確保地宮安全,主持法門寺重修工作的朱子橋先生立即召集知情人,要求必須立誓保守此秘密,決不讓外人尤其是貪婪的日本人知道,否則就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事后證明,這些知情者確實是頂天立地的秦川漢子,一諾千金,果真無人將地宮秘密泄露出去。</p><p class="ql-block"> 建國后的特殊歲月,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p><p class="ql-block"> 要感慨的事太多太多,千秋功過,自有后人評說。法門寺值得你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义县|
彭山县|
庆云县|
大荔县|
渝北区|
毕节市|
醴陵市|
酉阳|
西昌市|
公安县|
齐齐哈尔市|
会宁县|
惠来县|
昌黎县|
永胜县|
莒南县|
宜川县|
林西县|
宁阳县|
加查县|
霸州市|
濮阳县|
麻栗坡县|
崇礼县|
沈阳市|
吉水县|
郧西县|
华坪县|
梁平县|
安吉县|
于都县|
长武县|
乌鲁木齐县|
白银市|
兰坪|
高阳县|
柳河县|
尚志市|
滁州市|
淮南市|
清流县|